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中二青年的1996重生
27732100000018

第18章 购新厂 捐献库存皆欢喜

有了一分厂、二分厂,吴迪建议父母把市里将要倒闭的方便面厂收购过来,作为第三分厂。二老对此却不同意,他们认为人家都要倒闭了,说明市场不好,或者说前景不光明。企业做熟不做生,我们什么都不熟悉,凭什么比别人做得好?

吴迪认为倒闭原因很多,不一定是市场不好。吴迪很清楚,随着未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面的市场一定是越来越大。记得2010年有市场统计,全国的方便面生产量超过70亿包\桶,而就这产量,人均消费还是比日韩的少很多,不足他们的一半(呵呵,可能是我们是美食大国,方便面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比我们的美食好吃)。现在呢,1996年方便面生产可能不足5亿包,桶装面就更少了。兹州作为淮河以北第一个全年亩产达到并超过2000斤的农业大县,并且主产小麦,这是生产方便面的最大优势。无怪乎后世华夏五大方便面公司,有四家在兹州设厂生产,2010年后,兹州农民的粮食还在地里未收获就被收购完毕。因此,吴迪极力怂恿父母先占领阵地,至于口味,吴迪保证自己负责开发。二老看着吴迪渴望的眼神,听着吴迪不断的蛊惑,想到收购市里的方便面小厂也花不了多少钱,估计也就是几十万,二老讨论后同意了,并将方便面厂作为吴氏公司的第三分公司。

虽然三个分厂\公司,摊子铺的有点大,但吴迪经历重生后认为,敢想敢做才能出奇迹,而且自己有先知先觉的优势,麻烦的也就是管理。有了总体规划,吴家三人组马上就开始行动了。吴迪的父亲开始对食品公司进行改革,并计划进行收购原厂旁边的土地,建新厂。而吴家太后周妈妈则和儿子一起进行对市里小方便面厂的收购,饮料厂则被三人认为可以等一等,放一放,不着急上马。等到建新厂时,再三个厂一起订购机器,再上马。

本以为分开行动的两组,会是父亲主持的食品厂改革相对简单,而方便面厂的收购会面临困难和对方的狮子大开口。吴迪已经做好了舌战群儒的准备,谁知道一拳打去却打了个空。对方非常高兴吴家的收购,甚至还表示钱多点少点无所谓,但是要把库存、外债和员工一起接受,而且收购时间要快,收购费用要一次性付清。

事情顺利的让吴迪母子俩都怀疑是不是有阴谋在里面。两人并未拒绝,也为当即表示同意,两人表示希望可以参观一下,看看工厂的上产情况和产品。对方立刻表示同意并带着吴迪母子俩一一参观并热情的介绍。经了解,方便面厂因为在城市内,紧邻老城区,所以厂区面漆并不大,只有40多亩地,厂房也有些旧,有些逼仄。但厂房内的机器还是比较新的,甚至有些机器连油泥都没有,和新出厂的没啥区别。一问才知道,机器刚买了不足六年,买完后才发现市场不如预计的好,开工一直不足,特别是最近两年,开工率连一半都没有。而当初买机器的钱因为是贷款,所以厂里压力山大。贷款五年来才还了一半,尚有30多万左右未还并且已到期,再筹不到钱,就要被银行收走了。所以才准备卖掉。吴迪点点头,原来如此。

几人又走到仓库,,看到的是大型透明塑料袋包装的面饼,一袋袋的堆满了整整两个仓库。吴迪大惊,问到:“库存怎么这么多?还都是散装?”对党答道:“因为袋装的没人买,散装的还能卖出去一点点,所以就多生产了一些。一大袋十斤,总共积压了3万多斤。”吴迪心算了下,还好,也就五六万元钱,不算太多。吴迪看了看面饼,都很新鲜,生产也就3个月左右。吴迪特地尝了尝,面饼很紧实,口感比后世差不到哪里(毕竟都是纯粮食,没有后世乱七八糟的添加剂)。吴迪暗暗点了点头,看来,工厂的生产技术不错,搞不懂,这样咋会卖不出去呢?问了下对方料包的生产才知道,现在只有牛肉酱包一种料包,且口味不好,即使市场上的X师傅方便面也就这一个味。吴迪心说,难怪了,就这一种口味,还没菜包,别人愿意吃就奇怪了。

吴迪母子有了解了处于工闲的工人们,问了问情况,都是老工人,熬不住的小青年们都走了。吴迪对此比较满意,工人少不怕,现在很好招工,但是熟练老工人就招不到了。特别是原厂里主管生产的车间主任是个很好的管理人才,虽然学历不高,但是对生产管理却很有独到的见解,工人也很驯服。吴迪决定成不成功一定要把此人挖到自己家公司里。

参观完后,经过不太激烈的讨论。最后以30万的价格成交,虽然吴迪的父母认为有点贵,但吴迪却认为很值得,甚至很实惠。不说那些老工人和机器,单单说那块地皮的低价,虽说现在不值钱,但此后十年的上涨不止十倍、二十倍。想想把工厂搬迁到市郊后,这块地皮可以做公司的总部大楼,甚至直接盖商品楼销售,不知道要赚回多少。吴迪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父母,二老也认为把工厂迁出市区比较好,至于地皮先留下,看看在处理。

对于库存的难题,吴迪认为可以捐献出去。1996年末恰处于台海危机的高峰,全国的军队都在调动军演。兹州作为地处华夏华北、华东的连接点,南北、东西铁路交汇处,是一个小铁路枢纽。特别是鲁豫军区的演戏,不管是到海边实弹演习,还是到中原演习对抗,全都会从兹州经过。吴迪建议父母联系地方武装部,把库存捐献给过路的军队。剩下的少部分捐献给聋哑学校,不仅打了广告,还能落个好名声。父母对此十分的赞成。

事情进行的很顺利,捐献食物当然都十分高兴,最后吴氏公司还落了个“拥军模范企业”,各方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