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0年,羌人与匈奴人分别同时从西方和北方入侵东汉王朝。汉安帝召集众人商谈退兵良策。大将军邓骘主张放弃西面,集中兵力应付北方匈奴。这个主张得到了大多数大臣的赞同。当时虞诩的职位较低,但他力排众议,觉得这样做将会带来不可收拾的后果。邓骘见有人竟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反对他的主张,很是恼火,暗中记下了虞诩的名字,打算找机会报复他。
不久后,朝歌一带发生****,老百姓起来造反,局面越来越糟糕。邓骘认为整治虞诩的机会来了,便建议派虞诩去朝歌当县令。明眼人一见就知道邓骘的用心,虞诩的朋友也非常为他担心,怕他去了之后遭到不测。可是虞诩并不在乎,他坦然说道:“有志气的人不求容易的事做,更不该躲避困难,这是为人臣者应该具备的。不遇到盘结的树根、交错的竹节(盘根错节),怎么能识别出刀斧的利钝呢?”他毅然赴朝歌上任,很快平息了****,得到皇上的信任与嘉奖。后来,他又带兵打退了羌人的入侵,为东汉王朝建立了很大的功勋。
注释
盘:盘曲。错:交错。节:枝节。
释义
原形容树木根干盘曲,枝节交错,不易砍伐。后比喻事情错综复杂,很难处理。
抛砖引玉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在唐朝时期,有一位高僧名叫从稔禅师,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须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能理会外界的任何事物,而要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一天,众僧晚参,从稔禅师故意说:
“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
此时众徒个个盘腿正坐,闭目敛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悟者自居,走出礼拜。从稔禅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还不如砖的土坯!”
据《历代诗话》、《谈证》等书记述:唐代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一向仰慕赵暇的诗才。他听说赵暇来到吴地,料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先赶到灵岩寺,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希望赵暇看到后能添补两句,续成一首。果然赵暇游览灵岩寺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句。常建的诗没有赵暇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暇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其实,常建、赵暇并非同一朝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抛砖引玉”因此而由来。
释义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不成熟的意见或文字,引出别人的高见。
匹夫之勇
【出处】
《史记》。
韩信从小就胸怀大志,喜读兵书,希望将来有所作为。他早先投奔项梁,后来又跟从项羽,都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又投奔刘邦,开始未被重用,只当上了个管理粮草的官。他不甘于这样的处境,就逃走了。萧何了解韩信的才能,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即骑上快马,把他追了回来。
刘邦按照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并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拜将仪式。仪式结束后,刘邦就向韩信请教同项羽争夺天下的办法,韩信直截了当地问刘邦:“您认为自己在勇、仁、强各方面,比项羽如何?”刘邦沉默不语,半晌才答道:“我不如他。”韩信说:“不错,我也觉得您不如他。不过,我跟他这么多年,早就知道这个人。项羽勇是够勇的,一声呼喝,可以压倒几千人。但是他不善于任用贤能的将领。他的勇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说到仁,项羽对人也还比较关心,但是他不重赏有功的人,只玩弄些小恩小惠,他的仁不过是假仁假义。另外,他分封地盘不公,诸侯都有意见;军队扰害地方,百姓怨恨在心;所以,他目前虽然强,但很快就会弱下去的。大王您只要反其道而行之,那么夺回关中之地并不难,进而夺取天下也就指日可待了。”
刘邦听后,认为他讲得入情入理,心里十分高兴。后来他又按韩信的话去做,率大军悄悄从南郑向关中出发,不到三个月,就占领了关中。最后,他又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释义
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血气的小勇。
披荆斩棘
【出处】
《后汉书·冯异传》。
刘秀初起兵时势单力薄,粮草供应困难,士兵的生活十分艰苦,常吃不饱穿不暖。时间久了,一些追随者便另投他人,弃刘秀而去。有个叫冯异的人,刚开始时担任刘秀的主簿,一直忠心耿耿,追随左右。
一次行军程中,军士们饥寒交迫,叫苦连天,许多人支持不住,悄悄溜走了,刘秀又急又气。这时,军中仅剩不足一顿的米和一些马料了。冯异急中生智,命人把马料中的豆类和米掺在一起煮了一大锅粥。军士们吃了热乎乎的豆粥,饥寒顿消。大军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还有一次行军途中,天降大雨,众人衣服都被淋湿,大家冷得浑身打颤。冯异带人找了一些柴草,点火让大家取暖烘衣。这样又避免了士兵的涣散、逃逸和哗变。
冯异做的虽然是一些小事,但是却起到不可忽视的稳定军心的重要作用。这令刘秀对他刮目相看。
刘秀称帝后,一次在群臣面前称赞冯异:“这是我起兵时的主簿。为我冲破重重险阻,平定了关中地区。”
释义
披荆斩棘字面意思是拨开长满尖刺的草,砍断坚韧的藤条。比喻克服了种种困难,清除了许多障碍,一路前进。
破镜重圆
【出处】
《两京新纪》。
在南北朝末年时期,隋文帝杨坚为统一全国,举兵南下,打算灭掉南方的陈朝。
