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安住在折腾中
2771500000014

第14章 折腾才是硬道理(2)

少小在南方生活(我的老家就是南方的,只是在北京待的时间比在老家待的时间要长而已),跟着大人种地,经常使用锄头这个工具。庄稼人很会使用锄头,他们能把简单的锄头应用得非常巧妙。锄头这一工具的使用方法总结起来也就是——深挖,浅刨,后背猛磕,横向整平。

深挖与浅刨很常见,深挖翻地是主要的农活,也是最辛苦的耕作,浅刨常常发生在锄草等时候。后背猛磕是因为深挖出来的大泥团,要用锄头的后背狠狠地敲打才能把泥团粉碎。横向整平是把锄头铁的部分横向(这样效率最高)连磕带拖地把地面整平,好下种子。

我们的人生过程就像种地一样。种地要使用锄头这个工具,而我们的人生则需要禅这个工具。如果能把禅应用到我们的人生中去的话,禅这一工具就会使得我们的人生充满禅意。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轻松与美好,让我们的苦多乐少的日子过得潇洒自在。

禅这一工具在我们的人生中简单来说,可以用我自己常常标榜的“不理”、“无为法”、“不识好歹”和“随顺世缘”四种方法来使用。不理,好比是用锄头深挖;无为法,好比是用锄头浅刨;不识好歹,好比是用锄头的后背猛磕;随顺世缘,好比是用锄头横向整平。

在我们需要改变自己,修行自己,锻炼自己时需要慢慢地“规矩”自己的习性的场合,我们可以使用“无为法”这一“浅刨”的方法,把我们自己坏习性铲除掉。因为“无为法”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在我们做事情的过程中去努力,而在结果上不去太在意。

在我们改变自己,修正自己,锻炼自己的过程中,遇到很难突破或者很难面对的困难时,我们就需要“不理”这一工具,来对付这天翻地覆般的困难。因为“不理”是解决我们认为平常无法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是在我们无能为力的时候颠覆强大对手的方法。

有关“不理”的解释,请看日记《不理——极致的方法》和《不理——极致的应对》。因为我们的能力非常有限,我们在强大的困难面前往往很脆弱,我们要想战胜这一强大的对手,只有使用“不理”这一方法。所谓他有千般伎俩,我有一法不理。来果老和尚的话叫一个人与一万个人打架的时候,要想打赢的唯一办法就是“不理”。

这里把“不识好歹”形容成使用锄头背过来猛磕,这也蛮形象。因为世界上一切是平等无二的,只是因为我们的妄想执著,而让我们把世界分出黑白、是非、好歹等等的二元对立,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我们要想把自己的生活搞得轻松安逸、潇洒自在的话,多点“不识好歹”就容易做到了。

最后用“随顺世缘”来形容锄头的“横向整平”也蛮有意思的。因为种地只有经过最后的工序——整平之后才能下种子。那么我们的生活如果能够做到“随顺世缘”无挂碍的话,我们就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了,这个时候你所处的世界处处都是极乐世界。

诸佛菩萨就是生活在平等无二的世界之中。他们不会分别黑白、是非、好歹,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根本就没有这些二元对立可分的。但是,他们身处我们这个充满了二元对立的世界之中,他们只好随顺我们的世界上的主流习惯,去按照我们凡夫的观点来分别判断,并且分别判断得最合理。

这就是所谓的诸佛菩萨“不坏世间相”,或者说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或者用祖师的话叫:“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说法有很多很多。我想大家比我能够列举出更多,还是各位自己去分别判断吧,我就偷懒“不识好歹”去了。

菩萨十种得智慧

我总是带人打坐,希望修行然后开慧。或者说就是希望我们通过修禅能够得到或者是掌握智慧。但是很多人总是跟我说,修了几十年了,就是没有智慧。我看到他们非常用功,事实上很多人是很努力的人(当然也有人是在嘴巴上用功的人,这样的人撇开不谈),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没有智慧。

这实际上是他们执著于开智慧或者叫开悟了,在用功的时候留下了一漏洞——执著于某种用功方式。从前几天的日记《华严经讲做功夫》就有说,菩萨是如何修行做功夫的。菩萨在进入焰慧地的时候,就是通过许多的观察修行达到了开智慧的目的,从而进入第四地——焰慧地。

所以,我在带领有一段禅修功夫的人做功夫的时候,要求他们不要执著于打坐做功夫了,要求他们看看祖师的公案,读读《华严经》等经典。尤其是通过诵读《华严经》会让我们对自己所处的法界进行很好的观察,从而提高我们的定力与智慧。

因为《华严经》是比较大部头的经典,要能够安心诵下来,没有定力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修行的办法就有所谓的《华严》法会,就是诵读《华严经》。在诵读的过程中深入体会佛陀所描绘的法界,也是我们开发自性智慧的重要途径。

