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法宝:宁夏“继续解放思想推进跨越式发展”研讨文集
17479200000012

第12章 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夯实跨越式发展基础

袁进琳

实践证明,项目是投资的载体,是招商引资的载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载体。有项目才会有投资,有投资才会有发展,有发展才会有就业,有就业才会有富裕。如果没有充实的项目支撑,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就缺乏基础,跨越式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发展改革委作为自治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必须不断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努力保持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健康快速增长,为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一、近年来我区项目实施情况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工作,始终把项目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先后实施了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羊肠湾煤矿、灵武电厂等现代化矿井和高参数、大容量机组相继建成,“三纵六横”骨干路网投入运营,太中银铁路、固原六盘山机场、中卫香山机场开工建设,沙坡头水利枢纽并网发电,扶贫扬黄灌溉一期、河西总排干渠上段等工程投入使用,大六盘生态经济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工程扎实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宁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3年~2007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79.8亿元,是上一个5年(1998年~2002年)的2.8倍。5年来全社会投资平均增速达到23.6%。其中2007年完成投资621.8亿元,增长20.7%,投资规模比2003年翻了近一番。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不断上升,已由2002年的69.7%上升到2007年的74.9%。通过一批又一批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保证了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也极大地活跃了消费市场和贸易进出口。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项目工作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

一是项目意识普遍增强。各级各部门对项目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抓项目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普遍增强,“抓项目就是抓经济增长点,有项目才有发展动力”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今后进一步深化项目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是争取国家支持成效显著。2006年以来,我区共争取中央投资62.3亿元(2006年20.5亿元,2007年20.7亿元,2008年1~6月21.1亿元),有力地推动我区经济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必将为我区项目工作增添新的活力。

三是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2006年以来,我区共安排69个重点项目,已有42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其余27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尤其是有一批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前期项目,如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包兰铁路宁夏段复线工程、宁东至华北直流联网工程等取得重大突破。

四是梯次跟进的项目工作机制基本建立。重点项目计划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有续建、有开工、有报批、有储备的项目持续发展态势。

五是项目管理体制日益完善。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和投资自主权得到进一步强化,建立健全了从项目规划、论证、立项、审核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监管体系,促进了项目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项目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个别地区和部门抓项目缺乏统筹,不顾长远,跟风攀比、盲目引进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区域竞争优势还未形成。我区投资已连续4年低于全国平均增速,虽然去年扭转了增速下降势头并实现增长20.7%,但仍低于全国25%的平均水平,更低于邻省陕西39.5%、甘肃30.3%、内蒙古29.3%的增长速度。三是前期工作基础还不牢固。缺乏专业人才,专门机构尚未建立,前期经费保障难落实,导致项目前期工作跟不上,影响项目培育质量和进度。四是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十一五”储备项目中,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可形成产业链的重大项目相对较少,政府投资类项目比重偏高,民间投资项目明显不足。储备项目实时更新的滚动式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二、推进重大项目的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将使我区在争取重大项目和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方面得到中央更大的支持,为一揽子解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创造了条件。但是,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物价上涨压力、节能减排形势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从今年下半年起,我区项目实施和投资增长压力将逐渐放大,项目储备结构单一、总量不足的问题将逐步显现。

(一)宁东基地重大产业项目,是我区经济发展的倍增器。但后续能源化工项目核准难度增大,发展空间受限,迫使我们必须谋求新的工业项目储备方向。宁东基地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是我区实现“再造一个宁夏工业经济总量”的重要保证。基地开发建设以来,已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78亿元,其中2003年~2007年累计完成投资283亿元,年均递增一倍以上。在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带动下,今年上半年已完成投资95亿元,占全区投资的33%。但是,由于国家宏观调控与开发额度制约,资源、能源类项目核准难度加大。今年计划开工的部分煤炭、火电、风电项目至今未通过国家核准或环评审查。我区“两高一资”工业结构也使宁东背上了沉重的节能减排包袱,宁东能源化工项目能否实现“上大”,直接受制于全区淘汰落后产能的“压小”情况。因此,在资源总量有限、开发额度受限、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的情况下,延续宁东以资源消耗为主的项目路线已不能满足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顺应形势,调整项目工作重点,在资源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上求突破。

