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高调理事 低调做人
2585200000036

第36章 低调中潜藏着做人的智慧(1)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一个人再聪明也不宜锋芒毕露,不妨装得笨拙一点;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过于表现,宁可用谦虚来收敛自己。志节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赏,你可随和一点;在有能力时也不宜过于激进,宁可以退为进,这才是真正安身立命、高枕无忧的处世法宝。

顺应时势

我们常常能听到这类的抱怨:

“辛辛苦苦上了这么多年学,毕业了,找不到一份像样的工作,白学了……”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谁都没有我惨,命运怎么这么不公啊……”

现实中,我们每天的确都能看到叫苦连天的“祥林嫂”。随便找一个踏入社会的人,寒暄几句,他都能把自己描述得比窦娥还冤。其实,困难与磨难是在所难免的,没有哪个人一生都是一帆风顺的,好多人在跌倒后,往往是一蹶不振,然后就开始抱怨老天不公,命运不济,从而永远爬不起来;而成功者面对困难时却总是笑一笑,继续勇敢地走下去,就会见到光明。

小李是标准的海归派。1993年公派留学,1996年回国。小李在国内学的是食品专业,所以留学欧洲时,他选择了营养学。比起一般人来说,条件的优越性自然不在话下。

两年半学成归国后,他所就职的学校,不愿意单为他开设一门营养学的课程,他去找校长谈了很多次,但结果只有两个字——不行。这使他很苦恼,但也没有办法,最终他选择了离开。

离开学校的那段日子是苦闷的,他原以为可以很快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但他从招聘广告上几乎找不到有招聘营养师的。于是他去一些足球俱乐部、大企业自荐,但当时人们对于健康饮食还没有什么概念,他们也无情地拒绝了他。成为了“海待”的他迷茫了:我为什么出国留学?为什么要学营养学的专业?学完了又有什么用?他找不到答案。

待业可不是好玩儿的,天天醒来时,脑子里总会想,别人早已开始工作了,而他却刚睡醒。于是赶紧起床、洗漱,然后坐在沙发里,还是无事可做。这比睡着时更痛苦,因为美梦不在,在的只有冰冷的现实——待业的现实。小李不能想像,一个学成归国的人,怎么会竟然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那些没有出国留学的人,却能有一份使他们充实的工作呢?

在寻找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岗位未果后,他开始选择其他行业。人,还是得有工可做才行。

虽然小李有一个留学的背景在那儿,但因为他背离了他的专业,所以他只能去找一些专业要求不是很高的工作,比如销售。他找到了一份卖手机的工作,月薪只有800元,但他干得很投入、很卖力,因为他多多少少能有一份充实的生活了。很快,他被提为店长,再后来便进入了公司总部。虽然还是干很底层的工作,但他有了信心,他决心把自己的工作再做得好一些,他想与公司共同发展。可就在这时,公司被卖掉了,他再次沦为“海待”。小李又苦恼起来。

小李不服,他不相信抛开自己的专业,就无法闯出一片天地来,他再次开始了寻找。

一家规模不大的广告公司吸纳了他,但工资低得可怜,每月只有500元,小李苦笑,怎么自己越活越缩……

他在广告公司是从客户服务做起的,这是一个受累不讨好的工作,但他没有退却,他向自己提出了挑战——做好本职工作,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就这样,一做便是三年。他从一名客服人员被提升为业务经理,又被提升为业务总监,公司的员工走了又来,来了又走,他已经算是个元老了,但他的工作还是那么踏实。“我没有不踏实工作的理由,最初是公司给了我一个工作的机会,我应该对得起这份信任,因为当时我并没有广告行业的经验。”

说到现在的生活,小李很平静:“我现在已经不打算再去做营养师的工作了,一是因为我离开那个专业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所学的知识已经过时;二是因为我现在的生活很好、很充实……”

任何初出茅庐的人,在有所成就之前,都要有勇气面对坎坷,学会在逆境中奋起,学会顺应时势,忘掉以前的光环。征服之前,首要的是适应、认知。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丑化自己比美化自己更实在。丑化就是激励。告诉自己“我是个什么都不是的小丑,在作主角之前我要跑好龙套”。只有一无所有的人才不会失落。

“嫁个有钱人”、“直升飞机式的一步登天”这就是当代一些人的心态。现实是,这样的幸运者非常之少。我们需要的是匍匐着去争取成功。小李的奋争也为我们证明了这条路:不要对自己估价过高,弯下腰来做事情。很多时候,不是市场饱和了,也不是“社会在抛弃我们”,而是企业、单位被我们“一下子就如何如何”吓坏了。如果市场确实没有需求,改变最初的选择就是英明的选择。转行也许是一种浪费,但换过来讲,也是一次补益。如果不转行,也许这一行你就一辈子不熟悉。当然,最好能在作出选择的时候有一定的前瞻性。总之,不要只想当高高在上的鹰,而要学会踏实前进。

