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可以激发释放你的潜能呢?那就是压力与竞争。压力与竞争,可以锻造出坚韧刚强的你,激发出拼搏进取的你。压力与竞争,给你带来机遇和挑战,让你走出精彩人生。无数中外名人的经历,无不诠释了压力与竞争的真谛!
请阅读这一组文章——
体悟压力与竞争的真谛;
学习面对压力,勇于拼搏的精神;
体会文章选材的特点。
老师的吻选自《我没有钓住那条鱼》,南方出版社,2004年版。
[美]皮·阿用德
查理·罗斯在1901年读高中毕业班时是最受老师宠爱的学生。他的英文老师蒂莉·布朗小姐,年轻、漂亮、富有吸引力。
大家都知道查理颇得布朗小姐的青睐[青睐]用黑眼珠看人。表示喜爱或看重。由于布朗是校园里最受欢迎的教师,这就给查理心理上带来许多压力。
他得比其他同学多读多学一点才成。尽管如此,别人还是在背后取笑他,他们说,查理将来若不成为一个人物,布朗小姐是不会原谅他的。
正如你所想象的,查理后来真的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这大概与毕业典礼上发生的事情密切相关。毕业祝辞完毕后,开始发毕业证书。当查理走上台去领取毕业证书时,受人爱戴的布朗小姐站起身来,出人意外地向他表示了个人的祝贺——她当众吻了查理!
不错,查理曾作为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致告别辞,他也曾担任过学校年刊的主编,他也曾是“老师的宝贝”,但这就足以使他获得如此之高的荣耀吗?
毕业典礼之后,人们本以为会发生哄笑、嚣叫、骚动,结果呢?却是一片静默和沮丧。许多毕业生,尤其是男孩子们,对布朗小姐这样不怕难为情地公开表达自己的偏爱感到愤恨。有几个男孩子包围了布朗小姐,为首的一个质问她为什么如此明显冷落别的学生。
布朗小姐并不惊慌,她说查理是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她特别的赏识,如果其他人有出色的表现,她也会吻他们的。她说她不会食言的。
如果说这番话使别的男孩感到好受些,它却使查理·罗斯感到更大的压力。他已经引起了别人的嫉妒,更是少数坏学生攻击的目标。他决心毕业后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值得布朗小姐之一吻。
毕业之后的几年内,他异常勤奋,先进入了报界,后来终于大出风头,他被亨利·杜鲁门总统亲自任命为白宫负责出版事务的首席秘书。
现在看来,查理·罗斯被挑选担任这一职务绝非偶然。原来,在1901年毕业典礼上带领那群男生包围布朗小姐并告诉她自己感到受到了冷落的男孩子正是亨利·杜鲁门本人。布朗小姐也正是对他说:“去干一番事业,你也会得到我的吻的。”
因此,毫不奇怪,查理·罗斯就职后的第一项使命就是接通密苏里州独立城蒂莉·布朗小姐的电话。罗斯向她转述了美国总统的问话:您还记得我未曾获得的那个吻吗?我现在所做的能够得到您的评价吗?
布朗小姐的一个吻竟然使她的两个学生一位成为白宫首席秘书,一位成为美国总统。这个吻的魅力何在呢?那就是它带来了压力与竞争。在压力与竞争中,她的学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创造了生命的辉煌。
文章选材精当,构思巧妙。
1.“老师的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为什么老师的吻没有带来哄笑、嚣叫、骚动,却带来一片静默和沮丧?
3.围绕布朗小姐的吻,作者讲述了两位名人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哪一个用墨如泼?哪一个惜墨如金?这样选材和安排材料有什么妙处?
4.文章最后才透露当年包围布朗小姐的男孩子中为首的一位竟是亨利·杜鲁门总统,并以这位总统的问话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
选材指对文章材料的取舍。写作前已占有的材料多而杂,只有根据文章写作的具体要求,对材料进行严格的挑选,取其最适用的精当材料,才能把文章写好。选材的基本要求是:1.围绕主题。2.材料要真实可靠。3.材料要典型。4.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材料。
生命的林子选自《智慧背囊》第2辑,南方出版社,2005年版。
李雪峰
有一个僧人,可能就是唐玄奘吧,他刚剃发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玄奘想静下心神,潜心修身,但法门寺法事应酬太繁,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但谈经论道起来,却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
有人劝玄奘说:“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纳集了天下的众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光芒迸露了。”玄奘自忖许久,觉得这话很对,便决意辞别师父,离开这喧喧嚷嚷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于是玄奘就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方丈明白玄奘的意图后,问玄奘:“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玄奘说,当然是太阳了。方丈说:“你愿做烛火还是太阳呢?”
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我愿做太阳!”于是方丈微微一笑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头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玄奘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玄奘说:“它只能做煮粥的薪柴。”
方丈又信步带玄奘到那一片郁郁葱葱密密匝匝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方丈问玄奘说:“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玄奘说:“都是为了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吧。”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的阳光,为了一滴的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都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树,一团一团的阳光是它们的,许许多多的雨露是它们的,在灌木中它们鹤立鸡群,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玄奘听了,便明白了。玄奘惭愧地说:“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林的树了。方丈,我不会再离开法门寺了!”
