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联对佳话(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2799600000015

第15章 妙联集锦(1)

墙上芦苇山间竹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解缙曾撰此联嘲讽那些肚内空空如也但又夸夸其谈之辈。

此联借物喻人,“头重脚轻”、“嘴尖皮厚”,形象生动准确,讽刺辛辣幽默,对仗工整,脍炙人口。

嘲都宪侍郎都宪叩头如捣蒜;侍郎曲膝似抽葱。

——佚名明宪宗成化年间,太监汪直专权,朝野官吏无不阿谀奉承。汪直外出巡视游玩,所至都宪、侍郎皆铠甲戎装,纷纷伏跪,如同奴仆奉迎主人一样,其趋炎附势之状,实在令人作呕。当时,有人以联嘲之。

联语形象逼真,比喻贴切,把一副副奴才相刻画得人木三分。

巧断对句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明)祝允明传说,一年除夕,一个财主请祝枝山写春联。祝枝山虽是名门才子,但对财主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早已恨之入骨。于是,趁写春联之机,嘲弄了财主。待财主把春联贴在大门口,过路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此联巧在断句。如果在“好”“少”字后断句,则是一副大吉大利的春联。如果在“春”“运”字后停顿,则变成一副不吉利的春联了。

宁王进口成囚地中取土,加三点以成池;囚内出入,进一王而得国。

——(明)某书生相传,明英宗时,皇室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横行霸道,不可一世。有一次,一个书生因文墨之事触恼了宁王,就把书生囚禁在后花园铁笼子里。这天,宁王到后花园池边赏鱼与荷花,兴致骤起,吟出上联让随从们对。那些随从本来皆是酒囊饭袋,一个个抓耳挠腮,无言以对。这时,关在铁笼子里的书生对出了下联。

此联妙就妙在下联,书生步宁王上联之法,“囚内出人”,意思是把我从铁笼里放出来。后半句正投宁王造反夺皇位之下怀。于是,宁王把书生放了。岂不知,后半句“王”进“口”内,岂不也成囚犯了!书生下联既逃了活命,又咒骂宁王谋反朝廷,没有好下场。不出所料,后来宁王造反不成,被明英宗活擒,押往北京通州处死。

“过手”与“磕头”

南管北关,北管南关,一过手,再过手,受尽四方八面商商贾贾辛苦东西;前掌后门,后掌前门,千磕头,万磕头,叫了几声万岁爷爷娘娘站立左右。

——佚名明代嘉靖年间,一宦官到江浙一带游玩。偶与司北关南户曹、司南关北工曹二位小吏会饮。饮到高兴处,宦官指着二小吏出句侮之。二小吏交换了一下眼色,由一人对出下联。联语切合各自身份特点,上联讽其“贪”,下联嘲其“奴”。各自把对方挖苦得面赤耳红,挂都挂不住了。终归是狗犬之吠罢了。

居正不正艾自修,自修勿修,白面书生背虎榜;张居正,居正不正,黑心宰相卧龙床。

——(明)艾自修艾自修,不详。

明朝万历年间,艾自修和张居正同科中举。艾自修名列榜末一名,称为背虎榜。张以此出联嘲艾。艾自修一时未能应对,只好暗暗留心,抓住张居正的把柄,再做报复。后来,张居正做了宰相,与皇后娘娘暖昧偷情之事,让艾自修发觉了。艾就以此写出对句转送给张居正。此联不胫而走,被万历皇帝知道了,立即龙颜大怒,拿张居正治罪。

此联不仅在联首嵌名,而且巧妙地借名发挥,将对方不体面的事写得简捷明了,堪称一副巧联。

指鹿为马费秀才以羊易牛;赵中贵指鹿为马。

——(明)曹宏曹宏,不详。

明朝侍郎曹宏一日与其兄赴宴,未按官职排座。当朝宦官刘瑾发现了,即出上联讥之。曹宏听他话中有话,立即回敬一联。

上联,巧借《孟子》中的话,来讥笑费氏兄弟。下联,则以“指鹿为马”典故,反讥刘瑾颠倒黑白、信口雌黄。

斯文丧尽脸面丢光文昌桥上,秀才赤身露体,斯文丧尽;黄昏渡前,府尊搜肠刮肚,脸面丢光。

——(明)汤门四才子相传,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四个学生(陈际泰、罗万藻、张世纯、艾南英),一旦袒胸露腹,横卧文昌桥上,美其名曰:“晒文章”。抚州知府打桥前路过,他们也不起来,扬言要对上他们的对题,方可过桥。知府大人没有对上下联,只好绕道而行。堂堂知府受了几个秀才的嘲弄,心中大为不快。于是,写出半副对子,派人送给四秀才。不料,四秀才立即对上了下联,让来人带回,又把知府大人嘲弄了一顿。