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只知饮酒赋诗,寻欢作乐,不理政事。隋军大兵压境时,朝廷上下乱作一团。
一位名叫徐德言的,是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的丈夫。他觉得陈国即将灭亡,夫妻在一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便流着泪对公主说:“国破家亡就在眼前,你我不能相守了,以你的美貌与才能,陈国灭亡后,你必定会落入帝王宫中或富贵人家。倘使我俩不死,希望能有重新团聚的日子。”他取出一面圆形的铜镜,一破两半,一半交给乐昌公主,另一半自己留下,互相约定:在离散后的第五个元宵节,趁人们在长安街头热闹地活动时,假装出售破镜子,以寻访对方。
陈国不久被隋灭掉,乐昌公主果然被俘,被送往隋都长安,成为隋朝大臣、越国公杨素的侍妾。徐德言怀念妻子,不惜长途跋涉,上京寻访。元宵节那一天,他如约拿着半面铜镜上街去卖,转来转去,忽然发现一位老仆人也在叫卖半面铜镜。他上前拿过来看,与自己的正吻合。徐德言睹物思人,不觉泪流满面,问了老仆人,才知道乐昌公主已落入杨府,料想无法再见,愈加伤心起来。他忍不住在半面镜子上写下了一首《破镜诗》,托老仆人带回去。诗中写道: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见了徐德言的诗,几天不吃不睡,以泪洗面。杨素发现后,问明了原委,非常同情这对患难夫妻,便召来徐德言,把乐昌公主还给了他,并设宴祝贺他们夫妻“破镜重圆”。
释义
比喻夫妻离散后又相聚。
破釜沉舟
【出处】
汉代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在秦朝后期,秦二世胡亥统治时期,秦军大将章邯击败楚国大将项梁后,又围攻赵国的巨鹿,赵国急派使臣向项羽求救,于是项羽亲率大军赶去援救。项羽率队渡过漳水河后,凝望滚滚的河水,他指着岸边停泊的船只,声色俱厉地断然命令道:“把所有的船只都凿沉,把所有的饭锅都砸碎。”又反身指着岸上供士兵休息的茅舍说:“把这些房子也全部烧掉。每人只准带三天的粮食去战场,现在我们没有后路了,不胜利,就战死。”在与秦军的激战中,项羽身先士卒,楚军也都个个英勇顽强,以一抵十,誓死抗敌,最后终于战败了秦军,替巨鹿城解了围。
释义
原意指打破饭锅,弄沉渡船,以示决一死战。比喻决心奋斗到底,决不后退。
扑朔迷离
【出处】
《乐府诗集》。
西魏时期,在中国的北方有一位勤劳勇敢的姑娘,名叫木兰。一天,木兰在家织布,朝廷征兵的紧急文书传来了。木兰的父亲要被官府征去当兵。木兰心想:“父亲年事已高,家里又没有兄长,谁能代替父亲去应征呢?”木兰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木兰到街市上买来骏马、鞍垫、马笼头与长鞭,拿起武器出发了。她随大军转战黄河边、黑山头,栉风沐雨,与战友们奋勇杀敌。由于她作战勇敢、屡建战功,很快就被提升为将军。
经过多年的戎马生涯,木兰凯旋归来了。天子坐在宝座上,要重赏功勋卓着的木兰,问她想要什么。木兰说:“我不愿留在朝廷做大官,只愿天子赏我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天子满足了她的要求。
听说木兰从军回来了,木兰年迈的父母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们相互扶持着到城外去迎接她,弟弟也杀猪宰羊,高兴地在家等着木兰回来。木兰回到家,百感交集。她走进自己的闺房,脱下战袍,对镜梳妆,又恢复了女儿装。
不久后,战友们来看望木兰。当木兰走出闺房时,他们都愣住了。怎么也没有想到,朝夕相处十二年的木兰,那位英俊潇洒、武艺高强的将军,竟是一位女子!木兰调皮地对他们说:“你们没有听说过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战友们都哈哈大笑,更加敬佩这位爱祖国、孝父母的女英雄了。
释义
指难辨兔的雌雄。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锲而不舍
【出处】
《荀子·劝学篇》。
荀子学识渊博,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教育家。荀子的思想里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芒,他不信鬼神,更不相信有天命,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而转移。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写下了充满智慧与启迪的名篇——《劝学》。
他在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人人应该接受教育以获得学问来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靛青这种颜料由山蓝草提炼而来,但是它的色彩比蓝草还要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言下之意,是说学生可以胜过老师,后人可以胜过前人。
后来,荀子又写道,在木头上刻字,刻了几下子就停下来,就是烂木头也刻不断;倘若坚持刻下去,就是再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能刻穿。
在荀子这篇文章中,包含许多精辟透彻的比喻,对人很有启发作用。《劝学》不仅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思想,还留下了许多朗朗上口的成语。除“锲而不舍”,还有“青出于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许多对人有所教益的成语。
释义
是说雕琢一件器物,要不停地去镂刻才能成功。
杞人忧天
【出处】
《列子》。
古时候,杞国有这样一个人,他每天都担心天会掉下来,地会塌下去,日月星辰会坠落下来,他常常因此愁眉不展,心惊胆战,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杞人的朋友见他这样忧虑,就跑来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堆积在一起的气体罢了,天地之间到处充满了这种气体,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与气体相通。你整天生活在天地的中间,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杞人听后,更加惶恐不安,忙问:“如果天真的是由气体堆积起来的,那么日月星辰挂在气体的上面,难道不会坠落下来吗?”
