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诸葛亮智圣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2606900000050

第50章 励精图治(6)

为了得到贤才,诸葛亮还亲自访寻。益州人秦宓、五梁、杜微号为州中俊彦。诸葛亮任秦宓为别驾,五梁为功曹,杜微为主簿。杜微无心仕途,早在刘璋当政时,他就称病辞官。刘备进入益州后,杜微称耳朵不好使,闭门不出。刘禅即位后,诸葛亮辅政,命人用乘舆把杜微抬进府中。

杜微的听力的确不太好,他为了躲避仕宦官场,索性就装起聋来。诸葛亮见到他,说:“早就听说先生高德,亮渴慕已久。”“啊?”杜微把手放在耳边,装作什么也听不见。诸葛亮见此,又提高声音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杜微还是摇头,嘴里一个劲叨唠听不见。不料诸葛亮极有耐心。他拿过纸和笔,写道:“久闻先生德行高尚,亮盼见先生若饥渴历时之人。可惜您清我浊不能同流,所以一直无缘相见,向您请教。”

杜微装不下去了,只好对诸葛亮说:“微乃无名草民,蒙丞相如此错爱!”诸葛亮继续用笔在纸上写道:“先生不必过谦。州中俊彦王元泰、李伯仁、王文仪、杨季休、丁君干、李永南兄弟、文仲宝等常提起您。每次说到您,都赞叹您志向高远,使我虽未谋面却神交已久。我德才俱无,前来统领贵乡益州,深感德薄任重,忧虑不已。”杜微问诸葛亮:“不知丞相有何吩咐?”诸葛亮又写道:“皇上今年十八岁,天姿仁慈聪慧,礼贤下士。天下人心思汉,所以想和您一起因天顺民,辅此明主,以建立重振汉纲之功,永垂史册之勋。”

杜微见此,摇摇头,说:“微无德无能,且年老体衰,耳不能听,实难从命。若无他事,吾便告辞。”诸葛亮摆摆手,示意让他坐下,又在纸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欲与群贤因其邪伪,以正道灭之。怪君未有相诲,便欲求还于山野。丕又大兴劳役,以向吴、楚。今因丕多务,且以闭境劝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君但当以德辅时耳,不责君军事,何为汲汲欲求去乎!

诸葛亮这番话,坦诚地说明了自己的志向、打算以及对杜微的要求。杜微终于为诸葛亮的诚心所动,做了蜀国的谏议大夫。

独具慧眼识别人才,是诸葛亮用人的第三个特点。

有些人,在没有给他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和舞台以前,表现平平,甚至有些怪诞。但一旦给他们机会和条件,他们就会有出色的表现。对这样的人来说,识才者的慧眼是十分重要的。

何祗、蒋琬就是这样的人,但他们很幸运,遇到了慧眼识才的诸葛亮。

何祗字君肃,自幼贫寒,为人宽厚通达。此人开始任督军从事,但整日游戏放纵,不勤所职。诸葛亮听说后,决定亲自去考察一番,若果真如此,就对何祗依律惩处。他没有打招呼,突然来到何祗所在郡,要检查何祗所管的刑狱工作。当时,诸葛亮对官吏的考核非常严厉,众人都为何祗捏了一把汗。何祗头天晚上听说丞相要亲自对他考核,连夜张灯审问囚犯,阅读有关文件。第二天诸葛亮进行考核时,何祗已把众多案情一一暗诵在心,答对解释,无有凝滞,畅若流水。这件事引起了诸葛亮的沉思。何祗的同事们都担心何祗被罢免,说明他在众人中威信不差。何祗竟在一夜间将所管的刑狱工作了解得如此清楚,可见是个有才干的人。他之所以游戏放纵,不勤所职,是不是出于一种怀才不遇的心理?他不禁想起了蒋琬。

蒋琬开始的境遇也和何祗差不多。他是荆州人,随刘备入蜀,任广都县长。有一次,刘备曾因游观突然到广都,发现蒋琬众事不理,又喝得烂醉,不由大怒,要将他治罪。因为诸葛亮长期经营荆州南三郡,蒋琬在他的家乡湘乡弱冠知名,所以诸葛亮十分了解蒋琬的才干。他劝刘备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果然如诸葛亮所说,蒋琬是个治理国家的大才。他从地方县令进入朝廷任尚书郎,又任诸葛亮丞相府的东曹掾、长史,逐渐担当起国家重任。