白衣大仁劈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仁。

——(明)某御史明末,朝廷一个白衣御史,衣锦还乡。乡下有几个秀才,出言不逊,御史即出上联讥讽之。那几个秀才面面相觑,难以应对。自衣御史轻蔑一笑,对出了下联。

上联,借“酸子”喻讽几个嘴尖腹空的酸秀才。下联,借“银杏”自喻,“大仁”又有“大人”谐音之妙。此联一语双关,对比鲜明。

臣节如山乎君恩似海矣臣节如山乎。

——佚名曾为明末兵部尚书、兼任陕西三边总督的洪承畴,后来居然叛明降清。这年春节,洪承畴自书门联:“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有人在原对联下面,各添一字,成为此联。

巧在联尾,各添一文言虚词,真有一字千钧之势,顿时“倒海”“倾山”“矣”在此为“了”,了者,完也。“乎”用在句末,或反问句,含否定之义。对洪承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和有力的鞭挞。

颂忠刺奸史笔留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佚名史可法,是明末抗清忠烈功臣。洪承畴,却是叛明降清的奸佞之贼。一忠一奸,水火不容。有人当时撰此联,以颂忠刺奸。

上下联,各以首嵌姓尾镶名之法,嵌入“史可法”“洪承畴”。匠心在于颂忠用原名字,刺奸则用谐音。其含意是:史可法乃堂堂正正、不容玷污的忠臣。而洪承畴变了,变成为人民的仇敌。对比强烈,爱憎分明。

闯无门元有耳闻贼无门,匹马横行天下;元凶有耳,一兀直捣中原。

——佚名明末,江南人民对祸国殃民的奸臣马士英、阮大铖恨得咬牙切齿。有人把这副对联贴在马、阮的府门上。

上联巧妙地造了个假相,好像在骂闯王李自成,其实是痛骂马士英。“闯”字“无门”,不剩“马”了吗?下联以“有”对“无”,“元凶有耳”即指“阮”字,骂阮大铖是个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

清风有意难留我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明)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薹斋,湖南衡阳人,人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卓越的思想家。

这是当年王夫之亲笔书写的一副对联,贴在他隐居革堂门口。

乍看这副对联,似乎是在写风景、月色。其实,“清风”、“明月”各暗指两个不同的朝代。联句包含着极其强烈的政治倾向,即复明反清。隐志巧妙,对仗工稳。

到了清代,尽管清廷大兴“文字狱”,反清复明的政治斗争仍在延续,有一副与上面相类似的对联,用心同样十分明显。联云:

明月有情常照我;清风无事乱翻书。

联语意在褒明贬清。“乱”和“翻”二字,蕴含有乱清和推翻清政府之意。

日上月来日上山红,赤县灵金三剑动;月来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

——(清)傅山这是傅山先生在太原晋祠隐居时,为吕祖阁神龛题写的一副对联。构思独具匠心,上联“日上”,下联“月来”,合起来即是“明”。隐含复明之意,遣词用字俱见功夫。

言公自然无讼学正不正,诸生皆以为歪;相公言公,百姓自然无讼。

——某秀才清朝初年,一学正(掌管教育秀才的官)与一秀才争夺家产,秀才上告县衙。县官出上联,秀才听了,以反驳口气对了下联,县官顿时面带愧色,哑口无言。

上联是县官出的歪联,不分是非,“学正”与“诸生”(俗称秀才)各打五十大板。“不正”则为“歪”,饼字倒也自然。下联亦用饼字,“言公”即成“讼”意思是说:如果你断案公道,百姓自然也就不来起诉告状了。联语明白如话,言之有理。对那个持歪理的糊涂县官是绝妙的讽刺。

