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高调理事 低调做人
2585200000035

第35章 做人低调是一种修为和高度(5)

赵国从此“北地方从,代道大通”,从邯郸通向代地的南北大道畅通无阻,赵国疆土南北连成了一片,国家统一,边疆稳定,迅速崛起,成为东方第一大国。

韬光养晦,赵武灵王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和平崛起的伟业,开创中国历史之先河!

古语曰:“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堆高于岸,水必湍之。”所以,不可以裸露,而应含蓄。含蓄不仅仅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处世学问。智者深知含蓄之道可以保身、可以成事的奥秘,并且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

所谓的“深不可识”,就是说要深藏不露。庄子说“钝刀易割”,意思是钝刀容易割手,因为它的锋芒是看不见的,容易被忽略,所以看似没有锋芒,当你陷入它的机锋,它就会锋芒毕露。这就是隐者掩藏起来,不为人知的高妙之所在。

《易经》说,道路闭塞不通,是因为行为不正的奸佞当道,道德高尚、坚守正道的人是吃不开的。这种时刻,做什么事情都会是失去的多,得到的少。那么,要怎么办呢?

韬光养晦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它可以躲避敌人的加害,是一种保全自己的策略。只有懂得隐藏锋芒,韬光养晦,才能明哲保身,在恰当的时机一飞冲天。

而很多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如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在《贾生》中的感慨,“宣室求贤访遂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许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西汉文学家贾谊,年少时即有才名,被汉文帝赏识。每次朝堂议事,诸老生都不能回答上,只有贾谊侃侃而谈。于是汉文帝很高兴,越级提拔了他,一年之内连升几级。

在这种情况下,贾谊真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却没有想到,这种目无旁人的做法,遭到了当时的大臣灌婴、周勃等人的嫉恨。他们常常在文帝面前中伤贾谊。于是,文帝渐渐地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后来,贾谊被贬谪为长沙太傅,最后因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33岁时就死去了。其实贾谊的悲剧人生就在于他年轻不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不等到时机成熟就把自己的志向和本领暴露出来,从而招来他人的打击。

所以,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刻意或者是无心地炫耀才能,不仅会招致旁人的嫉恨,并且会被认为是一种轻浮。所谓的“才华须隐”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竞争的方式。

出奇制胜

《孙子兵法》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它要求利用对方惯性思维的弱点,捕捉对方的思想空隙,突破人们思维的常规、常法和常识,反常用兵,出奇制胜。其核心在“奇”字,关键是“创”字。

“大鱼吃小鱼”,这是大自然的规律,然而科学家通过一项特别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研究人员将一个很大的鱼缸用一块玻璃隔成了两半,首先在鱼缸的一半放进了一条大鱼,连续几天没有给大鱼喂食,之后,在另一半鱼缸里放进了很多条小鱼,当大鱼看到了小鱼后,就径直地朝着小鱼游去,但它没有想到中间有一层玻璃隔着,所以被玻璃顶了回来。第二次,它使出了浑身的力气,朝小鱼冲去,但结果还是一样,这次使得它鼻青眼肿,疼痛难忍,于是它放弃了眼前的美食,不再徒劳了。

第二天,科学家将鱼缸中间的玻璃抽掉了,小鱼们悠闲地游到了大鱼的面前,而此时的大鱼再也没有吃掉小鱼的欲望了,眼睁睁地看着小鱼在自己面前游来游去……

其实,很多人心灵中也有无形的“玻璃”,他们不敢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念,或者在挫折面前也采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态度。一个人要走向成功,就要不断地打碎心中的这块“玻璃”,超越无形的障碍。

