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袁世凯传
2832800000008

第8章 练兵大臣之时期(1)

(第一节)小站练兵

袁世凯自得练兵大臣后,知清国政界非金钱不能济事。既入其途,必行其术,于是广结交游,凡政界当大权负时名者,皆相结纳。时北洋大臣系浙江仁和县王文韶。袁至天津,于王之三公子并其诸幕友,皆曲意联络,至在津现任、候补各道员,亦多订金兰。然后乃选将募才,择天津小站地方为驻屯所。向知清国军队弊端百出,特先改营制,次订规则,均井井有条。惟清国精通军学者甚少,必须藉材异地。有某某等国闻清练新军,争先运动清总理衙门及军务处,为代延教习,欲揽清军教练权。总理衙门等多不明此术,遂商之袁世凯。袁颇习外交,痛陈用外国人之弊,力主不可。继由袁自延普鲁士兵目充总教练,结雇佣契约,且极严密。其重要须恪遵营规,受统将管辖,如违命令及契约,虽所规定之期未满,可以随时辞退。故袁虽用外人,终不受挟制。

“袁氏之练军也,能与士卒同甘苦,故士乐为用,而武卫右军遂为诸军之冠,英国海军提督勃拉斯福特氏亟称之。其时姜桂题、杨荣泰、龚元友、吴长纯、徐邦杰、任永清、段祺瑞、梁华殿诸将皆隶其麾下,而冯国璋、陈光远、王占元、张怀芝、何宗莲、马龙标、雷震春、王英楷、吴风岭、赵国贤、田中玉、孟思远、陆建章、曹锟、张勋、段芝贵等为其偏裨。人才既众,兵力尤强,而康氏召外兵之谋,所由来也。”(《袁世凯轶事》)

“1895年11月,皇族奕、奕会同军机大臣奏请改革军制,并建议先在天津成立一支‘新建陆军’,保举袁世凯负责督练,奉旨报可。于是这位年方37岁的红道台,成了清政府建立新军的创始人之一。”

“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此时李鸿章已调离直隶总督,新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王文韶。练兵地点在天津东南约七十里的新农镇,这是天津与大沽口间的一个小站。所以袁所练的兵有‘北洋派’之称,而‘小站练兵’也就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名词。”(《袁世凯演义》)

按:此类事皆袁识见过人处。袁世凯平生作用,练兵为赫赫之一端,特色甚多,兹不具论。特择录其募兵规则以见一斑。袁向知清军旧习,多老弱残疾,滥竽充数,故严订募兵之资格。其募兵资格如下:

(一)年限二十岁至二十五岁。(一)力限平托一百斤以外。(一)身限官裁尺四尺八寸以上。(一)步限每一时行二十里以外。(一)取具邻右保结。(一)报名家口住址。(一)曾吸食洋烟者不收。(一)素不安分,犯有事案者不收。(一)五官不全,足手软弱,体质多病及有目疾者不收。

清国绿营旧制,每兵一名月仅给饷银三两三钱。加以种种克扣,不敷军人用度,视饷为可有可无。其军人多赖窝赌架娼为生计,遂订优给军饷。其募兵饷章如下:

(一)中选待齐以前,发小口粮,每日大钱百文。(一)募齐开差后,小口粮每日发大钱百五十文,头目二百文。有能粗通文义者,口粮照头目例。(一)到营正头目每月饷银五两五钱,副头目五两,正兵四两五钱,伙夫三两五钱,长夫三两。米价在内,柴价在外。

清国募兵,往往于未成伍之先,即酿成变故,袁谓严订刑律。其募兵律令如下:(一)强奸民女者斩。(一)擅取民物者斩。(一)聚众哄斗为首者斩。(一)沿途逃亡者斩。(一)强买民物者插耳箭。

兵律既定,遂募兵成伍,一切皆仿照东西各国兵制,一洗清国营伍旧习。时清之朝野上下,开通寥寥其人,见袁所为或者骇异,或者腹诽,甚或明加指摘。训练未久即生种种谣言。加以袁重用天津武备学堂及山海关营兵学堂之学生,往日之所谓统领、提督者既经遣散,无术营生,又不屑投袁门下。而袁虽兼用旧日勇敢将士,奈选择太苛,卒使此辈布散流言,多方运动。翌年即有御史上弹章,谓袁世凯虚糜国帑,训练新军形同儿戏。盖顽固辈从未见操演训练之法则,故皆目为儿戏,少见多怪亦至于此,清国办事之难,于此亦可见一斑。未几又有参袁肆意杀戮,视民命如弁毛,军心涣散,其军恐不可用。当此之时,袁虽有李莲英在西太后前为调护,奈诸大臣为众口所惑,不知袁究竟若何,多不敢赞一词。袁经诸御史之弹劾,虽不获究,其实亦栗栗可危。

