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姓氏大探源
2630000000099

第99章 赖--出自姬姓,以国为姓

赖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

赖姓大探源

赖姓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其堂弟叔颖于赖(今息县包信镇一带),为周朝子爵国。春秋时期,周朝王权衰微,楚国不断吞并周围小国,因赖国与强大的秦国有着长期联姻关系,加之赖国臣民英勇抵抗,楚国迟迟未敢轻易讨伐赖国。公元前538年,楚灵王看到江淮地区仅剩下赖国还未征服,便胁令已征服的小国配合楚军,围攻赖国,一举灭掉赖国。赖国臣民为纪念赖子国,相约以国为姓姓赖。其中一些人北迁到达鄢(今鄢陵)姓赖,赖国贵族中的一些人逃亡附近的罗国和傅国,为躲避楚军追捕改姓罗或傅。至今,罗姓和傅姓与赖姓还有联宗之谊。

繁衍之迹

赖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据《姓氏考略》所载,最早的赖姓家族,居于古代颍川一带,为周武王之弟叔颖后裔。秦汉时期,赖姓已有迁居南方者,《元和姓纂》中即载:"汉有交趾(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太守赖先,蜀零陵(今属湖南)太守赖文。"这一时期,居于颍川的赖姓发展最旺,是为"颍川郡"。魏晋南北朝时,赖姓加入了为躲避纷乱由北方而南迁的队伍之中,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均有赖姓足迹。据《赖氏族谱》所载,东晋有赖忠诚任虔州(今属江西)知府,后人赖光迁居松阳(今属浙江),到赖遇时已成当地一大郡望,晋安帝亲题"松阳郡"赐予赖遇,故此支望族以"松阳"为郡号,并尊赖光为开基始祖。另外,赖光后人有迁居江西者,且在当地发展成为大郡望,治郡为南康郡。隋唐时期,政清民和,赖姓繁衍愈盛,各支脉竞相延伸,葱茏郁茂。宋元时期,赖姓又有大量南迁者,可以说是赖姓历史上继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大迁徙。这次南迁,使得发源于中原河南之地的赖姓更加称盛于南方各地。另外,宋代赖姓有一支在河南武陟繁盛起来,治郡为河内郡。明朝初年,赖姓又有迁居于四川、云南一带者,并且多数融入阿昌族。清朝初年,赖姓有进入台湾者,据载,赖云从福建漳州渡海至台中开基,此后,从闽、粤迁往台湾,进而移居海外者不绝。今日赖姓以广东居多,约占全国汉族赖姓人口的54%。

赖姓名人

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

赖文光(1827~1868年)中国太平军将领、后期捻军统帅;广西桂平人;参加金田起义后,早年在天朝任文职;咸丰六年(太平天国丙辰六年,1856年)秋,改任武职,到江西招兵,保卫天京,后随英王陈玉成转战皖、鄂;咸丰十一年秋,受封为遵王,随扶王陈得才远征陕西,进抵汉中;同治三年(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1864年),天京(今南京)危急,陈得才、赖文光率军回援,行抵鄂东时,天京已陷。陈得才由于队伍溃散自杀,赖文光遂与捻军联合,并被推为统帅。

赖文光以恢复太平天国为宗旨,按照太平军军制整编捻军(见太平天国兵制)。采取以走制敌的流动战术,在豫、鲁间屡挫清军;同治四年春,在高楼寨之战中,指挥捻军伏击清军,阵斩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歼敌7000余人,声威大震;此后,率捻军继续驰骋中原,冲破沙河、贾鲁河防线,粉碎了钦差大臣曾国藩以静制动、重点设防、聚兵防河的"剿捻"方略。但捻军常年流动作战,赖文光感到独力难支。同治五年,他命梁王张宗禹率部前往陕、甘,联结回民起义军。此后,捻军遂分为东、西两支。赖文光自、率东捻军先后击败提督郭松林和总兵张树珊所部淮军。同治六年初,他在湖北京山尹隆河地区与清军大战,先胜后败,遂率军经河南进入山东半岛,旋于七月突破钦差大臣李鸿章苦心经营的胶莱防线。十一月,赖文光在寿光战败,损失惨重,率轻骑突围南下,十二月,在江苏扬州瓦窑铺重伤被俘,从容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