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12岁前,妈妈决定孩子的一生
2671900000016

第16章 给孩子最好的指导——兴趣的合理引导(1)

1善待孩子的兴趣

事件

在意大利摩丹那,有一个喜欢唱歌的孩子。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职业演唱家,而母亲则认为演唱家的职业收入很不稳定,希望他能够做一名教师。他无法说服双亲,为了取悦双亲,他同时进入两种领域,他修习声乐课程,同时在师范学院上课。毕业前夕,他不知道如何择业,只好请教一位职业策划专家。他问这位专家:“先生,我该当一个老师,还是一个演唱家呢?”这位专家说:“如果你想同时坐两张椅子,你就会两头落空,你只能选择你感兴趣的职业。”

专家如是说

一旦孩子对一些东西产生了兴趣,他可能就会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作为奋斗的目标。这样一来,他的主动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即使再疲倦和辛苦,也总是能兴致勃勃、心情愉悦。所以,当妈妈在面对孩子的兴趣时,一定不要打击,而是要善待。

身为妈妈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着鲜活的思想和情感,有自己的兴趣。孩子的兴趣有一定的年龄特点,如一岁左右的孩子对撕纸乐此不疲,而两三岁的孩子则热衷于玩水。

孩子的兴趣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注意到孩子的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不久前还很感兴趣的东西,现在已经“靠边站”,让位给其他更感兴趣的事物了。

孩子的兴趣有一定的可塑性。常听父母报怨说,我们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其实不然,只要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孩子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

孩子的兴趣具有广泛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孩子的兴趣就好像孩子的胃一样,生来就已经准备好接受任何“食物”,只是由于经过外界环境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而对不同的事物表现出的兴趣程度不同而已。

既然兴趣因人而异,那么,父母就应该接受这样的事实:孩子的兴趣和我们的兴趣完全是两回事,两者之间完全是独立的。即使孩子的兴趣显得简单、幼稚,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无视它的存在。成人需要做的是,主动积极地接受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而不是把我们的兴趣强加在孩子身上,还可以积极地创造一定的条件和空间,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实际上,尊重孩子的兴趣就是让孩子拥有快乐,就是我们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发展孩子的兴趣就是给孩子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妈妈要知道的是,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旦泯灭,他们潜在能力发挥的余地就会越来越小。所以,每位妈妈都不要随意践踏孩子们兴趣的幼芽,要从小注重孩子兴趣和热情的培养,以便孩子的潜在能力得以正常发挥。

妈妈除了要认识到爱护和激发孩子兴趣的重要性以外,还必须明白孩子越大就越难以具备强烈的兴趣和热情。这是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兴趣的幼芽可能会一再遭到践踏,这样,他们年龄越大,兴趣和热情将越容易泯灭。从此在性格上也就越难产生对事物的兴趣和热情,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的余地也会越来越小。所以,妈妈应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热情,让孩子养成热爱新生事物的良好习惯,以便孩子的潜在能力能够得以正常发挥。

给妈妈的建议

妈妈在善待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要过度去在意孩子刚表现出来的兴趣

孩子对一件事物的兴趣是有限的,对于孩子来说,兴趣在适度的范围内是快乐和动力。但是,如果妈妈认为孩子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开始过度开掘,然后逼着孩子去学习、去实践,孩子就可能对这一事物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这就好像是人吃饭一样,再好的饭菜、再爱吃的食物,如果天天吃、顿顿吃,也会倒胃口的。所以,对待孩子的兴趣,要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不要指望孩子的兴趣会在转瞬之间就出现奇迹,相反,这样做只能破坏孩子的兴趣。

二、对孩子的兴趣不要过早定向

不同性格的孩子,他们的兴趣维持时间也不一样。有的孩子具有某方面的天赋,一旦对某一事物发生了兴趣,就坚定不移,一直喜欢下去;有的孩子兴趣广泛,很容易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但维持的时问不长,很快又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所以,妈妈不宜对孩子的兴趣过早定向,这样容易造成把孩子不感兴趣的事情强加到孩子身上。

三、妈妈不要将自己的兴趣强加到孩子身上

著名天文学家伽利略当初对医学一点兴趣都没有,但他的父亲希望他学医,他只好按照父亲的意愿上了医学院。当他被迫学习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时候,其实他的脑子正想着欧几里得几何学和阿基米得数学,稍有空闲就偷偷地研究复杂的数学问题。当他从比萨教堂的钟摆上发现钟摆原理的时候,他才18岁。这样事说明孩子有了自己喜欢的目标才会有动力,妈妈强加到孩子身上的东西,孩子是不会感兴趣的。相反,这样做还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2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事件

