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狐狸经(全集)
2650400000028

第28章 言谈篇(4)

对有些人,比如和客户或对手说话时,对方和,自己可能存在不同的意见,甚至有很深的分歧,如果直接摆出自己的看法,双方互不相让,就容易谈崩。这时候,就需要讲究说话的技巧,我们不妨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多加诱导,就是先把对方的思路引导到有利于自己的一边来,然后再说出自己要说的话。《孟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农家学派的人说每个人都要自己种粮食养活自己,统治者也应该与百姓一起耕田,这样才算“贤者”。孟子就一步步追问:“你们的衣服自己织的吗?你们种田的工具自己造的吗?你们烧饭的锅子自己做的吗?既然都不是,为什么要求别人都要耕田呢?社会上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干的事,只有分工协作,才能形成有序的整体。”

这种方法,形象的说法就是“请君人瓮”,就是通过提问,让对方露出自相矛盾的破绽,让他动弹不得,这时再说出自己的看法,就显得坚强而有力了。

当然,说话的“帽子”也不必戴得太大,话不要说得太玄,如果弄得对方听不懂,反而不合适。只要注意分寸和时机的把握,注意对方的反应,就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说出合适的话。

消除误解

在日常交往中,经常有自己说的话被别人误解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要请七位朋友喝酒,等了半天只到了六位,还差一人。主人自言自语地说:“该来的不来!”其中两位客人心想:“可能我们是不该来的。”悄悄溜走了。主人转来一看着急地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又有两位客人想:“那么我们是该走的了。”于是也伺机溜走了。主人见状,更加着急,说:“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又走了。”最后两位客人也逃之天天了。主人一片好心,为什么客人却走光了呢?这就是因为主人的话引起了客人的误解所致。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话不被别人误解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尽量少用话中有话的句子。

如上例主人说的三句话都是话中有话,弦外有音。第一句“该来的不来”,使人想到“不该来的来了”;第二句“不该走的又走了”,言外之意就是“该走的没走”;第三句“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又走了”话中话是“我们既不该来,又是该走的”。因此,六位客人走得一个不剩。所以,我们在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话一定要说得明确、具体,千万不要模棱两可,不要用那种话中有话的句子,以免引起误解。

2.不要随意省略主语。

从现代语法看,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中,是可以省略主语的,但这必须是在交谈双方都明白的基础上,否则随意省略主语,容易造成误解。一个星期天的上午,笔者去一家商店,一个男青年正在急急忙忙挑帽子,售货员拿了一顶给他,他试了试说:“大,大。”售货员一连给他换了四五种型号的帽子,他嘟囔着:“大,大。”售货员仔细一看,生气了:“分明是小,你为什么还说大?”这青年结结巴巴地说:“头,头,我说的是头大。”售货员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旁边的顾客“扑嗤”一声笑了。之所以造成这种狼狈结局的原因就是这位年轻人省略了他陈述的主语“头”。

3.要注意同音词的使用。

同音词就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在口语表达中脱离了字形,所以同音词用得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如“期终考试”就容易误解为“期中考试”,所以在这不如把“期终”改为“期末”,就不会造成误解。

4.方言词的使用更容易造成误解。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方言也有多种,这就给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不同方言区的人谈话,如各自使用方言的话,就更困难了。如“公公”一词,普通话指丈夫的父亲,贵阳话则指自己的祖父,扬州话指外祖父,重庆话指祖父的姐(妹)夫。各有所指,在使用这类方言词时就极易产生误解。因此,我们与人交谈时,要尽量使用普通话,避免因方、言而引起的误解。

5.说话时要注意适当的停顿。

书面语借助标点把句子断开,以便使内容更加具体、准确。在口语中我们常常借助的是停顿,有效地运用停顿可以使你的话明白、动听。减少误解。有些人说起话来像开机关枪,特别是在激动的时候就不注意停顿了。有一次下班途中,笔者遇到一群刚看完电视球赛的学生,就问:“这场比赛谁赢了?”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但笔者不明白他说的是:“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还是“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又问了另一位学生,才知道中国队胜了。所以我们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语句的停顿,使人明白、轻松地听你谈话。

我们与人交谈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交流感情、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因此,语言的准确是一切的基础,只有准确,明白地表达,才能使你的话不被误解。

要留有余地

与人说话,是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好呢,还是有所保留、打点折扣好?

