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谋人谋职谋事业
2787700000052

第52章 谋职篇之一(3)

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知识或接受教育以及实施教育的方式、途径、内容、地点等都将极大地变化。微观教育、实时教育、自我教育、终生教育、生存教育、(全球性)远距离教育将取代团体教育、阶段性教育、他人教育、近距离(贴身)教育。知识更新、知识换代更快更频繁。知识更追求前卫性、创造性和个别性。知识更自觉地成为一种商品,具有不可测估的超级价值性。鉴于这种特点,知识在传播和应用上,将受到知识产权者的影响。出于商业考虑,一方面知识产权拥有者(个人或团体)会极力促进知识传播,以获得广泛的市场利润;另一方面他们也会适度控制,以防止知识产权和产权价值流失。这也会引起知识和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的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纯理论性的教育、公益性的教育会被私秘性极强的价值教育所取代。而且即使是公益性的教育,其教育成本也会成倍增高。在这种社会环境,人们对知识要求的自觉程度空前增高,而且成为社会时尚。同时在电子技术、信息高速路的刺激下,微观教育和价值教育会加速实现。

总的来看,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和研究,以及应用会采取了更多更灵活的途径。其商业性应用和技术性成分将会增多。人们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学习的观念、目的、方式和途径,把生存和学习会高度结合起来。生存就是学习。全息的生存,必须与全息的知识、学习、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时,知识的获得会呈现出高度的整体性(终生教育)和个别性(最高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其他教育都只是一种形式的教育或一个方面的教育)。人生就是一所大学校。这种在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学性比喻述说,此时变成了一种很技术性的应用操作。谁能够整体睦、实时性地操作成功。谁就是新的生活宠儿。

掌握四种最起码的本事

一家闻名全球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北京某大学招聘员工。与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同,这家专业性极强的事务所所开列的招聘基本条件并不包括会计专业出身或会计实务经验,而是要求英语能力与计算机运用能力要出众。

该公司招聘人员解释说,这并非是因为我们需要英语与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的是会计和审计人才);英语与计算机能力出众只是意味着你已经具备学习的能力。只要具备学习的能力,我们自己可以来培训你的专业技能。因此只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具备学习的能力;按我们的理解,英语与计算机的熟练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当然计算机和英语专业自当别论)。要学好这两项科目,必须具有学习的努力、领悟和坚忍不拔的执着,举一反三的推导能力,这就是这两种技能成为测量学习能力的标准的原因。

这是一个变革的信号。现在单位招聘新人时间的不再是过去的“你可以做什么”,而是要知道“你可以学什么”,你是否能够学会我们要你掌握的东西。上述这家事务所新员工上班第二天,每人发给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套财务软件,放假一周,学会后再来公司上班。

具备学习的能力,才谈得上占有和更新知识,接受和处理信息,才能不断地跟上世界知识革命的步伐,也才谈得上对知识的应用。

许多教育学家指出: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会学习”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学会学习”,在这里意味着把握四项最基本的学习技能:读、说、写、作。

1.学会读书

读书之事,由来已久。读书多少为宜?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赵普却说:“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显然,这些说法都有些夸张。实际上,读书的数量以适当为界,以人的读书能力为限。

不谈专业的差别,就人才个体来说,读书宜多不宜滥。宜多不宜滥,就是说读书要有个数量界限。那界限应该根据所学专业和个人具体条件来划定。比如,有的学者就认为,作为大学生,应以教材10倍数量读书,这也许比较现实,也比较合理些。也就是说,一个本科生,要学20多门课,就应读与之有关的300册书为宜。

读书除去把握读书的数量外,还应该把握读书的技巧。我们把读书的技巧概括为三个相结合:

(1)读与思的结合

读书惟有经过思考、观察和实践,才能“读到糊涂是明白”。对于思考与读书的关系,古人议论很多。张载说:“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朱熹说:“后生学问强记不足畏,惟思索寻究者为少畏耳。”鲁迅先生也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因此,为防止读书硬化,甚至逐渐死去,第一要则就是思索。