顾人情不顾脸面顾司空,顾人情不顾脸面;戴学士,戴关节不戴眼睛。

——佚名清朝雍正年间,顾司空和戴学士受命为顺天乡试正副主考官。有一个纨袴子弟以人情加贿赂打通关节,得中解元。有人撰此联,贴于张榜之处。

从二位考官姓氏:“顾”、“戴”,引申开去,对科场内部的肮脏交易,讽刺得痛快淋漓。联语自然幽默,恰到好处。

讽吴省钦少目焉能识文字;欠金安可望功名。

横披:口大吞天——佚名乾隆年间,进士吴省钦到四川任督学。他贪财如命,以财取人,埋没了不少蜀中人才。有人写这副对联,贴在督学门口,借以讽之。

此联拆字、嵌字皆见巧思。上联嵌“省”,拆为“少目”,下联嵌“钦”,拆作“欠金”。横披则拆其姓“吴”为“口大吞天”。

中书科什么东西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北人南相,中书科什么东西——(清)纪昀乾隆年间,一个姓金的司空(官职名)和一个中书(官职名)督修京城工部衙门。因工部内专设水部郎一职,故又称为“水部”。这二位大人,只顾花天酒地,寻欢作乐,水部修了一年,还未竣工。一日,水部失火,未竣工的水部也成了一片废墟。当时,纪晓岚在翰林院闻讯,撰写了这副对联。

对仗工巧地在上下联内,分嵌“金木水火土”和“东西南北中”。而且自然得体地嵌入了“金司空”、“中书科”二位玩忽职守者,像钉在了耻辱柱上,挨路人唾骂:“什么东西!”

嘲庸医不明才主弃;多故病人疏。

——(清)纪昀此联语取自唐代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诗中旬:“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作者巧妙地给字换位,上联“才”与“明”、下联“病”与“故”只颠倒了一下,成了一副嘲庸医联:只因医术不高明,而为财主所弃(“才”谐音“财”);又因常治死人,有病的患者望而生畏都疏远了他。

嘲势利者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

——(清)阮元阮元晚年告老返故里。一日,他布袍葛履出游扬州平山堂。此地古刹风铃,香烟莲座,犹如到了另一个世界。阮元走进堂内,僧人以为是个村叟,不以为然地道:“坐,茶。”后听阮元谈吐不凡,即曰:“请坐。”并赶忙吩咐侍僧:“泡茶。”当僧人问起尊姓大名时,阮元如实相告。僧人顿觉尴尬无措,遂起身道:“请上坐。”又令“泡好茶。”立即换了一副脸面,十分殷勤地招待阮元。少顷,阮元借故告辞。僧人请他给题一副对联。阮元也不推辞题写了这副对联。

把僧人前后招待阮元之辞串联成句,不加任何雕饰,活现出势利者的一副可笑又可恶的嘴脸。巧借对方言语嘲讽对方,确为妙绝。

跪像破口对骂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清)阮元西湖岳飞墓前,四个铁铸人像跪在地上。其中有一男一女即是害死岳飞的奸臣秦桧和他的老婆王氏。此副联就贴在他俩的跪像前。

此联妙在死像活化,运用秦桧和王氏相互埋怨对骂的口气,把这两个历史罪人的丑态,描拟得活灵活现。令人深恶,又令人发笑。

羞名桧愧姓秦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清)秦涧泉秦涧泉(1715—1777),名大士,字鲁一,号秋田老人,江苏江宁(今南京)人。乾隆进士,官至侍讲学士。

少年读书时,几位同窗偕同秦涧泉游览西湖。来到岳飞坟前,秦涧泉心里很不是滋味,随口吟出这副对联。

此联以“凤尾格”反嵌“秦桧”姓名,道出了作者满腹痛恨之情。

嘲汤似慈似者象也,象虎象豹象豺狼,不象州主;慈者爱也,爱金爱银爱钱财,不爱黎民。

横披:不成汤水——(清)庞振坤庞振坤,邓州(今河南邓县)人。清乾隆贡生,人称“中州才子”。邓州知州汤似慈搜刮民脂民膏,黎民百姓恨之入骨。汤五十寿辰,庞振坤送这副对联志贺,气得汤似慈暴跳如雷。

作者构思巧妙,上下联加横披嵌入“汤似慈”姓名。并以其名的同义字“象”、“爱”展开,联尾收得干净利落,与前形成反差对照,更增添了讽刺效果。将汤似慈的丑恶嘴脸揭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煞是痛快活佛成死鬼渺渺三魂,活佛竟成死鬼;迢迢万里,东来不见西归。

——佚名乾隆年间,有一个自称通晓二藏佛经的“活佛”,来京住在雍和宫,远近僧徒参谒者,日以千计。“活佛”高高在上,双足交迭而坐,一动不动,宛如肉体佛像。不久,这位“活佛”却因患痘疹而死。出殡送葬那天,有人送了一副挽联。

