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意义与价值。
礼的根本。
礼的表达。
争与让的统一。
乐是可知的。
礼是对于自我的要求。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词汇——
八佾:古代舞蹈奏乐,八人为一行,一行称为一佾。八佾就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
成长与感悟——
礼是保护伞,也是高压线。一旦逾越,将伤及自身,也伤及他人。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词汇——
三家:即孟孙、叔孙、季孙三家,鲁国的当政大夫。
《雍》:相传是周武王祭毕文王,撤去祭品时歌唱的乐诗,属天子之乐。
彻:通“撤”,指祭祀结束后撤去祭品。
成长与感悟——
道德如洪水,一旦决堤,满眼都是泛滥的景象。
逾越了礼的边界,权力就成为纵容贪婪的助推器。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成长与感悟——
仁,是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这份情义的表达就是礼和乐。离开了情义,礼和乐就无从谈起。
仁,是人内在的自觉。离开了守礼的自觉,再多的礼乐,也形同虚设,空无意义。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词汇——
易:在丧礼上一切治办妥当。
戚:悲戚,哀伤。
成长与感悟——
在奢与俭,讲求排场与真心之间择其一,孔子的选择是宁俭、宁戚。
至佳的选择是内与外、文与质完全相配,即文质彬彬。
对待礼,不重外在的奢华,提倡内在情感的质朴与纯真。
人物——
林放:鲁国人,孔子弟子。姓林,名放,字子丘。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词汇——
夷狄:古代泛称东方各族为“夷”,北方各族为“狄”,因用以泛指“异族人”。
诸夏:指周朝及其所分封的华夏各诸侯国,又称“中国”。“诸夏”往往与“夷狄”相对。
亡:通“无”。
成长与感悟——
夷狄原本没有完备的礼仪制度,但他们热爱学习,力求上进,讲礼明理。诸夏各国原本有着完备的礼仪制度,但有人破坏制度,违背礼制,反而不如夷狄。
夷狄之国尚且有君长,不像诸夏礼崩乐坏,目无君长。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词汇——
旅:祭祀的名字,旅祭。
泰山:古代帝王常在此举行封禅天地之礼,后尊为五岳之首。
呜呼:感叹词。
成长与感悟——
按照周代的礼制,只有天子、诸侯才可祭祀境内名山,季氏是鲁国的卿大夫,他祭祀泰山,是无礼的举动。
自助者天助,自逆者天谴。季氏旅祭泰山本为求福,但适得其反。
人物——
冉有:孔子弟子。姓冉,名求,字子有。有才艺,以政事著名。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词汇——
揖让而升,下而饮:射箭比赛时,先打躬作揖,互相谦让;射毕下堂,又打躬作揖,互相谦让;最后,胜者罚负者饮酒,仍要打躬作揖,互相谦让。
成长与感悟——
看似在观“射”,其实是观礼。
有礼在前,其争也君子。
竞技遵循竞技精神才有意义,其实这是在演习礼仪。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词汇——
素:本色,白色。
绚:有文采。
起:启发。
成长与感悟——
洁白的底子,方可涂以色彩。在质朴、纯真的基础上,礼的形式才有意义。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词汇——
杞:古国名,周初所封,夏代王室之后。都城原在今河南杞县。
征:通“证”,证明。
宋:古国名,微子所建,殷商王室之后。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
文献:文,指记载礼制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历代典策的贤人。
成长与感悟——
有理,还要有据,方可以被证明,可信服。孔子在做这样的工作。
文献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词汇——
禘:禘祭。天子宗庙之大祭。祭祀群庙,五年大祭一次。一般情况下,诸侯不用,不宜僭越。
灌:本作“祼”,在祭祀开始,用郁鬯之酒(一种用黑黍酿成的酒)来灌地降神的仪式。
成长与感悟——
礼表达理,通过观礼而受熏陶,明达道理。
若礼不合理,便没有可观之处。
3.11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成长与感悟——
曰“不知也”,非不知也,实在是意义太重大。
禘祭,表达事业的传承,传承礼乐、传承宗法、传承功德。将这种情思寄于祭天祭地,祭祀列祖列宗。它引导人们勿忘祖宗,勿忘天地,勿忘本初,勿忘功德。以有德树新功,才可以有事业的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成长与感悟——
神是否存在?“如”字用得好!心诚则灵。心在,神就在。
神在何处?神就在自己的心中。何者为神?自己就是神。
祭神,其实是祈请自己的心神。有诚敬之心,才有心神相通,才会如有神助。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词汇——
奥:本为室之西南角,尊长居之,也是祭神方位,隐喻为当尊之人。
灶:烧火做饭的设施,引申为灶神,隐喻当权用事之人。
成长与感悟——
若违背了天理,无论媚于何方神圣,都无用。
