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春秋
22673100000039

第39章 39、谋害的全过程

在开始这一章之前,还得说说前一章的一个问题。也就是按照作者的说法,当时还是部落公推制,常仪又何从知道自己的儿子帝挚一定能够做部落首领呢?其实大家只要看看字面意思就明白了。“部落首领”跟君主绝不是一回事。君主是天下的共主,当时的确是公推。但“部落首领”却是部落内部的首领,不仅不是公推,很多时候君主还直接将自己的儿子亲戚或者重臣分封到其他部落。也就是说,帝挚做君主的可能性未必大,而做部落首领的可能性,在姜嫄没有儿子的情况下,却很容易达成。事实上,也正是姜嫄的儿子后稷,后来继承了黄帝族的姬姓,而这是黄帝族正统的标志。

同时明白了“部落首领”和君主之间的差别,对于常仪谋害后稷的出发点也就好理解了。因为常仪生了八个儿子,在后稷出生的时候,按照传说,契和尧帝多半还没有出生,也就是说,帝喾现在只有九个儿子,其中八个是常仪生的,只有后稷不是。那么将后稷害死之后,常仪就能够保证帝喾的儿子都是自己生的。就算帝挚做不了部落首领,也会在其他七个儿子中间选一个。常仪未必是坏人,但在被利益蒙蔽了心智之后,她的行为就很好理解了。

其实说到常仪,还真是一个人格分裂的女人。尽管她多次谋害后稷,有着严重的道德问题,但她在教育儿子上面,却又有着非凡的才能。帝喾整天忙于国事,对八个儿子的教育自然就落到常仪的头上。一个有着道德问题的“坏女人”却能够教出“八元”这样出色的儿子,对于常仪来说,善与恶水**融的统一,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件事如果对后世相关事件进行研究,同样不难理解。因为在道德和利益面前,所有人其实都是分裂的。大多数时候,一般人都会选择道德,只是到了利益攸关的时候,很多人往往放弃道德选择利益。然后,这些人又重新回到道德的合唱中。

无论是不是常仪的谋害,后稷在出生后至少被抛弃了三次。第一次是直接扔到街巷中。但事情的发展出乎抛弃者的意料,牛羊络绎不绝的街巷,后稷竟然没有受到践踏。后稷的后人将之归于神迹。而在我看来,则是帝喾朝对道德的提倡起到了作用。也许常仪或者其他某个人前脚将后稷扔在街巷中,后脚就有人将孩子抱起来,送回到姜嫄身边。

如果这件事情真是常仪所做的话,那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帝喾知道这件事情,肯定饶不了常仪。至少也可以避免后稷受到连续的谋害。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帝喾正在外面奔忙,根本来不及管家事,常仪就已经完成了对后稷的三次谋害。

后稷第二次被抛弃,不再被抛弃到闹市中。大约是抛弃者也明白,闹市实在离宫中太近了,寻找孩子也方便很多。所以这一次后稷被抛弃到山林中,但山林中照样人多,很快就有人将孩子抱起来,不知如何又送回里宫中。

考察两次抛弃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抛弃者还是将孩子抛弃在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大约抛弃者也不想真的害死孩子,只希望能够有人抱走孩子之后就自己抱去养,别再给自己添麻烦为好。由此也可以见得抛弃者最初虽有私心,但还不是太坏。当然,第二次抛弃的地点发生变化,也说明经过第一次抛弃之后,抛弃者对于如何进行抛弃有了更多的实践认识,在对抛弃学的研究上更进一步,从生手变成了熟手。

不过这里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假如常仪真是凶手的话,孩子被抛弃后捡到孩子的老百姓又是如何将孩子送回来的。孩子送回来之后,姜嫄当然会加强防范,常仪又怎么可能继续实施第二次抛弃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前半部分,也就是如何将孩子送回来的问题,可以解释为一种双向的寻找,丢失孩子的和捡到孩子的都出去寻找打听,一不小心就对上暗号了。

而对于这个问题的后半部分,的确比较不好解释。但当时姜嫄既然生了孩子,身体肯定虚弱,为了找孩子又将心腹都派了出去,最后找到孩子的心腹虽然回来了,却势单力薄。或者心腹中本来就有常仪的卧底。总之,坐月子的女人,又没有老公在身边保护,缺乏对孩子的有力保护。而孩子被第二次找回来之后,姜嫄肯定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于幕后的黑手,防不胜防,现在唯一能够真正保护孩子的,唯有查明真相,才可以彻底控制幕后黑手。所以姜嫄再次将所有人派出去调查,同时也给了常仪第三次作案的机会。

