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春秋
22673100000061

第61章 61、舜帝是一个高峰

前面我们说过,舜帝任命夔为乐官。在朝会中,夔的职能就是在应该奏乐的时候需要奏乐。如果舜帝不反对,夔就必须奏乐。这是国家大事的一个程序,你做了乐官,就有了义务。而这时候舜帝没有任何理由反对奏乐,于是开始奏乐。

按照《史记》的记载,奏乐的时候,估计是夔的音乐太牛,鸟兽都来翩翩起舞,就连凤凰都来了。大家都觉得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个吉庆的日子。

在这种情况之下,舜帝不得不开始唱歌。其实我们在前面已经知道,舜帝的家人最后一次谋害舜的时候,有一次分赃的决议,舜帝的弟弟象希望得到舜帝的两个老婆和他的一张琴,结果正在商议的时候,发现舜帝进来了,就成为一次分赃未遂事件。这件事情充分说明,舜帝拥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和音乐才能,才能得到尧帝赏赐一张琴。而此后,在任命夔为乐官的时候,舜帝对夔所说的话还被亨利一世评价为中国最早的美学论著。也就是说,舜帝不但有音乐天赋和音乐才能,还有一整套的音乐理论。

现在,是舜帝表现他的音乐才能的时候了。不过在亨利一世看来,今天这首歌,也许是舜帝这一生唱的最失水准的一首歌,因为舜帝没有丝毫思想准备,朝堂上已经在皋陶的引导下完成了一次政变。尽管舜帝没有被赶下台,但距离被赶下台估计也不远了。

在此时此刻,如果舜帝拥有极大的勇气,依然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只要宣布皋陶和大禹蝇营狗苟,沆瀣一气,就可以得到大臣的支持。但是舜帝没有这样做。因为我们在前面分析过,舜帝的接班人,只可能选择大禹。这不仅是由大禹目前的势力决定的,更加重要的是,舜帝找不出一个更好的人来代替大禹。为了国家前程计,他必须选择大禹。尽管皋陶的强力让他失去了主动性,但朝会的结果他还是满意的。在舜帝的思维中,从来不会考虑自己,他考虑的只是整个国家。因此,就算他有一万种办法杀死大禹,他也会选择第一万零一种办法。

所以此时此刻,舜帝唯一的选择只有唱歌。既然皋陶和大禹都希望他唱歌,他又凭什么不唱呢?从尧帝以来,尧帝和他两代君主的理想,不都是复兴道德么?现在皋陶推举了大禹这样一个典型,正是他朝思暮想的。他现在唯一可做的,就是希望大禹能够将他目前的德行保持下去,这样整个国家都将实现尧帝和他复兴道德的梦想。

舜帝唱歌了,他唱道:“天命是不可违背的,时势是不可抗拒的,命运是不可逆转的。”原文是“陟天之命,维时维几。”而这两句歌词在其他大臣的耳朵里,就成了“我舜帝受命于天,时势和命运都拥抱我。”但是谁又知道,这正是舜帝的叹息,无奈的叹息。

舜帝唱完开场白,继续唱道:“国家的柱石欢喜了,国家的君主站起来了,国家的大臣们兴高采烈了。”原文为“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这几句歌词,依然是充分表达了舜帝的无奈。意思是“那个被我称为股肱的大臣这时候高兴了,我也必须站起来为他祝贺,所有的大臣都很高兴”。潜台词是:我不得不让他高兴,但我自己不高兴。

这时候皋陶又站了出来,先发表感想:“我们应该记住啊,最初做事的时候要依靠热情,而只有谨慎小心才能诸事平顺,我们应该对做事情抱着虔诚之心。”然后皋陶也唱歌了:“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意思就是君主实在太贤明了,任用了有德行的大臣,所有的事情都好办了。很显然,这只是皋陶的想法,而皋陶的心中也明白,这并不是舜帝的想法,舜帝只是无奈。但这听在大臣的耳中,绝大多数人却听不出任何玄机。只有极少数人才从中读出了悲哀,并将自己的悲哀告诉了子孙,传之后世,直到被司马迁录入《史记》。

在这里,皋陶其实是用歌声继续让舜帝屈服。皋陶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舜帝任用大禹,那你就是贤明的人;否则你的一世英名将付诸流水。