诸葛亮觉得何祗的情况太像当初的蒋琬了,他决定给何祗提供展示自己才干的舞台。他不但没有罢免何祗的官,反而提拔他做了成都县令。后来郫县县令之位出现空缺,诸葛亮又让何祗身兼两县之职。

诸葛亮果然慧眼识英才!何祗自从治理两县以来,表现出了超人的才干。成都、郫两县因为地处京畿,人口繁多,政务复杂,奸人秽事屡见不鲜,何祗每处理一个案件之前,都要做好周密准备,将罪犯了解得清清楚楚。审案时,他又故弄玄虚,昏昏眠睡,然后突然醒来,指出罪犯的奸诈之处。所以,众人都害怕何祗审案,都以为他有神术,无敢相欺者。何祗也的确聪明,据说他算粮食账,让别人读而自己心里计算,其结果“不差升合”。后来,汶山郡少数民族出现不安定的情况,诸葛亮又拔何祗任汶山郡太守,结果使“民、夷服信”,当地很快安定下来。后来,何祗又转为广汉太守,汶山郡少数民族又乱,他们提出“令得前何府君,乃能安我耳”。当时朝廷已不可能再将何祗派回,便提拔了何祗的一个族人任之,这个新官凭借是何祗的族人,就使汶山郡的少数民族信服。可见何祗在汶山郡的威信之高。

不拘一格举才,是诸葛亮用人的第四个特点。

所谓不拘一格,有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不问新人旧部,只要有才便用。蜀汉所在的益州,人事关系比较复杂。益州本土有许多名族和俊彦,是为益州土着。刘焉、刘璋父子进入益州,又带来了一批人,史称“东州士”,还起用了一批人,这些官吏可视为刘璋旧部。刘备人蜀,带来一批人,史称“荆州集团”,他在益州执政期间又提拔大批人士,这些官吏可称为刘备旧部。建兴元年(223),诸葛亮全面执掌蜀国军政大事后,他除了囊括上述两类人外,又提拔起用了大批新人。据考证,诸葛亮所任用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类人才,共计约有六十三人。如果从地域分布看,荆州二十八人,益州二十九人,兖州三人,豫州一人,雍州二人(此据三国州郡分布)。如果以刘璋、刘备、诸葛亮三位不同时期最高领导人为中心看,上述六十三人中,属于刘璋旧部十一人,属于刘备旧部二十四人,属于诸葛亮新起用的二十八人,其中还包括魏降将二人。从上面统计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所用之人,无论从地域上、政治分野上、人才专长上讲,包容十分广泛,绝没有以人划线,或先后亲疏派别之分。可以说,诸葛亮用人,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

第二,不问资深资浅,位高位低,只要有才便加以提拔。巴西人王平,原来是曹魏的下级军官,投降刘备后,任牙门将、裨将军。他没什么文化,“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但此人十分聪明。写信时由他口授别人代写,但所写之信皆清楚有条理。他不识字,但请别人为他读《史记》、《汉书》,听完之后便知其全部大义,与人论说时不失其主旨。王平还富有作战经验,街亭之役,他一再劝说马谡不要违背诸葛亮调度。当街亭败局已定时,马谡之众星散逃亡,只有王平所领千人,鸣鼓保持队形,使得魏军误以为是伏兵不敢追赶,王平从容收合各营逃散的兵将撤回。诸葛亮见他有真才实学,升任他为讨寇将军,封爵亭侯。襄阳人董恢,曾作为费祎的副手出使东吴,在东吴表现出卓越的外交才干,受到孙吴的称赞。诸葛亮知道后,在他从东吴回来不到三天时,便提拔他为丞相府属,又升任他为巴郡太守。

