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大明湖
22885500000013

第13章 明峰笑谈南方人 大年三十团圆饭

第十三章

年三十下午。明峰当当敲了两下门。淑莲急忙开了门。

明峰欢快而得意地说:“我学会了,快包饺子吧!”

淑莲也欣喜万分地喊:“妈妈,咱快包吧!”

董惠君随答应着,随拿出围裙系好。

淑莲也拿出她的带荷叶边的围裙套在脖子上,让明峰在后边帮她系上;又找出一块花布,栓上一段布条,给明峰当围裙。

明峰:“昨天喂上肉馅儿了吗?”

淑莲:“昨晚你走了俺妈就剁馅子,让我煮花椒水,睡觉前就喂上了。”

董惠君:“我刚调好了一点儿素馅子,年三十夜里不是光吃素饺子么。”

明峰说:“那就先和面,得让它醒一会儿。”又吩咐淑莲,“你找几张干净纸,铺到盖垫上。”

淑莲好像明白铺纸的用意,快当麻利地去找纸。

董惠君拿出从粮店买来的全部面粉——三口人一共十二斤,用碗量出四斤多放在盆里。

明峰:“和面得用温水,先少加水,搋搋以后再酌情加水。”明峰随说着随就挽袖子,俨然像个小师傅似的说,“我来和吧!”

淑莲和妈妈在一边看着,不一会儿就和好了,软硬程度正好,而且手上、面的周围和盆边盆沿儿上都挺干净的。

董惠君高兴得眉眼里都是笑:“明峰干活还真是又麻利又干净的,像个小媳妇。”

淑莲哧地就笑了,笑得前仰后合的。

明峰:“下一步要切韭菜,切碎切匀可是个技术。”

淑莲:“我切。”。

董惠君:“不行,还是我切吧。”

淑莲瞪着眼看着明峰问:“还有什么技术么?”

明峰:“等切好菜,关键就是要先加点儿花生油,搅匀,然后再加盐;搅馅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只能向一个方向搅,不能来回地乱搅。”明峰随说着随用手比画着。

淑莲:“为什么要先加上油搅了再加盐呢?”

明峰:“先加点油搅匀了,韭菜就被一层油膜包了起来,再加上盐就不容易出水了,而且吃起来鲜味儿也浓。”

明峰像个老师给小学生讲课,可是淑莲表现得很不像个小学生,倒像个大人,笑微微地点着头说:“噢,这么回事,还是有点儿学问呢!”

董惠君在一旁欣赏着他俩的对话,也不插言,心里觉得又好笑又心满意足的;忽然又产生了明峰将来能做她的闺女女婿挺好的意念,只是年龄还小点……

明峰随搅着陷子随做着示范地说:“加盐也有学问,宁可少加,不要一下子加多了;随搅着随闻一闻,闻着出了味儿就行了。”

董惠君把面板、刀和擀面轴放好,准备开始包,

汪若宇也乐呵呵地走过来想参加包饺子。

董惠君说:“不用你包了,看你的书去吧。”

汪若宇幽默地说:“不劳动者不得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随说着随搬了个小凳坐下。

董惠君急忙找出一件旧国防服,围在他胸前,两只袖子在后面一系,挺好。

明峰先教淑莲擀皮。

淑莲擀了两个不大圆,又捏了重新擀……擀得质量倒可以了,就是太慢。

明峰说:“我先擀一部分,你再练吧。”于是,淑莲就让给他擀,看着他擀得不但好而且快,从心里佩服,暗下决心一定要超过他。

大家随包着随说说笑笑。

汪若宇忽然说:“你们知道北方人为什么爱吃饺子吗?”

淑莲知道爸爸又要讲笑话,就说:“不知道,你讲讲吧。”

汪若宇:“为什么呢?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据说那时侯北方人挺馋,又穷,买不起太多的肉,炖吧吃不着,还不够孩子抢的哩;于是就有人想了个办法:把肉剁碎了,用面把肉包起来,谁也看不见里面有多少肉,这样一来,孩子们也就不争抢了。”

淑莲:“听见了么,说你们北方的孩子嘴馋。”淑莲幸灾乐祸似的看着明峰,觉着总算报销了上次他说她馋的那笔旧账,心里痛快无比。

明峰从她的眼神里也领悟到她是在算老账,有点神秘地一笑说:“我听人家说呀,是因为南方人笨,可吃着又挺好吃,于是就很纳闷地拿着饺子,反过来正过去地进行研究:包子没有缝,这馅儿是怎么进去的呢?”

淑莲看着明峰说话时坏坏的表情,又是喜不自禁,又是恨他污蔑南方人,可一时又找不出话来反驳他,只顾了笑。

董惠君也“嘿儿嘿儿”地笑个不止。

汪若宇高兴之余就觉得这小家伙真是挺聪明机灵、幽默风趣的,让人喜欢得不得了。

淑莲忽然想起了她在上海时,看见北方人就觉得土里土气、傻乎乎的,没想到北方人却说南方人笨,挺可笑,不觉就笑了一下。

明峰问她:“你笑的么?”

淑莲说:“我想起了在上海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看见一个北方人打听路,有个大人告诉他说:往前走,右拐;再往前走,左拐;再往前走,右拐。结果他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那个告诉他路的大人问他怎么又回来了?他说有个路口四个角的高楼差不多,一转身就闹不清是从哪条路上过来的了。”

明峰:“我听俺爸爸说,上海人非常看不起北方人,是吧?”

淑莲只是咬着嘴唇笑,没回答。

汪若宇却诚恳认真地说:“上海人是有这个坏毛病,不过现在好点儿了。”稍停又说,“上海统共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没有多少文化底蕴。解放前受外国的影响很深。”

明峰:“上海哪里好玩儿呀?”

