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
萤火虫是一种有益的昆虫。萤火虫的光有的黄绿,有的橙红,亮度也各不相同。如果我们把它们捉来放在小玻璃瓶里,就可仔细观察它们发光的特点。原来它们发光的部分是在腹部最后两节,这两节在白天是灰白色,在黑夜才能发出光亮。光是通过透明的表皮而发出的,表皮下面是一些能发光的细胞,发光细胞的下面是另一些能反射光线的细胞,可以看到其中充满着小颗粒,称为线粒体。线粒体能把身体里所吸收的养分氧化,合成某种含有能量的物质。发光细胞里含有很多线粒体,说明它们能制造比较多的含有能量的物质。发光细胞还含有两种特别的成分:一种叫做荧光素,一种叫做荧光酶。荧光素和含能量的物质结合,在有氧气时,受荧光酶的催化作用,使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于是产生光亮。萤火虫常常一闪一闪地发光,是因为它能控制对发光细胞的氧气供应的缘故。
萤火虫发光的颜色不同,是由于它们所含的荧光素和荧光酶各不相同。萤火虫的发光有引诱异性和使同类聚集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捉在小玻璃瓶里的萤火虫可引诱在较远处的萤火虫向小瓶飞来。有趣的是,萤火虫不但成虫能够发光,它的卵、幼虫和蛹也都能发光呢。
知识点:萤火虫、发光细胞、线粒体、荧光素、荧光酶
为什么蜜蜂知道在什么地方采蜜
人工养殖的蜜蜂大都住在木箱子里,而野蜜蜂则住在墙洞、树洞里。虽然它身体小,却能够飞到几千米以外的地方,去采集百花的甜汁来酿造蜂蜜。它怎么知道哪里有花蜜呢?
蜜蜂是一种过集体生活的昆虫,在一群蜜蜂中,有一只蜂王(母蜂)和许多工蜂以及少数的雄蜂。工蜂在蜂群中要算最勤劳的了,它担负着采蜜、侦察、守卫、清理蜂箱和饲喂小蜜蜂等等的工作。
在春暖花开天气温暖的季节,一些做侦察工作的蜜蜂就飞出箱外去寻找蜜源。当侦察蜂在外面找到了蜜源,它就吸上一点花蜜和花粉,很快地飞回来。回到蜂群后,它就不停地跳起舞蹈来。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一种欢乐的表现,其实这舞蹈是蜜蜂用来表示蜜源的远近和方向的。蜜蜂舞蹈一般有圆形舞和8字舞两种。如果找到的蜜源离开蜂巢不太远,就在巢脾上(蜜蜂用来装蜜、孵育小蜜蜂和住宿的地方)表演圆形舞;如果蜜源离得比较远,就表演8字舞。在跳舞时如果头向着上面,那么蜜源就是在对着太阳的方向,要是头向着下面,蜜源就是在背着太阳的方向。
在蜂箱里的蜜蜂,得到了侦察蜂带来的好消息,有的就很快地飞出箱外,按着它所指引的方向飞去。这些外出的蜜蜂吃饱花蜜飞回来以后,也同样地向同伴们跳起舞来,动员大家都去采蜜。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蜜蜂就都奔向蜜源,进行大量的采集工作。
知识点:蜜蜂、采蜜、圆形舞、8字舞、侦察蜂、蜜源
鱼为什么能浮沉
鱼在水里能游动自如,上浮下沉。除了它那两侧扁平、前后呈流线型的特殊体形,适宜在水中作穿行运动外,它的体内还有一只充满气体的囊状鳔,更是在水中升浮沉潜的主要调节器官。鳔内的气体,除了在头部浮出水面时通过一根很短的气道直接吸纳外,在水里也可以靠鳃瓣中丰富的红细胞来摄取溶解于水中的气体。
鱼就是主要依靠鳔内充气多少的程度,来控制和调整水中位置的。但是,它尾部强有力的运动,以及从嘴里吞进水后由两侧鳃盖的隙缝喷射出去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也是它在水中能够迅速浮沉的重要力量。