(2)读与问的结合

提问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凡有创造者,无不从发问始,创造者,必然精慎细密,却又眼光锐利,他能够看出问题,于是发而问之,无论什么权威,不明白的就要问,问不倒的权威才是真权威,问清楚的答案才是真理解。

(3)读与做的结合

读书应与实干相结合。读而不做,时间长了,就会有点呆头呆脑,自己看别人不明白,别人看你也有点奇怪。观代的人才个体,不但要有知识、有文化,而且要有技术、有实际工作能力。如此这般,才能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将古往今来的优秀书籍化为人生丰富的营养。

2.学会语言

我们知道,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结构来说,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社会成员的独自能力如何,又是社会文化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独自语言是一个人独自进行语言活动的一种语言形式。我们认为,学会语言就是要学会和掌握独自语言的三要素:立论正确,言之成理;感情真挚,以情动人;讲究技巧。技巧很难一言而尽,从最低的标准讲大致包括:语言完整,晓畅明达,逻辑清楚,首尾相顾,结构合理,节奏适宜,手势得当,声音清楚,还要能够进行即兴发挥以及可以比较顺利地回答问题。

3.学会写作

写作能力在古代是很重要的。古人称:“文章能事。”近代以后,专业多了。写作独尊的地位也就没有了,但写作仍然是诸业之首。我国的学校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写作课,就可见其重要。那么,如何学会写作呢?有学者将其概括为:

(1)勤写

懒于动笔,是最要不得的事。欲使自己提高写作能力却懒得动笔,这令人不可思议。

(2)要有较高的标准

散散漫漫是学不好写作的。目标既不高,要求也不严,错别字也不在乎,文法不通也不重视,结构不好也无所谓,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是绝对不会让人产生才华之感的。

(3)多读名著,精研范文

好文章不多读,脑子里没有那么多的词汇,写起文章来就会语言贫乏,辞藻生涩。而且好文章有一种口不能言的好处,只有烂熟于胸,才能充分体味其绝妙,日后提起笔来,那种写作的神韵也会油然而生。

(4)善于改写文章

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人称之为“语不惊人死不休”。现在看来,这仍然是锤炼文字的座右铭。

4.学会操作

操作技能,指的是对高科技产品的实际操作和对现代科技知识实际应用的能力。这种能力对现代社会生活影响日益显著。曾风行世界的《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作者的资料来源主要依靠对各种报纸和杂志发表过的文章,而通过重新裁剪和编排后的资料,却出现了一个个极精辟的思想,展示给世人一个全新的视野,这就是一种高超的操作技能,一种艺术的创造能力。因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曲)国家,都十分重视促进公众接受多种操作技能的训练,特别注重掌握学习的能力,以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对现代青年来说,掌握这以下技能将是十分必要的。

(1)学会计算机

计算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已须臾不可分离,已成为完成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会计算机,将很难在现代社会中立住脚。

(2)学会掌握资料

掌握资料。就能掌握社会的最新发展动态,这对于寻找成才机会将是十分重要的。资料的整理和积累是一门学问。资料本身是客观的,但掌握哪些资料,利用哪些资料,如何整理和编排资料,却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专业方向的把握,对掌握有用信息的灵敏以及对资料的综合运用能力。

(3)学会调查研究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决策还是管理;无论是制定计划,还是处理各类问题,都需要了解情况。了解情况就是调查。因此,调查研究是青年人制定学习、生活计划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条条大路通罗马

与同学们一道,负荷着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经过几年的艰苦拼搏,熬过惊心动魄的考场战斗,结果,有些同学盼来了录取通知,而有些人却泥牛人海,名落孙山。

