书城短篇我们的青春与这个世界
28497900000020

第20章 我们的成长(5)

第三节叛逆时期的少年们(2)

不用说那些那些反应比较激烈的孩子,即便是那些普通孩子甚至那些成人用自己的方式应对外界的时候,也是依据自己从大人或者小时候从大孩子那里得到的经验和依据自身安全原则再加上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瞬间做出的反应。会有出格的情形,更多的时候是循规蹈矩。这个时候的孩子是否会有成人那么明显的对于事物的特别强烈的欲望呢,显然是没有的,因为他们面对的环境还比较单纯,欲望还没有从体内苏醒,他们的环境也没有让他们接触生活的真实面貌的艰难,他们的比较大的欲望只存在于自己生活学习中用到的那些东西,而那些东西的又无不会对于自己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确实会造成重大影响的自然有父母来满足他们——不外乎是学习和玩的东西,那些不太重要的父母自然会依据情况来决定是否满足他们,这依据各自家庭经济情况而定,这一点大家都能领悟到。

所以,那些不遵守班规校规的出格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情形呢,我们都知道,关于成长中经历的客观的事情在本质上来说所有的孩子都大同小异,即便是那些特殊的情形也一定能在大量的群体中找到类似的。本质上有所区别的其实是孩子们各自的感知能力和有些人的比较突出的意志,这种感知能力还有意志会让孩子们在面临环境之后不断的蜕变成长,从经历的一系列的事情中获得经验,可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经验是有相通的地方的,那些对于特殊场景或者说特殊经历的经验则会明显造成区别,对于一般人来说特殊场景的经历和经验对他的人生也不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真正对人造成重大区别的则还是感知能力和意志。在一件具体的事情上,有着不同感知能力和不同强度的意志的人是有着不同反应的,换一个说法便是具体情形中起作用的还是由感知结果和意志,对于所有孩子来说,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会有家长老师来帮忙,所有这些让每个人对于所遇到的情形做出反应然后得到解决,但是在变坏的孩子中间,等老师家长来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就可能较晚了,这是因为在变坏之前即还有纠正余地的时候,父母和家长没有能及时做出反应,具体的原因多种多样。人的心理感受无法完全描述,这是语言的无能为力,所有人都没有办法,即便是心理治疗也不能确定完全有用,深层次的感受作为潜意识深深的存于脑海里面,它们也会影响人们之后的决策,积极的或者消极的。

正如荣格所表达的,每个人所经历的事物都会化为经验、意识或者潜意识等一些存在于大脑中,它们化为个人的世界观,化为个人判断事物伦理的依据,当然这个依据不是决定性的,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由自身内外部的情形所决定的意志或者说欲望。但是对于同一时空中的相同事物人们所能获得的经验、意识或潜意识这些思维层面的东西和这些东西的多寡以及层次深浅和是否合乎正确伦理等则是,之前所有获得到经验、意识或者潜意识这些思维层面的东西和自身感知能力的综合作用。这一点有点类似于一个数列,0、1、3、5、7、9、11......,若假设人出生对于这个世界感知到的事物规律是0,并且把在他的感知能力完全觉醒之前(指还没有开始全力用自己的天赋为生活而战斗的时候)感知到的这个世界的规律都定为1,而实际上的这个1也不一定就表明所有人在全力获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之前的所有认知之后是一样的,仅仅表示每个人发挥自己全部能力的那个具体时刻,而每个人开始全力发光发热的时候也不一定就是同样的年龄,生活中也有很多其他因素也对这个具体时间有影响,这个时从这个时候开始,若是他感知到的世界规律随着能力开始产生作用和年龄的推进为3、5、7、9、11...,很显然后者遵循一个规律,它们每次增加为2,这个2的获得实际就是一段时间之内个人的感知能力从自己见识到的世界再加上把新获得的见识跟从前的获得到感知等所有这些感知混杂而进行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也是新获得的感知,这些感知并不仅仅是具体的各个学科的知识,还包括由这些各个学科的知识而生出的对于一些规律的理解以及建立在理解了这些规律之后个人气质和气度的变化——知识在某种程度上面指导了实践,但是这种知道并不一定理智。要解释这个很容易,比如历史上面一个很有名的事例,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告诉了西方世界的人,人类进化的规律是适者生存,于是这本书打破了一直以来西方对于人的来源以及那些生存至今的动物的来源的认知,大大的打击了人们一直以来认同的基督教对于世界的解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时西方世界正在进行的残酷扩张提供了依据——适者生存,于是殖民地扩张更加残酷了,中国也成为受害者之一。当我们在小学刚刚开始学习简单的数字的时候,对于数学没有什么基本的概念,然后学习了加减法,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面的乘除法,然后有了浅显的认知,于是有些人就发现了减法不过是加法的位置互换,乘法不过是加法的特殊情形,而除法也只是乘法的思维转换,然后我们发现四则运算不过只是加法的形式变换,而事实上,在我们学习了乘除法之前很难有这样的认知。而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也有一些人在内心生出自豪感。在日常交流中,我们见到一个体格不大、粉粉嫩嫩且面相比较和善的孩子正在跟一个体格正常的孩子争吵,看架势快要发展成暴力,我们心中正在同情那个面相和善的孩子,结果下一瞬间就发现他把另一个正常体格的孩子打翻在地,这种情形改变了我们的认知。也会有这样的情形,在相关方面很有成就的人见到相关行业的普通人员,可能会在内心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很可能是建立在自己的成就上的,自己的成就无形之中指导了自己对待相关行业人员时内心的心理状态,这是认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