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成语故事
2638600000015

第15章

宋朝时期,苏州有一位叫孙山的先生。为人聪明、风趣。一年,孙山和同乡去应考,结果孙山被录取为最后一名,而同乡则没考上。孙山比那个同乡先回到家,亲戚朋友听说他考中了,都纷纷来向他祝贺。大家都认为凭孙山的才能,肯定能考上,这次证明孙山的确有才能。这时那个同乡的父亲,也来祝贺。并且向孙山打听自己儿子的消息。孙山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宋朝的乡试第一名叫解元,因此乡试也叫“解试”。被考试录取的名单就称为“解名”了,孙山对那个同乡的父亲所说的意思是:解试录取名单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至于您的儿子那就更落在孙山的后面了(没考上)。

释义

指的是考试落榜。

名列前茅

【出处】

《左传》。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争做霸主的斗争非常激烈,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郑国处境十分危险。一年,楚军入侵郑国,郑国一边向晋国求援,一边坚决抵抗,结果援兵未到就失败了。晋国派大将荀林父为中军统帅,领兵救援郑国,可是他们还没有渡过黄河,就听说郑国已经向楚国投降,楚军也已经渡过黄河撤回国了。荀林父召集将领们商议对策,说:“战斗已经结束,楚军也撤走了,我们这时赶来已毫无意义,不如撤回去算了。”

可是副将先谷不赞成这个意见,他认为应该立即渡过黄河,去追击楚军。上军统帅士会详细分析了晋楚两军的形势,他认为退兵回国是正确的。士会说:“指挥作战的一个首要原则是善于观察时机,抓住敌人的疏漏发动攻击,才能取得胜利。

如今楚国的德行、政令、典章、礼仪都没有违背常规,所以我们很难打败他们。楚王如今任用贤才,整顿军政,军队训练有素,很有秩序。军队出征时,各路队伍井然有序,右军紧紧护卫着主帅的兵车:左军负责割草以安排夜宿;

先头部队以茅草作为信号,发现敌情就举起茅草向后面报警;中军负责制定作战计划,发布命令;后军是精锐部队。打起仗来各路将士都有明确的分工,军队纪律非常严明。再说楚国现在管理严明,人才辈出,我们怎能去进攻他们呢?”荀林父十分赞同士会的意见。可是先谷一意孤行,竟然率领自己的军队渡过黄河,去进攻楚军,结果遭到惨败。

茅是楚国的特产,楚军先头部队的士兵用茅当做信号旗,走在最前面,发现敌人有什么动静,就用茅发出信号。因此前锋称为“前茅”,“名列前茅”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注释

前茅:此处指先头部队。

释义

比喻名次列在前面。

明察秋毫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

齐宣王向孟子请教怎样称霸的问题,孟子说,道德可以统一天下。

齐宣王忙问:“什么样的道德能统一天下呀?”

孟子回答说:“让百姓生活安定,就可以战胜一切。”

齐宣王急切地问:“我能让百姓生活安定吗?”

“当然可以。”

接着孟子开始分析:您祭祀时不忍心杀死一头可怜的牛,就用羊代替,老百姓都说您小气,其实他们不懂得您的仁爱之心。您有这样的善良之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看着齐宣王听得非常仔细,孟子开始分析齐国的百姓得不到安定生活的原因。孟子先举了个例子:

“有人说:‘我力大无比,可拿不起一根羽毛,我能清楚地看见秋天鸟儿新长的绒毛,却看不见一车柴草,您相信吗?

