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曹操
17622500000004

第4章 豪情背后的利弊考量

“恩将仇报”无论在哪一种社会文化背景下都是伤害力最大的社会交往方式。

董卓再暴虐霸道,对曹操还是另眼相看的。他将曹操视为亲信,不但允许曹操进入他的内室,而且在得知曹操坐骑不良后,立即让吕布亲自去给曹操挑一匹好马。董卓希望这些恩惠能够获得曹操对自己忠诚的回报,但行刺不成的曹操却骑着董卓刚刚赏赐给他的良马一溜烟跑了。这怎么不让董卓气得七窍生烟呢?

有意思的是,太阳底下真的并无新事,历史不过是相同桥段的不断重演罢了。这次曹操骑着董卓赏赐的好马背叛了董卓,日后关羽也骑着曹操赏赐的宝马离开了曹操。

恩将仇报当然会引发疯狂的报复,这也是互惠硬币的另一面。董卓立即下令,遍行文书,描其模样,画影图形,星夜捉拿曹操。捉住者赏赐千金,封万户侯。

曹操狼奔豕突,昼伏夜出,直奔谯郡而去。谯郡是曹操的故乡,故乡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当然,衣锦还乡是出于炫耀,而落魄归乡,主要是寻求一种安全感和归宿感。是啊,在最失意的时候,除了故乡,还有别的什么地方能够带给你心灵的抚慰呢?所以,尽管逃归故乡充满风险,但曹操还是热切地奔向了它。

曹操显然低估了董卓的能力。这个横行霸道的军阀自有他霸道的理由,董卓处事果断,雷厉风行,捉拿曹操的公文图形以比曹操更快的速度传达下发,当曹操逃至中牟县的时候,回乡的梦想在顷刻间破灭。

关卡上早已张贴了曹操的图像,把关者按图索骥,一下子就把曹操逮个正着。曹操辩解说:“我复姓皇甫,从泗州而来,哪里是什么曹操?”

把关者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他们宁可错抓一千,也不会错放过一个的。况且曹操的服色模样正好与通缉令上的相仿佛,不由分说,就将曹操拿下去见县令。

曹操见了县令,还是不肯承认自己就是曹操。县令喝道:“我当年在洛阳求官,当面见过你,你还敢狡辩?来人,把曹操给我拿下,明日起解赴京城。万户侯就是我来当了,千金大家都有份!”众人欢喜散去。曹操知道自己难以幸免了,心情复杂,一时也说不出话来。

到了晚上,中牟县令叫亲信随从从牢中取出曹操,带到后院。机敏过人的曹操立即意识到活命的机会来了。

按照常理,县令既然已经确认此人是曹操无疑,那就只要严加看管,明日一早押赴进京,就是奇功一件,绝无可能横生波折,再来审问的而且,即便是要审问,在牢里审问更为稳妥。但现在,县令却让亲随把曹操提到后院审问,这一反常的行为实际上已经隐隐透露出了这位县令内心某种微妙的倾向。当然,要捕获这么微妙的信号也不是资质愚钝的一般人所能够做到的。

县令发问道:“我听说董丞相对你不薄,你为什么要自取其祸?”这个时候曹操的应对策略就非常重要了。如果自以为已经探知县令有暗中放了自己的可能,顺着杆子往上爬,为自己寻找一个理由,苦苦告饶,反而会扼杀这可能的一线生机。

曹操的应对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不但不利用县令可能同情自己的立场,反而故意将县令的立场设定为与自己相反的立场。

曹操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你既然已经抓住了我,就赶快押我去领赏,何必多问?”

很多人担心曹操这样说会激怒县令,从而丧失了那微妙的一线生机,但其实曹操的这种说法是最稳妥的,即便不能让情势好转,至少也不会让情势恶化。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县令铁了心要将曹操送去领赏,那么曹操受戮势在难免,那为什么不摆出一副豪气干云、视死如归的姿态,留下一个绝非孬种的硬汉名声呢?这是建立在县令与董卓是同一立场的前提下的。反之,如果县令的立场与董卓的立场稍有不同,那么这一番蕴涵藐视贬低意味的话就可能成为试探性的激将法,刺激县令说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并进一步做出更有利于曹操的行动。

果然,曹操的策略奏效了。县令说:“你不要小看我。你有鸿鹄之志,难道我就没有冲天之志吗?我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主公罢了!”

