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破碎的作家梦1
19544900000002

第2章

童家堰村的童姓占全村的半数还多,在外界流传有狐臭之谣。村里人供认不讳,但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宋徽宗的四大奸相之一童贯的一个儿子来到这里建村,后人说童姓祖上就有这种病。

第二种说法是:童姓本身没有这种病,是童姓取了个儿媳带来的。

第三种说法是:童姓有一个仆人本姓乔,他的父辈就是患这种病的。

第四种说法是:童姓的一个光杆汉收留了一个外来的讨饭女人,这个女人给光杆生了二个儿子。童姓村长对此事调查后得知女人是有这种病,为了消除村上的童姓隐患,逼光杆汉把女人送走。女人是送走了,留下的两个儿子没有走。

第五种说法是:和光杆汉取讨饭女人的经过一样,不同的是女人没有留下儿子。一千多年过去了,究竟谁家有这种病?谁也说不清。

第六种是神话传说故事。

一对云游全国的南蛮人发现在童家堰的山后河畔有宝,什么宝呢?地里长一根芦根,有大人的大腿粗。

南蛮人发现村中有宝,他们能取就取,取不走就毁掉,这是他们的一惯作法。他们试了多种办法取不走,决定毁它。他们对村里人讲芦根的害处。经村民同意后,请了两个木匠用锯子锯。可说来也怪,白日锯了一天没锯断,休息一晚到第二天去,发现锯口完好无缝。如此折腾了三、四天,最后干脆四个人轮流白日昼夜地锯,还是没有结果。南蛮人无计可施,夜不能眠,食不甘味。夜里到处走动,寻思原因。

那几日天阴沉沉的,就是不下雨。每到晚上,农民们早早回家。担心那根成精的芦根变成什么怪物来伤人。

事由偶然,这天晚上,门外伸手不见五指。但南蛮人还是不停地在村里走动,当到一家独家小院门口时,无意中听到一对老头和老太太的对话。

老头说:“南蛮子能……再能也毁不了宝。”

老婆子问:“是不是没有办法啦?”

“办法倒是有。”老头说。

“什么办法?”老婆子说。

老头说:“窗外有耳。”

老婆说:“这夜时分,人都睡了,还有谁听?不怕,保准没事。”

老头“唉……”地叹了一声,说:“该到出世的时候了!要想断唯本身。”

老头说了半截子话,就“呼噜!呼噜……”地鼾声如雷了。

南蛮人听到这里,苦思冥想了一个晚上,终于悟出了其中奥妙:就是用芦草叶破芦根。

第二天,南蛮人早早起床。

这一天的天空反而晴朗了,黎明的晨光照着山路清清楚楚。

南蛮人就用一片芦草叶锯,果然将粗芦根锯断。红艳艳的液体如血一样从草根中冒了出来,血流成河。流了五里地后,遇到一只狐狸。

狐狸喝了血液后变成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姑娘嫁给了姓童的人家。

从此,留下童姓有臭的故事。现在本村人倒究谁家有臭?臭有多浓?谁也不知道。

孤臭虽然是一种病,但北方人最忌讳这种病。生儿娶不到媳妇,养女找不到婆家,只能门当户对。

童家堰的女儿不对外,红枣不对外。为什么呢?自产自销。

姑娘招女婿,红枣自己销。这就是童赵出生地的风俗习惯和特色之一。这样一来,自然苦了男孩子。有儿的人家纵有黄金铺地,也没有好人家的女儿进门;年轻光棍、中年光棍、老年光棍,像竹竿一样一节生出又一节。

每年夏天,男孩子背着葫芦拉着女孩子到黄河里游泳,玩到高兴时吃饭都叫不回去。黄河水不尽洗刷了孩子们身上的泥土,而且破除了那种“男女授手不亲”的封建思想。

挂在黄河上空的太阳如火炉一样烤焦孩子们的皮肤,使他们嫩嫩的细肉都变成了黝黑的肤色。

呜呜轰哮的黄河水中波涛汹涌的大浪不仅没有让孩子们害怕,反而给他们壮了胆,孕育了他们无畏不惧的大无畏气魄。

黄河边的气温白天和夜间反差大。夏天,白天炎热的太阳烘烤着黄河水,水落沙出,大片沙滩裸露在阳光下。大人和小孩走上沙滩,感觉在海绵一样软软绵绵舒适的温床上,难舍难离。晚上寒冷,风吹沙飞,打的人的皮肤生疼生疼。