朋友答道:“日月星辰也是由气体聚集而成的。只不过会发光罢了。即使掉下来,也绝不会砸伤人的。”杞人沉思了一会儿,仍不放心,又问:“如果大地塌陷下去,那可如何是好呢?”
朋友耐心地解释说:“大地也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这些泥土、石块到处都有,塞满了每一个角落。你可以在它上面随心所欲地奔走、跳跃,为什么要担心大地会塌陷下去呢?”
经过一番开导,杞人恍然大悟,这才放下心来。
注释
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释义
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千钧一发
【出处】
《汉书·枚乘传》。
枚乘是西汉时期的辞赋家。
他曾是吴王刘濞的手下,因刘濞一心想反叛朝廷,枚乘觉得不妥,就委婉地劝刘濞说:“用一撮头发来吊起千钧重的东西,把它悬挂在我们够不着的高处,而下端则是没有底的万丈深渊。想想看,这种情景,如果一旦上边承受不住了,我们也无法把它给接住;一旦掉入了万丈深渊,我们就无法去把它再取上来!”暗示刘濞反叛朝廷,就如同这缕发丝的处境一样危险。
但是,刘濞把枚乘的忠告当耳旁风,最后落得兵败身亡。
释义
千钧一发其意思是一缕头发系上千钧重的重物。后用来比喻形势或处境相当危险。
千人所指
【出处】
《汉书·王嘉传》。
王嘉是西汉哀帝时期的丞相,此人忠厚耿直,常常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失误之处,所以哀帝对他又怕又恨。但碍于他在朝中德高望重,哀帝也拿他没办法。
汉哀帝有个男宠叫董贤。此人面似桃花,貌胜妇人,又极善溜须拍马,深受哀帝的宠爱。哀帝与董贤同食同宿、同车同坐,形影不离。
为了取悦董贤,哀帝把董贤的三亲四故都提拔重用。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董贤也恃宠称霸,扰得后宫与朝政乌烟瘴气。大臣对此怨气冲天。哀帝为了满足董贤的贪欲,竭力寻找机会为董贤加官晋爵。哀帝的这些举措遭到了王嘉的坚决抵制。
一年,哀帝的祖母傅太后去世后,哀帝借口太后有遗命,要加封董贤。王嘉就此事向哀帝进谏:“董贤恃宠骄纵,为非作歹,作恶多端,臭名远扬,已经引起了公愤。俗话说‘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如果董贤不加以收敛,他不会有好下场的。皇上您也为江山社稷想想,请勿胡作非为了。”
此奏折一上,旧怨加新恨,哀帝怒不可遏,下令赐死王嘉。王嘉在狱中绝食而死,死不受此命。
董贤也的确没有好下场。哀帝一死,董贤畏罪自杀,家产被抄。
释义
千人所指形容行径恶劣,遭众人谴责唾弃。
千里送鹅毛
【出处】
《路史》。
在唐朝时期,各地的地方官,常常派人向唐朝天子进贡礼物。
一位偏远地区的地方官,派缅伯高给唐天子进贡活天鹅。
由于路途遥远,还没到那里,笼子里就发出一股臭味,天鹅的羽毛也脏了。
到了沔阳湖后,缅伯高就打开笼子,想让天鹅到湖里去洗洗澡。“呼啦啦”,天鹅张开翅膀飞走了,地上只留下几根洁白的羽毛。
缅伯高又急又怕:“这可怎么向大人交代呢?”把缅伯高都急哭了,可哭有什么用呢?他急中生智,捡起一根羽毛,将它带往京都长安。
到了长安,各地的使臣都来朝拜唐天子,并陆续献上了名贵的礼品。轮到缅伯高了,他大步上前,双手捧着那根羽毛。满朝文武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缅伯高将进贡的前后过程编成歌词,高声唱了起来。
歌词最后两句是:“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天子听了,哈哈大笑,心想:这使臣真聪明!
就这样,缅伯高不但没受到处罚,反而得到了唐天子的赏赐。
释义
比喻礼物虽轻,但情意深厚。
气壮山河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赵元镇丞相与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释义:比喻人的豪迈之气如同高山大河。
故事:南宋大臣赵鼎出身贫寒,四岁就失去父亲,在母亲抚养和教育下成长。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当官时敢于批评权贵,受到宰相吴敏赏识,被调到都城开封任职。
1125年冬,北方的金国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严重地威胁到宋朝的安全。昏庸懦弱的宋钦宗惊慌失措,赶紧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
一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主张割让土地向金国求和。赵鼎与这些大臣的看法不同。他说:“祖先留下来的国土,怎能拱手送给别人?望陛下千万不要考虑这种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