我每年夏天参加诵读《华严经》,这是第九年了,有二十多部诵读《华严经》的经历了。我的感觉是每诵读一次就会有更多的收获,这些收获大多也已经在我的日记中有所体现。大家有兴趣只要键盘输入“华严”搜索标题,就应该能搜到很多。今天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五《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三》的时候又发现一些新的感触。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五《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三》之中有这样的记载:“……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得智慧。何等为十?所谓:于施自在得智慧;深解一切佛法得智慧;入如来无边智得智慧;于一切问答中能断疑得智慧;入于智者义得智慧;深解一切如来于一切佛法中言音善巧得智慧;深解于诸佛所种少善根必能满足一切白净法获如来无量智得智慧;成就菩萨不思议住得智慧;于一念中悉能往诣不可说佛刹得智慧;觉一切佛菩提、入一切法界闻持一切佛所说法、深入一切如来种种庄严言音得智慧。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现证智……”

这是大慧菩萨向普贤菩萨发问的两百个问题之一,就是菩萨如何得智慧。这里所录的是普贤菩萨以每一个问题回答十种的情况的记录——所谓“普贤瓶泻二千酬”。这两千个回答之中,有很多很多概念上的问题回答,学佛想深入的人可以认真去研究一下。

如何得到智慧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佛教的一切修行关系到要我们开显智慧。有了智慧我们就不会有烦恼,有了智慧我们就能解决一切的问题,有了智慧我们就能得到解脱,有了智慧……佛教教导我们修行的方式就是戒、定、慧。不管是持戒还是修定,最后是要我们开显智慧。

上面的文摘中普贤菩萨告诉了我们得到智慧的十种途径。第一就是“于施自在得智慧”。第二是,“深解一切佛法得智慧”。第三是,“入如来无边智得智慧”。第四是,“于一切问答中能断疑得智慧”。第五是,“入于智者义得智慧”。第六是,“深解一切如来于一切佛法中言音善巧得智慧”。第七是,“深解于诸佛所种少善根必能满足一切白净法获如来无量智得智慧”。第八是,“成就菩萨不思议住得智慧”。第九是,“于一念中悉能往诣不可说佛刹得智慧”。第十是,“觉一切佛菩提、入一切法界闻持一切佛所说法、深入一切如来种种庄严言音得智慧”。

所以,如何得智慧——这段文字已经给我们写得非常清楚了,剩下的就是靠我们自己身体力行了。

《宝王三昧论》如意

总是有人跟我抱怨生活如何如何不如意,工作如何如何困难,身体如何如何不好,家庭如何如何不幸……如果不是修行人,这些抱怨就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教他们如何去克服。要是遇到修行人,我第一念头就知道这不是个好的修行人,然后就会感觉很难与他解释。

今天看到这个《宝王三昧论》,我发现自己又可以偷懒了,因为这些问题在《宝王三昧论》里面全部都解释好了。而且文中教了我们如何去面对我们的不如意,如何去面对困难,如何去面对不好境遇,如何去面对不幸,如何去面对……下面我们还是先看看《宝王三昧论》的内容吧。

《宝王三昧论》: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损道义。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易动。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怨恨滋生。是故圣人设化。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逍遥。以遮障为解脱。以群魔为法侣。以留难为成就。以敝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布德为弃屣。以疎利为富贵。以屈抑为行门。如是居碍反通。求通反碍。是以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至若鸯崛摩罗之辈。提婆达多之徒。皆来作逆。而我佛悉与记莂。化令成佛。岂非彼逆。乃吾之顺也。彼坏乃我之成也。而今时世俗学道人。若不先居于碍。则障碍至时。不能排遣。使法王大宝。由兹而失。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宝王三昧论》实际上只讲了我们面对十种境遇的时候,要以如何的态度去处理。事实上,在我看来是换个角度看问题,换个心态处逆境。因为这些不如意的事情,正是考验我们的功夫的时候,正是推动我们功夫长进的方法,正是……因为我们都希望生活、工作、学习要如意。

身不求无病,大家都怕生病,但是生病又是绝对逃不掉的事情。因为生老病死苦,从我们诞生到这个世界,就追随着我们从来没有离开。我们如果一辈子求无病,那么我们的这一辈子真的算是空过了。因为我们在做这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个大妄想。所以,要以病苦为良药。

处世不求无难,大家都怕灾难,但是灾难也一样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与其天天生活在害怕、担心、恐惧的状态中,不如面对灾难,以患难为逍遥。这样才可以摆脱我们内心的害怕、担心与恐惧,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逍遥。以遮障为解脱。以群魔为法侣。以留难为成就。以敝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布德为弃屣。以疎利为富贵。以屈抑为行门”,我们就能够做到“居碍反通”。否则的话,我们真的是“求通反碍”。