黄河边土质大多是沙土层,适宜种红枣,出产的红枣在全国都属上品。这里的沙子过去是废物,现在是建筑用料,全身是宝。

农民离不开土地,黄河边的农民更离不开土地。他们在土地上种了红枣,带来了经济上的好处。这一带农民的思想比其他地方的积极进取,共产党在陕北的革命火种在这一带点燃的最早。

童家堰村庄扎在半山腰间。村前是一个特宽阔的形似葫芦的细腰处,黄河绕山坡流过。

童赵,乳名吴,公元一九四四年二月出生于黄河畔边童家堰村的一个农民家里。

母亲没有**喂童赵,正好邻居赵自有的媳妇生一子未活,**憋得她乳胀疼痛,且又思子悲切。赵母提出要喂养童赵,母亲当即说了许多感激话,把他送进她的怀里。从此后,他不仅在起名时用”赵”字,也成了赵家半个儿子。奶娘痛他如亲生,他成了童、赵两家的宠儿。

母亲身体本来就不好,父亲也是残废,每年打粮还不够糊口。母亲为拉扯大姐弟三人省吃俭用,姐姐很懂事,劝母亲多吃的同时把她的一份分开给两个弟弟吃。习惯成自然,弟弟和童赵成了馋猫,吃不饱不放碗。不懂得疼大人,关心父母。

童赵八岁上的小学。学校是新办的,在村委会办公的公窑里,只有七、八名一年级学生,其它年级的学生在村外读书。

先生是从山后请来的,50多岁,留着山羊胡子,白白净净像个文化人。先生带着师母。听说先生的儿女很多,但他们一直没有来过学校。听师母对大人讲:最大的女儿和儿子都结婚了;二女儿也有十六、七岁,几个小女儿就由二女儿照看,一天能做两顿饭,看住他们的安全就行了。

虽然学生少,如果真要把一群不懂事的孩子教好,还是不容易的。先生很严,样子很可怕,一吹胡子二瞪眼。他左手执书,右手执戒尺,谁调皮,背不出课文,写不出生字,算不出算术答案,谁先准备挨打。

童赵在学校里算是中下等:画不会画,唱不会唱,没有什么特长。语文还凑和,算术就差远了,每次考试不及格,先生说笨的还不如猪。他虽然懂得先生是骂他,但又不能不承认自己没有猪聪明。因此同学们送他一个外号叫“内江猪”。童赵的姐姐叫童国英,比他大十岁,在他上学那年嫁了人。弟弟叫小吴,比他小一岁,长得跟他像双生。

姑娘进婆家,男孩进学堂,再调皮也会规范的。

在学校时,一群小朋友怕先生,表现的很乖很老实,一出校门翻了天。那时正搞农业******,水利******,大人们白日种地,晚上开会。农民们常说:国民党的税多,共产党的会多。

国民党是否税多,童赵不知道,共产党的会多倒是耳闻目睹。不过,税多是坑人会多思想积极。大人们开会多,孩子们无人管。

他们玩的最快乐也是最危险的游戏是打沙战。抓一把沙子满天飞,在沙雨下疯跑疯跳,那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但是,眼睛是块绝对清洁的宝地,沙子又不长眼,不是伤了对方就是伤了自己。

孩子们偶尔也会迎面躺在沙滩上,听着黄河里美妙动听的流水声。那水波击打水面形成的鼓点时而雄壮、时而低鸣如音乐,令人心绪宁静,是一种享受。

面对大风雨中黄河水似万马奔腾的波涛巨浪狂击两岸的壮观,会产生视死如归的豪情,不畏艰难的毅志。黄河水给生活在岸边的人们带来了鱼类,大块大块有千斤重的大煤块。使他们靠山吃山靠河吃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孩子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会编出对生活不同憧憬的歌谣来。

童赵在五年级时学会编歌,那一天,他面对黄河,一边用手指编写在沙滩上,一边唱:啊!黄河,我的摇篮,你的韵律是我的催眠曲。你是一匹狂奔的烈马,奔向广阔的大海。你给我们送来了鱼翅,还有熊掌。你给我们送来了火种,供我们在温床上度过人生。啊!黄河,只有你才能有资格说,你养活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千年历史,只有你才能做证。

当时,他在咏朗这首普通的小诗时,还是很自豪的。事后被邻居同学童国民抄在了纸上。再后来,让童赵没有想到的是在学校的“春雨文学”专栏里出现这首诗,并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

少年时代的童赵长得又丑又矮,同学们送了许多外号:丑鸭子、矮地瓜。他虽貌不惊人,在体育场上是大王,跳得高、跳得远、跑得快,爬杆、蓝球等多项第一。同学们又送了许多贵冠:跳蚤王,猴元师,刮风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