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静心·舍得·放下之放下
15943700000004

第4章 精进:不懈怠才能得定慧

放下懈怠勇猛精进

勇往直前、专心努力上进是精进。精进能度懈怠。精进的具体内容包括:使未生的善念速生,使已生的善念增长,未生的恶念使其不生,已生的恶念使其速断;修菩萨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纯一直进之心,断妄念,去执著,以求明心见性,自度度人,无有退堕。

我们要避免进入一个误区,精进不是专指参禅打坐的过程,也不专指修行人如何勤奋修行行脚云游的过程。当然,它包括上述两个过程,也包含其它无法一一尽述的过程,说过程无法一一尽述,是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努力过程,所以过程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正因为它的过程无法一一尽述,人们更愿意从结果上去反推一个人在得到这个结果之前是怎么做的。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使未生的善念速生,使已生的善念增长”,它对精进的结果给出了明确的指向,这指向就是:1.没有善念的时候生出善念来;2.有善念的时候将善念扩大。但对于过程就没有明确,也无法明确,通过怎样的过程要因人而异,不能将过程太教条的统一,但有些过来人经历的过程倒是可以参考借鉴,适用于大多数人的过程就被保留下来当做一种常规方法了。

佛教中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种习气。精进是用来对治懈怠的,但是如何做到放下懈怠力求精进这一转变呢,这时候那些实践并成功了人和他们的事儿就是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教材了。我们来看下面几个通过努力有具体成就的例子。

不懈怠的精进之心

印光法师开示:“倘人各实行,则国不期护而自护,灾不期息而自息矣。”精进就是要“个人实行”,靠自己的实际行动,不依赖不懈怠。好多人都有依赖之心,无论做什么事只是一味的祈求帮助,却不知自己发愤图强努力争取,这其实是不可能获得进展的。无论是佛或者菩萨,也只是保佑那些努力争取的人能够有所收获。所以我们想要取得收获,一定要放下懈怠自己努力,不可以一心等待别人的帮助。

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心等待别人的帮助只会让自己心生依赖。把自己的一生让别人操纵,注定会一事无成。当然人们都有面对困境的时候,但越是面临困境越是要自己想办法,一味等待或祈求别人的帮助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不能摆脱困境。

有一个信徒走路时遇上了倾盆大雨,他赶紧跑到了附近的一个屋檐下躲雨。这时他正好看见看见一位高僧打着雨伞在此走过,于是他大喊:“大师傅,可否普度一下众生,好大的雨呀!”高僧却回答说:“雨再大,你已经在屋檐之下,而我却仍在雨中,你不需要我度呀!”

信徒听完立刻走向屋檐外面,站在雨中,又说:“大师傅,我现在也在雨中了,你应当度我了吧!”哪知高僧说:“你我都是在雨中,我之所以不被雨淋,是因为有伞的缘故。你被雨淋是因为没有雨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在度我,你要想得度,应当去找雨伞,而不必找我!”

最后那个信徒被雨淋的全身都湿透了,高僧还是没有度他。他生气地说:“你没有菩萨心肠,不愿意度我应当早说,为何这样对待我,你真是一个自私的人!”

高僧听了信徒的抱怨,并没有生气,而是非常平静地说:“要想不被雨淋,自然是要自己找伞。你一心依赖于别人,不知道自己想办法,自然是要受到雨淋的。修道之人也是要自助,你不应当一味等待别人的帮助,这样是不会解决任何问题的。”

求人不如求己,只有自己度自己,才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一味等待只会使事情更加的糟糕,更加不可收拾。

在山上的一座寺庙内住着一位很有修为的禅师。有一天,有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来到这里讨饭。禅师没有直接给他东西吃,而是用手指了指门前的一堆砖头说道:“你要先帮我把这些砖搬到后院去。”

单手的乞丐非常生气,他愤愤地说:“没有善心不施舍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捉弄我?一只手怎么搬砖呀!”

