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凰栖梧天下
18177800000012

第12章 袁崇焕冤屈(1)

崇祯:“今后辽东的官吏人员任用,决定权在袁爱卿。吏部和兵部要全力配合,不得从中作梗。”王永光、王在晋:“臣遵旨。”归列。袁崇焕:“启奏陛下,以臣的力量,平定叛乱,收复全辽是有余的,但是要平息朝中不同意见,就显不足,臣离开京城去辽东赴任,与陛下隔得远,朝中忌功妒能的人免不了会横加指责,干扰臣的方略。”崇祯站起身,在殿上来回踱着步子,良久,回到御座旁:“袁爱卿,你提出的复辽方略,朕很满意;你提出的要求,朕也令各部一一落实照办,你就不必担心了,朕自会为你作主的。”袁崇焕:“谢陛下。”大学士刘鸿训出列:“启奏陛下,今日既已授予袁崇焕统领辽东事务的大权,就请赐给他尚方宝剑。而辽东经略王之臣、总兵满桂的尚方宝剑则应撤回,以统一权事。”崇祯:“刘爱卿的建议极是,就照此办理。另满桂即日起改任大同总兵。”刘鸿训:“遵旨。”归列。崇祯:“袁爱卿,你五年复辽的大方略朕已清楚了,朕还想听听你具体的计划。”袁崇焕:“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点:第一,继续坚持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方针。辽人守辽土,是保护自己的家乡,抗敌作战就会舍生忘死,而且本地人也习惯当地寒冷的气候环境,要训练出一支能够收复全辽的精兵,就必须使兵将能够生活、作战长年在一起,这样才能相互熟悉,生死与共;‘以辽土养辽人’就是要在关外筑城屯田,逐步扩大我方地域,这样既可节省粮饷,又可不断收复失地。”崇祯听着不住地点头。袁崇焕:“第二是‘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守为正着,是因为我军目前野战能力不及善于骑射的鞑虏,这种情况不是短时内可扭转,但我军拥有大炮,尤其是红夷大炮却是鞑虏所没有的,我军必须避己之短,用己所长。10年来我军与鞑虏之间数次大战,我军三次大败,都是败于野战,以致全军覆灭。宁远、宁锦两次大捷,都是在于守坚城,用大炮,我军只有继续坚持守坚城、用大炮的策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战为奇着’,即只有在需要出奇兵突击,攻敌不意时,才和敌兵野战。‘和为旁着’,有时为了争取时间来训练军队、加固城防,也需要择机和敌方停战谈判,这种谈判只是手段、策略,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打败敌人,收复全辽。”崇祯微微皱起了眉头,一言未发,仍在专心地听着。袁崇焕:“第三是‘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即实行上述策略时,不可急功近利,必须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慢慢地推进。绝对不能冒险轻进,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崇祯沉思了一会儿,下决心似地:“好!朕就依你的主张。”袁崇焕:“陛下对臣恩遇之隆,臣受宠若惊,但军务上的情况千变万化,往往需要当机立断,不能事事都经上封批准后再处置,请陛下对臣以是否能克敌复辽之大局而定论,对臣在一些小事情上的处置不必太在意。陛下托付给臣的职责重大,遭受各方的怨恨也会很多,往往有利于兴国安邦的事情,对执行者本人不利,何况敌方也会利用矛盾,行使离间之计来陷害臣,身为边疆的臣子相当难。按道理说,陛下如此信任臣,臣不应还这么担心,但臣此去辽东赴任当中所潜在的危险,不敢不向陛下事先奏明。”崇祯:“爱卿尽管放心,一切由朕为爱卿作主。传旨,赐袁爱卿蟒袍、玉带与银币。”袁崇焕跪下:“谢陛下,但臣尚未立有功勋,不敢受蟒袍、玉带之赐。”崇祯:“袁爱卿人品高尚,实在令人敬佩。爱卿准备何日赴任?”袁崇焕:“臣准备即刻动身。”崇祯大为感动:“袁爱卿真乃我大明的忠勇之臣!朕等着你的捷报。”袁崇焕:“陛下,臣告辞了。”叩头,起身出殿。BJ城内通往西市的路上。佘义士站在路旁的人群中,看着押解袁崇焕的囚车走到跟前。袁崇焕蓬头垢面,双目紧闭,嘴里不时叹息着。人群中有人议论:“这个小人,他早就背着皇帝与鞑子议和了,这次干脆把鞑子引到BJ来逼皇帝议和。”“鞑子在城外烧杀抢掠,他却按兵不动、隔岸观火,不是和鞑子有密约,又是什么?”“是呀,城外的百姓那时候可遭秧了。”佘义士悄悄抹去脸上的泪水,心中默念:“督师呀,你明知与鞑虏议和日后会遭到世人误解,为了赢得时间,为了5年复辽,你还是不得不为之,你迫使已称帝的皇太极除去帝号,恢复称‘汗’,不用兵就令鞑虏做出重大让步,形成对大明有利的局面。这些朝廷都知道,怎么成了背着皇帝?又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呀!”佘义士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