爱迪生出生在美国北部一个叫米兰的小镇上,他一生拥有1200多项发明,是世界上最为知名的科学家之一。他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由于他母亲的正确认识和引导。爱迪生母亲教育最成功之处就是善于发现、挖掘和保护孩子的天赋,以及对孩子的事业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专家如是说

著名作家张洁也说过,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对妈妈来说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着鲜活的思想和情感,有自己可塑性和广泛性的兴趣,但孩子的兴趣也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孩子们的兴趣和我们成人的兴趣完全是两回事,两者之间完全是独立的。即使孩子的兴趣显得简单、幼稚,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无视它的存在。成人需要做的是,主动积极地接受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而不是把我们的兴趣强加在孩子身上。此外,妈妈还可以积极地创造一定的条件和空间,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实际上,尊重孩子的兴趣就是让孩子拥有快乐,就是我们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孩子的兴趣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保护孩子的兴趣是为了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它,任何形式的不尊重、限制或否定态度都不利于保护孩子的兴趣,同样,对孩子的兴趣进行任何形式的过度挖掘都是竭泽而渔,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兴趣是在较大的生活背景下对其中某些事物的偏好和主动关注。趣味是吸引孩子关注的最佳方式,而快乐是维持孩子兴趣的稳定剂。抓住这两个环节,就掌握了培养孩子兴趣的金钥匙。不要让孩子在许多种兴趣之间穿梭,那样会使孩子应接不暇,疲于应付。不要指望孩子的兴趣会在一夜之间就奇迹般地开花,也别认为“狂轰乱炸”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相反,那将破坏孩子的兴趣。

兴趣进一步发展,则成为终身为之奋斗的志向。儿童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但保持时间短,特别是新鲜劲儿一过或一遇到困难便会退缩、回避。所以,培养正当爱好和兴趣,对一个孩子成才至关重要。

给妈妈的建议

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正当爱好和兴趣,妈妈除了要尊重外,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气质选择最适合孩子的项目。

第二,妈妈要循循善诱,使孩子的爱好相对稳定,步步深入,在很多爱好中形成一个中心爱好。

第三,儿童分辨能力较差,易被冒险、赌博等事物所吸引。妈妈要从小注意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有意义的兴趣爱好,逐渐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

第四,提供给孩子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环境,不要一切包办,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要耐心、仔细地引导孩子打开创造性思维的大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3引导孩子爱上学习

事件

在雯雯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把学习当成一种奖励,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例如,妈妈经常这样与孩子沟通:

“雯雯,要是你肯好好吃饭,睡前妈妈可以多讲一个故事给你听。”

“雯雯,你今天表现真乖,一会儿妈妈教你唱一首儿歌。”

“雯雯,假如你肯将玩具收拾好,一会妈妈教你认一个字。”

就这样一直到雯雯上了小学,她还会经常缠着妈妈说:“妈妈,你再教我多学一点儿吧?”

专家如是说

应该说,雯雯的妈妈是一个很聪明的妈妈,当孩子值得肯定,或者是表扬的时候,妈妈适当地用学习当成奖励,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爱上学习。不难想象,雯雯一定会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

现在,所有的妈妈都知道让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也都想让孩子好好学,于是,妈妈们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去学习”。并给孩子灌输不好好学习,就不会有好的未来这种貌似正确的观点。但妈妈们似乎忽视了这一点,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是缺乏理性思维能力的,他们不可能想到未来会怎样,他们更多的只在乎眼前的事情。假如妈妈总是催促着他们去学习,总是试图说服他们去好好学习,那这些孩子就会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也许有妈妈说,为什么隔壁邻居家的孩子,怎么那么爱学习,而自己的孩子总是厌恶学习呢?

出现这种情况的惟一理由,就是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存在差异。

菁菁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很多字了。一次,妈妈给她买回一本图画故事书,并故做神秘地告诉她:“这本书上的故事可精彩了,只是你自己看不懂,等我有空的时候讲给你听。”

自此,只要妈妈一有时间,菁菁就会央求妈妈讲故事,且每次妈妈给她讲故事的时候,她都会求妈妈教她一些不认识的字。妈妈问她为什么这么急要认识这些字。菁菁稚嫩地说:“等我认的字多了,我就可以自己读了。”

等菁菁上小学之后,妈妈给她买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很多有意思的课外读物,并叮嘱菁菁:“每天最多只能读三页,不然这些书很快就读完了。”妈妈越这样说,菁菁读得越起劲,没过多长时间就都读完了。

