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家儿郎冠军侯:霍去病
27202900000076

第76章 75、另设目标

尽管伊稚斜逃得非常狼狈,但是他倚仗着对环境的熟悉,还是成功地逃掉了,汉军并没有抓住他。

也正是在这个追击的过程中,西路汉军正式地踏上了漠北草原的地面。两天之后,汉军已经一路深入,一直打到了燕然山支脉寘颜山下的赵信城,果然,匈奴人在这里囤了不少粮草,汉军不必担心补给问题了。

也许有人会说,汉军既然打到了这里,应该趁势展开大范围的搜索扫荡才是,然而实际上,这已经很难实现了。单于的主力已然分散,而且他们并没有去往东面的宽阔草原,大部分都是向西面的山地躲去了。为什么不向东?东面有霍去病啊,向东不是找死吗?可是匈奴人一旦隐蔽进了山区,就很不好找了,况且武刚车也不适应山区的地形。

从目前的兵力看,继续留在漠北转战寻敌也有些力不从心。李广和赵食其带走的那一万人一直都没有出现,其余四万人已经损失了一万八九千,还有一万是在武刚车里,也就是说,此刻卫青手里能调动的轻骑兵,只有一万出头了!在这种情况下,汉军在赵信城休整了一天,把匈奴人的辎重粮草能带的带上、不能带的烧掉,卫青的选择只能是就此退兵了。

西路汉军此役歼灭的敌人总数是一万九千,这是能够割耳为证的数字,并不是实际数字,实际数字要大得多,因为这一战有很多歼敌是不曾统计上来的。旋刀搅杀之后,根本无法立刻割耳计数,只有最后打扫战场时才能统计,所以,如果不是歼灭敌人后自己留下来打扫战场,就很难统计到真实的歼敌数目。而此次战役,汉军主力为了追击单于是先走的,且匈奴人直到退兵也并未失去建制,所以他们把己方的许多尸首都收走了。匈奴人有个规矩,把死者尸首带回去的人可以继承死者的家产,所以他们对于收尸一向是很积极的。

总之,这次旋刀冲锋歼灭的敌人,最后大部分都未被统计到,只有留在连环阵附近的尸首,匈奴人是不敢来收的,因为若是来收的话,他们只会留下更多的尸首。另一方面,汉军自己的损伤,当然是一个也不会少计的,这时就只能在数目字上吃亏,成了战损与歼敌数相当了。实际上,在有旋刀冲锋和武刚车阵的情况下,汉军与匈奴的战损比,显然不可能只是一比一而已。

总的来说,此役最了不起的成就,就是西路汉军在极端艰苦不利的环境中,以一比二的兵力击败了单于的主力。而此役最大的遗憾,除了没有擒住单于之外,就是没有打散匈奴军队的建制,匈奴人到最后是败而未溃的,所以此役并没有俘获到什么小王、当户、相国之类有身份的人物。

东西两路汉军之间的联络线,必须向南绕经漠南草原,有三千多里的距离,尽管天天都有快马奔驰在这条线路上,尽管卫青一得知单于的位置就向霍去病通报了情况,但当霍去病收到这个情报时,还是已经过去了六天。

这个时候,东路汉军的五万骑兵刚刚按照预定路线渡过了戈壁,抵达了弓卢水流域。

这个消息自然是让霍去病的心中一紧,但是他也没有立刻就全盘相信,毕竟这个单于的位置也不是第一次改变了!所以他一方面加紧向西行军,希望还能来得及合围单于,另一方面则向各个方向放出斥候,寻找单于的主力所在。

就这样,霍部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了漠北草原的东部,路上还顺手拔掉了经过的两个小国,一个叫章渠,另一个叫比车耆。其实这两国的主力都已经被集结走了,攻打他们的意义不在于歼敌,而在于补充给养,毕竟骑兵部队短短几天就渡过戈壁了,而后面的步兵想把补给线延伸过来就要慢得多了,即使延伸过来了,也不能完全指望后方补给,在霍去病想来,既然已经到了漠北草原,还是应该尽量取食于敌。

三天之后,大将军与单于交战的战报又传了过来。

读过这份战报,霍去病心里响起的第一个声音就是:“李广和赵食其真是太误事了!”

他当然要感到无比气恼,这两人带走那一万人马太可惜了!如果他们迂回成功,还是很有可能吃掉单于主力,而不是仅仅将其击散的!哪怕不搞迂回,能将这一万人马留在大将军手里投入战斗,歼敌数目也会理想很多!

而下一个在他心里响起的声音则是:“太遗憾了!我竟然没有对上单于!”

漠北战役本来的意图,是东西两路汉军把单于主力合围在漠北草原上,然后一鼓全歼,只可惜西路军与单于主力遭遇得太早,这个合围最终没有实现。单于主力被直接击散,虽然沉重打击了他们,但是他们这一躲,也就很难进一步追击歼灭了!

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困境,历代都是如此,在与游牧民族交战时,如果未能将其力量尽数歼灭,而只是将其击溃击散的话,是无法给对方造成致命打击的,当然这也是重大的胜利,但并不是永绝后患的完胜。

此时霍去病还没有完全死心,他还想等等各路斥候带回的消息,说不定单于的人马会逃回他们的腹地呢!