在《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邓士载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中,邓艾偷渡阴平,就是这一谋略的出色运用。魏景元三年,魏国兵分三路大举伐蜀。蜀军在连连失利的情况下,蜀将姜维集中兵力退守剑阁。由于蜀军扼守险要,魏镇西将军钟会屡次进攻不能奏效,加上粮道险远,军众乏粮,钟会打算撤退了。这时,魏征西将军邓艾利用钟会和姜维相持的机会,亲率精锐自阴平经荒无人烟之地,凿山开道,搭桥造阁,涉险奔袭。一路上山高谷深,极为艰险。

当邓艾率领军士来到摩天岭时,峭壁巅崖,不能开凿,眼看陷入绝境,邓艾的儿子和开路士兵尽皆哭泣。艾问其故。忠告曰:“此岭西皆是峻壁巅崖,不能开凿,虚废前劳,因此哭泣。”艾曰:“吾军到此,已行了七百余里,过此便是江油,岂可复退?”乃唤诸军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吾与汝等来到此地,若得成功,富贵共之。”众皆应曰:“愿从将军之命。”艾令先将军器撺将下去。艾取毡自裹其身,率先从高山上滚了下去,其他人有毡的依法炮制,无毡的用绳索拴住腰,抓住树枝藤条,沿着悬崖峭壁,一个跟着一个向前攀援,终于越过了摩天岭。当仅有两千的魏兵出现在蜀军面前时,蜀军惊惧奔逃,一片混乱。邓艾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江油、涪城和绵竹等城,直抵成都城下。当姜维大军还在剑阁浴血坚守时,成都的后主已经出降称臣了。

邓艾的破蜀成功就在于它出兵的奇,因为“奇”,所以对手想不到,因而不做防备,这才导致了最后的失败。因此,后人有诗称赞邓艾说:“阴平峻岭与天齐,玄鹤徘徊尚怯飞。邓艾裹毡从此下,谁知诸葛有先几。”

邓艾破蜀,不仅是军事奇谋,更是他人生履历上的一个里程碑。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固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战法如天地运行那样变化无穷,像江河那样奔流不息。战术不过奇正两种,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奇正相互转化,如同圆圈旋绕不绝,无始无终,谁能够摸得清它的底细呢?

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战法如天地运行那样变化无穷,像江河那样奔流不息。战术不过奇正两种,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

在生活的战场搏杀需要人付出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生是无情的,不会考虑你的过去,你的现在,你的未来。所以,在生存丛林中,在你追我赶的游戏中,常常需要火眼金睛,才能看清纷繁浮躁背后的玄机,才能因时而动,出奇制胜。

有人曾经归纳对付逆境的八大法则,其中有一条就是“相机而动、出奇制胜”。因为许多人都会受限于过去的经验窠臼,产生思考盲点。惟有灵活应变的处理原则,才能克服障碍,打破心中的玻璃。

才华不逞

做人要懂得收敛,不要过于暴露锋芒,要善于潜藏,善于韬光养晦,只有聪明不露,才华不逞的人才能成就大业,潜藏不露才是人生的真正智慧。有德行的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自己的聪明,不显示自己的才华,才能够有力量担任艰巨的任务。一个人再聪明也不要显露出来,即使非常明白也不宜过于表现,宁可用谦虚来收敛自己;志节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赏,宁可随和一点;再有能力也不要过于激进,宁可以退为进。这才是真正安身立命、高枕无忧的处世法宝。

唐初的重臣李绩,本是李密的部下;而在当初起兵时,李密与李渊父子势力之间,是勾心斗角的两部,只是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他才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

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

李绩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安排了这样的行动:把他“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据郡县地理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有的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的感慨,认为李绩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

李绩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心怀怨望,不久竞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绩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惟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风亮节”,假设偷偷摸摸,则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服衰经,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散”。说起来,这纯粹是做给活人看的,李密已死,晓得什么。

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大唐天子的面子,是李绩的一种愚忠,实际李绩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以前献土地人口同样的神效。果然“朝野义之”,公推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

从此李绩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李绩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对己的甜言蜜语而相信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即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一般普遍地喜爱那种脱离于常人最易表现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是“藏巧于拙”处世而成功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