禅师没有回答他的话,自己伸出一只手搬了一块砖走到后院,然后又走了回来。乞丐一看没办法,只好用一只手一块砖一块砖地搬了起来,足足搬了两个多小时,才把门口的砖搬完。于是禅师给单手乞丐弄了吃的,临走还另外给了些银两。单手乞丐非常高兴,他对禅师感激地道谢。可禅师却回答说:“你不必谢我,这钱是你应得的,这是搬砖的工钱。”乞丐终于明白了,他谢过禅师转身走了。

第二天,又一个乞丐来讨饭。禅师把此人带到了屋后,让他把院里的砖头都搬到门口,然后会给些工钱。可是这个乞丐看都没看转身走了。

禅师的徒弟非常不解,他不知道师傅到底想把砖头放在哪。他把自己心里的疑惑告诉了禅师。禅师说道:“这头砖头放到哪里都是一样的,可这两个反应不同的乞丐的前途肯定会不一样,一味等人施舍而不知自救,终究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正如禅师所料,几年后,第一个单臂乞丐,成了一个很有成就的富人,还亲自上山向禅师道谢。而那个什么也没做的乞丐,终生都在乞讨。

命运对于任何人都是公平的,贫穷富贵不是每个人天生具有的,是依靠人们的辛勤努力得来的。我们只有树立时时刻刻依靠自己的信念,靠自己精进努力才会有所成就。

在痛苦中努力成长

成长是痛苦的,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承受痛苦,但即便是经历痛苦之后,我们也要放得下痛苦的过程,将经历沉淀成智慧。

印光大师一生的经历满布荆棘,出生几个月就患了眼疾,几乎失明,在之后的十几年中一直是体弱多病。他发愿出家皈依佛门,却遭家人的极力反对,无奈行修于陕西兴安双溪寺,之前身上只有师傅给的一元洋钱,在双溪寺讨得最苦的差事。但无论怎样痛苦艰辛,印光大师最终还是走过来了,最终他修得了圆满正果。

印光大师认为人生的修行总是伴随着痛苦。如果能把心量放开,痛苦的经历就是对众生的一种磨练,人们只有在这种磨练中才可以不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最终功德圆满。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伴随着许许多多的痛苦,无法承受这种痛苦的人难以成熟。对坚强的人来说,痛苦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助推剂,是我们智慧的源泉。

有一天,弘忍大师的两个徒弟在吃饭的时候讨论起痛苦和安逸的话题,大徒弟说:“痛苦就是灾难,让每一个人垂头丧气,佛祖一定要保佑众生不要经历任何痛苦。”二徒弟说:“我知道师兄是为众生好,但是痛苦不一定就是灾难,也许是机会呢,再说了,哪有不经历痛苦的人呢?”

“……”

师兄弟二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个没完,但还是没得出结论。刚好他们的师父弘忍大师从这里经过,听到了他们的谈话,于是大师给他们讲了下面的故事和道理:

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有一天,两只蚌偶然相遇,其中的一只满面愁容地对另一只说道:“好多的沙砾总是在我的身体里滚来滚去,使我不能好好地休息,那感觉真让我痛苦不堪、难以忍受。”对面的一只蚌自豪地回答说:“感谢老天,我的体内干净极了,没有你说的那种痛苦,我感觉舒服极了。”

这个时候有一只螃蟹正好经过这里,听到它们两个的对话,停了下来,并对那只自豪的蚌说:“也许你现在真的很舒服,但你的一生也就如此平凡了,最终也只会落得一个蚌壳而已;但是它就不一样了,虽然它现在忍受着无比的痛苦,但是最后却会生出一颗非常美丽的珍珠。”

人生其实就是如此,它是苦的。在世的修行是苦的,这是任谁都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看看世间那些有着非凡成就的人,有谁害怕这困苦,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胸去品尝这苦楚,并以此为乐,也只有如此才可以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从容、成功。

许多的人即使是到了穷途末路,仍旧会凭借自己的力量扭转乾坤。痛苦中的历练折磨,只会让他们成长,激发他们的智慧,最终使他们取得成就,这就好似蚌壳能将折磨它的沙砾转化成珍珠一样。

不仅仅是蚌,还有蝉,蝉的蜕变过程也是一种历练:幼小的蝉整日生活在壳里,不愁吃喝,但这种生活是单一的,枯燥无味的,终日里昏昏沉沉,这样的生活要持续好多年,蜕变对于蝉是一种解脱释放。