也许正是妈妈从小的有意引导,让菁菁一直以来都酷爱学习。现在上四年级的她,学习成绩非常出色。

其实,这位妈妈在引导孩子学习时,就运用了心理学上的“潘多拉效应”(详见第1章第6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喜欢学习。但是如果在孩子小时候,妈妈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去学习,那孩子就会喜欢上学习,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相反,如果妈妈们试图通过大棒政策,或是通过晓之以情,动之以证的讲道理来督促孩子学习,那么效果只会是背道而驰。

给妈妈的建议

那么,对于这些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妈妈应该如何说、如何做,才能引导他们爱上学习呢?

一、学会调整孩子学习的“胃口”

小孩子的好奇心很强,同样,逆反心理也很强,妈妈越不让他们做的事,他们往往越想去做。有时甚至会趁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着去做。所以,妈妈要把握好孩子的这种心理,在孩子小的时候,学会调孩子学习的“胃口”,这样,孩子就会将学习视为一种乐趣。

二、学会给知识换“包装”

刚上三年级的叮叮总是向妈妈抱怨:“天天背课文、记单词,烦都烦死了。”妈妈知道叮叮对英语不感兴趣,但对做数学题却很感兴趣,于是她对叮叮说:“好,不想学英语就先别学了,你好好学数学吧。妈妈小时候数学成绩也很好,而且擅长做那种非常难的数学题,不知道咱们母子俩谁厉害。”

叮叮听妈妈这样一说,马上来了精神,说:“妈妈,那咱俩来比一比吧。”

“比就比,妈妈还怕你不成,不过谁输了就要答应对方一个条件。”

叮叮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他从《难题宝典》里随便找了五道题,和妈妈同时做起来。结果,叮叮先做完,但五道题却错了一道;而妈妈的五道题全部做对了。

这时,叮叮不得不按着规定答应妈妈的条件——背会十个单词。愿赌服输,叮叮很快就背会了十个单词。

没过几天,叮叮又缠着妈妈说:“妈妈,我们再比一比做数学题。”

就这样,在与妈妈不断较量的过程中,叮叮不仅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英语成绩也提高了不少。更为重要的是。叮叮发现学英语不再那样令他厌烦了。

把孩子最烦的学习任务——学英语,与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做比较难的数学题结合起来,我们不得不说这位妈妈是位包装知识的高手。也就是说,这位妈妈把学英语巧妙地嫁接到了做数学题上,因为孩子对做数学题很感兴趣,所以对学英语也产生了兴趣。

在这里,我们在夸奖这位妈妈方法高明的同时,还要借鉴她的教育思想:把学习嫁接到孩子最感兴趣的事物上。其实,每位妈妈都可以成为包装知识的高手,只要把学习与孩子最喜欢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就可以了。

4引导孩子将学习当作一种习惯

事件

乐乐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妈妈在乐乐出生时就对他寄予了厚望,因此,对乐乐的学习抓得非常严。

每次,乐乐一放学回到家,妈妈就会“逼迫”他去写作业。在妈妈的“逼迫”下,乐乐要么是飞快地把作业应付完,要么就消极怠工,直到十点多或十一点才把作业做完,且每次做作业的质量都不好。

妈妈看到这种情况,请教专家后,改变了“策略”。乐乐放学后,妈妈不再急着催促乐乐去写作业,而是让他先玩会儿,听会儿音乐、上会儿网,或者看一会儿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没想到这样一来,乐乐在做作业时专心多了,而且作业的质量比以前也大有提高了。看到有了这种明显的变化,妈妈一直坚持了这种策略,乐乐也是极为自觉的,到点就开始学习,写作业,完全不用妈妈再督促了。

专家如是说

能够把学习当成兴趣的孩子少之又少,所以当教育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如果孩子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就像每天必须要吃饭、睡觉一样,不学习他们就会觉得不舒服,那孩子的学习就已经进入状态了。

这观点一经提出,便遭到了众多妈妈的反驳:“让孩子把学习当作习惯,这是不可能的。妈妈催促着让他们去学习,他们都不会去,更不用说他们会去主动学习了。”

这似乎是理论和现实遭遇了冲突,那么,专家的关点能不能站住脚?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来加以验证。

以下是专家给妈妈们提出的几点建议,切实做到了,或许,你的孩子从此将学习当作一种习惯了也不一定哦!

给妈妈的建议

让孩子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这需要妈妈用心地去引导。

一、让孩子先玩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