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巴顿(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2600100000040

第40章 带血的战场(1)

从8月下旬至9月2日,艾森豪威尔一再限制巴顿的行动,并且在物资供应上加以严格控制。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两人之间的关系有所疏远。但是到了9月4日,他又突然改变了主意,给巴顿开了绿灯,命令他继续向默兹河、法兰克福方向推进。因为艾森豪威尔此时已经清楚地看到:“德军的失败是根本性的,要想彻底摧毁它,最重要的因素是速度。”但不幸的是,艾森豪威尔的反应慢了大半拍,战场形势此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军充分利用了第3集团军停顿的5天时间,重新部署了防御体系。况且,巴顿眼下进入的是一块不祥之地——位于默兹河以东的洛林地区。

自近代以来,这块土地给法兰西民族留下的是难言的屈辱和噩梦般的记忆。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法军在圣普里瓦特和格拉沃格特等战役中屡战屡败,法军主力部队在梅斯投降,十几万人成为普鲁士军队的俘虏,这成为法兰西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军又在此受到德军重创,从而导致全面溃败。这块土地下面埋葬着无数法国将士的尸骨。从地理气候条件来看,这里是摩泽尔河、尼德河和萨尔河的交汇处,水网密布,森林繁茂,地形极为复杂。9~10月份是这里的雨季,降水量极高,届时这一地区将变成泽国,交通中断,商旅不行。历次战争遗留下来的军事要塞和工事,已经变成了德军坚固的防御战线,使这一地区变得更加易守难攻。抢渡江河和发动正面强攻,对于步兵部队来说将会造成巨大伤亡,而复杂的地势又使装甲部队的快速和机动性难以正常发挥。

在巴顿的第3集团军因缺乏燃料停止前进的5天中,德国人在“西墙”一线部署了大量精锐部队,近50万人。希特勒再次启用了战功卓著的老将冯·龙德施泰特,并为他配备了一名年轻精干的参谋长韦斯特法尔。韦斯特法尔在北非作战时是隆美尔的助手,深受隆美尔军事思想的熏陶,他刚柔相济,机智果敢,有相当丰富的战斗经验。德国守军的使命是,充分利用有利地形,阻遏盟军的攻势。很快,德国的战争机器又充满了活力,他们决心利用天时地利,阻挡盟军的前进。

巴顿第3集团军所面对的是德国第1集团军,该部队在二战初期参加过不少大规模战斗,作战经验丰富,以坚韧凶悍著称。9月初的战斗间歇时期,德国第1集团军在美军前沿建立起一条坚固的防线,构筑成强大的防御工事和火力网。由于有一条主干公路经过这里,该集团军的后勤供应也十分方便。这里是整个德军防线中最坚固的地段。

9月4日中午,布莱德雷下达进攻命令。久蛰思动,巴顿兴奋不已,立刻召集军事会议,做进攻的部署:由第12军打先锋,越过帕格尼,占领南锡后,迅速向莱茵河挺进。9月5日,进攻开始。但是巴顿很快就发现,德军进行了有组织的殊死抵抗,第3集团军前进的脚步被严重地阻滞了。

头一天的战斗打得很不顺利。第80师进行了一天一夜的激战,才勉强渡过了摩泽尔河。但在谢讷、马尔巴什和贡德勒维尔等战场,美军的进攻遭到迎头痛击,全线受阻。

第二天的情况更糟糕。第7装甲师派其精锐部队发起渡河战斗,但全部受阻,连已渡过摩泽尔河的第317团第3营也被赶了回来。只有318团成功地突破了马尔巴什防线。

面对这种局面,巴顿只得重新部署了军队,准备下一阶段战斗。他十分气恼,认为这全是布莱德雷的错,由于这位上司优柔寡断,致使第3集团军坐失了良机。

但战局进一步复杂化,德军开始进行反攻了。

1944年9月,巴顿率部下在第3集团军司令部门口恭候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的到来,爱犬威利也参与其中。9月8日是令巴顿沮丧的一天。天刚亮,德军第106装甲旅就在奥梅兹突然发动进攻,他们在90师防区穿插行进,打得美军措手不及,甚至一度攻入师部。直至下午,敌军的攻势才被遏制住。与此同时,另一支德军向第80师发动猛攻,并夺回了马尔巴什。在梅斯、多尔诺等地也有激烈战斗。第11步兵师和7装甲师则一度被牵制在各自的阵地上,只有招架之功。

正当第3集团军与德军进行激烈的拉锯战的时候,布莱德雷采取了一个大胆的军事行动。通过纵观全局,布莱德雷看到,由于第3集团军的猛烈进攻,把大批德军吸引到了这一战区,从而造成了某些地段兵力空虚。于是他当机立断,命令第1集团军立即攻击“西墙”,向德国境内推进。这一举措对整个战局发生了积极的作用,它完全遏制了德军,使其不敢再向前推进,而美军的进攻则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这时,天气突然转冷,阴雨连绵,第3集团军的将士们在雨水和泥泞中奋力向前推进。12日,第7装甲师终于渡过了摩泽尔河,进入阿纳维尔的桥头阵地。第80师在迪厄卢阿强渡成功,其余几支部队也分别在迪厄卢阿等地强渡成功,建立起了稳固的桥头阵地。肃清战区内残敌的工作也在顺利进行之中。就在这时,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第1集团军已经突破了“西墙”,正在进入德国境内。