蝉的蜕变之舞是美丽的。但蜕变的过程同样痛苦而激烈,这痛苦只有它自己去忍受,去默默地坚持,任谁也无法替代。只有经历了这痛苦的蜕变过程,它才会长出美丽的翅膀,高飞在天空中;它才可以站在枝头,放声歌唱。

痛苦坎坷不过是人生旅途中必经的一段路,也是衍生智慧的良师益友。“唯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痛苦坎坷好似一把铁锤,将我们的人生在熊熊火焰上历练的精美绝伦。只有经过了这种历练,我们才能够成长,变得智慧坚强,我们才能够发现自己最大的潜力。

讲完上面的故事和道理之后,弘忍法师转头看向他的两个徒弟,徒弟们也若有所悟地点点头走开了。

正确面对我们生活中的痛苦挫折,这是生活对我们的考验。古语说的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我们只有在痛苦中经得起考验,才能增长自己的智慧,才会最终破茧成蝶。

“假如生命是一列疾弛而过的火车,痛苦和快乐,就是那两条铁轨,它们在我身后,紧紧追随。”对待痛苦不要逃避,逃也逃不掉,只有承担。人生中痛苦的价值是超凡的,勇于接受它的历练,才能够使自己成长,才能够超越自我,成就完美的一生。

参悟生活一心精进

苦难是一块炼金石,只要能们能将这苦难的经历看淡、放下,在痛苦中参悟,一心精进,一切苦难就是让我们的人生走向开阔圆满的助推剂。

印光法师在给卫锦洲居士的书信中说:“‘因邻火延烧,物、屋一空,其妻惊骇病故,遂心神迷闷,如醉如狂。’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难免遭遇逆境。熟读此篇,心地释然。天之所以成就人者,有苦、有乐,有逆、有顺,有祸、有福,本无一定,唯在当人具通方眼,善体天心,则无苦非乐,无逆非顺,无祸非福矣。是以君子乐天知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随遇而安,无往而不自在逍遥也。”

法师自己的一生无论顺逆境中,一直都是淡定从容,一心信愿净土一宗。可谓世人中的典范。弘一法师也说:“倘能将现在环境的苦乐顺逆一切放下,无所挂碍,则固至善。”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万千众生之中又有几个。印光法师就是做到一点的典范人物。我们身处在这凡尘萦绕的世界,对衣食住行,以及刀兵水火的无情灾祸,无时无刻都要有所顾虑。假如有病发于身体,则衣食住行无法保障,又要应对人祸天灾,这都是对我们悟道修行的障碍。

生活并非都如人所愿,这就是生活对我们的磨砺。日本大正、昭和时期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自由律俳句诗人,他的名字叫种田正一。年幼时的种田正一曾目睹了自己亲生母亲的自杀,这在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不可磨灭的阴影。祸不单行,在种田正一长大之后,他的弟弟和他很好的朋友又死于自杀。这让他的内心极其苦闷,伴随着生活的潦倒困境,最终他自己也有了自杀的想法。

这之后,种田正一用尽了上吊,喝药,跳海等各种各样的手段自杀,可是都没有成功。最后在一次跳海不成之后,它十分沮丧地去了附近的报恩寺。找到方丈后,他对方丈诉说了自己不幸的经历,还不住地抱怨说:“生活真是太戏弄于我了,死都不让,但是我真的是感到活着没有了任何意义,要不请您收留我吧!”

方丈对他说:“既然你死不了,就说明我佛慈悲,在度化你。”

“如果是这样,佛祖是不是有办法帮我。要不我在这里参禅吧!这样或许能够得以解脱。”种田正一正色说道。

方丈回答说:“参禅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种田正一反问道:“难道你们不是经常在参吗?”

