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谋人谋职谋事业
2787700000050

第50章 谋职篇之一(1)

人想“出头”。天经地义。想“出头”但不能“强出头”。在主观能力尚未修炼到家、客观条件还不够成熟之际。暂时的委屈还是要忍受的。谋一份好职业,可以积攒实力、聚敛成功的资本、创造干大事的机会……

一份像样的学历,是行走于社会畅通无阻的保障

“混”个高学历

人类进入21世纪,其高智力、高技术特征会越来越显著,越来越重要。以高智力、高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正在取代低智力、低技术的工业经济。简单劳动、低智力劳动、低技术劳动正在被复杂劳动、脑力劳动、知识劳动、技术劳动所取代。在这种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整体文化竞争和高新技术竞争会日趋激烈,这种整体文化竞争和高新技术竞争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高等教育竞争或高学历竞争。随着知识的应用性增强。高学历竞争会被视为一种普遍的常规竞争。因此,硕士、博士、博士后会多如牛毛。这向你的受教育程度提出了全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学历是受教育程度的一种简单、例行的标志。赢得高学历竞争,这是你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中的初级入场券。为此,你要用很多的时间在学校接受教育。做到了这样,你才有资格进入社会竞技场。在这种时代,知识更新,知识换代,自我教育,实时教育,是一个人的头等大事,不注重这件头等大事,就意味着将被淘汰。相反,谁掌握了或发明了这种新知识和新技术,谁就等于掌握了胜利、市场和财富。学院,作为一种纯粹的教育和受教育机构,它自然成为新知识、新思想云聚的中心。它也是新知识传播的中心,新知识创造的中心。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行政功能和授课功能将极大地改变,学院有可能改变它的纯教育性质而成为直接的生产基地和创造高价值产出的工厂或企业。教育的目的将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价值创造,将知识最快捷地转换成价值和铜板。

除了高学历(高等教育)之外,多种教育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普遍教育标志。一个知识分子或白领人员必须具有多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具有多种文凭。而且还必须将多种教育不断提升,从一个阶段性的专门教育,转变成终身性教育和自我教育。阶段性的学校教育只有转变成了终身性的自我教育,标志着一个人价值观的成熟度和个人价值化的程度。这里我们强调自我教育,终生教育,是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很有限的教育,这无论从学校教育自身的时间、教材、考试制度等来看是如此,从受教育者的成长阶段性来看也是如此。因此,一个人必须自觉地超越自己的阶段性学校教育。用这种标准来看,学校教育当然不是最高教育或惟一教育,相反,它只是一种非常有限的阶段性教育。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你“混”个高学历就可以了。还从学校教育转变成自我教育上,我们也低视那种学校教育,也可以“混一混”就算了。但是这个“混”也不是很简单的,单就那么多时间和学科要你泡在里面就要褪你一层皮肉了。如果你要使用这个敲门砖,你不付出这样的代价又怎么办呢?除非你有更高明的技巧,那么我们就要向你求教了。

我们低视学校教育,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关系问题。一个具有一种专业知识和多种专业知识的人,不一定在社会生活中成功。按照美国成功人士——钢铁大王卡耐基的观点,一个人的成功,专业知识只起15%的作用,其他如:机遇、人际关系、个人缘分等非专业知识要起85%的作用。的确,100个从大学中文系(或其他什么系)毕业出来的学生,发迹或升官的也许不会超过10%,他们大多数只能在社会中下层不显达地过日子。为什么同样具有专业水平的人(60分至100分,专业水平上的悬殊可以不太计,都在及格水准以上),大多数不能最成功呢?这除了其他原因外,恐怕卡耐基的85%非专业原因也是一个最大的原因吧!一个毕业成绩只有60分的学生,如果他生在一个权力家庭或豪富家庭,他的前途也不会比一个毕业成绩在100分的学生的前途差。或者某人很会处理人际关系,或者这人生来运气好,天上掉下来的金娃娃正砸在他头上,但都是非专业知识起了极大的作用。这些非专业知识和条件,有些可以争取,有些却是注定的,那只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我们在此提出这些,旨在提醒你,在拥有高学历之外,也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必须在专业知识之外,学会更多社会综合知识和人生经验,这样才不会死读书,读成一个书呆子,那就无论怎样“专”,或“专什么”都一无用处了。