就我的想法,常仪第三次作案,后稷的处境已经非常艰险,救援稍迟,就已经来不及了。而后稷居然能够及时获救,这本身说明,姜嫄这次提供给常仪的作案机会,恐怕是刻意为之。也就是姜嫄故意将所有的心腹都派出去,给常仪制造机会,然后姜嫄再派心腹伺机救下孩子。姜嫄这一手非常高明,果然彻底查清了是谁在背后捣鬼。

而常仪在第二次作案不成功之后,肯定心里后悔得要死。闹市里找人的双方对上暗号不足为怪,但她没有想到,就算在深山老林里,找人的双方居然也对上了暗号,让自己功亏一篑。最后常仪恶向胆边生,横下一条心,决心不再给后稷留下后路,直接将后稷抱到冬天结冰的河上。当然,她依然没有直接下手的勇气,只是让后稷在冰上自生自灭。

但让常仪没有想到的是,正当她想继续欣赏姜嫄悲伤欲绝的样子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孩子居然又被救回来了。这件事对于常仪来说,足以让她惊骇莫名。也许她开始相信鬼神和天意了。而姜嫄在终于查明真相之后,弥补了所有的安全漏洞,很好地将孩子保护起来,让常仪再也没有机会。同时,孩子连续失踪的事件,肯定也惊动了帝喾,在帝喾的插手之下,常仪不仅再也不敢有谋害之心,恐怕还得从此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

相信各位读者在这里又要提出一个问题了。既然常仪三次谋害后稷,帝喾为什么没有对常仪进行处理?其实答案早已有了,如果帝喾没有进行处理,后稷早就被害死了。以姜嫄那点保安力量,哪里防得住常仪。也只有当爹的帝喾出面,对常仪进行严正警告,才可能让常仪停止继续谋害。当然,按照常理,帝喾应该对常仪有一种严厉的处理,直接把常仪杀掉,不就斩草除根,直接保住了后稷么?其实各位读者在这里将帝喾当做后世的君主了。的确,后世的很多君主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惜动杀机,至少也得将谋害者废掉。但后世的君主是后世的君主,帝喾是帝喾,在帝喾的时代,君主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更没有君主首先必须维护面子和威严的习惯。所以帝喾在处理常仪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她是自己的八个孩子的母亲,对常仪进行处理,对于八个孩子是一种伤害。最终,帝喾选择了息事宁人,偷偷跟常仪清算了她的错误,并对姜嫄通报了事。当然,此后后稷的保卫规格也提高了。帝喾必须象防贼一样提防常仪。一直到后稷长大成人,帝喾终于确定后稷为部落的接班人,事情才告一段落。

而帝喾死后,帝挚继位。也许是无意之中,这段公案被重新翻了出来。当诸侯明白了这段事情的真相,帝挚的君主也就做不下去了。在以德立朝的黄帝列朝,自己的母亲居然干出这种事情,这在帝挚是一种耻辱。不仅帝挚感到耻辱,常仪的其他七个儿子同样感到耻辱。面对耻辱,常仪的八个儿子总得表明态度。最后的结果,是兄弟合谋,决定由帝挚引退,以对母亲带来的耻辱负责。

而在君主引退这件事情上,姜嫄作为前任君主的元妃,当然得出来料理。她是坚决不同意帝挚引退的。在她看来,帝喾选择帝挚,是选对了人,由帝挚来治理天下正合适。所以姜嫄不但不同意帝挚引退,还编造了自己作为亲生母亲抛弃后稷的故事,用来给常仪打掩护。其实从尧帝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貌似德高,其实误国,在一定程度上,由帝挚继续执政恐怕比尧帝执政要更加好一些。而姜嫄的苦心,也正在于此。

但帝挚八兄弟不能承受母亲带来的耻辱,帝挚坚决要辞掉君主之位,代之以后稷。这就让姜嫄更加为难,帝挚退位,自己的儿子上位,这肯定会惹来流言蜚语。再说,自己的儿子搞搞农业科技,发展发展生产力还好说,要去治理国家,还真不是那块料。结果到最后,双方妥协的结果,就是帝挚退位,后稷也不上位,由年纪最轻的尧帝继位。

以上推测的整段公案,不过都是推测,历史的真实到底如何不得而知。不过,我觉得这种推测能够解释所有的漏洞,同时也跟帝挚退位的悬案相印证。也就姑妄言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