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代风云人物(合集)
2791900000013

第13章 周代篇(11)

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去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等到再被重用当将军,门客们又都聚拢上来。廉颇很是感慨,要他们退去,门客告诉他:这没什么奇怪。现在是以市场上的买卖方式交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是买卖常理,又有什么埋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把它攻克了。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也逃奔魏国的大梁。第二年,赵国便以李牧为将进攻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廉颇在大梁住久了,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让他回去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着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饭量还很不错,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了。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最终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十几年后,赵国被秦国灭亡。

蔺相如

蔺相如,籍贯及生卒年不详,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

完璧归赵

蔺相如出身于社会下层的普通平民家庭,少时,聪慧伶俐,喜博览群书。有一日,其教师对众学生讲,要一笔写出一个有棱有角、四四方方的字,众弟子无一对答。平时寡言的相如,提笔成字,有角有棱,四四方方,是为“乙”字。后做了缪贤的舍人。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楚国的和氏玉。这块宝玉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原为一块玉璞(含有宝玉的石块),先后献给厉王、武王,玉工都说是块石头,国王恼怒,卞和分别被砍去左右脚。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玉璞在山中哭泣。文王知道后,叫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一块稀世美玉,因此取名“和氏璧”。

秦昭王听说赵国国王成了这块宝玉的新主人后,十分想得到这块宝玉,于是派遣使者送信给赵惠文王,信里表示愿意拿秦国的15座城邑来换取赵国的宝玉。赵惠文王得到信后,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为难,于是就把大将军廉颇和其他许多大臣召来,商量对策。如果把和氏璧送给秦国,恐怕秦国不会真用15座城来交换,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秦强赵弱,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左右为难,想派个使者到秦国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正在此时,宦官头目缪贤走出来说:“我有个家臣,叫蔺相如,此人智勇双全,不如派他到秦国去。”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国呢?”缪贤就告诉赵王说:“我以前曾经冒犯了大王,怕您治罪,打算偷偷逃到燕国去。蔺相如知道后,劝阻我说:‘你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你呢?’我告诉他说:‘我曾经跟随大王在边境上与燕王相会。当时燕王曾私下握住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交个朋友。因此,我决定到燕国去投靠燕王。’蔺相如听了说:‘赵强燕弱,而你又是赵王的宠臣,燕王才愿意和你交朋友。现在你得罪了赵王,如果逃到燕国去,燕王害怕赵国,决不敢收留你,只会把你捆绑起来送回赵国。到那时,你的性命就难保了。现在你不如脱掉衣服,赤身伏在腰斩人的斧子上,亲自去大王面前认罪请求处罚,大王宽厚仁慈,或许能得到大王的宽恕。’我听后照着做了,大王您果然宽恕了我。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够出使秦国并圆满完成任务。”

赵王派人把蔺相如召来,问道:“现在秦王要用15座城邑来换和氏璧,可以答应吗?”蔺相如说:“秦强赵弱,我们不能不答应。”赵王又问:“要是秦王得了璧,却不肯把城交给赵国,又该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确实如此,但秦国用15座城来换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答应,那就是我们理亏,秦国也正好有借口攻打赵国;要是赵国把璧送到秦国,而秦国不肯把城交给赵国,那么就是秦国理亏。比较一下,我认为最好是答应秦国,把璧送去,让秦国负不讲道理的责任。”停了一会儿,接着说,“如果大王没有适当的人选,我倒愿意出使秦国,假如秦国真的把城邑交给赵国,我就把宝玉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宝玉完完整整地带回来。”于是,赵惠文王任命蔺相如做使臣,带着和氏璧西使秦国。

秦昭王在章台(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西安市)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双手捧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璧,展开锦袱观看,果然纯白无瑕,宝光闪烁。雕镂之处,天衣无缝,真不愧是稀世之宝,非常高兴。又依次递给妃嫔、文武大臣和侍从们欣赏,众人都啧啧称赞,欢呼“万岁”,向秦王表示祝贺。

过了很久,秦王却绝口不提以城换璧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绝对不会以城换璧,心生一计,对秦王说:“这块宝玉很好,就是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听后,就把璧交给他,蔺相如接过璧,迅速后退几步,身子靠着柱子,愤怒得连头发都快竖起来了。他义正词严地对秦王大声说道:“大王想要这块美玉,写信给赵王,答应用15座城来交换,当时赵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得无厌,仗着势力强大,想用几句空话骗取赵国的宝玉,大家都不同意把璧送来。可我却认为,即使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骗,何况秦国这个堂堂大国呢!再说也不能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伤了两国的和气。赵王采纳了我的意见,并且还斋戒了5天,写了国书,然后派我做使臣带着宝玉到秦国来,态度是如此恭敬。可大王却在一般的离宫接见我,而且态度又这样傲慢。大王把这么贵重的宝玉,随便递给宫女侍从们观看,分明是在戏弄我,也是对赵国不尊敬。我看大王并没有用城换璧的诚意,所以我把它要了回来,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说罢,举起和氏璧,眼瞅柱子,作势要向柱子砸去。