对仗精工,寓意深刻。“活佛竟成死鬼”句,对那些信神拜佛,祈祷长生不老者,是极好的讽刺。

王似玉黾成龟王子身边,无有一点不似玉;黾翁头上,再着半夕即成龟。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仙人岛》中说书生王黾斋坠水飘落仙人岛,被人救起。主人桓翁以长女芳云许王。席间,王黾斋自恃有才,故意卖弄文墨,引起了桓翁和芳云的反感和厌恶。随后桓翁出上句嘱王对,王黾斋抓耳挠腮,百思无句。芳云之妹绿云在一旁看了好笑,脱口对出下句。

“王”似“玉”,只差一点;“黾”如“龟”,只异字冠。此联巧在字形上着笔,把王黾斋嘲讽得脸上无光、心中沮丧。

怜莺舌嫩由他骂怜莺舌嫩由他骂;爱柳腰柔任尔狂。

——(清)郑燮由莺之“舌嫩”、柳之“腰柔”引发开去,嘲讽“骂”与“狂”的浅薄无知。联语对仗颇工巧,“怜”、“爱”二字用得俏皮,蕴含贬意在其中。

黑笼天地不多时雪逞风威,白占田园无比日;云倚雨势,黑笼天地不多时。

——(清)蒋士铨一次,蒋士铨由京都返里省亲。乡下一位富豪恰逢六十大寿,就托人请蒋学士给他题副寿联。蒋士铨早知其为人刁猾、横行霸道。于是,提笔写下这副寿联。富豪满以为这是一副如意佳联,立即让人高悬中堂,顿时,惹得众宾客哄然大笑。

此联构思巧妙,“逞”、“倚”二字,将富豪倚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揭露殆尽。同时,“黑笼天地不多时”,道出了富豪的好日子,像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一江鱼鳖尽低头东鸟西飞,满地凤凰难下足;南龙北跃,一江鱼鳖尽低头。

——(清)宋湘清朝嘉庆年间,江南才子宋湘,中了进士。走马上任,途经某地,当地有人出对想出他的洋相。宋湘针锋相对,反而嘲讽了对方。

上下联,皆采用对比手法,褒贬分明。不过相比之下,下联比上联,另胜一筹。一个“尽”字,使得上联黯然失色。

以少胜多千山千水千才子;一泰一岱一圣人。

——(清)潘宫清代,有个姓潘的山东人,到江南某地当县令,人称“潘官”。初来乍到,当地几个秀才想试探一下潘官的学识,就在一次宴会上出对题,想将潘官一军。没想到潘官出语不凡,反而呛得几个秀才哑口无言。

“泰”:指泰山,人称五岳之首。“岱”:流经山东的岱水。“圣人”:指孔子,文人之圣。下联以“一”,对上联的“千”,大有以少胜多之妙。

朱项斗对两朝天子;一代圣人。

——朱家相传,一个镇子上有朱、项两大家族,两姓之间,不断发生磨擦。一年,朱家盖了个大祠堂,门口悬挂了这副溜金大字楹联,煞是气派。项家见了,立即大兴土木,盖了一座比朱家更高大的祠堂,并重赏征得一副楹联,与朱家祠堂之联面冲面,针锋相对。这副楹联云:

烹天子父;为圣人师。

这两副对联巧在嵌入典故,以典故光宗耀祖,并含压倒对方之意。

朱家祠堂联:“两朝天子”指五代后梁建立者朱温;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代圣人”指南宋理学家朱熹,曾以“亚圣”名震天下。

项家祠堂联:“烹天子父”,是说楚霸王项羽,抓了汉高祖刘邦之父,用大鼎将其煮死;“为圣人师”,是说春秋时,孔圣人曾拜在项橐门下,学习礼仪。

眼里无珠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清)魏源清朝道光初年,邵阳有个不学无术的举人,因剽窃别人诗句,冒充自己“杰作”,并四处炫耀。此丑事让魏源揭露了,那举人恼羞成怒,但又不便明火执杖地报复。一日,当众要与魏源对对子,想让魏源丢丑败兴。举人以灯笼内蜡烛为题,魏源以蜡烛外灯笼相对。那举人一听,自知不如,扫兴而去。

此联在格式上,巧呈顶针连珠。举人借对句,发泄“心中有火”。魏源借下联,嘲讽举人“眼里无珠”。借物喻人,语带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