当然不相信。事实上,拿不起羽毛是不想拿,看不到柴草是不想看。您有善良仁爱之心,百姓却感受不到,那是您没有把爱心施于百姓;齐国百姓生活不安定,那是您没有给他们创造这样的环境:您没有用道德统一天下,那是因为您没有那样做。”

孟子深入浅出地向齐宣王讲述了“以道德统一天下”的道理,齐宣王虽然听得连连称好,但他并没有行动,所以齐宣王到最后也没有成就霸业。

释义

明察秋毫原意是目力极好,能看见秋天鸟雀新长出的细小绒毛,比喻顾小失大。现在用此成语比喻做事精细,心思缜密,对很小的事能看得清楚彻底,一般形容人断案、处理纠纷时明辨是非,客观公正。

明目张胆

【出处】

《新唐书·韦思谦传》:“丈夫当敢言地,要须知张胆以报天子。”

在唐高宗时期,大臣韦思谦因直谏皇上,后来升做监察御史了。一回,他发现宰相褚遂良用很便宜的价格强行买人家的田地,便不管他的官有多高,势力有多大,立即向皇上报告,皇上没有办法。只好把褚遂良降了官职。过了一段时间,褚遂良又被重用,恢复了宰相的官职,他就报复韦思谦,把他贬到外省做了一名县官,他没有埋怨什么,依旧忠心地为国家做事,有人为他打抱不平,暗中慰问韦思谦,他慷慨激昂地说:“我是一个正直的人,遇见不合理的事情,当然不能放过。哪里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得失?大丈夫必须‘明目张胆’,报效国家。这才对得起皇上,又怎么能无所事事,不为国家效力呢?”

释义

原意是褒义的,今意为做坏事情没有顾忌,公开作恶。

目不识丁

【出处】

五代·后晋刘晌等引《旧唐书·张弘靖传》:“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在唐宪宗时期,户部尚书张弘靖被派往幽州任节度使。让人憎恶的是张弘靖手下有两个胡作非为、仗势欺人的官吏,一个叫韦雍,另一个叫张宗厚。一天,韦雍又喝醉了酒。他来到军营,见士兵们正在操练,就走上前去,一把夺过一个兵士的弓,大发狂言说:“现在天下太平,国家也没有战事,你们就是能拉开两石重的弓,又有什么用?我看你们还不如识一个‘丁’字呢!”丁字,本是最简单的字,韦雍这样说话,意思是说兵士们一字不识。所以听了这些话后,兵士们十分生气。目不识丁便由此而来。

释义

形容一字不识,没有一点文化。

南柯一梦

【出处】

《南柯太守传》。

古时候,有一位读书人叫淳于棼,很爱喝酒。他家院子南边的墙外,长着一株古槐,枝繁叶茂。一日,他在槐树下喝醉了酒,被两个朋友扶进屋,躺上床休息,两个朋友则坐在一旁洗脚。朦朦胧胧之中,淳于棼看见有两位使臣走进来了,邀请他到大槐安国去做客。于是他随使臣出了门,登上车,一会儿就进入了一个洞穴。

忽然,晴天丽日,山川旷野,城郭村庄尽在眼前,就好像来到一个新的世界。淳于棼进了王宫,见到了大槐安国的国王。

国王与他亲切交谈,露出很欣赏他才干的样子。不久就任命他为“南柯太守”,并且把公主嫁给了他。淳于棼一下子就成了那个国家的显贵,权倾朝野。他在大槐安国当了三十年大官,政绩突出,很受百姓拥戴,国王也很器重他。

这时,他已有五男二女,家庭美满。不料,檀萝国突然入侵,国王令他领兵出征。由于他不懂军事,匆忙应战,被檀萝国打得大败而逃。

回来之后,发现妻子已经死了,国王也不再信任他了,后来,还免了他的官职,将他软禁一段时间后,就又把他遣回了老家。

淳于棼醒来,才发现是一场梦。他看见太阳此时还没落山,喝剩的酒还在桌上放着,两个朋友的脚还没有洗完。淳于棼好生奇怪,又回到院外的大槐树下,挖开树洞一看,见里面有个大蚂蚁穴,一群蚂蚁聚居在穴里,其中有两只特别大,被几十只小蚂蚁保卫着;穴中还有泥土堆成的楼阁、小城。

淳于棼想:大概这就是大槐安国的王宫吧。王宫外面有一条孔道,往上直通南边的一根树枝,大概这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长叹一声说:“三十年的荣华富贵,原来只是南柯一梦啊!”

