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气等于惩罚自己
2586200000004

第4章 别用生气惩罚自己(3)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猜疑是一种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想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心理。有猜疑心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假定某一看法,然后把许多毫无联系的现象都通过所谓的“合理想像”拉扯在一起,来证明自己看法的正确性。为了能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甚至能无中生有地制造出一些现象。越猜越疑,越疑越猜。

首先,多疑的产生与一定的情景条件和社会、个人的因素有关。要消除,必须先了解原因。

多疑的内容是我们十分在乎的,如人、事、名誉等。因为关注自己的名誉,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因而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便显得特别在意,并认真地去研究,自然往坏处想得多一点。

其次,因为确实存在或想像出来的某种不足,会使我们失去所心爱的东西。如“我这个人无能,这帮人一定会看不起我的”。“我小心眼,他们会不理我的。”

最后,家庭环境的影响。假如父母任何一方具有了多疑的特点,这一特点使他们的子女模仿其行为,或由于父母对子女猜疑的态度,都可导致子女具有猜疑的性格。以下是几种消除猜疑心理的方法:

(1)向朋友求助

找自己的好朋友说说你的猜疑,让他们帮助你。

(2)保持头脑冷静

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是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消极的自我暗示心理作祟,却会觉得事情顺理成章。所以,如果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来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是消除猜疑的途径之一。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注意在观察时放弃原先的假定,以防止这一先入为主的假定产生心理定势外,还要牢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古训,请一些自己信得过的人帮助分析,以消除一些荒唐可笑的先入之见。

(3)注意调查研究

有了猜疑心后,要注意加强调查研究。调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能听风就是雨,要以眼见的事实为据。况且,有时眼见也未必是实,这就得花费一定的时间和功夫,找出实质性的东西。

(4)及时开诚布公

猜疑往往是彼此缺乏交流,人为设置心理屏障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误会或别人搬弄口舌的结果。明白此理,我们就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同被疑者进行开诚布公、推心置腹的交谈。在这个问题上,死要面子是毫无意义的。相反,如果你能诚恳相告,对方未必认为这是你对他的不信任,他甚至能从你的一片诚意中,进一步看出你对他的信赖,从而冰释前嫌,越发敬重你。而如果你把疑心紧锁胸中,则只会加深矛盾,恶化相互间的感情。

(5)坚持待人以宽

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的要求倒有些苛求。比如,你看到别人背着你讲话就有点儿不高兴。换言之,别人的交往方式必须符合你的心情才行,这就苛求于人了。因而许多猜疑正是来自对别人的过高要求所致。正因为如此,坚持待人以宽,也是克服猜疑心的一条途径。

不为嫉妒所困扰

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它可以使嫉妒者形成一种非常低下的、丑陋的心态,走向一条非常狭窄的生活道路。

镞妒已作为一种特殊的疾病出现在生活中,得病的人相当普遍,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只不过患者有轻有重罢了。轻重不同,表现形式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一是“动心不动口”者,这是嫉妒病较轻的。看到别人好,心里马上不舒眼,犯核计,一个劲地活动心眼,盼望人家有个天灾人祸。比如看人家地里的庄稼长得好,气得肚子鼓鼓的,心里不住地祈求老天赶快下场冰雹。“眼为心灵的门窗”。这种人嘴虽没说,眼神中却能流露出来,让人看了感到可怜。

二是“动口不动手”者,这是患嫉妒病较重的。他们总是喜欢说三道四、品头论足、冷嘲热讽、讽刺挖苦。有人提职了,他会说:“有啥了不起,那小官,我斜眼没瞧起。”有人获奖了,他会说:“你可发财了,要那么多钱怎么花啊,可别长毛了。”

三是“动口又动手”者,这是患嫉妒病最为严重的。他们不仅破口大骂,还要拳脚相加。你评上先进了,他会来一句:“******,好事都让你摊上了。”晚上就向你家门窗上扔石头,看你还敢当先进不?看到你池塘里的鱼养得好,”他会暗地里向水中投点药,让你这个万元户破破财。这种“病人”实际已与罪犯相差无几了。

明白了嫉妒的种种表现及其危害性以后,作为一代青年人,自应当胸怀大志,克服嫉妒之心,把目光放在长远的未来。只有如此,才可能立大志,成大气,成为有用之才。

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和丑陋的心态,它的最终结果是,一旦患有嫉妒,不但害人,也会害己。

嫉妒的害处很多,首先,这种人不仅心理将发生变化,生理也发生变化,常见的是情绪变化异常,食欲不振,夜间失眠,内心痛苦不堪。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嫉妒者的痛苦比任何遭受的痛苦都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

施特劳斯是奥地利的音乐家,后来,他的儿子约翰·施特劳斯也成了音乐家,而且名气超过了其父,这使做父亲的十分嫉妒。一天,儿子发出海报要举行音乐会,父亲闻讯立即宣布,在同一天的同一个时间也要举办音乐会。可是观众们都跑到了儿子那里,这使老施特劳斯又愧又恨,一下子就病倒了,并说:“我但求速死。”由此可见,嫉妒者多受难耐的折磨。

