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摘云传奇
24135400000047

第47章 进士

杨鼎天看到竟然有举子在策论中批评自己的施政,虽然用词委婉,但他登基二十余年,这还是头一次,心中难免有些怒气。

可看到这篇策论后边提出的一些建议,却着实吸引了他,他忍住怒气,继续仔细读下去,越往下读,越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

策论中的建议,的确比他现在实行的政策更加合理有效,看完后边的建议再回头去看他当政以来的成果,又确实如文中所言,即谈不上太平,更难说是盛世。

他沉思不语,一边是作下这试卷的狂生胆敢抨击自己的施政,作为一国之君,面子上多少有些过不去,但是他心里清楚能作下如此诗词文章,提出这种发人深省的真知灼见的人,却又是个难得一见的人才。

杨鼎天抬眼看了看王恭俭,才想到他其实在朝廷里也是新派的代表之一,这么一联想,就明白他为什么对这张试卷这么重视了。

作为一个皇帝,杨鼎天终究是更爱惜人才,对王恭俭说道:“王爱卿,这卷子就留下吧,你回国子监去,等考试完毕,再挑选一些优秀的试卷,明日送到宫里来。”

“微臣告退。”

王恭俭说着缓缓倒退出去。

走出皇宫的时候,他心中渐渐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几十年朝堂的经验告诉他,既然皇帝没有大发雷霆,还留下了那份试卷,就说明皇帝认可了论策的内容。

或者说,皇帝本身就知道五皇子参加了科举,自己可以通过试卷内容判断这张试卷出自五皇子之手,那么皇帝也不会看出来。

王恭俭花甲之年,本来以为从二品的礼部尚书已经是官场生涯的极限了,不曾想今日能有此奇遇,他开始幻想着五皇子被册封为太子之后,他会飞黄腾达,封侯拜相,千古留名……

沐宇寒交卷之后,直接和景云回到别院,正巧赵信从清河县赶回来,告诉他老夫人跟玉夫人已经在路上,不日便到。

沐宇寒觉得这样也好,家里作坊有唐管家看着,应该没什么事,而母亲和玉儿来到京城,或许比他回到清河县更安全。

……

第二日,御书房。

退朝之后,杨鼎天留下礼部尚书王恭俭,国子监祭酒刘文楷以及几位翰林院的学士们来到御书房。

“诸位爱卿,这里是今秋科举数千举子的试卷之中挑选出来的十份最优的,大家看看吧。”

杨鼎天早看完了十份试卷,除了沐宇寒那一份外,其余九份放到往年也算是上上之选了,可惜今年冒出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沐宇寒,无论诗词还是经义都作的卓尔不群,反倒另那九名才子的试卷就显得比较普通了。

众人看过,也有同感,只是有几位摸不透皇帝的心思,不敢带头发言,只是默默的在揣摩着皇帝的心意。

翰林院学士张素五十多岁,头发花白,他手上拿着一张试卷仔细阅读,看完之后觉得虽然诗词文章还算工整,可实际内容其实平平无奇,心道这种水平顶多算勉强能中个同进士出身,怎么会被考官选到十甲里来了。

他翻开考生姓名那一栏一看,肖东强,他随即就明白了,这是考官们给博阳郡公面子呢。

京城里王侯多了去了,按说一个郡公不至于这帮考官们如此巴结,但是博阳郡公就不同了。

博阳郡公肖铣是开国陈国公肖泰之后,更重要的是,他的姐姐肖尚香正是如今后宫如日中天的贤贵妃,京城中唯一的皇子五皇子杨东,正是贤贵妃所生。

贤贵妃娘家的侄子也来参加科举,那就不同了,官场之上,你明面上有政敌,太正常不过,得罪他们不要紧,可是得罪皇上身边的女人,那就是屎壳郎打灯笼,找“死”了。

张素立即意识到这份试卷落到他手上,对他来说是一个机会,攀上贤贵妃的大好机会,于是首先站出来说道:“启禀陛下,这份试卷诗词优秀,经义工整,策论更是对圣上施政大加赞赏,微臣觉得这一份可列甲榜三甲。”

杨鼎天听他这么一说,也想到这是谁的卷子了。

他心里笑道:“张素啊张素,你还挺会做人,一通马屁拍得三家都欢喜,博阳郡公和贤贵妃自然不用说,连朕这个皇帝也要知你个人情。”

不过他心里也明白,爱妃的面子要给,他这个外侄今年好像十五六岁的样子,能作出这么工整的诗词经义,确实也不错了,给个进士出身就可,但是名列甲榜三甲,就太过了。

“这张卷子朕看过,确实如爱卿所说,不过三甲差了少许,给个乙榜头名吧。”

大周时的科举在唐朝基础上变化不大,分三榜取士。

甲榜三人,也就是最优秀的三个举子,分列状元,榜眼,探花之位。

乙榜六十人,赐进士出身,丙榜一百二十人,赐同进士出身。

虽然都是中进士,但是不同榜的进士,以后的官场生涯却大不相同。

中了甲榜,基本今后的仕途一定会飞黄腾达,中了进士之后就会有任命,一般按例都是授予七品县令之职,只要在基层表现不是很差,通过几年或者十年左右的历练,就会逐渐步步高升,前途一片光明。

而中了乙榜,虽然不会全部立即有任命,但基本是吏部重点培养的对象,一旦任命,也会是从七品或者八品的县丞县尉一类的职事官员,可以通过自己努力一点点提升,如果确有真材实料,混个州郡的地方大员之职也不算难。

但中了丙榜,就没甲乙两榜那么好了,一般只是在吏部备案,安排完了乙榜还有空缺的,才会有机会出仕,而且即便出仕为官,也是最基层的八九品的小官做起,如果没有太大的功劳或者有强大的后台背景,想混出名头来就难上加难了。

当然,几千人参加科举选不到二百人出来中进士,能考中丙榜也算对得起读书人数十年的寒窗苦读,起码回到家乡,名望上被乡里认可。

众位学士见张素出来推荐了一人,并得到皇帝认可,也跃跃欲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