方丈回道:“只因没有用我才要做”

听了方丈的话,种田正一沉思了许久,从此他再也没有了自杀的念头,而且还创作了下面的这首自由律:

躺在也许就此死掉的土上。

蝉声,是否在找死所。

在生亡之间的雪下个不停。

一直走,走到倒下去为止的路边草。

老是不死,所以剪指甲。

能安静地死的样子,草也枯了。

愈鸣愈短的虫之命。

人生的修行并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活着”这个过程。天生我才必有用,这是绝对的。只要你能够相信这一点,坚信自己的价值,接受生活给予的磨练,不断自我成长,就一定可以使自己成为“无价之宝”。

生活就是个五味瓶,这其中的酸甜苦辣都有着它们存在的意义,我们要放下经历中的痛苦,在思考和参悟中精进,坦然对待一切。

一个小和尚向行思禅师请示:“师傅,究竟什么才是生命的真谛呀?”

行思禅师颔首而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其弟子:“集市上的菜价是否涨了?”

小和尚不明白禅师的话,于是说:“师傅怎么答非所问,弟子不明白。”

行思禅师说:“那你先回去想明白吧!”

小和尚苦想了好多天终有所悟:“原来这日常生活之中处处都能体现生命的真谛呀!”

后又有一个小和尚问行思禅师同样的问题。

禅师反问他:“先告诉我你从哪里来?”

小和尚回答说:“我从曹溪六祖师父处来!”

行思禅师接着问道:“那你来时是不是带了什么东西?”

小和尚摇头否认,并转了一个身,向禅师示意自己空无一物,已经看破一切。

行思禅师叹道:“你其实根本没有看破,这一切都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已,难道你的身上没有带着泥土吗?”

小和尚急问:“人们都说你知道人生的真谛,不知能否告诉我?”

行思禅师回答道:“告诉了你也没有用,因为连自己的本性都还没有把握住,追求人生真谛也不会有用处?”

之后又来了一个小和尚,行思禅师还是问他同样的问题:“你从哪里来?”

小和尚回答说:“我从曹溪六祖处来!”

禅师又继续问:“你来时是不是带了什么东西?”

小和尚答:“去曹溪那里修行前,没有丢失什么东西,所以走时也就不曾带!”

禅师反问:“既是这样,你又为何去曹溪?”

小和尚回答说:“我只是在参悟生活,感悟禅机,如不去曹溪,我不会明了事实都在我心中,那也就不会明白自己其实并不缺少任何东西。”

这个小和尚就是后来的石头禅师。

面对生命的磨砺,只有从容应对,一心参悟修行,才可以获得大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自己的心智。

修到五杂念,智慧自然来

精进修行,修一颗清净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不断精进中获得大智慧,走向光明圆满。

印光法师曾说过:“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则此理方能彰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印光大师是在告诉人们,修佛一是在理上修,二是在事上修,理是德,事是功,理和事都修,有德也有功,人的性德才能显现出来。

印光大师还说:“虽悟理而仍不废事,方为真修。事理二法,两不相离。由有净心,方有净境。若无净境,何显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是名心具。若非心具,则因不感果矣。念佛之人,必须生真信,发切愿,决定现生求佛加被,到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平时念佛,如丧考妣,如救头燃。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有污秽,何能生净土乎。”

印光大师这段话主要说上求佛道,如何求呢?既在理上修又在事上修,两者相辅相成,不被功名利禄诱惑,才能修得一颗清净智慧心。这段话既有精进的过程有包含精进的结果。

正如印光大师所说:参佛悟道不起杂念,一心修行,最终能成正果。其实不仅参佛悟道如此,做任何事只要不起杂念,不陷入焦虑,一心精进,就会心生智慧。

一心精进不拘泥于形式,不是一味枯坐念佛,遇到问题后,处理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更是精进修行的结果。

有一天,一休禅师正在打坐,一位信徒走过去对一休禅师说:“我活不下去了,请大师度我一程。”

一休禅师不解,于是问道:“这且不急,你可以先告诉我为什么你活不下去了吗?”

信徒回答说:“事到如今,不瞒禅师,我是做生意赔了,由于之前欠了许多债,现如今每天都有债主来逼债,日子没法过了,因此我要一死了之,望禅师成全。”

“你想想除了一死了之是不是还会有其他的办法?”一休蝉师又问道。

信徒十分无奈地说:“禅师不知道,我现在除了一个年幼无知的女儿,已经是一无所有了,我这也是走投无路啊。”

一休蝉师听了这话高兴地说:“这样就有办法了,你尽可以为你的女儿选一个好的人家,这样就可以让她的夫婿为你还债呀!”