荣禄像迨直隶总督换满洲人荣禄,荣系西太后至戚,又素稔袁之才能,袁遂大施其运动手段,拜荣门下,倚为泰山。荣思袁以道员充练兵大臣,似属望轻任重,至资物议,适直隶臬司出缺,荣遂保袁补授。尔时清国议论,多谓袁补臬司,运动费用去十数万金,不仅荣与都中当道,及荣左右人亦皆有贿遗。袁此后隆隆直上,皆基于此。暮夜馈金,无实据之可稽,不能必其有无,要之在清之官场,亦甚无怪事也。

“荣禄,字仲华,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

“荣禄以庠生赏主事,隶工部,晋员外郎。出为直隶候补道。光绪二十年,祝嘏留京,再授步军统领。日本构衅,恭亲王、庆亲王督办军务,荣禄参其事。和议成,疏荐温处道袁世凯练新军,是曰‘新建陆军’。授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疏请益练新军,而调甘肃提督董福祥军入卫京师。”(《清史稿》卷四三七)

(第二节)戊戌变法前后

袁既补直隶臬司后,事荣甚恭,亦若前此之事李。不料西太后退居颐和园娱老,归政于光绪帝,袁之内援李莲英遂无权可施。适戊戌会试,有广东南海县志士康有为者,以举人公车上书,邀光绪帝之优容异数,赏康军机章京。政无巨细悉以谘之。数月间百废俱举,全球皆侧目注视,谓中国将来必有所振作。

康有为像

“康有为,字广厦,号更生,原名祖诒,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少从朱次琦游,博通经史,好公羊家言,言孔子改制,倡以孔子纪年,尊孔保教,先聚徒讲学。入都上万言书,议变法,给事中余联沅劾以惑世诬民,非圣无法,请焚所着书。中日议款,有为集各省公车上书,请拒和、迁都、变法,格不达。复独上书,由都察院代递,上览而善之,命录存备省览。再请誓群臣以定国是,开制度局以议新制,别设法律等局以行新政,均下总署议。二十四年,有为立保国会于京师,尚书李端棻,学士徐致靖、张百熙,给事中高燮曾等,先后疏荐有为才,至是始召对。有为极陈:‘四夷交侵,覆亡无日,非维新变旧,不能自强。变法须统筹全局而行之,遍及用人行政。’上叹曰:‘奈掣肘何?’有为曰:‘就皇上现有之权,行可变之事,扼要以图,亦足救国。

唯大臣守旧,当广召小臣,破格擢用;并请下哀痛之诏,收拾人心。’上皆韪之。自辰入,至日昃始退,命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特许专擢言事。旋召侍读杨锐、中书林旭、主事刘光第、知府谭嗣同参预新政。有为连条议以进,于是诏定科举新章,罢四书文,改试策论,立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兴农学,奖新书新器,改各省书院为学校,许士民上书言事,谕变法。裁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光禄、太仆、鸿胪诸寺,及各省与总督同城之巡抚,河道总督,粮道、盐道,并议开懋勤殿,定制度,改元易服,南巡迁都。”

“上虽亲政,遇事仍承太后意旨,久感外侮,思变法图强,用有为言,三月维新,中外震仰。”(《清史稿》卷四七三)

袁亦欣然向慕,奈与康素无一面,不能通其悃愫。适袁书记生举人阮忠枢,时亦以公车入都,袁遂以慕康之意告阮,嘱其遇机代达。康自上书得意后,遂邀集举人中之声服素着者组织保皇会,有合会中资格、又赞成其宗旨者,皆收为会员。阮忠枢方以无门可入,莫由通居停主人之款曲,至此遂浼同会试举人为之绍介,附入保皇会,结纳于康,徐将袁慕康之忱达知。康以袁兵权在握,其人又勇敢有为,甚愿结纳,亦嘱阮达其心慕之忱。两方面皆由阮绍介,函牍往来,情意甚洽,遂结金兰之契。

光绪帝既得康有为,言听计从,变法图强,凡能有裨新政赞成变法者,皆不次超迁厥后因此而殃及其身者,如刘光第、康广仁六人是,惟袁世凯幸免。尔时袁得候补侍郎,并得专折奏事之旨。原旨录下:

