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极品大将军
16011600000016

第16章 誓师出征(上)

第十六章誓师出征(上)

店小二一脸歉意:“两位客官,本店打烊了。”

“谦之,已经这个时辰了。走吧。”梁景云饮完最后一口酒,站起身来。

两人走出酒馆,借着微弱的月色继续向街巷深处走。越过一片树林,低矮的房屋变成了一间间茅草屋,在初冬的寒风中瑟瑟发抖。

“这里是?”林钰打了个寒颤。

“你还是第一次来这里吧。这里就是长阳区的贫民区了,不论是谁的治下似乎都是会存在的。”

梁景云沉吟了一下,换了话题:“谦之,你难道认为我今天拉你出来,只是为了喝酒聊天吗?”

林钰猜不透,索性就不猜了。“还请殿下明示。”

“总是殿下,殿下的,一点没有些兄弟的样子。算了,你就是这样迂腐之人。”梁景云有些无奈,“其实我只是想知道你的想法罢了。在我看来,固守城池根本没有意义,便是固若金汤又能如何?北胡是我们天生的仇敌。这些年来,有多少黎民百姓惨死于胡人之手?”

“上面的大人物也许不在乎百姓的死活。但我却知道,大梁朝的根基便是这些被他们所轻视的百姓。你看方才酒馆的小二,还有打更的更夫、德顺布庄的掌柜和伙计,他们虽然活得艰辛,但真正支撑起西平百业的却都是像他们这般的百姓。十年前,父亲承袭了汉王爵位,被封为四郡都督,自那之后四郡赋税一直增加,民生安乐。朝堂之上都以为是父亲和夕姐经营有方,其实父亲和夕姐又能做什么呢?他们不过是指导罢了,不去欺压百姓罢了。我大梁的百姓为朝廷贡献之大,到危难之时,为官者却不想着解民倒悬,是失了官德啊。”

这样的思想还是第一次听到,林钰有些吃惊,但却都说进了他的心里。想当日自己难道不是因为同情于德顺掌柜而仗义执言的吗?只不过梁景云比他想的更彻底,也做的更大胆。

“所以我们这次必须出战,不论是为了我和北胡的仇恨,还是为了保护西平的百姓。”梁景云的话掷地有声,像一柄利剑,穿破漆黑的长空。

第二天,西平都督府向靖边军发出命令:三日后出兵,打退北胡的入侵。文官们就像是斗败的公鸡一般垂头丧气。林钰暗想,定是梁景云的强势介入使得出城迎战被确定了下来。虽然觉得梁景云在大义上说的对,但林钰总觉得三日后决出战还是略显仓促了一些,但无论如何,将令已下就断无更改的可能,林钰收拾行装,准备出征。

“不能不去吗?”林苓在一旁带着哭腔,一想到钰哥有可能遇到危险,就感到浑身寒冷,不自觉地出声阻止。

林钰怜爱地看着妹妹,“放心,我是参赞而已,不会真的上战场的,不会有危险。”

林苓嘟着嘴,“那要早些回来,钰哥还没带我参观长阳城呢!”

“好,此战结束后应该有很长修整的时间,到时就带你去城外的千仞山郊游。”

崇勉五年十一月九日,四郡都督府决定出城迎战来犯的北胡突厥部。正午,先期出征的五千士卒已集中在校场内,汉王站在高台上,对着台下严整的队伍,大声道:

“北胡诸部,屡犯我大梁疆土,掠我人民,占我土地,流毒千里,祸及我北疆四郡。我大梁立国二百余年,未尝有一城一地之失,北拒胡狄,西镇诸戎,南抗仁靖,使其不得轻进。皆赖我边军将士舍生忘死,保疆卫民。

靖边成军已近百年,历次大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今突厥北来,妄以一部之力覆我四郡百年基业,实乃痴人说梦。

靖边军第二镇将士,听吾号令。”

“在!”校场上数千士卒爆发出如雷的呐喊。

“现命尔等,驱逐北胡,复我大梁疆土,不破不还!”

“不破不还!不破不还!不破不还…………”士兵们高举手中的长枪,巨大的呐喊声直冲云霄,经久不衰。

骑兵都统左在堂翻身上马,对着台上的汉王拱手,对着士卒传令:“出发!”

大军直出北门,在冬日的暖阳之下踏上征程。

这五千人都是骑兵,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探到突厥军的具体动向和主力位置,相当于大型的斥候队。统军的是靖边军第二镇的骑兵都统左在堂,一位五十多岁的宿将,向来能征会战,与“名将”田甫号称靖边军“双壁”。直接由他统兵,也可见都督府对此次探查的重视。

北胡以骑兵见长,而突厥部较其它诸部更为擅马。一兵常备三马,交替乘骑,来去如风,若不提前掌握知晓其动向,很难应对。经过探查,入寇西平郡的突厥军队共有两个万人队,但大都拆散了攻城略地。所以虽处处告急,都督府却无从判断到底哪一路才是突厥军的主力部队,于是不惜派重兵侦查。意图待查探清楚后,果断出击,毕其功于一役。

左在堂骑在马上。手上紧握着长枪,内心微微激动。没想到平生竟还有机会能再次提兵上阵。北胡来的好啊。正是老夫驰骋疆场的时候。突厥小儿,快快前来领死!

左在堂数十年的征战养成了他十分刚愎的性格,他几乎和北胡所有的大小部落都打过仗,清楚他们的组成和战法。在他看来,突厥化外之民而已,不懂兵法韬略,只知很冲直撞,军力便是再强,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到时自己略施小计,又有何惧?对都督府的将令自然是不以为然,什么探查?凭自己麾下五千将士,何愁不能马踏飞燕,踏平来犯之敌?

大军出得落日坡,左在堂分出五百人交给副手,命作斥候队,,开往西平东部和西部,探查清剿敌军斥候或小队军马。自领其余的四千五百士卒一路向北。据左在堂分析,突厥自北部入寇最为可能。西平东临固伦,西靠赤水,也只有北面是突厥的势力范围,小股军队容易迂回渗透,但大队人马显然还是从北部正面进攻较为实际。

判明了主攻方向。左在堂不禁抚掌大笑。震惊北疆的突厥犯边,不日就将由老夫独领一路偏师平定,当真是不世之功。到时名留青史,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