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半生流离半生爱
17517900000004

第4章 少年事(2)

绍圣元年初,章惇为相。北宋政局始变。

三月,新任官员提倡复行新法。于是,此前奉行“废新法”的大臣吕大防、范纯仁、苏轼等皆被罢。

至六月,章惇以编元佑诸臣章疏为由,召李格非入宫封“检讨”(即翰林院掌修国史之官)一职。意在拉拢李格非,想让李为他提供检举苏轼等人的“罪证材料”。

然而李格非却不为所动,断然拒绝做出此等忘恩负义之事。其不配合的结果,便是被革职外放为“广信军通判”。

于是,李清照一家就此被迫离开了闲雅舒适的“有竹堂”,举家搬到了广信(今河北徐水一带)生活。

于李清照晚年撰写的《金石录后序》 中,亦隐约揭示了当时家境的贫寒: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赵李族寒,素贫俭……” 由此可见,她与夫君的少时生活皆是较为素简的,因而两人仍可于婚后安于清俭。

后再一年,章惇独相。

李格非被召为礼部校书郎,掌管礼仪、祭享、贡举等繁琐要务。他安心地履行着公务,与妻子儿女同享天伦。闲时,便写书赋词。其最著名的《洛阳名园记》,便成于此时。

这一部著作的诞生,对于后来易安词作的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那么,《洛阳名园记》又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

此书记载了洛阳各大名园十八所,不仅述有景物形态、亭榭布置、花木种类等内容,还记录了其中的历史变迁。而更重要的是,李格非不畏权贵,以正气之心披露了洛阳各名园间隐藏的奢靡之风,篇章中连同对于园主的相关描述也收录在内。

如此一部以写景为主体,并以物喻人的创作,无疑让小易安大饱眼福。因名园内有众多名花奇木,她每日里耳濡目染,对景物的描述有了最为深切的研习。她更因熟读了父亲所著的每一句描述,而对各种花木的体性极为谙悉。

亦因于此,后易安词中对于各种花木景事的描叙,才会那般贴切入骨打动人心。

这首《鹧鸪天》便是其较为典型的以花木体性喻人之品格的作品: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这是一首咏桂词。词中却无一桂字,反倒于词的下片,以“梅定妒,菊应羞”来衬托了所咏主体的美好鲜妍。

“暗淡轻黄体性柔”,一句清浅的白描,便将桂花的形象描摹得精巧雅致,让人吟赏再三,仍觉意味深长。

“情疏迹远只香留”,仍旧是素描,却有了悠远的意味。以桂花的色淡香浓隐喻人的内在比外在更为可贵可赞。它(桂花)虽然“暗淡轻黄”,不如梅菊等花种名贵多姿,但它的清高与幽香,使它足以成为“花中第一流”。

易安词中,对于花木的描述可谓众多,几乎占了流传下来词集的三分之一。而推崇某花为“第一流”的却仅此一首,让人不禁为词中喻意的“桂花”主体生起思量来。

而随着深入看去,此人的名字于众字节间,几近呼之欲出。

众所周知,易安并非出身于多显赫的家庭。她的父亲亦非朝廷的名公重臣,甚或还因被罢职而屈居于低位。但就像桂花一般,虽然它的名位不能与御园中“浅碧轻红色”的牡丹芍药相比,但它的清高脱俗,沁人香气却是众花所无法企及的。

“画栏开处冠中秋”,它平日清淡柔和,但它只是蓄势待发而已。它的独特内在,使它在属于它的时节(中秋)到来时,可以轻易便击败众多名花而成为主角。尽管低调,却难掩其绝代风姿。

而“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意指在屈原的《离骚》中收录了上百种花木,却唯独不见桂花。这般清丽脱俗之花,却不被前贤所识,叫易安如何不觉遗憾呢?宋·陈与义于《清平乐·桂》便有慨叹: “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

解读至此,便可知此桂花的喻体,自是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无疑了。他为人低调清廉,洁身自好,不为强权富贵所诱,独自散发着芬芳的人格魅力。他,不与众高官显爵相比,亦不艳羡得势者的骄逸。

这般美好孤洁而内容深沉的人才,易安相信终有一天会在属于他的时代里大放光芒,艳压群芳。只可惜眼下世道无常,如同父亲这般有才之士却无人赏识,她便唯有替其叹恨伯乐难遇了。

这简单清淡的字眼里,却寓意了如此深厚的一份情义。易安体的隐约婉转,在这一首少年之作中,已然初露端倪。

三、赏心乐事谁家院

1.游玩记

静谧的李府午后,少年易安于窗下读书直至微觉倦意。抬起困倦的双眼微微放松颈脖,见得天边已轮换上了落日晚霞,金黄的柔光照得园中一池粉碧相映的荷藕煞是动人。

忽然便忆起此前不久,与同伴们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的情景。同样是玩至这样的日落时分,为身边醉人的风景沉迷而至忘了时间,都想不起来是怎么一路游赏过来的了。