此时,失败的人会痛苦,会怨恨自己,觉得辜负了父母和老师。

可是,我们必须喝下这杯人生的苦酒。千万不要过于悲伤。人生的路千万条,旱路不通走水路。应试落榜,只意味着在1万条人生大道面前,入学深造这条路暂时对你关闭,还有9999条路向你敞开着呢!凭着心情志趣,凭你所拥有的独特优势。你可能正适合走升学深造之外的道路。

如果你只有十七八岁,正当读书学习的年华,而你又有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应试落榜后,改变学习的方式和对象吧,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大学堂,在这所大学堂里你仍可以展翅飞翔。只要坚韧不拔,成功的人生仍然属于你。现在各式各样的业余大学多如牛毛,电大职大夜大函大遍地皆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一种就学方式。在所有业余的学校里,最关键的在于自学自主。有志者事竞成。在这里,你会把“自我”磨炼得更加高大和强壮。

自学。意在得到真才实学。不论你处在怎样的境地,不论你是闲居待业或者已经就业、或找了一份临时的工作,都不可丢了学习。在你这样年轻的时候,必须自强不息,有计划地自学一门或几门科学文化知识。你不必久久地羡慕那些升学的同学而自愧,那些同学里一大批人并不比你的智商高,有许多科目甚至比你差一截。入学深造者未必将来比你有学问有才华。你知道著名作家严文井曾经三次投考落榜。解决了数学上著名的弗洛班纽斯问题,被国防科技大学破格录取为数学教师的王晓星,也是高考落榜者!

也有一些人虽然人了大学,读了硕士学位,可是走出校门后仍平平庸庸,无所作为,不论哪一方面都没有显得比你出色。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社会,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只有不问断地学习才能合上时代的快节奏,一旦停步不前马上就会落伍,不论是正牌子大学生还是“五大”学生都是这样。美国人统计得出结论:1976年的大学毕业生所学到的知识,到1980年就有一半陈旧了,1986年时几乎全部过时。这时他如果还不加强学习,更新知识,至1990年时他就同一个十年前的普通高中生没有区别了。大学成了过去,此时只存一张虚有其名的文凭。

叔本华说:“哲学的进步是在学院门墙外造成的。”

高校门外成名成家。干出了轰轰烈烈的事业,为全人类景仰者不计其数。随便一想,你便可以列出一大串光彩夺目的名字——伦琴,读中学时被诬陷开除学籍,连高考的资格也没有,以自学成了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第一个得到诺贝尔奖。列文虎克,一生从未受过正规教育,在荷兰一个市政府守传达室的人,以自学发明显微镜,从而发现细菌,揭开一系列现代科学的序幕。爱迪生、法拉第、富兰克林、史蒂芬逊、罗蒙诺索夫、华罗庚……都以自学而成为的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安徒生、高尔基则以自学而成为世界著名文豪。齐白石、聂耳、梅兰芳以自学而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家。狄慈根,一个德国制革工人,以自学成了显赫的理论作家、哲学家。秀华布,因家贫只读到中学二年级便辍学,当过车夫、饭店伙计、工厂的清扫工,他却凭着他出色的才能,出任美国钢铁公司董事长。拥有40亿美元资产的台湾塑胶集团董事长王永庆只受过日式小学教育,他能用英语同经济学家讨论他的中国式管理,被列为全球十大华人富豪之一。恩格斯和毛泽东也是大学门外的人类精英……

你从这一串没有尽头的名字里受到什么启示呢?虽应试落榜,不是同样可以在人生的战场上显出你的英雄本色吗?

世上也真有这样愚蠢的人,他们看不见除了入学深造之外还有9999条人生的大道,却把全部的人生轻易地当做一场赌博,孤注一掷于上大学,一旦落榜便从此一蹶不振,灰心丧气,乃至绝望。这真是太不幸了。首先。这种心态就不是健康正常的,而是偏执狭隘的、病态的。这样的人即使上了大学,他将来也随时可能经受不住另外的人生打击。

榜上虽无名,脚下仍有路。坚定地向前走去,走过这一程,前面就是灿烂的阳光、盛开的鲜花在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