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欢乐时光选自《古今中外文学名篇拔萃·外国散文卷》,青岛出版社1990年版。温塞特(1882-1949)挪威现代着名女作家。(节选)
[挪威]温塞特
挪威人把二月开始的那个古怪季节叫作“早春”。那时太阳连日从纤无点云、碧如洗的高空照射下来;每天清晨,整个大地结上了-层闪闪耀眼的霜花。过不久,屋檐便滴滴答答化起水来。太阳舐去了枝头的积雪,人们便可以看见白桦树梢头开始变成亮晶晶的褐色,白杨树的树皮上也出现了一片预兆春天的浅绿。
道旁篱边,积雪还堆得高高的,田野里雪块照在太阳底下像是堆堆白银,滑雪板压成的小辙,错综交叉,显得格外清晰。成群的鸦鹊衔着细枝在天空飞翔,已经逐渐开始在修筑去年的旧巢了;他们的聒噪不时划破了冬日的宁静。
太阳一下山,气候便变得刺骨寒冷。白天的回光却还逗留着,像燃烧着的残焰,沿了覆着黑丛林的山脊通道直达西南。一抹苍绿的光亮在地平线上迟迟不灭。早晨,屋檐上挂着长长的冰柱,接近中午,闪闪的水滴便落下来了。白昼也一天比一天更长更亮了。对孩子们和年轻人说来,这是-年里欢天喜地的日子。
孩子们从学校回家来,匆匆咽下了饭食。他们要到山里去练习滑雪。他们不挨到第-批星星在天空中闪烁,是不会回家的。吃过晚饭,他们就在长长的山路上滑雪,先从山上沿着有无数急转弯的路溜坡滑行,然后一下子穿过市镇。在这些道路上滑行是件险事,因为路上车辆络绎不绝——有轿车、公共汽车和载重卡车——特别是这些山路都要横穿大街,大街又是直达山谷的唯一要道。母亲们除了提出警告外,简直无能为力:“真得小心一些才是!”孩于们哩,却直截了当地说用不着对他们提这个!没有人为了玩溜坡连命都不要的。
这批孩子究竟在什么时候、怎样温习功课和做习题简直难以想象。看来他们多少总还是做的,因为他们在学校里所得的分数,并不见得比上学期来得差。也许在滑雪的季节里,老师们特别宽大一些。冬季里,每个学校都有一次滑雪比赛,孩子们可以跟着他们的体育老师到森林里去作滑雪旅行,就算是上体育课。而且早上进学校之前把功课“掠过”一遍也是来得及的,因为用滑雪板或是瑞典式的“推踢雪橇”只花五分钟功夫就可以到达学校。
“推踢雪橇”是瑞典的发明,没有几年就在挪威大为风行。如果妈妈有事出门,安特斯说要把妈“推踢”到镇上去,这句话听来很不礼貌;再说蒂雅每天早晨在太阳下“推踢”杜拉好长一段路,听来也很奇怪。蒂雅没法让杜拉带上太阳眼镜,因为杜拉一有机会便把这副眼镜扔在路边积雪里。
常常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滑雪道和路面逐渐磨成坚实的冰块,如今摔一跤可真受不了。全乡许多人家都有孩子躺在床上,他们不是摔了跤用热水捂在膝盖上,便是头部受了轻微的震荡。奇怪的是倒不是太多人跌得过分厉害。在那些为各个滑雪俱乐部占用的山头上,那里才是真正进行训练的地方,当然,他们会把新鲜的雪运来垫上,也不会让跳台下面的雪地变得结实发硬,但是森林里的坡道都很可怕,许多这样的坡道是用来高速滑行的。幸而每当这些坡道几乎不能再滑行时,往往就会连下几天大雪使情况改变——所有的滑雪道又柔软得像天鹅绒般的了。
对成年人来说,这也是个愉快的时光。太阳一天天晒得厉害起来,窗台上的盆栽也有它们自己的春天。挪威人在漫长的冬日里,用出色的窗台盆栽来安慰自己。屋子里充满刚出芽的洋水仙和郁金香的清香。那些用不着开灯就可以吃晚饭的日子总教人兴高采烈——即使第二天碰上吃鱼,不得不开灯,大家还是快活的。
挪威,只在地理书上读到的一个国家,它早春二月的景象如此的独特,人们的欢乐正是因了这季节,因了这独特的自然条件。
作者善于选词炼字,全文一派诗情画意。
1.查找地理资料,了解挪威独特的地理条件,试着解释下面的自然现象。
(1)白天的回光。
(2)白昼也一天比一天更长更亮。
2.根据文章内容,想象并描绘孩子们滑雪的场景。
3.为什么二月也是成年人的“愉快时光”?
