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曹操
17622500000005

第5章 千古恶语有来由

杀,还是不杀?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心念一闪,曹操果断拔剑出鞘,招呼陈宫一起,闯入吕伯奢家后院,不分青红皂白,将吕家八人,不论男女老少,尽皆杀死。

曹操为什么会杀心顿起,大开杀戒?

原来,吕伯奢出门去买酒后,曹操与陈宫枯坐良久,忽然听到了庄后有磨刀之声。这个声音顿时让曹操警觉起来。

前面说过,“透明度错觉”会让人做贼心虚,草木皆兵。曹操在连续侥幸逃脱后,心力交瘁,心理能量消耗殆尽。在这个时候,更容易发生对外部事物认知上的错觉相关。

所谓“错觉相关”,就是将实际上没有关联或只有弱关联的两件事情联系起来,甚至认为这两件事情之间存在很直接的因果关系。

当曹操将吕伯奢亲自去买酒和现在听到的磨刀声错觉相关后,他立即就怀疑起吕伯奢的动机来。他以为,吕伯奢一定是故意稳住自己和陈宫,托言买酒,去官府告发去了。因为买酒这件小事完全可以派下人前去,何须亲自前往?

曹操当即对陈宫说:“吕伯奢不是我的至亲,他的行动很可疑,我们赶快到后院去窃听一下。”

此时的曹操,在陈宫眼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是一个权威人物。权威者头上的光晕效应非常强大。一般而言,崇拜者对权威者的指示近乎本能地顶礼膜拜,盲目服从。陈宫不假思索地跟着曹操潜步走入后院。

只听到有人在说:“赶快绑上杀了吧。”曹操一激灵,内心的假设在这一瞬间就得到了验证,他当即招呼陈宫,拔剑闯入后院,不由分说,将吕家八人全部杀掉。两人一路搜寻,搜到厨房,却发现绑着一口猪。原来吕家人是要杀猪款待,哪里是要杀曹陈二人呢?

曹操、陈宫顿时面面相觑傻了眼。

陈宫的第一句话是:“孟德多心,误杀好人!”

在判定责任时,人们最容易受到“自我服务偏见”的影响。这种偏见也称为“自我保护偏见”。也就是说,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我内在的因素,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的情境影响或他人的作为。

在这一起误杀事件上,曹操确实起到了主导作用,但陈宫也是重要的参与人,所杀八人也有死于他的剑下的。而且,如果陈宫足够清醒,适时提醒一下曹操不要冲动,也许惨剧就不会酿成。陈宫之所以没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对曹操权威的崇拜。但不管怎么说,陈宫在这一事件上是要负一定责任的。而陈宫的这句话等于是在说:“曹操,一切都是你的错,和我没关系。”同样,如果反过来从曹操的角度来厘定责任,也许曹操也会埋怨陈宫没有提醒自己。

但现在情势紧急,曹操顾不上考虑其他,立即说:“赶快上马走人!”陈宫又一次无条件服从了曹操的指令,但误杀无辜已经在陈宫心里造成了极大的内疚感。

两人骑行不到二里,迎面遇到吕伯奢骑驴而来,驴鞍前挂着两瓶好酒,手中捧着水果糕点。见曹操、陈宫二人要走,吕伯奢急忙叫道:“贤侄,你怎么就走了?”

这真是一个难堪的时刻!吕伯奢盛情相待,曹操、陈宫却杀了他满门老小!以一般人的心理素质,到了这个时候可能马上会崩溃,最大的可能是滚鞍落马,痛哭流涕,不知所措。

但曹操却依然保持着冷静,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点。他不动声色地对吕伯奢说:“我是被通缉的人,不敢久留!”

吕伯奢说:“我已经吩咐家人宰猪款待感谢陈使君,为什么不住一宿再走呢?”

曹操不顾,拨马便走,行不到数步,又拨转马头,对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吕伯奢说:“你看,那边谁来了?”

吕伯奢不疑有他,回头一看,曹操已手起剑落,将吕伯奢斩于驴下。

陈宫在一旁急叫:“刚才是误杀,现在知道真相了,为什么还要杀人?”

曹操说:“如果吕伯奢一到家,看见全家老小被杀,怎么肯善罢甘休?我们俩就会遭殃!”