上谕:现在练兵紧要,直隶按察使袁世凯,忠勇勤奋,校练认真。着开缺以侍郎候补,责成专办练兵事务。所有应办事宜,着随时具奏。当此时局艰难,修明武备实为第一要务,袁世凯惟当勉益加勉,切实讲求训练,俾成劲旅,用副朝廷整饬戎行之至意。钦此。

戊戌变政之主动力,系出自康有为。而康仅得军机章京,至阿附康者转得显荣爵位,颇郁郁不自乐。加以尚书许应骥、御史文悌先后数上弹章参劾,康有为自知为在朝诸臣所不容,此有截句云“未必汉庭容贾谊,恐妨江夏杀祢衡”。康于此时知群臣之力不足破坏其谋,群臣之言亦不能动光绪帝之听,能挟制光绪帝者惟西太后耳,深恐群臣以蛊惑光绪帝者蛊惑西太后,则大事去矣。故康以欲立非常事业,非鼓动光绪帝大义灭亲不可;欲行非常之事,又非藉兵力不能成功。而统兵将帅敢为非常者惟袁世凯。康有为遂有谋及袁世凯之思想。其时之说有三,试分甲乙丙并言于左:

(甲)说康有为自以变政为主动者,他人随而附和之,均得显荣爵位,实有不甘。以光绪帝幼弱可欺,窥窃神器,其思想为人所不及料。一面平空结撰,密告光绪帝,谓由西太后内监处探来消息,后将害帝,另立某贝子为帝;一面假传光绪帝密谕,召袁世凯,命其带兵三千入都围颐和园,杀西太后。袁问有皇帝诏书否?康答面奉口诏。袁曰我须面君。康阻之。袁知康伪传上意,阳许从容计议,阴急报知荣禄,遂破其谋。

(乙)说光绪帝密诏康有为入内,泣告以太后不久将行废立,命康设法救护。康有为叩头流血,对以臣当牺牲此身,保皇上万全。帝又谕康宜自保,勿久居危地。于是康与帝密谋,藉往上海办报为名,脱离虎口。帝遂授康以亲笔诏书,其大意命其联合疆臣及统兵大将,起义勤王。康得天子手诏,遂与袁世凯图谋。袁主缓图,约俟秋揉,两宫巡幸天津,乘机举事。康主急行,欲袁世凯即日带兵起事,两人虽同谋而意见各歧。袁为个人禄位计,恐康事败累己,阴泄其谋,康事遂败。

(丙)说谓康有为早蓄阴谋,嗾光绪帝下诏,于是年秋侍西太后至天津举行大蔸之典,乘机起事。兼以康所设之保皇会旨趣,有保光绪不保大清之语,为顽固党与裁黜之官员藉口,密陈于太后,请复垂帘训政,太后许之。李莲英密告袁世凯。袁以曾入康党,往来函牍甚多,恐为所累,遂往谒荣禄,密陈与康曾通往来,近见其种种妄谬,其人心地叵测,恐有不轨之谋。荣亦闻有种种传说,深以为虑,袁言正触其萦绪。荣遂嘱袁入都,密侦康有为之举动。康之为人本无一定宗旨,时又郁郁不自得,袁以利害探之。

康不知袁之来意,遂信口而谈,谓皇上曾谕我与君密谋弑太后,去维新之阻力,事成予不次之超迁。我因向未与君晤面,未敢造次相谋。今君果具此热心,愿先报知皇上。袁曰须得皇帝手诏,方为名正言顺。康曰事宜慎密,当瞩弟广仁见皇上图之时康广仁在上书房教光绪帝英文。迁延三日,袁以不能久留北京,向康追问消息。康以既已许袁乞皇上手诏,无手诏似不能取信于袁,度谋诸皇上势不能得,只有伪造皇上手书付袁。袁得书不赴寓所,直至火车站,搭车奔天津,密报荣禄,并呈伪手诏。康有为予袁手诏后,见袁行色匆匆,知事不妥,旋往访袁,已无踪迹。遂追至天津,遇袁途次。康呼之,袁乘肩舆,佯为未闻。康知袁必有诡秘之谋,即乘汽车至塘沽,搭汽船往上海。

故康有为之行,康广仁亦不知其去向。荣禄得袁之密报,遂持伪手诏直赴颐和园见西太后。后得荣之密告并诏书,即起驾,直造光绪帝之寝宫。帝已卧,后就床前责之曰,尔与康有为干得好事!我自热河遭肃顺等之叛,以迄于今,不知几何艰难险阻。迨又抚养尔成人,方谓可以自立,撤帘归政,我有何罪?尔与康有为谋杀我。帝闻是语,如平空之降霹雳,碰头泣对实不知情。后遂掷手诏于帝前曰尔可自看。帝百口莫辩。于是遂下诏拿康有为,而康已抵太平洋海中,惟获康广仁及刘光第等六人,刑于市。