终于玩至尽兴了,也着实疲累了,方与同伴们恋恋不舍地回到船上。正准备往回划行,却不料在这湖中央给丢失了方向,竟不知是谁带头给划进藕密荷深之处去了。

这也是荷那也是荷,层层叠叠,密纵疏横地阻隔着视线,可怎么分辨哪条才是来时的路了呢?太阳都快下山了,一众人在船上相互笑闹嗔怪,争相催促着要赶紧划出去。于是都奋力地要划向认为对的方位,反倒更乱得不知哪跟哪了。

正闹得欢腾,却不防惊飞了身旁一大群栖息于荷茎间的水鸟,沾水的羽翼纷纷扑簌簌地拍打着荷叶掠水而去,扇得众人满头满脸的水花子泥点子。贴游在船边的鱼儿,也慌得到处逃窜。一时间,水波声、划浆声、尖叫声、哄笑声、娇嗔声,声声热闹。直喧嚣了整个黄昏的水滩。

想着那日欢腾活跃的画面,她忍不住地笑将起来。是这般美好如画的年华呵,可以肆意洒脱得忘了来时去路,可以天真烂漫得不顾尘世束缚。

这般快乐地思忆着,灵感突起,忙搁下手中书卷小跑至书房,提笔记下那日动人情形。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

那般陶然自得的时光,就这样被声色俱全地记录在了年仅十六的少年易安的笔下。写罢她细赏再三,然后满意地挥袖欢喜而去。

这首生趣盎然的小令便被独自留于书房,直至被父亲李格非无意中见得。他在案上发现这首天真烂漫而又倜傥风流的作品时,为女儿通篇散发的才情所惊。万想不到寻常之词到了女儿手中竟有如此生命,此间所述情景栩栩如生如在眼前,真是一幅灵动雀跃的画面啊。

李格非遂喜不自胜,心想着外间亦断无人料到年纪尚轻的小女有此才华。于是便索性掩去女儿之名,将词带至友人及同僚面前,让大家相传赏阅。

果不其然,众学官及文人皆为之惊叹不已。

李格非又让众人猜测此作之作者。结果有人猜是当年知密州、白发苍髯的翰林大学士苏轼所作,还有人猜说文中有灵气洋溢,怕还是出自仙家吕洞宾之手了。却无人想到,这般豪放却不失天真的佳作,竟由彼时才年方十六的李家女儿亲手挥就。

于是,小易安一鸣惊人。她的名与词在文人间迅速地传播了开去,为当时的词坛送去了一股清新之风。

后人沈曾植《菌阁琐谈》言:“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 以此说明,易安词作虽大部分属婉约派,却亦不失此类淘气跳跃之作。

同样清新开朗的,还有这首秋景词: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双调忆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这首词,同样记叙了于秋天外出赏玩的游情。

此词分上下两片,下片句律是上片的重复,所以称《双调忆王孙》。以往有人误题为《怨王孙》,后据周笃文考证,此词格律与南宋前人周紫芝同名词纤悉无殊,两首词的格律工整一致,如此才得以更正。

所谓“伤春悲秋”。一般写秋,落笔皆悲,于易安词更为显然。这首秋景词却是个例外,写得生机勃勃明媚清新,是易安词中少有的异笔。

词的上片,从远处描述了秋日的风光:望远处,秋波荡漾,秋日已至,荷花渐次地零落稀少了。空气里,有菡萏香消的淡淡余味袅绕不绝。这样美的水,这般俊的山,无限地亲近人心,真真是无法形容的好啊。

这里表达秋天,是以荷为主体。虽然红(荷花)渐渐地零落了,香气也因为花的调谢而减少,但欣赏者并未因此而转向伤感哀怨,反而用“水光山色与人亲”来形容自己心里无从表达的快乐及满足。下笔处处清妍,含情脉脉。

而词的下片,则收至了近处,如同拉近的镜头特写,细细地描绘出眼前的所见细节,为这副山水图缓缓地点出了颜色。

在易安词中,一般用以喻秋的有篱边黄花,秋雨梧桐,这几乎成了她后来词意的形象背景,读及即觉惆怅悲伤。然而在此词中,却罕有地用“荷叶莲子”作为了秋的代表。

众所周知,北宋的周敦颐有著名的《爱莲说》,出水芙蓉已是公认“明净纯洁”的象征。而“莲子已成”的秋荷,便更让人有丰盈饱满之感。易安如此着笔,便可知其彼时心境当是明净欢快,对生活有着满满的期待与热情的。