淑莲抢着回答:“到外滩看人,山南海北的中国人,外国的白人黑人,奇装异服搽胭脂抹口红的,什么样的都有;看大海看轮船;人民广场大世界,吃的玩儿的应有尽有;还有鲁迅墓,在虹口公园,你不是挺崇拜鲁迅的嘛?!”

明峰:“汪叔叔,你见过鲁迅先生吗?”

汪若宇:“没见过。鲁迅逝世的时候,我正在上小学,我参加了他的葬礼,那天参加葬礼的有好几万人。”

淑莲说:“等放了暑假,你和我们一块儿去上海,我领你去虹口公园,省得你‘左拐右拐’的……”淑莲憋不住,自己就先笑起来。

明峰也一笑,然后就兴奋而又认真地说:“行!我到了上海,一定先去瞻仰鲁迅先生。”

董惠君:“这还不容易嘛!放了暑假,你三个去就是。”

董惠君这一说,淑莲的心里就更加激动不已的了,仿佛明天就走似的……

董惠君突然说:“暂停说话,得赶快包了,才包了还不到一半哩。”

于是,大家集中精力,速度也加快了,质量也提高了。

汪若宇很有些感慨地说:“看来,干什么工作也得专心致志才行啊!”

包完水饺,明峰说要回家,淑莲赶紧对妈妈说:“让他在这儿吃饭吧,还得放爆仗呢!”

淑莲一说放爆仗,明峰才意识到其实外边一直就没断爆竹声。

董惠君亲切温和地说:“明峰,你要是不回去行吧?”

明峰:“俺妈知道我到这里来包饺子,不回去也行。”

董惠君:“那就在这里吃吧。等下好了饺子,你就去放爆仗。”

明峰:“行!——干妈,我忘了告诉你了,下饺子的时候,开了锅要加一点凉水;一般要开三次锅,看着饺子封口的一面都朝下,肚子朝上,用手指戳一下,皮儿软了,包子就好了。”

淑莲:“为什么要加点凉水呢?”

明峰:“点了凉水就不容易破皮了。”

汪若宇:“这里面还真是有不少学问哩。”

淑莲一想明峰留下来吃饭、放爆仗,心里就像有只小鸟在欢唱一般,兴奋得脸蛋儿更红晕了。

淑莲和妈妈从厨房里往客厅的方桌上端菜。明峰打开酒瓶,往四个酒杯里倒酒,

董惠君欣喜而又充满亲情地说:“今年过年,咱算正式的成了济南人了:我做的清蒸鲤鱼,买的荷叶鸡,炖的肘子肉,炒了个韭菜鸡蛋,还有炸鱼、炸肉、炸耦合,凉拌白莲藕、海蛰拌黄瓜;加上李大夫给我的粘糕,一共是十样——十全十美……若宇,快来坐,你的正位,你不坐下别人都不好坐。”

汪若宇把烟卷熄灭,满脸笑容地坐到椅子上:“好啊,够丰盛的!”

淑莲想尽量让爸爸妈妈高兴,就故意问明峰:“过年为么要有鱼和鸡呢?”

明峰:“这叫年年有余,岁岁吉祥。”

“炖肘子什么意思?”

明峰不知道炖肘子有什么说法,便搜肠刮肚地想编一个……含蓄地一笑说:“后肘上的肉比较丰厚,可表示‘年丰德厚’……”

淑莲看出明峰是在现编,又故意地问:“那韭菜炒鸡蛋呢?”

明峰又微微笑着想……“鸡蛋又叫鸡子儿,是鸡的后代,可表示为‘子孙长久’……”

汪若宇高兴得笑起来,笑得非常开心:“行,明峰解释的还挺有意义……”

董惠君也喜不自禁地插话道:“明峰这孩子是有才分……”

淑莲看着明峰得意兴奋的样子,妩媚而甜蜜地看着他:“这一表扬你,还知道姓什么吧?”

明峰装模做样的神态:“寡人姓杨,杨家将的杨。”

“哈……”大家都笑了。

董惠君:“开始喝酒吧!”

淑莲和明峰先后端着酒杯站起来。

淑莲:“祝爸爸过年快乐,身体健康!”

明峰接着说:“祝汪叔叔精神愉快,健康长寿!”

汪若宇喜笑颜开,高兴地一饮而尽:“好、好,谢谢!”

又给妈妈祝酒。淑莲:“祝妈妈工作顺利,生活幸福!”

明峰:“祝干妈过年快乐,一生幸福!”

董惠君象征性地喝了一点儿酒:“谢谢你俩,也祝你俩学习进步,幸福快乐!”

淑莲和明峰坐下,对视了一下,淑莲先发话:“我是姐姐,你应该先给我敬酒。”

明峰喜笑着端起酒杯:“好,祝淑莲姐学习好,越来越漂亮!”

淑莲抿着嘴儿说:“我也祝你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董惠君:“吃菜吃菜!”

大家拿起筷子吃起来……

汪若宇打开荷叶鸡,冒出一股热气,明峰拿筷子帮着撕开。汪若宇夹了一块儿放进嘴里:“真好,有荷叶的清香味儿。”

汪若宇又夹了一片白莲藕吃,说道:“大明湖的白莲藕也是别具风味:都说是藕断丝连,惟独大明湖的白莲藕断了没有丝,吃起来清脆微甜。”

四个人互相让着吃菜喝酒……

过了一会儿,脸上都有了红晕的酒色,董惠君说:“你们喝着,我去下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