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家儿郎冠军侯:霍去病
27202900000073

第73章 72、远征路上

清明时节,远征漠北的出师仪式在长安举行了。

首先是庄重地祭祀天地,“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祷于后土四海神祇山川冢社”。然后,皇帝刘彻亲临太庙,郑重地向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授以斧钺。授钺意味着“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授斧则意味着“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随后还有一番勉励之辞,“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寒暑……”之类,不必赘述。

接下来便是三军誓师,皇帝陛下亲临阅兵。阅兵之后,全军正式开拔,建旗帜、鸣金鼓、正行列、掣斧钺,奏乐前导,天子送至城门,百官以下则送至郊外。

与隆重繁缛的官方仪式相比,卫霍这一对主帅之间的辞别就简单之极了,两个人直到最后一刻,都还在讨论着出塞之后的联络。他们俩都已是多次出征了,早已不再关注那些仪式和程序,无论是这些仪式所象征的意义,还是从天子到举国上下对他们的殷殷期望,在他们的心里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受命而不辞,敌破而后言返,将之礼也”。

在分手的那一刻,行罢军礼,即将转身的霍去病,忽然看到了卫青眼中的一抹温柔神色,他不由得停下身来,与舅父对视了片刻。

——匈奴人最大的不幸,就是汉家已经有了卫青,居然还会再有霍去病!估计他们怎么都想不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何卫与霍竟会同时出现于世呢?巧合的是,他们传说霍去病是天狼星下凡,不晓得他们知不知道,天上那颗明亮的天狼星,实际上是一对双星啊!

所以这对双星之间,自然有着他们的独特默契,此时此刻,他们两个也无需再多说什么了。“自己保重,去吧!”卫青略微挥手,目送外甥上马而去。

这次两路汉军的东西大对调,并没有给卫青造成什么额外的困难,因为从长安到定襄郡的这条路线,他已经走得太熟了。本以为这次不走定襄,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最后还是要走定襄,那这就是他第三次兵出大青山了!而出塞之后向西北的这段路,南半段他也是比较熟悉的,因为五年前他从高阙突袭右贤王,奔袭七百里,也是走的这段路。当时他就已抵达过漠南草原与大戈壁的边界,事实上,当时他下面还有几个校尉为了追击右贤王,曾继续向北深入戈壁达数百里,可惜最后没有追上。

至于被调到东路的霍去病,从长安到代郡的这条路线他并没有走过,但是这次东西大对调,却给他个人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

对调之前,他的路线是出长安后向北走,而现在他则要先向东走,过黄河,再由河东郡向北。是的,河东郡,就是他生父所在的那个河东郡。所以,现在他有机会解决自己的那个问题了,“若是这次就战死了,不就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父亲了吗?”

身为主将,他并不能随意离开大军,但是总可以想想办法的。大军过境,当地的官员肯定是要张罗迎送的,提前跟河东太守打个招呼,让他派人把父亲从家里接过来,安排见一面总是能够做到的。

就这样,他终于在出征漠北的路途中,见到了自己的生父。

见面之前,他也曾经反复地设想过,不知道见面的那一瞬间,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真的到了那一瞬间,自己居然是忍不住差点笑了出来!因为他发现眼前的这个中年男人,长得跟自己实在是太像了!相像到了什么程度呢?如果他们站在一起,别人看到也都会忍俊不禁的。

霍去病甚至马上就想明白了,母亲当年为什么会跟这个人有了私情,因为对方的外表确实是太招人了!当然,他现在上了年纪,发福了,腰身也不挺拔了,神色中也缺少从容自信的气度,但在二十多年之前,却毫无疑问地肯定是个风流英俊的年轻人,轻轻松松地就勾取了年方十六岁的卫少儿的芳心。

事实上,霍仲孺今天的神色也根本就不可能从容自信,他不仅仅是手足无措,而且感觉自己后脊背上的冷汗一直在冒个不停……这世界上任何一个男人如果知道了,自己二十多年前一桩拒不负责的风流孽债,会演变成眼前这样一个结果,恐怕都不会比他的表现好到哪里去。

然而霍去病却在他的面前跪下了,口称“父亲大人”,并且行了大礼,“父亲,我的生命是您给的,以前我没有早来看您。”

“父亲”这两个字令霍仲孺有如芒刺在背,后面那句话更是让他无言以对,等到终于能够张开口时,试问他能说些什么?他只能磕磕巴巴地说道:“骠骑将军……能托生到我家来,这完全是天意,我惭愧万分……绝对不敢有别的想法。”

然后他也不知道自己又语无伦次地说了些什么,直到对方语气温和地拦住了他,“不用说这些了,您做的已经够了,今天我已经明白了。”

整个谈话中霍仲孺都是语无伦次的,从这些磕磕巴巴的话语中,霍去病知道了父亲的身体还不错,日子过得一般,家里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比自己小六岁。他很想也见见这个弟弟,可是今天已经来不及了,行军紧张,还有无数的事情等着他去处理,不能再花费任何时间在自己的私事上了,他只能留下两个人给父亲置买田产,其余的事情只好等自己回来再说了。

这是一次非常短暂的会面,只有不到半个时辰,但是对霍去病的意义是重大的,因为这给了他很大的安慰,或者说令他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链接,原来每个生命都是一条长链中的一环,向前向后都是有链接的。对他来说,仅仅是亲眼看到原来自己的长相是随了父亲的,对他的内心都是一种深深的打动,活了二十一年,总算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了!