以上三说,甲说见《民报》,广东某诋排康党之着论。而康党之机关报于此一说不稍辩白,似乎默认。乙说见《戊戌政变记》,丙说见中国当时香港、上海各报。虽各有异同,而康有为为袁世凯之破坏则一也。按诸甲说,袁世凯是大有功于皇室。按诸乙说,袁世凯系光绪帝与康有为之公敌。按诸丙说,袁世凯以机变之术,速康有为之败。仆于此三说颇滋疑义,不能解释。后当于光绪帝与袁世凯关系章详细言之。

戊戌八月之变,康有为流窜他邦,清廷惟株连其党,西太后复垂帘训政。

“以抑格言路,首违诏旨,尽夺礼部尚书、侍郎职。旧臣疑惧,群起指责有为,御史文悌复痛劾之。上先命有为督办官报,复促出京。”(《清史稿》卷四三七)

召荣禄入政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着袁世凯暂行护理。

(第三节)护理北洋大臣之时期

袁世凯以新进之候补侍郎,望浅资轻,辄护理首领之总督,其时流言四起,谓袁与康同谋,且尔时抄康南海会馆邸寓,得袁与康密信甚多。康党皆株连,朝廷所以不罪袁者,以其兵权在握,防其变乱也。故令护直督以羁之,俟徐撤其兵权,遣散其军队,再治其罪,而袁若未闻也。但此语传至军中,兵以将被裁撤,众心惶惶。袁令其执法营务处下令悬赏,有拿获造谣言惑乱军心者,赏银五百两;知情不举者同罪。旋即将此种谣说禀告荣禄。荣以朝内方生变端,风波未息,宜安军心。遂奏请于西太后曰,皇上前用康逆之谋,曾下幸津校阅之诏,兹宜收回成命。以该军等操演勤劳,赏银若干,以安军心。清廷遂下诏云:

前经降旨,择于九月初五日,朕恭奉(中略)皇太后慈舆启銮,先赴南苑,再往天津,以次阅操。第本年节令较早,现在天气渐寒。朕侍奉慈躬,允宜璇宫颐养,以卫兴居。所有巡幸天津之处,着即停止。惟念国家讲求武备,本期亲临校阅,鼓舞戎行。近畿各军业已次第预备,该官兵等平日操演,不惮勤劳,朕心良深轸念。(中略)侍郎袁世凯所部新建陆军,着赏银四千两,(中略)以示体恤。该侍郎等仍当督率将士,随时认真训练,总期纪律严明,缓急足恃,毋负朝廷整军经武之至意。钦此。

袁奉旨后即具折谢恩,领赏分给将士,并安军心。其谢恩折云:

窃臣于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四日,钦奉上谕云云。(中略)跪聆之下,钦感莫名。当即恭设香案,率领将士望阙叩头谢恩。伏念臣猥以樗材,忝司兰锜,枕戈矢志,愧无尺寸之微劳;负弩前驱,恭待銮舆之巡阅。兹复钦承玉诏,崇护璇闱,聿隆孝养之心,暂缓大搜之典。九重端拱,弥殷瞻天仰圣之思;万众铭恩,远过挟扩投胶之乐。皇仁共沐,列校腾欢。臣惟有益励戎行,精求武备,督率将士,随时认真训练。务期兵皆可用,饷不虚糜,以仰答高厚鸿慈于万一。

袁世凯护理直督虽无多日,而凡事均尚认真,不存五日京兆之心。时有福靖兵轮在海洋遭风,遇难员弁,袁为奏请抚恤,其遗族均感称袁德。北京虽人心惶惶,天津尚平静。迨裕禄到任,袁仍回小站练兵。然袁此时亦一危险境也。录其交卸折于下:

(上略)窃查新任督臣裕禄于八月二十日行抵天津,接印任事,臣即于是日交卸。伏查臣所部新建陆军,现驻小站一带,拱卫畿疆,是臣专责,巡缉操防,在均关重要。臣拟即驰回防所,督饬将领暨臣营武备各员司教习,认真训练课导,精益求精,以期储备将材,悉成劲旅。搜卒补乘,敢忘绸缪未雨之谋;秣马厉兵,冀收袍泽同仇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