“清露洗、苹花汀草”,浅淡的一笔小清新,即增强了这幅画面的生机及淡雅感,让这幅秋景图不至于油彩过重。

在结尾处更以埋头沙中的鸥鹭憨态,一下由静态的赏景变成了动态的游情,并且对应了上片开端的风波浩渺之态,让人更觉眼界的开阔畅快。最后再用一个“恨“字,反客为主地表达了词人不舍归去的留恋之情。

通篇读来,整首词的意象便已勾勒完全,明妍鲜丽又生动可人。词中无论写景或述情都层次分明,情感丰富。自己流连忘返,却道山水亲人;自己依依难舍,却说鸥鹭恋人。情辞酣畅又曲尽人意,隽永深长又明亮欢快。遣词处已显示易安体的婉约柔美,却又有后来少见的清白省净。

此时的易安,虽只是一待字闺中的少女,却已经显示出了与众闺阁之女不同的开放情怀。

如此亦可说明,易安词的创作是与其身世背景紧密牵连的。她的感伤,是因了后来世事以及经历的累积而成,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般的无病呻吟。

生便是如此的了。快乐的时候足够跳舞,忧伤的时候足够断肠。如此,更可见易安的内心里那份赤子般的直白坦城。

2.少女心事

李清照一生中最明媚灿烂的时节,当属结婚前后的两三年间,即十六至十九岁。

这一期间她的词作风格明显,多数率真生动温婉可人。即使有忧愁,但那愁是清新的可轻易透析的,最多亦只是凝结于懵懂眉目之间,未似此后愁结心肠般的悲苦伤涩。

易安喜酒,自少年时便是如此。

每每饮至酩酊,心里便因了醉而无端生起许多怅然若失之意。终于明了前人如李太白为何喜于醉后作诗,那个时候心意纤敏灵感翕动,体内的情绪如同翻飞而脆弱的蝴蝶。言语不可探及,旁人不可惊动。远而又近,飘忽而又实在。

这般虚无飘渺之感,唯有手下文字才可慰藉捕捉啊。于迷蒙微醺里看这个世界,似乎才能够看得更分明些,更真切些。即使,那其实只是自己的一场幻觉。

如同,在梦中时常看见的,那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影子。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春已将尽,昨夜饮了过多的酒。似乎睡得昏沉,又似乎未曾入睡。

早起时,只觉得身软头重,浑身无力。只依稀记得,昨夜梦里有雨点的稀疏零落,还有一阵紧过一阵的风声。

似乎还有着另一人,于梦里不断地徘徊,模糊得不见容颜。那气息,却是如此似曾相识。

醒起后,仍旧觉得惆怅。扶着头,呆呆地坐了一阵。

见得身边人卷起竹帘子,便想起昨夜里那一阵风雨。开得正艳的海棠,不知是否有损伤。

遂问之,海棠是否仍旧盛放如初。

却被告知,海棠还是那般新鲜,还是有花在开。

唉,你却不知我所问,可见并未懂得我心。海棠当然未至于轻易地就被这般风雨折枝断茎了,可惜就只绿叶吸饱了雨水,显得鲜翠而已。那娇嫩的柔瓣细蕊,此时就算仍旧有花开出,怕亦已是被打蔫催瘦了的。

读罢此词,眼前所存的意象,是一个从浓睡深梦中醒来的少女,倚于窗前看到风雨过后遍地残叶落花时的无限伤感。遂觉得一年的春又将去了,开得再好的花也是要谢了的。于是,心下里便隐约地有了对于渐长起来的年岁的敏锐感知,不禁又添了几分愁伤。

这首《如梦令》,便是让李清照享誉八方的那首名作,亦可算作她实至名归的成名作。

此词一出,八方惊动。各方文人纷纷出文评论,一时间赞叹声四起,人人皆知“李家有女善工词。”

这首词之所以得到如此多的高度评价,与词意境的丰富有很大关联。在易安描述的画面里,有意象:雨疏风骤。有情景:浓睡。有事件:残酒。有对白:试问、却道。有对象:卷帘人。有情绪:知否,知否。还有叙述结果:绿肥红瘦。

如此丰富得如同短片的意象营造,却只由一首小词成就,精致的构造形式和多重的生动画面,成就的结果如此出乎意料地妙极。

如此,实在是不得不令人折服词人的婉转心思,亦由此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表现张力以及易安的过人才华。

这首词里,还有一点尤其引人注目,就是易安词受韩偓诗的影响。

韩偓有诗云:

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懒起》

此诗又作《闺意》,描写的是女子于闺阁中的慵懒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