释义

指做梦。比喻一场空欢喜。

南辕北辙

【出处】

《战国策》。

魏王要发兵攻打赵国,大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外国,听到此事,立即赶了回来。连家也没回,衣服也没换,就进宫去见魏王。魏王非常奇怪,问他:“你怎么回来了?有什么急事吗?”季梁说:“是的,我在太行山一带,遇到一个人,他坐着车正往北走,可却得意地对我说:‘哎,我要到楚国去了!’”

魏王大笑说:“楚国在南面,他怎么往北跑啊?”

季梁说:“是啊,我也这么问他。可是他却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我说:‘你的马虽然跑得快,但这也不是到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没关系,我的费用备用得多。’我说:‘你的费用带得再多也没有用。’他还是说:‘没关系,我的车夫驾车的本领可大啦,谁也抵不上他。”’

魏王忍不住大声说:“天下竟有这样的糊涂人!”

季梁说:“大王说得没错,他的方向弄错了,即使马跑得再快,费用带得再多,车夫驾车的本领再大,也到达不了目的地,相反却离楚国越来越远!”说到这里,季梁话锋一转,说:“如今大王想成就霸业,那就应该取得各国君主的信任才对。可是,您却想凭借兵精粮足、国土广阔的优越条件,去攻打赵国,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威望。这样,攻打别国的次数越多,离您的愿望就越远,这不正像那个南辕北辙的人一样吗?”

魏王沉默不语了。最终还是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注释

辕:车前架牲口的长木。辙:车轮碾过的痕迹。

释义

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出处】

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

东魏丞相高洋篡位弑君,惶惶不可终日。

一年,出现了日食的现象,高洋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心里十分害怕,于是就去问一位亲信。

因为高洋的皇位是从东魏元善见手上抢来的,他一直就没有安心过,他害怕别人又从自己手上把皇位夺走。他问那位亲信说:“以前王莽夺取了汉朝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去?”

那位亲信知道高洋的心思,就说:“这是因为王莽夺取了汉朝的天下以后没有把刘家宗室的人杀光。要是他当时把刘家宗室的人斩尽杀绝了,后面就没有刘秀了。”于是,高洋就把元氏宗室近亲四十多家七百多口全都灭了。

消息传开后,剩下的元氏远房宗族都十分害怕,他们马上聚集在一起商议自救的方案。一位叫元景安的县令想了个办法,就说:“我们现在要想保住性命,恐怕就不能再姓元了。我们应该请求皇上,让他赐我们改姓高。”

景皓是元景安的堂兄,是个很有骨气的人。他坚决反对改姓,说:“我们怎么可以为了保住性命,抛弃自己的姓而改姓别人的姓呢?这不是连祖宗都不要了吗?大丈夫宁可作为玉器被打碎,也不能够为了保全自身去做瓦器!我宁愿保持气节而死,也决不愿意为了活命而忍受改姓的屈辱!”

释义

比喻宁愿为正义而牺牲,也不愿荀且偷生。

弄巧成拙

【出处】

《宣和画谱》。

北宋时期的宋徽宗是一位很有艺术鉴赏力的皇帝。他喜爱绘画艺术,常常到画院去欣赏画家们的作品,还经常指出作品的缺点,在他的指导下,北宋的画家们养成了求新求实的画风,绘画事业非常兴旺。

当时有一位画家叫孙知微,手下有一批随他学画的学生。一次,他应成都寿宁寺的请求画一幅《九曜图》,内容是水星菩萨和侍童。画的轮廓出来后,孙知微急于去赴约,便命他的学生为画着色,说完就走了。

学生们受到老师的信任,非常高兴。他们准备着色时,突然发现画中侍童手中的瓶子是空的,都感到很奇怪。

他们说:“老师平时画瓶子,总要在瓶里再画上一束美丽的鲜花,怎么今天忘了呢?一定是老师走得着急,忘记了吧!”

于是,他们便在瓶中画上了一枝鲜艳怒放的莲花。

次日,孙知微回来了。学生们满心欢喜地呈上着完色的画,期待着老师的夸奖,哪知孙知微一看那支莲花,顿时变了脸色。他气愤地问:“是谁叫你们把莲花添上去的?”学生们答道:“是我们自己啊!您看,添上莲花,不是更好看了吗?”

