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7620700000002

第2章 序二 以和谐文化构建“文化之都”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而和谐文化则是文化建设的最终和关键目标,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文化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和谐文化”的重要概念,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揭示了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和谐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逐渐被社会广大成员广泛认同的主流文化,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建设,就构成了它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根本性标志。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遇到新的挑战;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

上述问题,在成都,在西部乃至在全国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映和表现形式。但西部内陆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居民整体生活水平仍然较低。《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2)》显示,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整体生活水平仍然较低,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仍在继续扩大。2011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267.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5277.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6%。与东部地区相比,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在扩大,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2599.85元扩大为2011年的3399.7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5238.93元扩大为8966.8元。《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2)》认为,经过多年努力,西部地区通过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加强土地、能源、矿产、水等资源的节约和管理,强化节能减排;加大对大江大河源头和草原退化区等重点区域的治理,生态区综合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但排放量仍占全国总排量的1/3;万元GDP能耗约下降了20%,但仍是能耗水平最高的地区,2010年在全国万元GDP能耗最高的10个省份中,西部地区占了7个。

因此,建设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就成为保障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度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的灵魂工程。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总体部署,指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我们认识和解决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西部农村文化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找准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对策,指明了方向。

建设西部农村和谐文化,为深入促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既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下一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历史任务。因此,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形成科学文明乡风、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都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

建设西部农村和谐文化,为巩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营造思想氛围。西部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山河壮美,资源富集,与周边14个国家接壤。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等旗号,利用我国西部地区的民族和宗教问题,不断加大对我国的政治文化渗透和分裂活动,支持“藏独”“疆独”等分裂我国的罪恶行径,给我国的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大力推进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丰富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于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安定具有特殊的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建设西部农村和谐文化,为繁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供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人们精神安顿、心灵休息的所在,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寓所。西部地区瑰丽神奇的少数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优秀传统文化之源。建设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发掘并保护这些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是构筑中华文化共同根基和共同价值的文化资本,也是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保持中华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基因。

建设成都和谐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作为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提出了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发展新目标,这标志着成都进入全域文化整体发展新阶段,开始了历史文化名城向国际知名“文化之都”提升的新征程。文化是维系一个社会团结和睦的思想纽带,当前,成都正处于多种机遇汇集、多重任务叠加、多元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奋力打造“文化之都”,必将为构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强大的“软实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成都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文化改革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公布并积极推广践行市民文明公约,以优异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推出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机制初步形成,基本建立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步入全国先进行列,举办了金沙讲坛、百姓故事会等一大批常态化大型文化惠民品牌活动;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较快提升,成为我市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产业之一,文化街区打造成果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有序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活力得到激发;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成都更是将文化产业提升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地位,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培育重点优势行业,繁荣城乡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成都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重要支撑。

编者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