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遇见·新疆
2732000000005

第5章 南疆织造

地毯和丝绸曾经是于阗古国最迷人的身影。

它们在胡椒、胡萝卜、孜然、茴香的熏陶下,将中原与欧洲连接,让罗马帝国为之疯狂,让中原贵族为之倾倒。

在新疆,地毯是姑娘的嫁妆,主妇的骄傲,孩子的游乐场。

那一场场欢快的“买西热甫”新疆舞,在地毯上飞旋。

随便走进一个维吾尔族家庭,都能看到墙上挂的、地上铺的,炕上垫的,全是一张张艳丽的毯子。

聪明的维吾尔族人,善于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吸取灵感,他们还将新疆特有的美丽的无花果、巴旦木、石榴进行艺术化,编进地毯里。

将小小一张地毯演绎得包罗万象、繁花似锦。

地毯产生于和田是很自然的事。这里丰富的羊毛资源,使地毯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一门璀璨的手工艺术。

在维吾尔族传统地毯图案中,经常可以见到石榴的身影,这便是“阿娜古丽式”地毯。

石榴纹饰多在地毯中央部位,将一组经过变化的石榴花、枝、叶、果实等,从两方连续向中央延伸,对称布局。

其效果犹如鲜红的石榴镶嵌在蔚蓝色的背景中,十分美丽。

“博古式”地毯是最考究的种类。这种地毯图案是维汉文化长期交汇的成果。

在红色或蓝色的背景上,织出炉、鼎、瓶、罐、琴、棋、书、画、茶花等中国传统图案,边框大都饰以回纹、云纹、古钱纹等,充分体现了文化融合之美感。

那一张张散发着丝绸般迷人光芒的新疆地毯,仿佛阿拉丁的飞毯,承载着无数个花团锦簇的梦,飞过人间的一千零一夜。

昆仑山下

于田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古国,西汉时期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扜弥国,丝绸之路南道入口和佛教初传之地,也曾经是兵力最盛的绿洲古国。

克里雅河两岸直至沙漠腹地分散着众多古代遗址,一万多年前的古代人类活动痕迹仍然保留至今,如考古学家斯坦因挖掘过的喀垃墩、丹丹乌依勒克等遗址。

今天的于田,最有特色的是盛大而原汁原味的巴扎文化。

竹筐里的于田红葡萄,都是秋天时从自家葡萄架上采摘下来的。

羊毛捻成的粗线,还带着青草的味道,甚至就像是收割的庄稼一样,成垛地堆积在那里。

用木料制成的摇床和床杆,都保持着木质的拙朴。

被主人用绳子牵在手里的小羊羔,拥挤在一起不停地叫唤着。

摊档的每张桌前,都坐满了食客,手边有一碗酽酽的茶水,捧在手里的,是于田特色的烤包子、烤南瓜、烤鱼、凉粉,边吃边聊,别有一番热闹。

烤包子师傅举起大大的铁笊篱,将熟了的烤包子从馕坑里盛出来,很振奋地拖长音调大呼一声:“噢咦!”

随着这声音,一堆热乎乎、金黄灿灿的烤包子就倒进了大盘子里。

坐在桌前吃烤包子的人,有的掰下一块碎馕像小勺一样把肉馅往嘴里拨着,有的把烤包子举起来一边嚼着馕壳一边吸着肉馅,还有的索性把掰开的半片烤包子折叠起来大口咬着吃,这只有手掌那么大的一个烤包子,吃法让人相当眼花缭乱。

巴扎里,到处都是人,走动的人,观望的人,守着自己货物的人,成交买卖的人,聊天吃喝的人。

巴扎外,毛驴车形成了一道最独特的风景线:男女老少一人一个小驴车,排成一长溜,驮着自家的农产品来赶巴扎,一眼望不到边。

从天不亮开始,在每一条从农村通往城里的马路上,毛驴车一辆接着一辆,熙熙攘攘,扬起阵阵灰土,无数辆驴车前后不见首尾,铺天盖地的好不壮观。

那小毛驴车上有羊、鸡、鸽、蛋、菜、木头、红柳根、土盐巴、牛羊皮、小家具、小农具、夏秋天的瓜果、冬春天的干货,手工艺品、农副产品等等,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满怀着期望到城市集市上交易,换成钱后再在巴扎买回需要的商品。

到了下午,人们又纷纷驾着毛驴车高兴满足地往回赶。

这一天,整个于田被毛驴车扬起的灰尘笼罩着。

直到黄昏,小城才会慢慢平静下来。

然后,大漠绿洲深处的夜晚,月色如水,繁星满天,宁静抒情。

刀郎之歌

在麦盖提的央塔克乡,我们有幸很难得地,看了整个刀郎乐队的完整演奏。

“刀郎”这一称谓红遍全国,是因为乌鲁木齐一个叫罗林的歌手,他的艺名就叫刀郎。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一种文化,一种神秘。

而许多人并不知道,麦盖提才是刀郎艺术的发源地。

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发现真正原生态的新疆刀郎艺术。

刀郎的歌舞在这里叫“刀郎木卡姆”,是维吾尔民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的在旷野、山间、草地、场院即兴抒发豪情壮志的歌曲。

它的曲调始终保持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代表着古老的维吾尔刀郎麦西莱甫,表达自己美好心愿、内心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刀郎”一词可以说是维吾尔族民间乐舞的代名词。如今,刀郎木卡姆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或许在麦盖提人的心中,刀郎木卡姆的意义依然十分单纯、十分简单:要生活得快乐,就唱歌跳舞吧。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恐怕没有哪种舞蹈能与麦盖提县民间的刀郎舞相媲美。舞者之众,蹈若千斤,声似怒吼。8位乐师堪称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当打起皮鼓、弹响卡龙琴(刀郎人独有的乐器,意即从胸腔发音的东西),拨动都塔尔,吹响唢呐时,这些历经沧桑的乐师,便进入超然的状态中。

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刚从田间走出、刚从羊圈走出、刚从厨房走出、刚从大漠走出,不用舞台,戈壁、大地就是他们随时旋转的最好舞台;不用化妆,闪烁着智慧的浓眉大眼早已超越了涂脂抹粉的夸张。不用行头,飘逸的艾迪莱丝绸长裙是这个民族真实、自然的包装;无需声光烟幕的烘托,更不要“给点掌声”的讨叫,仍然会使观者肃然起敬、掌声雷动。

麦盖提故事

喀什出发,沿着省道经过伽师、岳普湖,就可以到达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部边缘的麦盖提县。

县城整洁有序规模很大,让我们惊奇。

麦盖提有三绝:刀郎人、刀郎舞、农民画。

刀郎农民画曾经参加巴黎国际农民画展,1988年被文化部授予“现代民间绘画之乡”,成为国内四大农民画故乡之一。

盖提刀郎农民画大约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受当时全国工人画、战士画以及内地部分县市农民画的影响,麦盖提一些农民开始动笔作画,初期纯粹是劳作之余的一种消遣,是一种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寄托,以自娱自乐为目的。

久之,便逐渐成了一种爱好,学着作画的人越来越多,广为传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这里的农民画线条拙朴、色块明艳、富有原始乡村生活的浓烈气息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非常有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