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玄奘苦心潜修,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名僧。他的枝叶,不仅伸过云层,伸过了天空,而且,承接了西天辉煌的佛光。
是的,一个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生命的潜能到底有多大?如何激发生命的潜能?本文借物喻物,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生命的哲理:在充满竞争和压力的地方,你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1.请概括唐玄奘希望离开香火鼎盛、香客络绎的法门寺的原因。
2.第四段中方丈问玄奘的两个问题,与前后文有何联系?
3.当玄奘回答愿做太阳时,为什么方丈微微一笑?玄奘选择做太阳与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僧,有无联系?有怎样的看法?
4.品读方丈的话语,想想方丈用什么方法来劝说玄奘的,这种方法比起讲大道理来,有什么好处?
借物喻理,就是把抽象的道理寄寓在形象的而又容易理解的具体事物中,用人们熟悉的容易理解的事物来说明较生疏的、抽象的道理的方法。它以形象喻理,具有深入浅出,令人折服的效果。
永远都要坐前排选自《智慧背囊》第2辑,南方出版社。
王东风
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城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时,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困难了”之类的话。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无论是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有一个例子,玛格丽特在上大学时,入学考试科目中要求学五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个学期内全部学完了,并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其实,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唱歌、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当年她所在的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正因为如此,许多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届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人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永远都坐在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可以激励你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懈努力,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并不少,而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却总是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在“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在前排”仅仅当做了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那些最终坐在“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把理想变成了行动。一位哲人说过:“无论做任何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其实,不光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在其他方面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要想成功,你就必须要求自己力争“永远坐前排”。不可能人人都坐在前排,但只要你努力在把这种愿望化作行动,那你的人生就是另一番景象了,特别是对那些尚在努力拼搏中的年轻人来说,“永远坐在前排”无疑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章以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成长的故事为典型事例,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压力可以“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永远都要坐前排”,你的人生更精彩!
1.“永远都要坐前排”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成功具有什么作用?
2.请概括本文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分析这三个自然段间的内在联系。
3.本文只举一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令人信服?为什么?
4.撒切尔夫人的经历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请挖掘你所熟悉的名人的生活经历,看看能给你什么样的启示并写出来。
材料的典型性就是在搜集、选择、使用材料时,要从众多材料中选取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最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这样才能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借一斑而窥全豹。
鸡架汤
钟明君
1993年的夏天,他骑着自行车,满头是汗地兜遍了半个城市的菜市场,寻找一只鸡的骨架。5块6毛钱在袋子里沉重又轻飘,要度过这个月剩下的一个星期,还要把同学今天中午的饭管上。
他从大学时代起就穷。从中学时代起就穷。从出生就穷。他出生在一个全家财产总值不超过100元人民币的山村家庭里,能长大并且读书,而且考进全国一流的大学,最后分配在一个中等城市里,在一个国营大企业里有稳定的工作,他已经十分满足了。即使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拿的实习工资不足以买一瓶好酒,他还是快乐而心静如水。这个月,大学刚刚放了暑假,要好的老师同学次第外出旅行,路过他所在的城市。三四番招待下来,他开始招架不住。
第一顿,请老师吃饭,花了9块7毛钱,8块钱买了只鸡,1块5毛钱买了瓶粮食酒,好在他从小日子过得精细,鸡脯炒肉,鸡架煨汤,老师也吃得开开心心。
然后是同学接踵而来,接待同学的规格要比老师更低一些,他自有打算。
买鸡的时候他就注意到,鸡摊旁边卖的鸡杂碎中有鸡骨头架子卖,鸡肉鸡腿都被片光了,只得1头2爪2翅,卖1块钱1斤。差不多1块钱就可以买1只鸡的全部骨架了。买回去熬汤,味道一样香浓,再下一把刀切面,撒上些许香菜,同学吃得一样开心。
现在他骑着车,晃过了第3家菜市场了,都没找到他要买的鸡架。他慌得不行了。5块6毛钱,数了又数,不会再多出一分,而他必须在1块5毛钱的预算里,把中午这顿饭招待过去。然后剩下的4块钱,在单位的食堂里,把月底的7天撑过去。
这家菜场的角落里,竟然躺着两只鸡架。摊主懒洋洋的,已经在收摊了,他喜出望外地停下自行车:“卖我一只鸡架子!”
摊主正给他称,后面一辆摩托车停住,摩托车上的人喊:“鸡架我都买了!”
摊主说:“就2个了,有人要了1个了。”
摩托车手喊:“你卖多少钱一个?”
“1块。”
“1块5我全包了!”
他急了,才要出口争辩,那人接着的一句话,把他所有的话都蒙在了化为一片混沌的脑海里:“拜托你了,就先卖给我吧,我们家的狗都饿了一天没吃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