可是很快,各路斥候的消息都陆续回来了,哪里都不曾找到单于的大部人马……到了这个时候,霍去病才不得不死心了。

不用说,此刻他的心情是极度郁闷的,单于的主力已经败散了,单于本人也找不到了,自己一直琢磨的就是如何与单于决一死战,可是这个目标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然而不管他的心情有多么糟糕,继续向西已经没有意义了,现在他的心里面反复念叨的,无非是这样几句话:

“接受现实吧……”

“另设目标吧……”

“退而求其次吧……”

“去打左贤王吧!”

去打左贤王?这并不是本战的预设目标,可是,目前也只有左贤王可打了!

反正这个现实就摆在这里,念叨不念叨都得接受,经过了那么久的准备,而今已经来到了漠北,全军上下都是憋着一口气的,难道还能白跑一趟吗?那是每个人都不可能接受的。

再者说,霍去病自然也要琢磨琢磨,单于为什么偏偏要把自己调动到东路?而仔细琢磨之后,他自然也就想明白了,“看来单于是想跟左贤王夹击我来着……”

既然如此,那么左贤王的主力此刻一定是集结的,并且一定不会太远!

最终他做出了决定:“好吧!那我们就掉头向东,去打这个左贤王!”

于是五万汉军转了个身,折回了东面的弓卢水(今克鲁伦河)流域,同时派出了几十支斥候队,在四五百里范围内进行全面的搜索。最先被找到的左贤王部属是左大将,只有几千人马,并不是左贤王的主力部队,但是从俘虏的口中得知:左贤王的主力就集结在北面的梼余山下,那正是弓卢水的上游东侧,距此只有不到三百里!

其实从左贤王屯兵的这个位置,就能够看出他的意图了。这个位置正是他领地的最西端,他把主力集结在这里,就是在等着单于战胜卫青,然后与自己一起夹击霍去病的。只是他并不曾想到,单于居然会被卫青打败了!这个消息他也是刚刚得到,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而霍去病已经往自己这边找过来了,更是让他高度紧张。

不过左贤王并不是个好惹的主,别忘了,这几年他统辖下的匈奴左部,正是袭扰汉朝北部边境的主力,而且从来没有一次失过手!所以他是早就骄横惯了,虽然很多匈奴人都说霍去病是天狼星下凡,怕得跟什么似的,他只觉得那些人也太可笑了,“一个二十一岁的年轻人而已,有种来跟我打打看看!”

霍去病当然不会给左贤王留下太多琢磨自己的时间,得到对方的位置后,汉军立刻沿着弓卢水的河谷向北行军,一天的时间已经行进了二百来里。这个速度还是有意控制的,对于奔袭来说并不能算是很快,因为既要照顾武刚车的行进速度,还要保存马力准备战斗,再说也不想在天色尚亮时离敌人太近。

天色已黑时,离敌人还有五六十里,战前会议就在此时召开了,霍去病向自己的主要部下交待了作战思路:

“此次作战的目标是歼灭对方。敌方约八万人,我们兵力较少,远道而来,也没有他们熟悉地形,这意味着我们没有犯错误的机会,一旦犯错误很可能就是全军覆没,不要有任何的侥幸心理。”

“从现在开始,兵分两路,我带一万八千轻骑兵,赵破奴、李敢跟我行动,趁夜翻山向东北方向迂回,目的是压住左贤王,使他不能向东北方向的梼余山区转移,而只能留在西南面的河谷地带!”

“高不识和仆多,每人率三百辆武刚车和九千名轻骑兵,继续沿着弓卢水向上游挺进,从西南方向迎上左贤王。你们接近敌人后,我会在东北方向发起冲锋,左贤王应付我时,你们要抓紧时间用武刚车围合敌人。还是左右包抄,每两车之间三十名骑兵,注意不要心急,先把圈子拉好再逐步收缩,尽量把战区压到周长四十里之内。”

“另外四百辆武刚车,由卫山调度,也沿着弓卢水向上游走,一旦接敌,在高不识和仆多构建包围圈的同时,你以每排二十辆的队形向前楔入,在战区中构成二十乘二十的网格,注意每两辆车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半里。”

“冲锋时,我带的人组成三路旋刀,每路六千人,我居中,赵破奴居右,李敢居左,左右两刀都看我的旗令确定冲锋方向。”

“路博德,带上你的四千人跟着我迂回。你们的任务是,在武刚车的合围完成之前,围堵好东面和北面,总之绝不能放敌人进入山区!”

他的部下们当然都能够领会,这正是典型的霍氏作战思路:全军在第一时刻就尽数投入战斗,根本不会轮流出战,也不会留后方或者预备队。骠骑将军全攻全守的打法,其狠绝凌厉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想想那些分散楔入的武刚车吧,如果不能取胜的话,这些车全部都是有去无回!而这,就是把士兵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试问这四百辆车里的四千名士兵,可能有一分一秒的松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