孙知微气得差一点骂出来,说:“真是胡闹!”他克制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继续说:“你们这是弄巧成拙啊!你们不知道,《道经》上说,这水星菩萨的瓶子,是他用来镇妖伏水的宝贝,是不应该有花草的。

添上一枝莲花,它就不是宝贝,而是一只普通的花瓶了。你们的色虽然上得不错,可这幅画却毁掉了啊。”学生们这才恍然大悟,非常后悔地低下了头。

注释

巧:聪明。拙:愚笨。

释义

原想卖弄聪明,反而做了蠢事。

怒发冲冠

【出处】

宋代岳飞词《满江红》。

在春秋期间,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稀世玉璧——和氏璧,秦昭王知道后,要以十五城换璧。赵王早就知道秦昭王贪婪狡诈,如果不答应怕秦国出兵攻赵,如果答应又怕一去无回。赵王对这事大感头疼。这时,有人推荐蔺相如,建议让他带和氏璧赴秦,见机行事。处理好这事。

于是,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秦昭王在一个偏殿里接待了他。

秦昭王拿了和氏璧看了又看,又叫身边人传看,只是只字不提十五座城池的事。蔺相如见此,怒火中烧。他按捺着怒气对秦昭王说:“和氏璧上有块小暇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接过璧,退后几步,靠着柱子站定。此时蔺相如的样子很可怕,愤怒的头发把帽子都顶起来了。他怒瞪双眼,大声说:“大王说好了要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我们赵国把此事当成一件大事,赵王斋戒沐浴后才派我来送璧。没想到大王您如此无礼,在偏殿接见我,和众大臣姬妾传看玉璧,无视我的存在,而且只字不提换璧一事。看大王如此没有诚意,我只好把璧收了回来,如果大王逼迫我,我只好和玉璧一起毁灭了。”说着便准备撞柱。

秦昭王见此,忙向蔺相如道歉,表示愿意以礼相待。蔺相如回到驿馆,命人乔装后带璧回国。五天后,秦王斋戒结束后准备换璧,蔺相如说:

“我怕您没有换璧的诚意,已让人带玉璧回国了。”

秦昭王见事已至此,只好礼送蔺相如回国去了。

释义

怒发冲冠意思头发被怒气冲得直立起来,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异常愤怒。

呕心沥血

【出处】

《新唐书》。

唐朝诗人李贺,小时候就很聪明,七岁时就可以写诗,常常受到大家的称赞。据说当时的文学家韩愈、皇甫浞等人曾特地对小李贺进行面试,都说这孩子确实是个天才。因此,幼时就有了名气。但李贺在政治上却不得志,一直没有被朝廷重用。他精神上苦闷抑郁,便把全部精力放在诗歌的创作上。李贺作诗,十分注重真情实感,多半是即兴而作。

他常常带着一名书童,骑着一匹瘦驴,一面在郊外散步,一面即景吟咏。如果遇到好的题材,就随即写成诗句,放进书囊,回家以后再将诗句整理成篇。他作诗十分刻苦、认真,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他曾说:“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意思是说:他为了写一首长诗,衣襟都磨破了;为了写一首短诗,白发弄断了许多根。李贺身体很弱,母亲很心疼他,所以每天李贺回家,母亲便让婢女查看他的书囊,如果发现里面写的诗句太多,就生气地说:“你这孩子,要把心呕出来才高兴吗?”李贺由于写诗过于劳累,再加上怀才不遇心境不好只活了二十六岁就去世了,他留下的二百四十余首诗歌中,佳作迭出。

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意思是说:把肝剖出来作为纸,让血滴出来作为墨水,来书写文章。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两位诗人的故事,概括出“呕心沥血”这个成语,以形容创作的穷思苦索、费尽心血。

注释

呕:吐。沥:一滴一滴地往下滴。

释义

指费尽心思。多用于文艺创作。

盘根错节

【出处】

《后汉书》。

在东汉时期,陈国武平有一位名叫虞诩的官吏,先后担任过各种职务。他敢于直言,不畏权势,曾因触犯权贵九受谴责、三遭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