曹操的这一举动,至少揭示了两点。

第一,曹操的决断力极强,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判断情势,并快速做出反应。事物都具有双重性,刀能杀人,也能救人。这个特性用在正当的地方,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特质,比如他刺董不成,立即出逃。而用在不好的地方,就显得极为残忍,就像眼前的这一幕惨剧。

第二,曹操确实是一个自私的人,考虑问题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刺董之前,他在王允面前信誓旦旦,豪气干云,但一旦到了生死关头,他首先考虑的还是个人的安危。这一次还是如此,他担心吕伯奢会对自己报复,就先下手为强杀了他,全然不顾自己此前已经犯了严重的错误。而这时的陈宫,开始从对权威的盲目服从中清醒过来,巨大的愧疚心理激活了他正常的道德观和价值判断。陈宫说:“你这样说是不对的。知道原委了,还要杀人,是大不义的行为!”

陈宫是仰慕曹操的“大义之举”才弃官相从的,而现在曹操却做出了“大不义之举”,这在陈宫内心造成了极大的认知不协调。他只有通过谴责曹操的这种行为来修补内心失调带来的痛楚。

但是,没想到,曹操竟然说出了震惊天下的那一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给了陈宫沉重的一击,让他无言以对!

曹操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难道这真是一个厚颜无耻到了极点的卑劣人渣吗?

不可否认,曹操确实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但他说出了这句遭到千秋万代唾骂的恶语,还不仅仅是因为自私。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近乎本能的“自我辩护”现象。这种现象几乎会发生在每一个犯了错误的人身上。我们并不能仅据这句话就将曹操定义为大奸大恶之人。

1997年,美国三十九名天堂之门教成员在加利福尼亚州乔圣菲高级住宅区集体自杀。几周前,这个教派的首脑一直宣扬,当哈雷彗星降临的时候,后面会跟着一艘宇宙飞船,这艘宇宙飞船将会拯救他们。几名信徒曾经到一家专卖店购买了一架昂贵的大功率望远镜。他们相信,当哈雷彗星靠近地球的时候,就是他们从地球容器中解脱的时机。他们会通过杀死自己来做到这一点,以便自己的本体(灵魂)被飞船接走。买走望远镜的几周后,这些信徒又回到了专卖店,退掉了望远镜,并要求退款。当店主问他们望远镜有什么问题时,他们说这架望远镜有缺陷:“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彗星,但是却看不到跟在它后面的飞船。”其实,哈雷彗星后面根本就没有什么飞船。信徒们看不到飞船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信徒们看来,他们的信仰怎么可能会错?那艘可以拯救他们的飞船怎么可能不来?所以,问题只能是出在望远镜身上。

这个案例很生动地说明,当人们对某种信念或自己的行为确信不疑的时候,任何与之相背的东西都会被视为错误。人们总会找到很多理由,甚至是很荒谬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消除内心的认知不协调。其实,曹操怎么可能对自己的错误不痛心疾首呢?

陈宫因为误杀无辜而深感内心的认知不协调。同样,曹操也有这种感觉,而且其强烈程度远胜于陈宫。毕竟,陈宫只是外人,而曹家与吕家交情深厚。在这短短的一瞬间,曹操无法排遣内心巨大的认知失调,就只能强行“拒不认错”为自己辩护,以期为自己寻找一个平息内心挣扎与煎熬的恰当理由。

面对如此惨重的错误,除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还有什么更“好”的理由能够遮挡住认知不协调带来的狂风暴雨的肆虐冲击呢?

这句话,可以让曹操永远立于正确的位置,可以让他置身于任何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之外。

否则,面对自己的错误,曹操只有以死来谢罪了。曹操显然不会选择“死”,今日所发生的这一切,都源自于曹操的不肯赴死。他要是不畏死,此时他早已成为万人敬仰的汉室烈士了,哪里还用得着千里逃亡呢?

曹操之所以脱口而出这句话,除了出于强烈的自我辩护之外,我们还可以窥见曹操性格中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曹操其实是一个没有什么城府的人,心中所想,毫不掩饰,就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根本没有顾及这样的口无遮拦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心理感悟:让自己正确”是支撑人们活下去的基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