他也能想象得到,父亲虽然在见面时尴尬万分,但过后却一定会马上去到家祠里,向祖先汇报这件喜事。霍家多了自己这么一个后代,祖先想必也是高兴的吧!而且,就算自己这次真的战死了,霍家的宗祠里也肯定会有自己的一个牌位了。

过河东郡之后,五万汉军沿着汾水继续行军,经由太原去往代郡方向。出塞之前的这段路,行军速度是被刻意压低的,按照计划每天行进一百几十里也就差不多了,虽然骑兵可以走得很快,但是行军不是奔袭,不能天天放开了跑,何况这次路途遥远,前期必须节省马力,待到出塞之后,就要适当提速了。

比起步兵来,骑兵的行军要威风多了,首先是占的地方多,特别是在出塞之前,道路的约束使得队伍不能太宽,每五人一排,五万骑兵从头到尾就有七八十里长,所以大军走到哪里都是声势相当浩大。不消说,沿途百姓都是要来见见这个世面的。当然了,骑兵也比步兵脏得多了,大军过去之后,那一路的马粪也够这些老百姓收拾一阵子的。

一天一百几十里,对于拥有好几匹骏马的霍去病来说,这个速度确实有些太委屈了,不过他是不会老老实实地跟着队列走的。每天当前军开始拔营时,他还在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眼看着一队一队的人马从他身边经过,他也一点都不着急,等到只剩下三四千人时,他就该上马了,然后一路赶超,待抵达下一个宿营点时,他差不多又在最前面了。

这个做法的效率很高,就是太过张扬了一点,好在骠骑将军的年轻气盛,他的全军上下都是理解和认同的。事实上,很多大兵每天都在期待着这个场景,一旦见到骠骑将军带着他的亲兵队又从自己的侧面飞驰而过,这些人都是感到非常的振奋,“哇,看这些亲兵,跟着骠骑将军一路狂飚,多么抖啊!要是我也是其中一员就好了……”

行军中有非常多的注意事项,诸如卫生防疫、保持士气、避免扰民、调度辎重、注意武刚车的隐蔽等等,无法在此一一细表,不过这次行军的最关键问题,还是五万兵卒和七万战马的补给。

汉军的补给线,有一半已经先行建立了,每百里左右一个站点,一站一站的,从出兵位置一直延伸到戈壁南缘。自从伊稚斜决定将主力退回漠北,漠南草原上已经基本没有匈奴人了,所以汉军可以安全地先行建立补给线。但也正是因为没有匈奴人了,所以想就食于敌也不可能,汉军的补给也只能靠这种稳扎稳打、但是耗费巨大的传统做法。

而从进入戈壁开始,补给线的建立就要落在骑兵的后面了,只有骑兵扫过的地方,补给线才能慢慢地延伸过来。如果战事顺利,这条补给线将一直延伸到漠北,以支持较长时间的用兵。

从补给角度来讲,东路汉军从代郡出塞是个很好的选择,别忘了,这两年的代郡太守正是老将苏建!他到任以来苦心经营,现在的代郡,作为东路补给线上的最关键节点,已然是非常的妥当了。

霍去病对代郡这边所做的工作极为满意,但是当他见到苏建时,心里却不由得咯噔了一下。

苏建是卫青的老部下,又是苏武的父亲,霍去病曾经对其执过晚辈之礼,本是非常亲切的老熟人,没想到才两年多不见,他竟然已经衰老病弱了很多!只见他消瘦得厉害,黧黑而粗糙的脸上已经有了几道深深的皱纹,头发更是花白了一多半,看来这两年在代郡是着实辛苦了。

霍去病看着苏健的形容,心中发紧,好久都没有说话,苏建看懂了他的神色,自我解嘲地笑道:“你是风华正茂啊,大将军也是正当盛年,我是老了,岁月不饶人,身体不行了……不然我是一定要请战的,就像路博德他们几个一样,跟着你们去漠北!”

他所说的路博德等几个人,都是本次从征的边郡太守,路博德是右北平太守,目前已经率领手下的四千人马从右北平出发,即将在出塞后与东路军会合,西河郡太守常惠与云中郡太守遂成,则各自率部跟从卫青的西路军。苏建过去曾经三次随卫青出征,比起这几位太守更有作战经验,这次他没有请战,霍去病原本是心中疑惑的,现在则完全明白过来了,心中暗自叹息不已。

待一应事务交接完毕之后,苏建又说道:“我这里就是国境了,我给弟兄们准备了一餐好饭,还给每人准备了一碗壮行酒……”

霍去病道:“酒就免了,回来再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