鱼在不同深度的水里,还能通过鳔内气体容量变化,来使身体的比重近似于周围水域内的密度,以便保持住它在水中稳定不动的姿态。还有,鱼身上的鳍,在这方面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背鳍和臀鳍,对于防止向两面侧倒和摇晃是必不可少的。有人做过试验,把除去背鳍和臀鳍的鱼重新投入水内,鱼就再也不能维持安详泰然的稳定姿势了。腹部前方那一对胸鳍,为了抵消做呼吸运动时不断喷出的水流带来的反作用力,也常要摆动一阵,使其能保持住在水中稳定的状态。
知识点:鳔、鳃瓣、鳍、体形
鱼为什么会跳水
许多种鱼都喜欢跳水。有不少地方的渔民,利用鱼爱跳水的习性进行捕鱼。不同的鱼,跳水本领也不同。有的鱼跳得很高,如古巴沿海有一种“跳鱼”,能跳离水面4—5米,可以说是鱼类中的“跳高冠军”。其他能跳出水面1—2米的也不少,现在普遍饲养的鲤鱼,就是很喜欢跳跃的一种,有时也能跳出水面1米以上。
鱼为什么会跳水呢?根据科学家们的分析,一般认为有几种原因。
其一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如躲避敌害的突然袭击,越过前进途中的障碍,或者迅速捕捉食物,或者受到突然的恐吓等。有一种叫做“跳白”的捕鱼方法,就是在小船底下涂上白的颜色,在船上点灯,灯光照在水面上,白色的船底又像镜子一样能反射光线,把灯光反射到水底,使水下的鱼受惊而跳进船中。
另一种原因是生理上的变化,如许多鱼到了快要生殖的时候,身体里面就产生一些能刺激神经的东西,使鱼处在兴奋状态中,因而特别爱跳跃。
此外,有的鱼由于本身的习性比较活泼,喜欢跳跃。例如,鲤鱼在黄昏的时候喜欢跳跃,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游戏”的动作。
至于鱼从水中被捞上来以后,就乱蹦乱跳,是因为鱼本来在水中游动,全身的肌肉总是一伸一缩,摇头摆尾,才能前进;当它们刚离开水的时候,仍然像在水里一样,做着同样的动作,但因没有水的阻力,所以摇头摆尾的动作就特别快。当这种动作碰到比较坚实的东西——如船板、地面或鱼与鱼互相碰撞的时候,就出现乱蹦乱跳的现象。
知识点:鲤鱼、环境、生理变化、习惯
为什么菜市场上没有活的带鱼和黄鱼
我们在菜市场上看到的带鱼、黄鱼都是死的,从来没有看到过像鲤鱼、鲫鱼那样在水池里游来游去的活带鱼、活黄鱼。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知道,带鱼和黄鱼,都是生活在海里的,而鲤鱼、鲫鱼是生活在淡水里的,海水和淡水最主要的区别是压力和盐度。
先谈谈压力。海水中的压力,要比淡水中大得多,而带鱼和黄鱼,生活在离海面15—40米左右的海水中,终日受着海水的巨大压力。在漫长的历史中,带鱼和黄鱼有着适应巨大海水压力的内外部构造,如骨骼薄,肌肉富有弹性。如果终年生活在海水里的鱼,突然被捕离海水后,外界空气的压力比海水的压力一下子降低许多,鳔内的空气因外界压力突然减少而膨胀起来,甚至会超过它所能容纳的体积而爆裂。此外,压力突然减少还能引起体内部分小血管破裂,胃翻出口外,以及眼睛凸出于眼眶外等等。这些都是使带鱼和黄鱼离开海水以后就会很快死亡的原因。
虽然海水鱼离开海水后容易立即死亡,如果精心地选留几尾活的鱼,马上把它们放到盛有海水的容器内,并保持海水不变质,而且容器有一定深度,保持适当水压,是能把鱼活着运到菜市场的,但这样做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带鱼和黄鱼对水中的盐度是有一定适应范围的,所以不能像鲤鱼、鲫鱼那样,用淡水来养活带鱼和黄鱼供人们选购。
知识点:黄鱼、带鱼、压力、盐度、适应范围
为什么青蛙吞食时要眨眼
青蛙是田园卫士,它捕食各种昆虫,保护庄稼生长。青蛙捕食有一个奇特的动作,即每吞咽一次食物,至少要眨一次眼。如果吞咽较大的昆虫,它眨眼的次数就更多了,直到将食物吞咽下去为止。
为什么青蛙吞咽食物时要眨眼睛呢?
