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为了更好地出发
17598300000015

第15章 魅力北湖(9)

保和镇是典型的生态旅游大镇,位于其西北部的小埠村是郴州一座拥有500年历史的古村,现保存有明清建筑37栋,其建筑特征主要表现为白墙、青瓦、码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等,结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小埠古村青山环抱、绿水围绕、良田簇拥,这些资源条件为小埠古村落建设成为具有古韵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保和镇着力探讨小埠村转型发展的新途径,对小埠村古民居建筑进行有效保护,引导小埠投资集团合理开发打造小埠生态园,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发展特色现代农业。2007年,云南今业生态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邓辅唐响应“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号召,带领公司20多位骨干回到家乡小埠村发展产业,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建设与转型发展,小埠采取村企同一党支部、村企结对共建的模式,把开展“万企联村”活动与加强基层党建、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积极与新农村产业建设对接,为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搭建平台,真正实现了村企“互利双赢”。同时,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帮扶村里改善基础设施,组织动员村民出力助企业。一个具有“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生态产业”的小埠特色新农村正逐步形成。小埠古村也已成为郴州市一张靓丽的生态旅游名片。

【探索与实践】

促进村企联合,共同转型发展

这几年来,小埠村的转型发展着力于村企在经济建设上联办、生活环境上联动、党建工作上联建、公益事业上联做,完善了万企联村活动的新模式,有效打开了兴村富企、互惠双赢的新局面。一是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该公司由本村村民与云南今业建筑生态公司共同投建,公司利润的30%由投建村民分红,项目中的鱼塘、果园等由本村村民承包经营,项目建成后优先安排本村村民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二是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郴州小埠生态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利润的70%成立小埠环保与教育基金,用于改善小埠村生态环境、投资教育事业、完善农村基层设施及发展其它各项公益事业。今日的小埠村绿树成荫,游人如织,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三是引导健康生活方式。随着农村基层设施的完善,文化体育运动场所的建设将活跃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村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是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一直以来,我国分散的土地及经营者的小农意识,严重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及农村的规范化造成粮价与社会工资的反差日增,农田抛荒无法制止。而小埠生态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的小埠生态休闲园项目集观光、休闲,生态种养为一体,能实现农业的规模化,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化,并促进了村企共赢,这种发展模式对于破除小农意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进行规范化建设,构建美好家园

近几年,小埠村项目建设风声水起,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村民参股、利益共享”的方式,把整个小埠古村作为一个宏大的生态景区、一个庞大的现代农业经营集体来规划发展。几年来,市、区两级共投入3000万用于小埠村示范点的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规范化建设小埠古村,一是投入300万对小埠村的道路进行改造;二是投入2000万进行小埠村6组、8组的搬迁和规划建设工作,小埠6组的整体搬迁工程已于7月11日动工;三是投入50万元启动农村清洁工程,落实农村垃圾处理工程,新建垃圾处理池10个,购买垃圾桶100个,组织沟渠清淤净化亮化1000米,建立农村清洁工程长效机制,成立保洁员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村庄整洁;四是投入 100万元新修水利设施10处,绿化山头面积1000余亩,屋前屋后,河边路边包干到户种植林木;五是投资4万元改扩建农家书屋并投入使用,书屋面积20余平方米,配有书柜1个、桌子3张、椅子6把。藏书有政治、历史、科普、法律、文学、教育、医学等图书3000余册,报纸期刊100余种,电子音像制品100多张,结合远教平台实现网络共建,成了农民吸取知识,传送信息,勤劳致富的桥梁,为农民提高生产、生活质量,传播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六是扩大能源建设,新增沼气池20个,太阳能20余户,落实能源补贴4万元。

依托生态自然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名片

自200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明确了小埠新农村建设的定位:“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生态产业”,细致分析和设计了小埠新农村建设的三大工程,即基础建设(古村改造与宜居工程)、产业发展(产业融合与培育工程)、文化教育(人心与人才工程)。以小埠自然村为中心,将全村13个组,1376口人,1.2万亩土地以及古村民居、泉水、河流等整体资源盘活整合,建设一个集休闲度假、城郊地产、观光农业及生物科技为一体的小埠古村生态园,把小埠建成一个真正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美丽的国家级新农村建设典范,打造生态旅游名片。