县令的这句话立即暴露了他的真实立场。曹操是多么狡黠的人啊!县令将他提到后院审问,曹操就嗅出了一线生机,而此时县令的话更加佐证了他最早的判断。曹操决定将豪情戏一演到底。

曹操大声说:“我是相国曹参之后,祖宗历代已经有四百多年食用汉室的俸禄,如果不想着报效汉室,那和禽兽还有什么区别呢?我以前屈身董贼,就是为了寻找机会为国除害。没想到这次事败,天意如此,我也没办法了。”

曹操寥寥数语,不但洗清了此前与董卓交往甚密的污点,还把自己包装成一个赤胆忠心的大英雄。任何一个对汉室忠心、对董卓不满的人,听了这番话都会感动不已。

县令听了曹操的自我表白,口气立即变了:“孟德,你此行本来打算要去哪里?”

县令本来是直呼曹操之名的,现在却叫起了曹操的字——孟德,语气中透露着几分亲近。曹操知道自己的命丢不了了,而且还掌握了主动权。曹操说:“我本来是想回到乡里,假托皇帝的命令,号召天下,联合各地诸侯一起兴兵,讨伐董卓。只恨老天不让我如愿啊。”说完,还故意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曹操的这句话本是应景之语,但奸雄毕竟是奸雄,这种随机性的话语中竟然透露了他日后行事的战略规划。这时的曹操已经认识到皇帝或者由皇帝发出的诏书是一种奇货可居的资源,而且他根本没认为假托皇帝的命令是很大的罪过。日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政方针,其萌芽即发乎此。

而后半句的哀叹,更是曹操对县令最后使出的攻心武器。能否脱困,成败就在此一举!

县令听了,立即亲手给曹操解开绳索,扶他在上位落座,然后倒了一杯酒敬献给他,下拜道:“公真乃天下义士也!我愿意弃官跟随您!”曹操大喜,急忙询问县令的名字。县令说:“我姓陈名宫,字公台。现在老母妻子都在东郡。我愿意跟着您共谋大事!”

曹操这一次能够顺利脱险,并赢得了人生中第一个追随者,主要在于他能够敏锐地从貌似细枝末节的小事上深刻洞察人心,并不断利用试探性的手段,步步深入,终于逆转乾坤,上演了有惊无险虎口脱险的一幕。如果曹操的应对稍有不慎,即便陈宫还是有可能放他一条生路,却绝不会甘冒大险,弃官相从。反观陈宫,虽然也是足智多谋之人,但在曹操面前却不知不觉坠入彀中,甘心弃官相从,由此亦可见曹操的领导魅力。

两人当即收拾盘缠,更换服装,趁着夜色直奔曹操的故乡——谯郡而去。

曹操、陈宫一路急行,行至成皋,天色已晚。曹操知道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在成皋居住,就带着陈宫到吕家投宿。二人来至吕伯奢庄前下马入见。

董卓行事确实雷厉风行,此时抓捕曹操的文书已经遍行全国,吕伯奢也已知悉。但吕伯奢与曹家交情深厚,尽管收留逃犯罪责很重,吕伯奢还是热情地接待了曹操。对中国人来说,因私废公,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况且董卓专权早已招致天下不满。曹操敢于公开行刺,虽然未果,但却已经给他博得了相当大的政治名声。这样,收留曹操,对吕伯奢来说,于公于私,都是一件荣耀的事情。

吕伯奢首先告诉了曹操之父曹嵩的消息,曹嵩因为担心受牵连,已经离开谯郡到陈留避祸去了。这个信息对曹操来说非常重要。否则他千里奔波回到家,却看不到一个家人,那份孤独和无助可能会让他失去奋争的勇气。

吕伯奢问起曹操怎么逃至这里的。

曹操说起了陈宫的义举,吕伯奢对陈宫称谢不已,说:“要不是使君您仗义施救,曹氏就要灭门了。”见到曹操平安无事,吕伯奢非常开心,打算好好酬谢陈宫一番。但正好家中没有好酒,吕伯奢就对曹操说:“贤侄,你与使君先在家里宽怀安坐。待我到西村去买樽好酒,好好款待使君,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某种程度上,吕伯奢其实是将曹操当作儿子来看待的,所以才会对陈宫感恩不尽。他深感于陈宫的巨大恩惠,决定亲自去买好酒来回馈陈宫。本来这个差使完全可以派一个小厮去做,但吕伯奢在互惠原理驱使下,非要亲自去买,这个回报之举直接引发了一场灭门之灾。

心理感悟:所谓未卜先知,不过是善于看透细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