在友邻部队辉煌战绩的激励下,巴顿与他的几个主要助手一起部署了下一步行动,决定于9月18日发动一次强大攻势,突破“西墙”,向莱茵河方向挺进。

但天有不测风云。9月18日这一天,德军突然向吕内维尔等地发起猛攻,美军毫无防备,被打得节节败退。在关键时刻,一支坦克机动部队及时赶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才稳住了阵脚。德军的这一举动打乱了巴顿的作战部署,进攻计划不得不改在第二天实施。

9月19日,第3集团军发起强大攻势,尽管受到德军的顽强阻击,但还是取得了稳步的发展。至25日,第20、12、15军各前进了十几千米,占领了南锡等战略要地,在摩泽河上建立了稳固的桥头阵地。

但就在第3集团军又一次要大步前进的时候,最高司令部下了一道新的命令,给他们的战斗热情泼了一大盆冷水。由于战局发展迅速,汽油和其他物资的供应又告急。因此艾森豪威尔决定,只保证重点地段的攻势。这样一来,担任主攻的北路部队得到了物资供应的优先权,而巴顿的第3集团军只能在原地待命。接到这一命令后,巴顿马上意识到他的在近期内攻至莱茵河的计划又要泡汤了。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怨气,沮丧地对部下说:“我们的供应又被削减了,这肯定是蒙哥马利捣的鬼!”此时,第3集团军的各个部队都在各自的战斗位置上,与德军进行着殊死的搏斗,正在一步一步坚定地向前推进。而巴顿则又要因后勤供应的问题而迫使他们停止战斗,他的懊恼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巴顿和他的部队就像被困在笼子中的猛兽一样焦躁不安。

通过长期的共同战斗,尤其是经历了盟军内部的明争暗斗之后,布莱德雷此时已经成了巴顿最坚定的支持者和盟友。他越来越理解巴顿了,他希望能运用手中的权力帮巴顿一把。于是,他玩弄了一下“军事术语”,授权巴顿可以“对战线进行一些小的改动”。巴顿对此心领神会,立即加以大胆发挥,把它解释为,可以“立即进行一些小规模作战,以便获得有利的出发阵地,为未来的进攻做准备”。为了使自己的作战命令与最高司令部的战斗部署相吻合,以比较隐蔽稳妥的方式贯彻自己的作战意图,巴顿在许多场合对艾森豪威尔的命令做了广义的解释,尽可能在守势中采取攻势。9月25日,他给第3集团军下了一道正式命令。该命令要求部队严格执行艾森豪威尔的指示,即“转入防御状态”,但同时指明,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物资供应问题”。因此他要求部下控制一条出击地带,“以备恢复攻击时可以迅速行动”,同时严守机密,以防止“我军作战态势的改变”被敌人探知。在下这道命令的时候,巴顿心中想的是:“一旦上级命令恢复攻势,我们就可以迅速地向前推进。”

根据巴顿的军事部署,9月底以后,第3集团军战区中大规模的进攻战虽然消失了,但中小型战斗却时有发生,巴顿部队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们仍然以英雄的气概和惊人的胆略谱写着光辉的战斗篇章。

9月30日,希耶河以东的第35师遭到敌人一个军的大举进攻,造成了较大伤亡。第12军军长埃迪在举行的军事会议时也遭到突然袭击,险遭不测。情势岌岌可危,第35师准备撤回希耶河西侧。得知这一消息后,巴顿火冒三丈,立刻打电话把埃迪臭骂了一顿,说他是“胆小的老鼠”,并当即宣布命令:“第35师必须与阵地共存亡,不能后退半步!”随后,他火速赶到第6装甲师司令部,亲自组织部队从侧翼对敌反攻。直接干预往往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第二天德军就被击退了,第35师不仅保住了阵地,而且还向前推进了约8千米。

在此期间,巴顿还接受了沃克将军的一个大胆建议,向梅斯发动强大攻势。梅斯是德军在该地区的重要军事要塞,防御工事极其坚固。它的外围有层次复杂、极为坚固的堡垒群,要塞内部壕沟纵横,铁丝网密布,到处都是混凝土构筑的火力点和炮位。要塞设有10余个炮兵阵地,地下还有长达数十千米的交通坑道把各个阵地连成一片,形势十分险要。沃克的作战方案是,先从空中对梅斯外围的堡垒群和堡垒的中心阵地进行集中轰炸,最后用步兵和反坦克炮兵发起攻坚战。这确实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巴顿很快就批准了。他认为,此役虽无全胜的把握,但至少应达到两个目的:其一,对梅斯的防御体系进行武装侦察;其二,摧毁敌防御体系的主要设施。战斗于9月27日打响,至10月10日结束,进行得相当激烈,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虽然由于敌人火力过于猛烈和美军投入的兵力有限,最后未能攻克梅斯,但由于美军组织了有效的空地协同作战,巴顿所预期的两个目的都实现了,为以后夺取梅斯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美军进行攻坚战积累了经验。

随着气候日益转冷,认为战争将在圣诞节前结束的梦想已经破灭了。阴雨绵绵,冷风刺骨,单调乏味的战场生活以及异国怀乡之情严重地困扰着盟军将士们。在许多部队中,士气不振和军心涣散像恶性传染病一样迅速蔓延,军营里弥漫着抱怨和沉闷的气氛,非战斗减员和违纪的现象层出不穷,甚至还出现了士兵因厌战思乡而导致的自残事件。另外,由于严寒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如流感、“战壕足”等)也在军中广泛流行。令许多人不解的是,巴顿的第3集团军却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全军上下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和战斗欲望,减员和违纪事件也十分少见。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这与巴顿的为将之道和治军原则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