一般情况下,人们当然要求彼此的交谈直率,因为直率意味着直接、坦率和富有成效。但是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并不是所有直率的交谈都是富有成效的,假如一个人,不分时间和场合。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和想法,只是一味地大谈自己的看法,是很难引起对方共鸣的,甚至会坏了大事。

一次,在公司的例会上,老总表达了对前一段时间销售额的不满,认为销售部门没有去发展更多的团体客户,光想保住现有的客户,缺乏进取精神。作为销售部主管的诚诚不大服气,公司对市场的定位不准确,老总也只会一味地责备下面,因此就不假思索地说:“老板,我们够辛苦了,请你去看看,办公室里哪有人坐着,都在外面跑哪!我们人手不够,公司又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我们只能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飞,能保住现在这些客户已经够意思了……”话没说完,老总勃然大怒:“什么都要靠公司拍板,还要你们销售部门干什么?还要你这个销售主管干什么?觉得够意思就别干了。”诚诚本想从老总那里得到理解和同情,这么一来,连面子都没有了。

说话打折是对对方的尊重

诚诚的问题就在于说话一点都不转弯,光想着倾诉自己的感受,而没有想到对方的情感诉求。他不明白在如此场合下,下级不应顶撞上级;不明白“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道理;不明白交谈是双方的心平气和的情感交流,缺少这样的基础,交流是无法取得实际效果的,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

在人际交往时,如果双方想法一致,或者对对方的观点持赞同的态度,那么说话应该直截了当一些;但是如果你并不赞成对方的意见,或者你想对对方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当你想批评或责备对方时,你还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或者直接指责对方的过失,那么势必会造成对方的反感和不满。这时候说话打点折扣,就显得很有必要了,绕个圈子反而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说话打点折扣,就是说话要顾及到对方的情绪和面子,适可而止,不必把话讲透,讲得过满,而是先取得双方思想上的共识和情感的共鸣,减轻对方的压力,然后再委婉、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把选择答案的主动权交给对方,让对方自己作出他认为正确的选择。

说话打点折扣,不是不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而是出于对他人的尊重,以宽容、理解之心来对待他人;不是说话不得要领,模棱两可,而是适度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对方能够欣然接受。说话打点折扣,不是随声附和博得别人的好感,也不是犹豫不决让别人摸不着头脑,而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更适当地表达意见。不论任何人,在进行交流特别是在责备别人时,要为对方保留颜面,适度地说话,这样才能让对方产生共鸣,激发对方奋发向前。

说话打折是为自己留有余地

有一个年轻人,对发明家爱迪生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我一定要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能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问他:“那么你打算用什么东西来盛放这种溶液呢?”

有些人说话喜欢开口“当然”,闭口“绝对”,或者来一句“坦率地说”等等,可能他们认为这样说话能表示自己说的是心里话,能显示自己的诚意和信心,让别人放心。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俗话说“满口饭好吃,满口话难说”。世上并无绝对的事,说话也不可以绝对化。说话打点折扣,不是逃避责任,也不是显示软弱,而是为自己留有余地,是使自己更好地面对现实,避免陷入困境。因此有时说话选择一些限制性的词语,听起来好像不够直爽,但表达的意思反而会更准确、更全面。即使是表达同一个的意思,经过修饰后也会有程度的差别,如“一切”和“大多数”、“当然”和“可能”,说出来分寸感就不一样,别人也会觉得你的话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就会乐意听取你的意见。

说话打点折扣,需要一定的步骤和技巧:

1.显示自己的诚意

显示诚意,是要表示出对对方的理解,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如“我明白你的感受”“我知道这件事非常重要”“我理解你的处境”;这样能让对方感受你的善意,建立双方沟通的前提。像诚诚在回答老总的质问时,完全可以先表达对老总意见的赞同:“你的话说到了问题的要害,这正是我们要加以改进的地方”。然后再考虑如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转换一下语气和句式

我们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很多形式,一般情况下,采用征询意见的语气比直接陈述的语气来得委婉,如“我可不可以谈谈自己的想法”;采用否定的语气比肯定的语气来得顺耳,一个人文章写得不怎么样,可以说“还不错”,而不必说“很好”。像诚诚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就可以说:“我们也正在考虑如何提高销售额,能不能这样说,先保证现有客户的服务,然后根据公司的要求,确定我们的市场定位,扩大市场份额,老总你看行不行?”同样对公司提出要求,用提问的形式或征询意见的语气就能让对方静下心来听取你的想法。

3.进行适度的提醒

在批评别人或要求别人要如何做事时,应该针对具体的事情进行适度地提醒,不可以漫无边际,泛泛而谈,也不要把话说得过分直接、严肃。俗话说“响鼓不用重敲”,话说得过于直白不见得就起作用,有时反而会让人觉得你在小题大做,或觉得你不讲情面。而采用如“你看呢”“你想想问题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应该这么做”这样的提示,让对方自己认识问题,想到解决的办法,岂不更好?