所以,我们伟大的导师——佛陀以身作则,“于障碍中得菩提道。至若鸯崛摩罗之辈。提婆达多之徒。皆来作逆。而我佛悉与记莂。化令成佛。”用这样的态度面对苦难,我们就不会感到逆境之苦,反能促进我们修道之心,增强我们的修道的目的。

我们今天的人,在遇到逆境的时候,总是怨天尤人,叫苦连天。与其有这个精力去怨天尤人,叫苦连天,不如我们把这些精力用于修道,面对逆境。所以在《宝王三昧论》的最后告诫我们“而今时世俗学道人。若不先居于碍。则障碍至时。不能排遣。使法王大宝。由兹而失。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记得以前我也写过日记《身处逆境赖顶忍》,只要我们逍遥地面对逆境,我们就能够把逆境当成修道的助力,更稳地走在菩提道上。这也就是修道人常常说的所谓“饥寒起道心”吧。

道交感应粗功夫

道交感应是佛教宣传的鼻祖,因为受到世人的推波助澜,广为民间流传,也是佛教深得中华儿女信心的原因之一。所以,自古以来流下了许许多多有关道交感应的记载。道交感应在各种各样的书上有很多的涉及,甚至有专业的道交感应的书,比如目前依然流传广泛的《太上感应篇》。

道交感应有如许的神奇,为佛教的宣传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为什么却在修行人的眼里不屑一顾呢?这个我是有亲身体会的,因为功夫做久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境界。随着自己功夫越来越稳定,所有妄想就会变得和真实的情景一样,这些妄想要是描述出来就是道交感应了。

另外,修禅的人要是花时间和精力去描绘这些道交感应,就容易陷入禅宗所谓的“路途风光”里,使得用功的人不能进步,这对于修禅的人来说实在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过分留恋于道交感应,可能会反而迷失了自己,甚至于违背自己原来开悟求解脱的本意。所以,修禅的人对于道交感应是非常忌讳的。

我做为一个宣传佛教又修了一点禅的人,从不否认道交感应的效力,但也从不去追捧宣扬。作为一个宣传佛教的人,我的办法是解开道交感应其中之迷;作为修禅的人,我是远而避之,更谈不上迷恋道交感应了。因为我发心修禅,又发心把自己修禅的经历记载下来供养大家,这是唯一的办法。

其实,如果能够明白这些道理,我们修禅的人也会更加轻松上路。只要不去迷恋这些道交感应的“路途风光”,把这些道交感应的“路途风光”作为标志,也不失为一个鼓励自己的向前努力的动力。是修禅的一个非常有效的辅助手段,能够帮助自己和他人建立修禅的信心。

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要我们修专注,大到禅修、观想、持咒等等,小到拜佛、求愿都是。实际上来说,这些修专注的方法没有大小之别,只是在力度上有深浅,时间上有短长之分。对于修禅老参的人来说,专注的时间既长又深罢了。

所以,不管是哪一个法门,只要你专注起来了,道交感应是很容易出现的。只是初入门的人可能出现得很浅,时间很短而已;而对于老参上座来说可能是总是处于道交感应的状态。因为道交感应的状态,对于初入门的人来说,实际上就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而对于老参上座,这些道交感应的念头是可以保持下来的了。

很多初尝佛教道交感应的人,喜欢捕捉这些道交感应的效果,来达到他们猎奇的目的,结果把自己的学佛求解脱的初发心给忘记了,留下许许多多佛教中的道交感应记载。有的初学佛的人,保持了自己学佛求解脱的发心,以道交感应作为自己的进步标志,勇猛精进最后得以成佛做祖。

所以,在我看来,没有是非好歹之分。不管是记载了道交感应的人还是没有记载道交感应的人,他们都为佛教的宣传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他们的行为使得佛教深入人心,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保留了和谐的一团和气,为我们的民族兴盛作出了贡献。

所以,即使我也在努力修禅,但是我从不小看拜佛求愿的人们。只要他们的虔诚心够大、够强、够长久,自然是能够产生道交感应,有求必应。

因为这一刻的虔诚之心是非常专注的,这与佛教修行的法门是一样的。只要这一虔诚之心够大、够强、够长久,不亚于初学修禅熬腿的人的专注程度。道交感应的出现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只是不知道他们的虔诚之心能否保持下来,这实际上也是我自己常常说的复杂用功方式中的一种而已。

摩尼宝珠别卖了

北京的一个朋友告知有人以明一的名义骗走了一笔钱。过程是用另外一个人的电话号码给他打电话,从电话声音来看非常像我的声音(我的福建口音也蛮重的啊),而且知道我的一切行程安排,同时知道我的很多事情。然后用另外一个人的名字和账号向他要了两次钱,成功骗取两次汇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