敬于神与媚于神,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同理,敬于人与媚于人,亦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人物——
王孙贾:周朝王者之孙,此时仕于卫,为卫国大夫。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词汇——
监:通“鉴”,借鉴。
郁郁:形容事物盛美、繁多。此指富有文采。
成长与感悟——
本章是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整体认识。
周代是礼乐文明集大成者,这源于它是在夏、商基础上借鉴、完善而成的。
与时俱进是礼能够施行的至高原则。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词汇——
太庙:古代开国之君称太祖,太祖之庙称太庙。此指鲁国周公之庙。
鄹人:指孔子父亲叔梁纥,曾为鄹邑大夫。
成长与感悟——
博学从“每事问”开始。
不知而求知,才可能有真知;不懂礼而问礼,才是真的懂礼。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词汇——
射不主皮:射箭不以射中箭靶为目的。
为力不同科:因为人们发力有不同的等级。
成长与感悟——
只有“每事问”,才可搞清本末,认知本源,鉴古知今。本章即为鉴古。
“射”的重点并不是力的较量,那是什么呢?贵在观礼。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词汇——
告朔: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将第二年历书颁发诸侯,内容包括有无闰月,每月朔日是哪一天等,称为“颁告朔”。诸侯则接受历书,藏于祖庙。每逢初一,要杀一只羊,祭于祖庙,称“告朔”,然后回朝听政,称“视朔”或“听朔”。在孔子看来,“告朔”乃是周礼,实际象征着周王朝的权威,因而必须爱护、维护此礼。朔,阴历每月初一。
饩羊:祭祀用的活羊。
成长与感悟——
礼需要一定的形制,形制全部被去掉,意味着礼的彻底消废。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18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成长与感悟——
事君尽礼是为人臣的本分。
无论是面对褒奖,还是批评,都当尽到本分,当位而行。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成长与感悟——
尽礼,不是对人情伦理单方面的约束,是双方都应该秉奉的本分与义务。
对于在上位的人,更是要先行礼。
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词汇——
淫:过度。
成长与感悟——
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乐极生悲;伤者,哀之过而害其和,哀而绝望。
健全、中正的心智与情感,是诗教的主旨。
3.21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词汇——
社:古人建国必立社,用来祭祀土地神。立社,则树其土之所宜之木为社主。
成事不说:事已成,不再解释。
遂事不谏:事已行,不再挽救。
既往不咎:事已往,不再追究。
成长与感悟——
宰我欲劝哀公用严政,使民战栗,孔子并不认可。
有些事情会使人害怕,但不会使人变得善良与仁爱。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词汇——
官事不摄:官员都不兼职,意思是官员太多。
塞门:用以间隔内外的门屏、影壁。
反坫:置放礼器、酒具的土台。
成长与感悟——
恰恰是大器才有更高的要求与警示。
只有自己不居功,功业才会长久。
人物——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管子》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他辅助齐桓公治理国家,在诸侯中称霸,一匡天下。
3.23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词汇——
鲁大师:鲁国的乐师之长。大,同“太”。
翕如:乐声突起。
从:随后,接下来。
纯如:乐曲清纯的样子。
皦如:乐调明快的样子。
绎如:乐音绵延、余音袅袅的样子。
成长与感悟——
乐是可知的。有始,有从,则有成。
在乐中,世事人情,志向与行动在深情地彰表。
人可以知乐,乐亦可以知人。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词汇——
仪封人:仪的地方长官。仪,卫国边境的小城。
木铎:以木为舌的铜质大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巡行振鸣以引起注意。
成长与感悟——
木铎在昭示导向。即便现实曲折黑暗,心里仍然要亮堂。
只要路对,就不怕路远;只要路对,就不怕奔波颠沛。
3.25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词汇——
《韶》:舜时之乐。
《武》:周武王之乐。
成长与感悟——
乐通伦理,乐在表达理。
有的尽美尽善,有的尽美未必尽善。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成长与感悟——
有礼是对于自我的要求,居上要宽宏大量,为礼要严肃认真,临丧要悲痛伤感。
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君上失去了应有的礼仪法度。
礼者无理,则无以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