秦王怕蔺相如把璧玉砸坏,赶忙赔礼道歉,请他不要那样做。一面叫来掌管地图的官员送上地图,秦王摊开地图对蔺相如说,从这里到那里的15座城,准备划归赵国。蔺相如想到秦王现在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绝对不会把城给赵国,于是又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非常喜欢,可因为害怕秦国势力强大,不敢不献给秦王。在送走这块璧的时候,赵王斋戒了5天,还在朝廷上举行隆重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璧,也应该斋戒5天,然后在朝廷上举行九宾之礼,我才能把璧献给大王。”秦王想到璧在蔺相如手里,不好强取硬夺,便答应斋戒5天,然后,又派人送蔺相如到驿馆去休息。到了驿馆,蔺相如想到秦王虽然答应了斋戒5天,但一定不会真把城给赵国,于是就选了一名精干的随从,让他穿上粗布衣服,打扮成普通老百姓,揣着和氏璧,悄悄地从小路连夜赶回赵国去了。

再说秦王假装斋戒了5天,就在朝廷上设下隆重的九宾之礼。两边文武大臣排立,传下命令,要蔺相如来献璧。蔺相如走上朝廷,对秦王行了礼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已经有21位国君了,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早派人带璧离开秦国,恐怕现在早已到赵国了。”秦王听了,十分恼怒。蔺相如仍旧从容不迫地说:“今日之势,秦强赵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赵国要璧,赵国不敢违抗,马上就派我把璧送来,现在要是秦国真把15座城割让给赵国以换取和氏璧,赵国哪敢要秦国的城邑而不给大王和氏璧呢?现在我欺骗大王,罪当万死,我已不存生还赵国之望,现在就请大王把我放在油锅里烹死吧,这样也能使诸侯知道秦国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诛杀赵国的使者,大王的威名也能传播四方了。”

秦王的阴谋被彻底揭穿,又狡辩不得,只好苦笑一番。而秦王左右的大臣卫士,有的建议把蔺相如杀掉,但被秦王喝住了。秦王说:“现在即使把蔺相如杀了,也得不到璧,反而损害了秦、赵两国的友谊,也有损秦国的名声,倒不如趁机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于是秦王依旧按九宾之礼在朝廷上隆重地招待了蔺相如,然后客气地送他回国。以后秦国一直不肯把15座城割给赵国,赵国自然也就没有把璧送给秦国。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称职的大夫,身为使臣不受诸侯的欺辱,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

渑池之会

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简(今山西离石县西)和祁(今山西祁县)两块地方。次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今河南林县西南)。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损失了2万多军队,而秦军的攻势也被遏止了。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见面,互修友好。赵王害怕,不想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赵王听从了廉、蔺二人的建议,蔺相如也随着赵王一起去了。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他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30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弹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弹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弹瑟。

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瓦盆),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了勃然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拼命。

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秦国的大臣们见秦王没有占到便宜,就说:“请赵王献出15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不示弱,说:“请秦王拿咸阳(秦国都城,今陕西咸阳县东)为赵王祝福!”一直到酒筵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地同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挫败了秦国的图谋。秦国也知道廉颇率领大军驻扎在边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处,便只好恭恭敬敬地送赵国君臣回国。此后,秦、赵间暂时停止了战争。

将相和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是卑贱之人,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后,就不肯和他相会。蔺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马上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死并非难事,而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蔺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据说,蔺相如晚年,朝里奸佞郭开霸揽朝政,暗通秦国,陷害忠良,老将廉颇远走魏国;蔺相如赋闲故里蔺家河,忧国忧民,抑郁成疾,病魔缠身,日愈加重,知道在世日子为时不多,举家人于床前,深情而言:“秦王有狼虫虎豹之心,赵国小人当权,早晚要为秦国所吞。因渑池会羞辱秦王,秦王对我恨之入骨,一旦亡国之日,必对你们斩草除根。你们要隐姓埋名,远走他乡。”其后人直至汉、明时期,才恢复其原姓。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他主张行“仁政”,以德争取人心,统一天下,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万物皆备于我”。他的思想对宋明理学家有重要影响。

孟母三迁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家庭贫困,母亲带着他艰难度日。他家原住在离墓地不远的地方,贪玩的小孟轲成天和小伙伴们到墓地效仿那些挖坑、抬棺、送葬的动作,母亲多次告诫但总不见效果,于是孟母决定搬家。这次搬到了集市附近,但这里过往的商人很多,讨价还价、高声叫卖不绝于耳,加上邻居是一个屠夫,好奇的小孟轲就照样学,母亲觉得这里也不是孩子成才的好环境,于是,决定再次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