大巧若拙

“难得糊涂”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只要你懂得装傻,你就并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下属臣子招致杀身之祸。与领导交往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适时“装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纠正对方的错误。人际交往,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反唇相讥;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你必须有好演技,才能“傻”得可爱,“疯”得恰到好处。谁不识辩真相谁就会被愚弄;谁能不领会大智若愚之神韵,谁就是真正的傻瓜。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如果总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都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已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要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

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个项目是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三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颖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颖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击,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车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颖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竞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颖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栽下来。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在旧时是为人臣者功高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杀害功臣之事,如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

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后可能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后,阿斗继位。刘备曾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

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天子”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有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智慧。

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同时又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当今社会,此理仍然,与领导交往的技巧就是“故意装傻”。就是指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反驳对方所说的话。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有很好的演技才行。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处,如果没有掌握得恰到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露锋于外,反伤己身

做人要低调,不要太显眼,很多人喜欢锋芒外露,喜欢出名,总以为出了名,金钱地位成就就会随之而来。岂不知,太出名,太显眼也很可能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这样受伤的反而是自己。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说吴王率领大队人马渡过长江,登上了猴山。群猴看到来了人,就都惊慌失措的四处逃散,躲了起来。

只有一只小猴子,在人面前蹦来蹦去,乐此不彼的炫耀自己的聪明灵巧。吴王看这只猴子如此灵巧的跳来跳去,就捻弓射它,谁知,那猴子确实很机灵,箭不但没射中它,反而被它一把接住了。

昊王看见猴子洋洋得意的样子,非常生气,就大手一挥,命令手下一齐放箭。瞬间,箭如飞蝗,齐向猴子飞去。

那猴子很快就成了“刺猬”,一命呜呼了!

做人也是一样,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出了名,嫉妒你的人就多了,想要对付你的人自然也就多了;猪越是肥壮,也就说明它被宰杀的时间到了。树大招风,要想不招风,就要学会低调,惟有低调做人,才能避免别人对你的攻击,保存自己,更好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否则,就会像那只猴子一样,成为众矢之的,最后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

尼采说过:“虫子被踩后卷缩起来是明智的,它借此减少了重新被踩的几率。用道德的语言来说,就叫做:谦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如果不想被风“摧”,不想成为别人的箭靶子,那么,你就要学会低调,学会藏锋。

要学会不显不露

善于保全自己、推销自己的人,都懂得怎样使自己不成为他人的眼中之钉,肉中之刺,知道怎样才能不让自己成为他人嫉恨的对象。那就是收敛锋芒,势强显弱。

因为被别人比下去是很令人恼恨的事情,当你超过他人,而恰巧那人又心胸狭窄时,你就会处于危险之中,甚至产生致命后果。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一名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年已七十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单车简从到任,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口种一株榆树,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五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带剑的人,他劝喻道:“为何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终日还是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来,我有话要对他说。”

虽然他一副醉汉狂徒的嘴脸,但龚遂丝毫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材,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为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以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人们在今天的职场生涯中,面对上司,最忌讳的就是自表其功,自矜其能了。凡是这种人,十有九个要遭到猜忌而没有好下场。

自以为有功便忘了上司,这样的人总是讨人嫌的,特别容易招惹上司和君主嫉恨。自己表白自己的功劳虽说合理,但却不合人情的捧场之需,而且是很危险的事情。

三国末期,西晋名将王浚于晋咸宁六年(280年)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三国分裂的局面至此方告结束,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王浚的历史功勋是不可埋没的。

岂料王浚克敌致胜之日,竟是受谗遭诬之时,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他交司法部门论罪,又诬王浚攻入建康之后,大量抢劫吴宫的珍宝。

这不能不令功勋卓着的王浚感到畏惧。当年,消灭蜀国,收降后主刘禅的大功臣邓艾,就是在获胜之日被谗言构陷而死,他害怕重蹈邓艾的覆辙,便一再上书,陈述战场的实际状况,辩白自己的无辜,晋武帝司马炎倒是没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众议,对他论功行赏。

可王浚每当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豪强大臣所压制,一再被弹劾,便愤愤不平,每次晋见皇帝,都一再陈述自己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愤,有时感情激动,也不向皇帝辞别,便愤愤离开朝廷。他的一个亲戚范通对他说:“足下的功劳可谓大了,可惜足下居功自傲,未能做到尽善尽关!”

王浚问:“这话什么意思?”

范通说:“当足下凯旋归来之日,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如果有人问起来,你就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王浑能不惭愧吗?”

王浚按照他的话去做了,谗言果然不止自息。

立了功,其实是很危险的事情。上司给你安个“居功自傲”的罪名把你灭了,很得正嫉妒你眼红你的同事的心。你不了解这种孤立无援的后果是不能自保的。把功劳让给上司,是明智的捧场,稳妥的自保。还是把红花让给上司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