4.品味下面加点的词语,说说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太阳舐去了枝头的积雪。
(2)他们的聒噪不时划破了冬日的宁静。
景物描写是对自然景致、客观事物的描写。它的作用在于交代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抒发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描写景物时,要为人物和主题服务,切忌为写景而写景。
旅居荷兰小镇杂记选自《语文学习》,2005年第10期。
吴泽民
荷兰是欧洲的小国,我们对她的了解多数是从郁金香、木头鞋和大风车开始的。然而,真正让我赞叹的是许许多多隐藏在喧闹的大城市背后的宁静小镇。
我居住的临海小镇哈得勒只可算得上一个典型。小镇离阿姆斯特丹不到一小时路程,说它小是因为我从镇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只用了15分钟,人口也就几百吧,镇中心是一个只能停十几辆车的小广场,前面有一条窄窄的通向大海的河渠,周围只有一家银行、一家带有餐馆的小旅馆,小巷从广场向外延伸,尽头是一座有着高高钟楼的教堂。小镇的入口处有一座雕塑,那是一段残缺的城墙,墙头上有一尊妇女的雕像,她双手举着桶向前俯着身子,这记录着小镇的一段历史:数百年前的一天清晨,小镇突然遭受敌人的攻击,镇上人们还在沉睡,于是一位早起的挤奶妇女勇敢地站到了城墙上,把手中的奶桶扔向敌人并唤醒人们来保卫家乡,人们用这座雕塑记录了这段感人的历史。从此以后小镇在环镇的河边添置了大炮,铸铁的大炮至今还摆放在那里。
老板用他那特殊的方式经营着这家旅店,他每天工作8小时,但星期日下午六时前,小店是关门不营业的。特别有意思的是,星期天早上我可以在店堂里自己冲咖啡。平常,坐在门口的藤椅上把自己埋在晚春暖洋洋的阳光中,小路上总是那么安静,不常见到人;但这天,随着钟声在小镇的上空回荡,我可以见到三三两两来教堂做礼拜的人,他们都是相识的乡邻,一路上打着招呼,给小镇平添了一份温情。这时,我会看到老板和他的太太在旅店前的小广场融入走向教堂的人群,他向我招招手但绝不会走进小店,他把店门的钥匙交给我,仿佛小店已与他没有关系。
小镇也并非总是那样宁静,星期六上午是集市的时间,我真没想到在荷兰这种发达的国家居然还保持着如此古老的传统,当然来摆摊的绝不是肩挑手提的农民,是开着车来的流动商贩,据说他们轮流到一些小镇上做生意。早上6点,小小的广场挤满了各式摊点,最多的还是瓜果蔬菜和奶制品,也有好几个卖花的,来买点东西的人真是不少,好像小镇的全体居民都出动了,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人虽多但不吵闹,更没有小贩的吆喝声。我带着好奇巡视每个摊点,所有摊主都没有因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惊讶,也没有主动向我介绍商品,只是微微一笑,然而正是这一笑让我感慨万千,原来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人之间的交往是那么容易,微笑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原来做生意是可以不用吆喝的,原来……中午时摊贩撤走了,像来的时候一样悄悄地撤走了,我特地走出旅馆去看看门前的小广场,再一次让我震惊的是广场竟然十分干净没有一点垃圾,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从没有见到清扫垃圾的。
周末,多数荷兰人选择外出去享受自然,有的骑自行车郊游。据说荷兰是人均拥有自行车最多的国家,每人平均超过两台,和其他欧美国家不同的是,他们不仅骑自行车锻炼,也骑自行车上班,背后还有专带小孩的座椅。而且有自行车专用道,就像高速公路网一样贯通全国。我的朋友告诉我可以在专用道上骑车周游全国,我没有验证,说不上是真是假,但自行车的多是我确确实实领教了的。一个星期日的上午,我像往常一样坐在旅馆前的小桌边,一会儿看到一个自行车队从我面前飞过,然后一队接着一队令我目不暇接,我正奇怪哪里来那么多的自行车,见到隔壁小银行有几个人出来摆放一张桌子,还有几箱矿泉水,一问才知道今天是由银行资助的全国的自行车日。荷兰对能源问题很是敏感,提倡开小车、骑自行车,今天的自行车日显然是节约能源活动的一部分。骑自行车的人老老少少都有,当然更多的还是青少年,当我看到一群小孩在我面前停住休息时,就毫不犹豫按下了快门。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当我要离开这里时真有点留恋,留恋这里的恬静与平淡,留恋小镇丰富的历史沉淀,也留恋这家小旅馆。
文章讲究章法,起笔扣题,处处照应,于历史与现实的交互映衬中,将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小镇展现在读者眼前。
宁静而又并非总是那样宁静的小镇留给作者的岂止是深深的留恋。
1.将文章的第一段改为下面的文字,你觉得如何?为什么?
“荷兰是欧洲的小国,最让人赞叹的莫过于那些隐藏在大城市背后的小镇。”
2.下面是文中的两个段首句,请你结合全文内容,仔细揣摩,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我居住的临海小镇哈得勒只可算得上一个典型。”
“小镇也并非总是那样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