青蛙捕食时,把舌头伸出口外将食物粘住,然后再卷入口内,囫囵吞下去。由于食物未经咀嚼,在喉咙口很难咽下肚,所以一定要有个向里推的力量才能将食物吞进去,而青蛙眨眼可帮助它吞咽食物。青蛙的眼眶底部无骨,眼球近似圆球,外面有上下眼睑和能活动的瞬膜,眼球与口腔仅隔一层薄膜。当眼肌收缩时,眼球能稍向口腔突起产生一个压力,有利于口腔内的食物下咽,于是便出现了吞食时不断眨眼的现象。
知识点:青蛙、眨眼、眼肌、压力
蛇没有脚为什么能很快爬行
现在生活着的蛇都没有脚,只有少数几种,例如蟒蛇还有后肢的痕迹,可见蛇的祖先也是有脚的,只不过后来逐渐退化了。
蛇没有脚,为什么能很快爬行呢?这是由于它具有特殊的运动器官和运动方式的缘故。蛇全身都包裹着鳞片,但这些鳞片和鱼的鳞片不同,是由皮肤最外面一层角质层变成的,所以也叫做角质鳞。而大多数鱼,它的鳞片是由皮肤最里面一层真皮层变成的。蛇的鳞片比较坚韧,不透水,也不能随着身体的长大而相应地长大。蛇生长一段时间,需要蜕一次皮,就是这个道理。蜕皮后新长的鳞片比原来的要大些。蛇鳞不仅有防止水分蒸发和机械损伤的作用,也是蛇没有脚能够爬行的主要构造。
蛇身上的鳞片有两种:一种在腹面中央,较大而呈长方形,叫做腹鳞;另一种在腹鳞的两侧到背面,形小,叫做体鳞。腹鳞通过肋皮肌与肋骨相连。
我们知道,蛇是没有胸骨的,它的肋骨能前后自由活动。当肋皮肌收缩的时候,引起肋骨向前移动而使腹鳞稍稍翘起,翘起的鳞片尖端像脚一样踩住地面或其他物体,就推动身体前进。
另外,蛇的椎骨上除了一般的关节突外,在前端,还有一对椎弓突,与前一椎骨后端的椎弓凹构成关节,这样不仅使蛇的椎骨互相连接得更牢固,也增加了蛇身体左右弯曲的能力,使蛇体能够进行波状运动。这样,体侧就不断对地面施加压力,推动蛇体前进。这种运动和腹鳞的活动相结合,就能使蛇的身体很快地向前爬行。
蛇的皮肤很松弛,当鳞片和地面相接触时,身体内部先向前滑动,这种动作不但有助于蛇的爬行,也是它能够攀缘树木的原因。如果把蛇放在光滑的地板上,它就“寸步难行”了。
知识点:鳞片、腹鳞、体鳞、肋骨
鸡为什么喜欢吃小石子
对于鸡来说,稻谷和麦粒等,真可算是“山珍海味”的了。然而,你尽管用这些食物去喂养,它们仍然会东啄西挖,寻找小石子或砂粒吃。
鸡为什么会有这种怪癖?其实,并不是因为鸡爱吃小石子,也不是因为鸡有着一只能够消化砂石的怪胃,只不过是利用砂石来帮助消化食物罢了。
大家知道,我们人或猫狗等动物,食物在胃里被消化之前,总是要用牙齿先把它嚼碎。可是,鸡和别的鸟类一样,是没有牙齿的,需要依靠其他东西帮助磨碎食物,小石子就起这样的作用。
当我们在杀鸡的时候,剖开鸡肚之后,可以找到一个俗称鸡肫的部分,这部分在动物学上叫做肌胃或砂囊,许多小石子就贮存在鸡肫里。鸡肫是极坚韧的,而鸡肫的内壁,还有一层黄色而坚韧的皱皮。
当食物进入鸡肫之后,它们就和小石子混合在一起。鸡肫是只用厚厚的肌肉组成的袋子。在鸡肫的用力蠕动下,挤啊,磨呀,砂石的棱角摩擦着食物,过一会儿,食物就被磨成碎糊了!