4.适当的停顿和暗示

有时候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领导固执己见时,劝告恋人对自己用心一点时,再怎么说话总是不那么适当,这时候就应该在话语的中间作适当的停顿,保持一段时间的沉默,如“我想……”“是吗……”“是这样啊……”让对方感到你在为难,又是真心为对方着想。也可以运用适当的暗示,巧妙地表示自己的意思,如在对恋人表达自己希望对方能多关心一点时,可以暗示对方,自己需要关心,如“最近比较烦恼,一个人觉得不能应付”,“某某人从朋友那里得到意外的惊喜”等,既顾及对方的情面,又不伤害自己的自尊,结局也就会两全其美了。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潜台词原是戏剧电影术语,指角色台词的内在实质,包括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虽然没有说出来,但它的意思是十分明白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完全可以理解。在舌战中,就可以把一些伤人的又不便直说的话用潜台词表达出来。实际上只说半截话,另外半截——言外之意,让对方听了,又心领神会,从而达到讽喻劝谏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潜台词由明项和潜项组成。明项是说话人明白说出的那部分;潜项是说话人没有说出的那部分,潜伏在明项背后,乃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不尽之言。明项和潜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之间有一种联系,听者可以从这种联系中知道潜台词的全部意思。巧用潜台词的方法很多

1.潜结论

利用事实和结论的必然联系,以事实为明项,以结论为潜项构成潜台词。只要把事实讲清楚,结论也就不言而喻了。例如:一家长批评孩子学习进步不大。孩子回答:“期中考试我总分是全班第30名,期末考试总分是班里第10名。”孩子的回答,否认了进步不大这一事实,潜结论一一学习进步大。由于明项的暗示,潜项结论不言而喻。

2.潜局部

利用整体和局部的内在联系,以事物的整体为明项,以事物的局部为潜项构成潜台词。

3.潜喻体

即利用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的内在联系,以本体为明项,以喻体为潜项的潜台词。只要把本体明白说出,喻体也就清清楚楚了。

1949年重庆谈判时,毛泽东分别接见南京国民政府参加谈判的代表,4月中旬,刘斐先生受到接见。当谈到个人爱好时,刘就乘机试探毛泽东。他问:“您会打麻将吗?”毛泽东说:“晓得些,晓得些。”

“你爱要清一色呢,还是喜欢打平和?”毛泽东听了,立即明白了对方的用意,笑着说:“平和,平和,只要和了就行。”

刘斐先生借打麻将试探毛泽东“打平和还是打‘清一色’”,言外之意是要和平还是要战争。毛泽东听懂了他的弦外之音,立即回答:“平和,平和,只要和了就行。”毛主席巧用潜台词表达了我党和谈的诚意。

4.潜下句

即利用成语、歇后语、格言或者诗句上下句的关系,以上句为明项,以下句为潜项构成潜台词,只要说出上句,下句的意思自然明了。某生因期末考试比较理想,喜形于色,结果连假期作业都没有认真完成,班主任老师找他谈话,说:“谦虚使人进步啊!”该生马上领会:“老师,您是否认为我骄傲了?”看来,他只听了老师的上半句话,就明白老师的意思了。

巧用潜台词的方法很多,因为构成潜台词的方式很多,只要巧用明项和潜项的关系,就能借弦外之意来讽喻劝谏。

巧用潜台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因人而异,潜台词是弦外之意,言外之意,没有一点理解能力是听不懂的,如果潜台词过于生疏难懂,这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其次要注意明项和潜项的内在联系,应用潜台词时,一定要使明项和潜项之间的关系明了,使人一听到明项就知道潜项所指。

另外,要注意彼此熟悉的潜台词,而且光一方熟悉是不行的。刘斐向毛泽东试探,先问毛泽东是否会打麻将,然后再巧用潜台词,如果不懂麻将,也就失去了潜台词的意义。

学会说圆场话

在社交活动中,由于种种意想不到的原因,如交际双方彼此之间缺乏沟通,话不投机造成误解,以及意外情况的发生,往往会导致尴尬或不快场面的出现,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站出来打打圆场,说几句化解的话,那么就很有可能引起一方或双方的难堪,干扰交际的正常进行,甚至会伤害彼此的友情,从而造成人际交往的遗憾和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