(二)大庆重点建设项目是近年我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但随着大庆项目的相继竣工,拉动力也将逐渐消失,迫使我们必须谋求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我区共安排五十周年大庆重点项目30个,涉及水利、交通、煤炭、电力、化工、制造和城市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7个领域,总投资规模达568亿元,相当于2006年和2007年全区投资的平均额。这些重点项目的计划和实施,有力地引导和带动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但是,随着大庆的临近,项目进程已接近尾声,有15个项目已经完工,还有10个项目将于年底前相继竣工,其余5个项目将延续到明年或后年,剩余投资额约100亿元。大庆之后,大庆项目的引导带动作用将逐渐消失,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将失去一根重要支柱,甚至可能造成全区投资运行波动、下滑。我们必须提早着手,开辟新的项目储备领域和投资方向,为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更大的动力。

(三)交通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是我区近年政府投资的重点方向。但随着交通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后续重大项目储备减少,迫使我区必须从新的领域谋求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的新切入点。“十一五”规划期间,自治区共规划储备重点项目255个,其中交通水利项目55个、总投资1083.7亿元,占规划投资总额的43%。目前,我区“三纵六横”公路干网已基本完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年内将突破1000公里,实现了所有乡镇通油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的目标;太中银铁路、宁东铁路专用线和六盘山、香山机场建设顺利推进;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东山坡二期和固西引水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等重大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正在实施,大柳树工程和包兰铁路复线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这些项目为改善我区基础条件、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十一五”规划项目如期实现后,我区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后续项目将逐渐减少,投资比重也将随之减小。对此,我们必须增强预见性,在抓好交通水利后续及延伸项目建设的同时,努力挖掘政府投资重大项目,从新的领域谋求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条件的新切入点。

(四)中央补助投资为我区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但随着中央投资重点方向转移,争取中央补助投资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迫使我们必须谋求重大项目储备与争取中央投资新的结合点。在大庆背景下,中央对我区投资力度连年加大,为我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生态建设、基层政权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中央投资将主要用于帮助灾区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对其他方向投资的审批门槛将进一步抬高。我们必须在准确把握中央投资政策取向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尽可能多挖掘一些国家倡导和鼓励的、符合中央投资扶持政策的重大项目,为争取中央投资创造条件。

三、创新思维,进一步明确我区重大项目储备的重点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到2012年实现“两个翻番”、“三个突破”、“四个提高”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翻一番,在重点建设、县域经济、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新型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服务业水平显著提高)。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进一步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我区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增长提供可靠支撑。

(一)基本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和谐社会和跨越式发展目标,准确把握国家投资导向,紧盯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发展方向,突出循环经济、优势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重点,认真研究,深入挖掘,精心筛选,着力储备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二)储备原则

1.超前规划。项目储备既是“十一五”规划的有机延续和动态发展,同时还要兼顾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实施。因此储备项目必须在贯彻“十一五”规划和各项产业规划的同时,着眼长远,超前储备,体现一定的前瞻性。

2.重点突出。突出体现“重”和“大”两个方面。“重”,即对全区或市县、行业的长期发展有重大意义、有明显带动和促进作用的骨干项目。“大”,即项目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能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选择和确定重大储备项目应防止项目规模过小、层次过低、效益低下。

3.依托优势。充分发挥我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渠道、多形式挖掘资源转化优势强、市场开发前景好的项目。

4.注重效益。储备重大项目应当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要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环境改善,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民生,有利于优势产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链延伸,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5.梯次搭配。注意建设标准、规模、时机和次序的合理搭配,做到眼前与长远有机结合,既要防止不顾资金、资源承受能力一拥而上,又要防止项目接续不畅断层断线。

(三)储备重点

1.围绕加快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深入挖掘新型工业化重大项目。继续推动煤炭、电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培育能源化工及可再生能源产业集群,注重循环经济项目的挖掘,做好“减量化、再利用、低排放”大文章,重点储备一批煤化工中下游产业项目和“三废”利用项目,力求在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减排等方面有更大突破。新材料产业以铝、镁合金及板带材、功能性碳基材料及加工产品为重点,装备制造产业以技术升级、提高产能为重点,突出规模化、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项目的挖掘储备。加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储备,深入挖掘一批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软件开发、创新能力建设、特色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重大储备项目。

2.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精心挖掘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以农业产业化和基地建设为重点,注重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工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深入挖掘一批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突出特色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储备,着眼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实施龙头企业振兴工程,培育一批自治区级、市县级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升级。

3.围绕城市化发展,规划储备好城镇建设、房地产开发和生产型服务业重大项目。以打造“黄河金岸”为目标,着眼提高沿黄城市带经济辐射能力、产业聚集能力,进一步加强沿黄城市带房地产开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着重做好现代物流、商贸会展、旅游、信息服务等重点行业的重大项目储备。重视中小城镇建设,加强以海原县城搬迁为代表的重点城镇基本建设项目储备,推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人口转移。