学历重要,能力更重要

穿得干干净净,青春焕发地在大学读书,这是诗一般的生,活。社会上很羡慕,自己也很自傲。经过三年、四年、七年的学习,专科、本科、硕士学业完成,拿到国家教委颁发的毕业证书。学生生活结束,开始进入社会生活。一种独立了的感受和全新的人生体验溢满心间,满怀都是喜悦的情绪。可是社会并不像期待的那样,迎立着鲜花和尊敬。恰恰相反,一踏进社会便遇到了一张冷脸:所学不能所用,不能为己所用,不能为人所用,至少不能较好地为己所用,为人所用。一份学历证书,比起生活太轻,也代表不了自己实际具有水平。因此,你只能在公司、企业、学校、实验室或其他什么单位。做一些很基础的工作。距离鲜花、赞誉、成功和尊敬很远。大学时的自我骄傲和对人生的期许至此荡然失落。学校教育,书本知识和实际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相距甚远,甚至是两张皮贴不到一起。更谈不上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创造的能力。回头看看,三年、四年、七年大学学习也并不十分容易,寒窗几载,几多磨人的功课和考试。尤其家庭贫穷或来自农村的学生,更会经济上十分难堪,其中的悲苦寒怆只有自己知道。况且人生并没有几个三年、四年、七年,人生更没有几个青春,生命的几十年其实很短。用了那么多时间,用了那么大一截青春,所得却十分有限。在学校时,父母叮嘱自己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老师教育你要学好功课,考出高分。听了老师的话,听了家长的话,又怎么样呢?

学校的死教育,死知识坑害了你。坑害了你的标志:一是学用脱节;二是考分代表不了能力。先从学用脱节来看,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单方面的理论教育,对社会的实际针对性很小。虽然这个问题早被许多明眼人看穿,并在教学实践中多有改造,以期最终学用结合,学用同步。但这只是说来容易,做到却难。而且判别标准也容易模糊。让人们以为撵着社会生产、实践变化就够了。其实学校教育这种学用脱节的问题是这种教育方式本身的问题,不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自身的观念、准则和实际教学,便不可能消除这种弊端。比方,未来的教育,有可能不再是院墙内的教育,脱离生产实践的隔离式教育。或者把单一教育的学校改造成研究、生产、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聚散中心。这说得很遥远了。再从考分并非能力来看,由于学校教育自身的与社会隔离式教育,它的教授课方式、考试制度(评分标准)等都打上了学校自身的偏狭烙印,考分成了一个指标,用来鉴别学生和老师,或好或坏,或优或劣。但很少有人自觉地去测度考分和能力、真实水平之间是否相等。从学校教育的目的。方式和考试结果来看,考分和能力之间必然出现一个巨大的落差。这也是这种教育的另一必然结果。拿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比较一下,这种学校教育的死教育、死知识特征更明显。中国学生注重死知识、死材料,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膜拜官方学历证明。美国学生却比较自由,注重自我能力的塑造,注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知识的创造性和个别性运用(中国学生太尊重规则和古训,不敢、不会越雷池半步,这使他们记忆之学颇多,学术素质规范,但创造性能力却明显下跌)。

其实,大学应该是一个进行整体教育的地方,背景教育的地方,潜意识教育的地方,你应该培养自己:阅读的能力,著述的能力,社交的能力,认识事物和研究事物的能力,生存和自理的能力,等等。而不是本末倒置地去生吞活剥死知识、死学问。这样,学科研究,知识学习,是用来启发你的才智和思维,以使你进入创造性的工作、学习和研究。你终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学术能力的人,有创造能力的人,和一个能够思想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这样把实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结合在一起,就能增大学用一致的结果,不使自己成为纸上谈兵的蠢才。

报考大学要考虑周全

1.要有职业个性与职业相配的观念

首先,我们根据高校的情况反馈来看中学生报考高校所学专业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就一所综合性重点大学的调查统计来看,每年大约平均有46%的学生不太喜欢自己进校后所学习的专业。原因有:

①报考专业不是自己选择的,而是根据家长、老师、朋友的意见报考的。了解专业后,才发现专业不适合自己。

②自己想学的专业因高考分数而不能如愿,被动接受了现有的专业。

③原先对所学的专业了解不多,只从专业名称上理解;也没有从自己的个性角度去考虑专业与自己的配合。

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了与自己愿望相左的专业。

在不太喜欢自己所学专业的情况下,每个人对此有不同的反应行为。除极个别的人在各种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有转专业的可能性以外,大部分的人只能自己去把握所面对的现实。有的人能主动给自己订一个补充学习计划,为今后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打基础;有的人随遇而安,让自己去适应新的变化;有的就不那么主动了,他们缺乏危机意识,仍然习惯于被动思考。他们既不喜欢眼前的学习生活,也不喜欢让自己忙忙碌碌地去追求什么,他们能混则混,遇到学习不及格时也不心动,他们会安慰自己,反正有家长替我做主,管它以后如何。从这样的学生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一个人到了大学时期还未能明白为职业生涯做准备的弊端所在。

以上问题说明,对报考学校、专业的考虑要十分看重本人的兴趣、爱好,因为这将影响你的学习效果和今后的发展;同时家庭对你的教育投资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争取好的投资效率也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你要注意:

①不要盲目追求社会上的“热门专业”,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填报专业。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即使再热门,也不一定是你的最佳选择。

②当你并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时,显然你对自己的了解还不够,或者说你在职业发展方面还缺乏探讨。如果你希望填报志愿的环节能为你今后的顺利发展铺平道路,你可以做些补救性的探讨,去发现你自己的兴趣所在,包括其他方面的自我探索,这本书的后面几章都有介绍。

③有的时候你寻求职业指导的渴望不能如愿,这就需要你在平时做个有心人,一点一点地收集信息,以便自己在决策时有充分的把握。

2.处理好学校与专业的关系

报考学校究竟是该看重学校的名气,还是该看重所学专业?这个问题要结合你本人的条件作综合的考虑。报考志愿时看好学校的意义在于,一个好的学校能为你提供良好的教育背景,这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衡量:

①学校师资力量强,科研水平高,能给予学生最前沿的专业信息与学科知识。有经验的教学能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走上社会时能有良好的专业基础与综合的发展潜力。

②好的学校都有悠久的传统与良好的校风。在浓厚的文化气氛中每个人都会受到精神的熏陶,有利于人的思想境界的升华。在从事复杂的、高挑战的工作中,人的精神面貌、态度与职业的思想境界起着重要的作用。

③每个学校都聚集着相应的学生群体,而学生群体的互动对一个人的人格成长与成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跨文化的校园氛围里(有来自世界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着多种文化教育的学生一起学习),个体学习的视角更丰富,成才的自信心更强。

④从社会的传统印象来说,一个名气好的学校更容易被大的、有实力的企业看重,因此也会对该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更青睐,这使学生的就业具有了较多的选择和应聘的优势。

而考虑一个好的专业同样也具有以下的有利因素:

①有的学校以整体来说,可能不算一流,但是学校的某个专业学科却具有较高水平。比如专业学科发展在社会对口的领域里处于领先水平;学科所在院系具有培养博士、硕士的能力;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

②当你更看重专业符合自己的兴趣发展时,选择符合自己的专业方向更有利于你的学习深造,使你专注于自己喜爱的领域,在扎扎实实的学习中掌握专业技能,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做好的准备。其中有一点更重要,你不会因为自己不喜欢而被动学习,也不会轻易受别人的影响而放弃自己想要得到的职业理想。因为这一切都是你自己慎重的选择,你会珍惜。

③当你在好的学校学习时,你要面对一大批强手,如果你不能在某些方面超过别人,也许你会逐步形成“我不行”的不自觉的意识,限制对自己潜在能力的发挥。而你选择的不是学校而是好的专业,你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信,及时找到自己的价值感,提高自己的抱负水平,你的潜能也逐步释放出来。有希望在人群中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最终,你能使自己成为各方面都很棒的人才。

看重学校这个环境条件的人一般也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特别渴望学习知识的人,另一种则是需要借助环境力量来控制自己的人。在有名气的学校并不能保证你一定是好的人才,而在一般学校里只要你努力也一定会成为出色的人才,因此说选择学校与选择专业之间完全是由你自己定夺的,就看你对自己了解到怎样的程度。你能不能自主、自律,你是不是善于作计划以及你的行动力如何。如果这些条件你都很具备,那无论到哪里学习都会有好的成果,你就不难作出选择。

3.填志愿前要准备充分

就业是从选择高考志愿时开始的。因为一般情况下,你选择的高考志愿基本上决定了你学习的专业方向,考取大学后转学、转专业的可能性很小,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中学时期就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好职业探索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你要从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专业学习等多方面为自己的重要选择做好准备。例如:

(1)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