【思考与分析】

一是坚持特色化。生态旅游本质上还是市场经济的范畴,项目能否成功关键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乡村生态旅游一定要在生态和人文的结合上下工夫,把绿水青山、清新空气、恬静环境、瓜果畜牧等与当地特定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整合起来,提倡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务必避免千村一面、村村雷同的尴尬局面。这样既能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又避免了恶性价格竞争的出现。

二是坚持可持续。生态旅游必须确保对当地基本生态、生物多样性和人文资源的保持,确保当地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稳定性,确保当地群众从旅游项目中受益。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都存在一个可承载性问题,游客的到来必然会对当地的生态、文化、经济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这就要求旅游组织者研究当地的旅游接待问题,将对生态的损害控制在其再生能力以内,要处理好因旅游者与当地原住民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对原生态文化的冲击,保持好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民俗,确保乡村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乡村意境。古村落的乡村景观意境的感知已成为现代最为时尚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古村落“古”色的背景依托,是维系古村落旅游的命脉。古村的原生性和完整性是乡村文化生态的集中表现,它包括古建筑的原风原貌,古建筑的名风名俗、古韵犹存的文化气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必须立足于“古”和原生性。

【他山之石】

张掖:发展生态旅游 实现转型跨越

近年来,张掖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立足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战略定位,大力培育生态城市、绿色农业、现代服务业三大生态产业体系,在全省率先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发展生态经济上来,自觉走上了一条转型发展之路。

一是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为契机,加快生态经济功能区建设。

二是以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载体,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旅游城市。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张掖转型跨越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依托张掖独特的西域佛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黑河湿地、丹霞地貌、祁连山自然风光等优势资源,力争将张掖打造成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

三是以实施全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为契机,加快黑河沿岸生态城市带建设。加快以甘州为“龙头”的黑河沿岸生态城市建设,打造沙漠戈壁中永不落幕的水天一色城市带。

四是以国家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将张掖国家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打造成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试验示范集散地、特色产业培育样板区、农民培训实训基地。将“张掖玉米种子”这一品牌做精做强,把张掖建设成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

五是以大开放大开发为支撑,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以大宣传促进大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招商,以大招商促进大转型,以大转型促进大发展。

六是以“联村联户联重点”为抓手,着力促进工作落实。实行“市级领导联村联户联重点”工作制度。市上列出了宜局宜游、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滨河新区建设、循环工业发展等21项重点工作,由16名市级领导每人联系1-2项,抓实见效,以点带面。

【延伸阅读】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应加强的政策导向

乡村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而且还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问题。结合当前的形势,在政策的制订上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当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加快发展。要从产业政策、所有制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构建有利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外部条件,要扶持当地农民、特别是返乡农民从事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同时要吸引发达地区企业,甚至外资企业到条件成熟的乡村开办生态旅游企业,要加快审批立项速度;对现有的生态旅游项目,要减轻企业的负担,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营造法制化的、有序的经营环境。对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地区,要指导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避免因盲目上马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其次,应当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列入当地整体旅游规划和管理的范畴,加强分类指导。通过整体旅游规划的制订,把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纳入到科学化、规范化的框架下,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提高投资的绩效。同时,应当组织专家学者对国外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部分先行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地区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总结,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制订出一套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的规范和指导手册,为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提供实践的依据,避免不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浪费。

第三,加强对旅游服务知识的普及,加大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旅游产业是典型的服务业,对从业者的要求远高于传统农业。农民从事旅游业,是农民的内在素质的一次飞跃。乡村生态旅游能否健康发展,农民的素质是一个关键要素。因此,要把对农民的旅游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农民从业技能、培育新型农民、促进旅游产业更好发展的大事来抓。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要制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训计划,开展灵活多样、实用性强的各种专业形式的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