4.围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着力挖掘一批重大水利项目。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中心,按照“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南部保水”的建设思路,着重抓好大柳树水利枢纽前期工作,突出做好灌区节水改造、水资源配置、流域综合治理、蓄滞洪安全等重大项目储备,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网络体系,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5.围绕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储备。重点突出体现社会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标志性项目,储备一批改善环境、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大项目及铁路、公路、航运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吸取四川汶川大地震经验教训,突出加强全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基础设施加固改造项目和棚户区改造、南部山区危窑危房改造等民生项目的论证与储备。新建项目要提高设防标准。

6.围绕建设西部绿色屏障,努力抓好生态建设项目储备。突出中部干旱带天然草场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安全饮水工程和城市污染治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储备,推动“六个百万亩”生态建设工程和防沙治沙示范省区建设项目不断深入,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

四、超前谋划,切实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工作

(一)建立重大项目储备库。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特色、发展定位和项目市场前景等,分别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重大项目储备库,并视情配套行业主管部门重大项目储备库。

1.各市、县(区)和自治区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我区“十一五”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依照项目储备原则,筛选出各自的重大储备项目,经专家评审论证后,分别建立各自的重大项目储备库。

2.自治区发改委要将各级各部门所报送的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分类整理,组织专家评审论证,筛选出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项目,建立自治区重大项目储备库。

3.自治区重大项目储备库实行计划动态管理。项目储备库建设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的动态工程。必须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需要进行适时更新和有针对性地调整,做到常年筛选、滚动储备。要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人民群众热切盼望和有市场前景的成熟项目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区外知名企业集团、金融机构等进行推介,切实把项目储备库建设成为我区争取国家支持和招商引资的“聚宝盆”,引导社会投资的“航标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二)拓宽重大项目来源渠道。在各级部门深入挖掘、动员骨干企业积极申报的同时,还应充分运用媒体渠道,采取必要的鼓励措施,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重大项目名单,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开发的积极性。在重大项目的挖掘中,要特别注重扶持生态、环保和社会事业等资源配置相对不足的领域。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的联合,积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提高项目技术含量,拓宽高新技术项目的来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利用外资方式,积极争取与大公司、大财团的合作。高度重视高技术及要素集聚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大网上招商力度,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

(三)加大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前期工作是储备项目由计划变为现实的重要环节和保证,是项目库建设的深化。对已经确定的重点前期项目,要尽快组织得力人员,保障经费投入,建立激励机制,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确保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要严格遵循基本建设程序,认真落实专家咨询、论证、公示制度,防止决策失误造成人力、财力和资源的浪费。对需要国家审批的项目要经常组织人员赴京汇报,反复沟通衔接,不厌其烦跟踪落实,千方百计做细工作,争取尽快获批,并努力争取在投资补助、项目布点、财政信贷、转移支付等方面得到中央更多支持。充分发挥好桥梁作用,促进银企合作,不断拓展金融合作平台,积极帮助重点项目解决融资难题。

五、深化改革,进一步规范项目监督管理

项目监督管理是维护建设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充分认识规范项目监督管理,对改善我区投资环境,营造良好的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规范项目管理。尽快修订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管理办法,强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建立项目“并联审核”机制,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核准、备案)程序,优化政务大厅服务方式。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建设规划、市场准入标准、土地供应和环境保护政策的项目,建立行政许可“绿色通道”,实现发展改革、经委、国土资源、城乡规划、建设、环保等项目管理部门同步受理、会商审查、限时办结,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大力推进政府投资体制和机制创新,不断完善政府投资管理规章,健全科学、民主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研究制定自治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责任追究办法,全面推行代建制。加大稽察力度,严肃查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项目建设有序、健康、规范。

(二)强化项目监督。建立健全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等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加强对重大项目审核、招标投资、资金使用、工程进度、施工质量、竣工验收、建成后运行情况和绩效评价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规范推进。建立重大项目后评价制度,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和建成后效益结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分析,为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决策水平和完善投资决策机制提供依据。

(三)改进服务水平。加强政府效能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环境,为项目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跟踪、分析、协调、服务,对工期进度经常进行监督,促使项目如期推进。

(四)切实加强领导。项目工作事关跨越式发展大局,各级各部门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真正把项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推进本地区重大项目储备工作,监督、检查重大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兄弟省区的做法,建立上下联动、职责明确的项目前期工作机制,采取专兼职结合方式,设立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办公室。改革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保障方式,采取政府补贴、社会集资方式,建立项目前期工作基金,对项目前期工作实施滚动保障,为挖掘项目、培养项目和实施项目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保障。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