嫉妒的情绪发展到“动口又动手”时,必然要伤害他人,必然要做出违法之事。

某单位团委书记,看到同事夏某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合格,不禁嫉妒心起,向夏的丈夫多次写匿名信,诽谤夏在外乱搞男女关系,致使夏的丈夫毒打夏,使夏离家出走。后来,当她听到党委会上有人提名让夏做组织部副部长时,又迫不及待地向党组织写诬告信。当事情水落石出后,这位女士终因犯有诬陷罪而被公安机关逮捕。

由此看来,在一个人的青年时代,要想有所做为,应当首先学会驱散嫉妒的烟云。

要想消除嫉妒,首先应当具有仁爱之心。《尚书·秦誓》中说:“假如有一个耿介独立的人,虽然他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但他的心地善良,就会有宽广的胸怀:别人有才能,就好像自己有才能;对别人的美德,他总是真诚的称慕。这种人具有以天下为公的胸怀,是真正能容纳别人才德的人。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其音乐天才曾被誉为18世纪的奇迹。他的死,据说同样是被人嫉妒造成的恶果。当时宫廷作曲家萨利埃里看到莫扎特的才华远在自己之上,便挖空心思要搞掉莫扎特。他乘莫扎特贫困之机,先以一笔可观的报酬诱使莫扎特写作,后又将交稿期一再提前。莫扎特被迫日夜挥笔,拼命工作,以至积劳成疾,晕死过去,终年还不到36岁。

实际上,莫扎特并不因为被卑劣的嫉妒而从中销声匿迹,萨利埃里也并不因为卑劣的嫉妒而成为天才,而是为人们所不齿。相反,如果萨利埃里具有仁爱之心,以宽大的胸怀帮助莫扎特的音乐事业,那么历史上将又会演绎一首萨利埃里爱才惜才的动人之歌了。

要想消除嫉妒,还必须具有忍让精神。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要能忍住自己的嫉妒心。多看人家的长处,多找自己的短处,这样,不仅能寻求心理上的平衡,久而久之,还会纯净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二是自己比别人强时,要能忍受住别人的嫉妒,我国着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字任之,当人们问他为何叫任之时,他说:“其中一个含义就是对无所谓的事,无聊的流言,不管它,由它去。”黄先生的做法很高明,你嫉妒你的,我做我的,让别人说去吧!走自己的路。如果你危害到我的人身安全和名誉,我则要诉诸法律,到头来受害的还是你。

此外,消除嫉妒,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胸怀豁达宽阔。一个人只有胸怀豁达宽阔,对别人的成就和荣誉便能见贤思齐,而不会贬人抬己。

第二,树立敢于竞争,勇于进取的精神,崇尚奋发有为,鄙视嫉妒行为。依靠自己的本领拼博,堂堂正正地与对手比高低。

第三,要有自知自明。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他们在别人的进步和业绩荣誉面前,心境会感到高兴平和。

第四,克服个人主义和虚荣心。说到底,嫉妒心理是由于个人主义和虚荣心在作祟。如果能加强思想修养,克服个人主义和虚荣心,那么就会“心底无私天地宽”,把别人的成就和荣誉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这是甩掉嫉妒的根本方法。

总之,未来的社会,将出现强手林立、竞争加剧的局面。所以,每一个青年朋友都应甩掉嫉妒,在感情的激情中驾驭理智的风帆,以尊重、学习、赶超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成就和荣誉,迎头赶上,这样,你就将成为时代和生活的强者。

学会克己制怒

怒气对人的心灵和身体都没有任何益处,而且也不会对正在做的事有所帮助,反而有可能会起破坏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学会止怒。

愤怒,是人情绪的激烈爆发。经常愤怒的人,不应当看成是性格使然,而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留心四周,你随时可以找到正在生气发怒的人们。商店里,也许顾客正在和营业员吵架;出租车上,司机也许正因交通堵塞而满脸怒色;公共汽车上,也许乘客正在为抢占座位而大打出手……此种情形,举不胜举。那么你呢?是否动辄勃然大怒?是否让发怒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你是否知道,这种情绪根本无济于事?也许,你会为自己的暴躁脾气大加辩护:“人嘛,总都有生气发火的时候”、“我要不把肚子里的火发出来,非得憋死不可”。在这种借口之下,你不时地自我生气,也冲着他人生气,你似乎成了一个愤怒之人。