最能说明诸葛亮不拘一格举人才的还有一件有趣的事。犍为人杨洪,原来只是犍为太守李严手下的一个属官。但由于杨洪表现出出色的才干,当李严还在犍为太守任上,杨洪已做了蜀郡太守,与他昔日的上司成了平级。蜀郡人何祗,最开始只是杨洪手下的一个抄写文书的办事员,由于他才干出众,迅速得到诸葛亮的提拔,由郡吏到县令,由县令到郡守。当何祗任广汉太守时,杨洪还是蜀郡太守。这一对昔日的上下级,如今也平起平坐了。每次朝会时,何祗总是坐在杨洪旁边。有一次,杨洪来晚了,他借题发挥,与何祗开玩笑说:“你的马怎么跑那么快?跑到我的前面。”何祗回答说:“我是您的故吏,怎敢驶马超越?只不过您快马未加鞭罢了。”这件事在蜀国一时传为美谈,众人都佩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在实干中培养人才,这是诸葛亮用人的第五个特点。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就考虑着将来由谁来接自己的班的问题。掌管蜀国军国大政,辅佐皇帝实现先帝遗愿,这是件大事,非大德大才之人难以担当。当时蜀国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诸葛亮也明显感到,“诸将才不及己”,怎么办?只有让相应的人在实干中增长才干。

诸葛亮看中了三个人,一个是蒋琬,一个是费祎,再一个是董允。

蒋琬是经过诸葛亮长期考察的。诸葛亮认为他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为了让蒋琬尽快成长起来,从建兴元年(223),诸葛亮就有意往他身上压担子。诸葛亮开府,拔蒋琬为丞相府东曹掾,负责东曹工作,主管高级官员的选用和提拔,又举荐他为茂才。蒋琬表示推辞,欲将此职任让给刘邕、阴化、庞延、廖淳等人。诸葛亮为此专门给蒋琬写了封教令,让他明白自己的用意。以后,又迁升蒋琬为参军。建兴五年,诸葛亮北伐,又让蒋琬与丞相府长史张裔一起处理日常国家大事。建兴八年,又让他代替张裔的职务(因张裔去世)。在长时期的、一步一步的政治实践中,蒋琬很快地成长为蜀汉的栋梁之才。

诸葛亮与费祎相识比蒋琬要迟。费祎是刘璋的亲戚,在刘璋当政时入蜀。诸葛亮入蜀后才结识费祎。当时,费祎与董和的儿子董允齐名,难分优劣。后来,蜀国太傅许靖的儿子死了,董允和费祎都要去参加他的葬礼。董允向父亲董和要辆车子,董和就给了他们一辆平民百姓用的简陋小车。当时董允就面有难色,觉得这样的车丢面子,不愿意坐。而费祎却毫不犹豫,从容先上。到了丧所,蜀汉的官员都来了,诸葛亮也来了。看着别人鲜丽的车乘,董允更觉得无地自容,而费祎却泰然自若。董和听了这种情况,就对董允说:“我常觉得你和费祎难分优劣,但通过这件事,我清楚了。”

这件事也给诸葛亮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也同意董和的看法,认为费祎和董允都是人才,但费祎要略胜一筹。从此,他有意识地对费祎进行培养。诸葛亮南征凯旋,众官于数十里外迎接,年龄地位多高于费祎。而诸葛亮只把费祎叫上车与之同乘,由是众人对费祎无不另眼相看。在与孙吴重建盟好的努力中,诸葛亮多次派费祎出使,以锻炼其才干,又让他先后担任侍中、参军、中护军、司马等职,随自己进入汉中,参与北伐大事。

诸葛亮也没放弃对董允的培养。他临北伐之前,上书给刘禅,说董允等人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费祎由侍中转为参军,诸葛亮马上让董允接任侍中,领虎贲中郎将。

在诸葛亮精心培养下,蒋琬、费祎、董允很快成长起来,担起了蜀国的社稷重任。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为四相,“一号四英”。诸葛亮病危时,李福问诸葛亮百年之后谁可任大事?诸葛亮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蒋琬。李福又问蒋琬以后谁可继任,诸葛亮又说出了费祎。