唱完之后,皋陶意犹未足,继续唱道:“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意思是说,如果君主不好好做事,大臣也不尽到本分,任何事情都干不成。这里又从两个方面对舜帝施加了压力。第一个方面是说,只有舜帝跟大禹之间,才能上行下效。其他大臣限于能力,绝不能如大禹之英明。第二个方面是说,现在君主和大臣撕破了脸皮,如果君主不让步,国家必将大乱。现在就看你是希望国家好还是希望国家不好了。

皋陶的发言和他的两段歌词彻底震撼了舜帝。尽管他非常清楚,皋陶这样做的目的何在。但他同样清楚,皋陶说的也是实情。如果自己不顺应时势,事情将变得更加糟糕。

历史在那一刻定格。原本被舜帝当做小人的皋陶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歌声,舜帝也被这个原本不被自己看好的大臣说服了。他选择了屈服于大禹。因为舜帝还有希望。他的希望依旧是道德的复兴。他相信,只要自己将所有的权力给了大禹,大禹一定不会让他失望。

最终舜帝叹息道:“皋陶说得很对呀。”

朝会结束,而禹的声名终于在皋陶的鼓捣之下,达到如日中天。现在就算是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舜帝即将传位于大禹了。

公元前2243年,一直追逐着最高国家权力的大禹终于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舜帝正式将大禹推荐给上天,当然,也是将大禹推荐给臣民,表示大禹将是他的继承人。历史,从舜禹共存的时代,进入了舜禹共治的时代。从现在开始,貌合神离的舜帝和大禹,在撕破脸皮之后,将继续在国家政权的舞台上长期争锋下去。

而亨利一世所知道的舜帝和大禹的故事,却即将完结。因为舜帝和大禹的最后结果,已经基本明晰。现在需要提前对舜帝朝的国政进行总结了。

我们在前面说过,舜是黄帝列朝的绝对主角。这是因为:第一,舜帝在“四大草根君主”中不仅最早出现,也是这四大草根君主中成就更加卓越的。舜帝无论是作为平民还是君主,总是在应该忍受的时候忍受,应该出手的时候出手,既不会扰乱国家,也不会让扰乱国家的阴谋得逞。第二,舜帝继承了热血君主尧帝的传统,尧帝的热血也传播到他的身上,他继承了尧帝的圣德,并且将尧帝的圣德发扬光大。第三,舜帝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君主,黄帝和帝喾的超然精神在他这里得到继承,而颛顼的大知识分子理想主义情结,在他这里只继承了理想的部分,在实干中,他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深谋远虑,硬是将一个经过天灾人祸肆虐的国家拉回了盛世。第四,他充分认识到人才的作用,每一个在尧帝的时代没有得到合适任用的人都得到了他合适的任用,并让这些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第五,他敢于使用大禹这样的仇家之子,并委以最重要的责任,而大禹也充分证明了舜帝决定的英明。第六,在大禹的逼宫面前,他没有退缩,也没有因为大禹的无礼而放弃大禹,而是大胆将国家交给了大禹。因为他明白,大禹才是最合适的人。自己的得失算不了什么,国家的得失才是大事。

亘古以来,舜帝是对政治有着最深刻的理解,同时有着最热血的实践,并且建立了最卓越的功勋的君主。唯有舜帝,不但能够保持饱满的热情,而且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让国家在他的身前身后都能够保持繁荣。也唯有舜帝,能够让他的精神在千年万世之中,永远也没有受到任何君主的攻击,成为唯一的完人。

但仁义无敌雄才大略如舜帝,也有自己走麦城的时候。他在一次朝会中连续犯了两次错误,就断送了他数十年积累的政治资本,将国家拱手让给了野心家。从这时候开始,他将经历他最后十八年的悲剧人生。

而在此之前,舜帝任用的二十二个大臣,已经各自完成了自己卓越的表演。每个人都能人尽其责,将自己领域内的事情做到最好。就连那个最后逼宫的大禹和皋陶,也能够在舜帝的领导下,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成为舜帝朝数一数二的大臣。舜帝的用人之明由此可见一斑。

到大禹逼宫成功为止,甚至在此之后,舜帝的名声都如日中天,从北方的草原,到南方的越南;从东方的大海,到西方的西域,无处不在传诵舜帝的业绩。每个诸侯和每个百姓,无不以生活在舜帝的国家为荣。因为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舜帝都带给他们空前的满足。在舜帝依然活着的日子里,已经是这样。而在舜帝离去的岁月里,数千年之间,无人不在怀念舜帝的仁德和英明。舜帝是一个高峰,至今依然无人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