其实,并非人人都会不时地表露出自己的愤怒情绪,愤怒这一习惯行为可能连你自己也不喜欢,更不用问他人感觉如何了。因此,你大可不必对它留恋不舍,它不能帮助你解决任何问题。任何一个精神愉快、有所作为的人都不会让它跟随自己。愤怒情绪一个误区,是一种心理病毒;它同其他病毒一样,可以使你远离快乐,远离亲情,甚至远离健康。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心理学家们是如何看待“愤怒”的。这里我们所提的愤怒是指当某人在事与愿违时做出的一种惰性反应。它的形式有勃然大怒、敌意情绪、乱摔东西甚至怒目而视、沉默不语。它不仅仅是厌烦或生气,它的核心是惰性。愤怒使人陷入惰性,其起因往往是不切实际地期望大千世界要与自己的意愿相吻合。当事与愿违时,便会怒不可遏。

愤怒既是你做出的选择,又是一种习惯。它是你经历挫折的一种后天性反应。你以自己所不欣赏的方式消极地对待与你的愿望不相一致的现实。事实上,极端愤怒是一种精神错乱——每当你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时,你便有些精神错乱。因此,每当你气得失去自制时,你便暂时处于精神错乱状态。

愤怒情绪对人的心理没有任何好处。愤怒使人情绪低沉,陷入惰性。从病理学角度来看,愤怒可导致高血压、溃疡、皮疹、心悸、失眠、困乏,甚至心脏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愤怒可能会破坏情感关系、阻碍情感交流、导致内疚与沮丧情绪。总之,它使你不愉快。你可能不相信这种观点,因为你或许听说过发火要比生闷气更有助于身心健康。是的,生气时把气发出去比把气憋在心里要好得多;但是,还有一种比发火更好的办法——根本不动怒,为什么不采用这种方法呢?这样,你便不会为决定是发火还是生闷气而自寻烦恼了。

同其他所有情感一样,愤怒是大脑思维后产生的一种结果。它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当你遇到不合意愿的事情时,就告诉自己:事情不应该这样或那样,于是你感到沮丧、灰心;然后,你便会做出自己所熟悉的愤怒的反应,因为你认为这祥会解决问题。只要你认为愤怒是人的本性之一部分,就总有理由接受愤怒情绪而不去改正。

如果你仍然决定保留自己心中愤怒的火种,你可以通过不造成重大损害的方式来发泄愤怒。然而,你不妨想想,你是否可以在沮丧时以新的思维支配自己,用一种更为健康的情感来取代使你产生惰性的愤怒。既然世界绝不会像你所期望的那样,你很可能会继续厌烦、生气或失望,但无论如何,你完全可以消除那种不利于精神健康的有害情感——愤怒。

每当你以愤怒来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反馈时,你会在心理说:“你为什么不跟我一样呢?这样我就不会动怒,而且会喜欢你。”然而,别人不会永远像你希望的那样说话、办事;实际上,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按照你的意愿行事。世界就是如此,我们不可能期望别人永远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一现实永远不会改变。所以,每当你因为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动怒,你其实是不敢正视现实,让自己经受感情的折磨,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种惰性。为根本不可能改变的事物自寻烦恼真是太愚蠢了。其实,你大可不必动怒;只要你想想,别人有权以不同于你所希望的方式说话、行事,你就会对世事采取更为宽容的态度。对于别人的言行,你或许不喜欢,但决不应动怒。动怒只会使别人继续气你,并会导致上述种种生理与心理病症,真的,你完全可以做出选择——要么动怒,要么以新的态度对待世事,从而最终消除愤怒这一误区。

也许你认为自己属于其中一类人,即对某人某事有许多忿忿不平之处,但从不敢有所表不。你积怨在胸,敢怒不敢言,成天忧心忡忡,最后积怨成疾。但是,这并不是那些咆哮大怒的人的反面。在你心里,同样有这样一句话:“要是你跟我一样就好了。”你以为,别人要是和你一样,你就不会动怒了。这是一个错误的推理,只有消除这一推理,你才能消除心中的怨忿。虽然有怒便发比积怨在胸好得多,但你会慢慢懂得,以新的思维方式看待世事,以致根本不动怒,这才是最为可取的。你可以这样安尉自己:“他要是想捣乱,就随他去。我可不会为此自寻烦恼。对他这种愚蠢行为负责的,是他不是我。”你也可以这样想:“我尽管真不喜欢这件事,却不会因此陷入惰性。”

总之,为子消除这一误区,首先你要以本书通篇论述的一种方法勇敢地表现出自己的愤怒;然后,以新的思维方式让自己保持精神愉快,将外界控制转为内在控制;最后,不再对任何人的行为负责,不因为别人的言行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你可以学会不让别人的言行搅乱自己的心境。总之,你只要自尊自重,拒绝受别人控制,便不会再用愤怒折磨自己。

苦中寻找快乐

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险恶环境下,都应有一种积极开朗的心态,尽量去理解事物中积极的一面,把苦难当作是一种磨炼,把不幸当作是一种炼狱。

世界上许多问题都有正、反两面,关键是看你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看见半瓶子酒,乐观者会高兴地说:真好,还有半瓶子酒可以喝;而悲观者却会充满沮丧:可惜,只剩下半瓶了。

如果你能在苦中寻乐,定会使你得到许多十分宝贵的经验和体会,为你今后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