诸葛亮已经培养出了可靠的后备力量,即使死了,也可放心而去了。

任才用其所长,是诸葛亮用人的第六个特点。

人非完人,各有长短。诸葛亮是深深懂得这个道理的,所以他在用人的时候,不是求全责备,而是用其某方面的特长。

许靖原为刘璋属僚,刘备入蜀,任他为左将军长史;称汉中王后,任他为太傅;称帝后,又任他为司徒。其实,许靖在治国、军事方面俱无才能,连法正也说他是个“获虚誉而无其实者”。刘备不想用他,法正劝刘备用他的名以召揽人才。诸葛亮也有此主张,他对刘备说:“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动宇内。”许靖在位期间“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许靖与曹魏名臣多有信函来往,在当时士人中声望很高,且为仁厚长者,因而诸葛亮“为之拜”。可见诸葛亮对他始终是敬重的。

郡吏何祗虽然能干,但也有很多毛病。史载他“好声色,不持节俭”。这与诸葛亮的为人作风是格格不入的。但当诸葛亮发现他确实有才,便弃其细行而取其大才,毅然对他加以提拔和任用。

襄阳人杨仪,有政治、军事才干。刘备见到他,与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后来,他随诸葛亮北伐,“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可见他的确有才。但杨仪也有毛病,性情急躁,心胸狭窄,与大将魏延关系紧张。诸葛亮深惜杨仪才干,还是坚持“军戎节度,取办于仪”。

从上述诸人的事例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任人之长的风格和胸怀。

爱护人才、帮助人才,是诸葛亮用人的第七个特点。

蜀郡人张裔,就是深受诸葛亮爱护帮助的人之一。

张裔是刘璋手下旧部,有才干。许靖善评论人物,说他办事干练有条理,是曹魏手下钟繇一类的人物。诸葛亮率援军入益州,张裔曾率兵在陌下(今四川遂宁东南)抗拒,被诸葛亮打败。刘备占领成都后,任张裔为巴郡太守,后任司金中郎将,负责制造兵器及农具。后来,张裔任益州太守时,郡中豪酋雍闺叛乱,将张裔逮捕,送给孙吴。刘备死后,诸葛亮重联孙吴,派邓芝出使建业,其中一个任务就是向孙权要回张裔。孙权已经答应,又因爱张裔之才而反悔,多亏张裔动作快,在孙权反悔前就离开孙吴,这也说明张裔确有才干。

张裔回到蜀国,诸葛亮任他为参军,处理丞相府的公务。诸葛亮出驻汉中,又任他为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张裔有才,但他心胸不宽,好忌恨人。比如他与杨洪曾关系很好,后来却反目,而责任还在张裔身上。原来,张裔被雍闿送到孙吴后,杨洪在张裔的家乡任太守,张裔的儿子张郁充当郡吏。后来张郁犯了错误,杨洪也没有因张裔的关系给予宽容。张裔回到蜀国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对杨洪忌恨起来。再比如,张裔和岑述关系也很紧张,到了相互忿恨的地步。其原因是张裔嫌岑述太受诸葛亮重视了,生怕因此影响了他在诸葛亮心中的位置。

对于张裔的小心眼儿,诸葛亮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和帮助。他给张裔的教令说:“去妇不顾门,萎韭不入园,以妇人之性,草莱之情,犹有所耻,想忠壮者意何所之?”以后,又给张裔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您过去在陌下被我军打败,我当时为您的安全担心,真是食不知味。后来您在南方流浪,我又为您的遭遇悲叹,甚至睡觉也不安稳。您返回蜀国,我立即委您以重任,与您同辅朝廷。我自以为与您的友情坚如磐石。交谊如果坚若磐石,那么举用对方的仇人以求获得助益,不任对方的至亲以明大公无私,都不用向对方解释对方就能理解。现今,我只是重视岑述,您怎么就受不了呢?”诸葛亮的话,有情有理,批评中尽显爱意,使张裔深切感受到了诸葛亮“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的坦荡胸襟。

诸葛亮的纳言与任才,都体现了他宽容的风范。

宽容,宽容,只有宽才能容,只有容能才见其宽。

大德容众,反过来,容众也是大德的表现。

富饶美丽的成都平原,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