何况,食物在进入鸡肫之前,已经在嗉囔(食道的膨大部分)和腺胃(鸡肫前面的一个胃)储存过一段时间,受到种种消化液的作用,初步“加工”成比较软的食物了。
动物中不仅鸡有吃小石子的习性,鸽子和其他鸟类也有这种怪癖。
知识点:鸡、鸡肫、肌胃、砂囊
母鸡生蛋后,为什么会咯咯地叫
母鸡生蛋后,大多会咯咯地叫。
母鸡生蛋的叫声,是一种兴奋的表现。因为生一只蛋不是简单的事情,特别是母性强的鸡,在产蛋窝里生蛋的时间都比较长,一般最短也得10—20分钟,时间长的,会孵上4—5个小时才生下一只蛋来。
刚进产蛋窝的母鸡,如果你去捉它,它会很快地逃出来;但是等到孵了一定时间,即使你去捉,它只把毛竖起,用嘴啄你的手,也不愿起立。因为这时候鸡蛋已经到了泄殖腔口(肛门口),母鸡正在集中精力准备把它生下。
由于母鸡生一个蛋要消耗不少体力,所以要等到生好蛋,经过一定时间的休息,它才离开窝。这时候,它的精神呈兴奋状态,因此就咯咯地叫个不停。
母鸡的叫声还有个作用是引诱异性。如果你到过养鸡场,常常可以发现公鸡等在蛋窝的旁边,当母鸡离开蛋窝咯咯鸣叫的时候,它就会上去交配。根据研究,这个时候交配,隔日生的鸡蛋最容易受精,也就是说容易孵出小鸡来。
知识点:母鸡、生蛋、兴奋、体力、引诱
鸡蛋为什么一头大一头小
要了解这个问题,应该先知道鸡蛋在母鸡体内形成的过程。
鸡蛋的构造,大体上分为蛋黄、蛋白、壳膜和蛋壳等4个部分。
蛋黄是在卵巢中形成的。当蛋黄成熟后就离开卵巢,从输卵管的上端喇叭口进到输卵管中,向下移动到输卵管的膨大部。这里能分泌大量蛋白质,包在蛋黄的外面,形成透明的一厚层蛋白。大约2—3小时后,它从膨大部受挤压进入狭部,并在此形成了壳膜。再经过1个多小时后,它又被压进子宫(壁厚、有发达的肌肉结构),蛋壳在此形成,整个鸡蛋就形成了。这个鸡蛋在形成过程中要在子宫里停留18—20小时,而后由于子宫肌肉收缩,经过泄殖腔排出体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鸡生蛋。
以上这个过程,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问题:鸡蛋所以会一头大一头小,是由于鸡蛋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上端输卵管逐段挤压,卵向前(向输卵管的下端)移动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被挤压的一端,蛋白和壳膜被挤向左右,因而扩大,在壳形成后,大的一头就固定下来了。和大头相反的一端,也就是蛋向着输卵管的下端,由于它向前挤着输卵管,使输卵管张开,便于向子宫移动,因此这一端在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输卵管对蛋的内向挤压力的作用,在壳形成后小的一头也就定形了。此时蛋在子宫中,小的一头朝着鸡的尾巴方向,而大的一头是朝着相反的方向。
知识点:鸡蛋、卵巢、蛋白质、挤压
马为什么站着睡觉
马的身体细长,四肢健壮,善于奔跑。但是马有与其他家畜不同的特性,那就是在夜里喜欢站着睡觉。夜里不论什么时候去看它,它始终站立着,闭着眼睡觉。
马站着睡觉是继承了野马的生活习性。野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沙漠草原地区,在远古时期,既是人类的狩猎对象,又是豺、狼等食肉动物的美味佳肴。它不像牛、羊可以用角与敌害作斗争,只能靠奔跑来逃避敌害。而豺、狼等食肉动物都是夜行的,它们白天在隐蔽的灌木草丛或土岩洞穴中休息,夜间出来捕食。野马为了迅速而及时地逃避敌害,在夜间不敢高枕无忧地卧地而睡。在白天,它也只好站着打盹,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不测。家马虽然不像野马那样会遇到天敌和人为的伤害,但它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的,因此野马站着睡觉的习性被保留了下来。
除马外,驴也有站着睡觉的习性,因为它们祖先的生活环境与野马极为相似。
知识点:马、睡觉、野马、生活习性
为什么长颈鹿的脖子特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