信徒听了不禁摇头说道:“蝉师有所不知,我唯一的女儿才不过8岁,一个孩子,怎能让她嫁人呢?”

一休蝉师打断了信徒的话,说道:“这没问题,我可以做你的女婿,迎娶你的女儿,帮你还债,只要你同意就可以了。”

“这……这怎么可以,你一个出家修行之人,怎能结婚,怎么能迎娶我的女儿、做我的女婿呢?”信徒惊恐万分。

一休蝉师却胸有成竹地摆了摆手,说道:“这没有问题,这事儿你如没什么其它异议,就这么定了,你即刻回去宣布此事吧,迎娶完毕后我就作为你的女婿为你还债。就这样定了,你回去吧。”

这位信徒非常敬重一休蝉师,他不敢违背,于是回家后宣布了这桩婚事。这个消息一经传出,马上轰动了全城。

迎亲的那天,信徒的家的门口有很多的人围观。

一休蝉师来迎亲了,可是他到了门口后,并没有进去,只是吩咐信徒搬了一张桌子放在门口,并放上文房四宝。一休禅师随即写起了书法。人们见禅师的书法写得很好,都争相购买,忘了今天是来看一休蝉师给人家做女婿的了。就这样,一天下来,一休禅师都没有时间停下歇息。最后卖字的钱积攒了几箩筐。

一休禅师问信徒:“这些钱是不是够你还债了?”

信徒惊喜地跪倒在地说:“够了,够了……禅师真乃活菩萨,一下子就赚到了还债的钱!”

一休蝉师拂袖于背道:“既然如此,你不用自杀,也不用嫁女了,我也不必再做你的女婿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

故事中信徒是急于求死,想逃避问题,而一休禅师却一心不乱,想办法解决问题。这需要智慧,而这智慧有来自于心的专注。而这专注则来源于精进修行。

人生只是来求证

世事沧桑,任谁也无法保证下一刻柳绿花红,对于未来,我们无法预知,但饱经人生的沧桑后,每个人终归都将辞世而去。因此我们要的不是一死了之的结局,而是一生求证的过程。放下那些招来烦恼的欲望,在人生的求证过程中明心见性,以求圆满。

印光法师曾说:“一切众生,从无始劫来,在六道中无业不造,当发心修行,以求往生。”人自出生开始,就在面对着死亡,自生至死其实就是一个求证的过程。从我们的第一声啼哭开始,我们的人生便开始了。世事无常,任谁也无法保证下一刻是柳绿花红,对于未来,我们无法预知,但饱经人生的沧桑后,每个人终归都将辞世而去。因此我们要的不是一死了之的结局,而是一生求证的过程。

从前有一位无所事事的流浪汉,他整天就知道在一颗大树下面晒太阳。他总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神情也总是萎靡不振,面带慵懒。

一天,有一位高僧在此路过,见到这流浪汉后决心教化他一番。便走上前去问道:“施主,在这大好的时节,如此好的天气,你却在此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地晒太阳,而不去做自己应当做的事,这是多么浪费生命时光呀!”

这个流浪汉叹了口气回答说:“我在这个世界上一无所有,唯有这身躯壳还是自己的。没有什么值得我耗费心力去做了,晒这具躯壳就是我人生的全部事情了。”

“你难道没有家人吗?”高僧又问道。

流浪汉回答的倒是干脆“不想去有,有了家人太过拖累,不如自己一个人省心。”

高僧随即追问“你就没有一个值得去爱的人?”

这流浪汉又回答,“不曾有,爱过之后终会有恨,那样太痛苦,所以还是没有的省心。”

高僧惊讶道,“你难道不想拥有财富?”

流浪汉回答:“不想,千辛万苦挣来的财富最终还是要花掉,这太过耗费心神和体力。”

高僧思索片刻,说道“原来如此,那我去帮你找条绳子来吧。”

流浪汉奇怪地问道:“找绳子来做什么。”

“帮助你了结此生呀!”

“为什么了结此生,你要害我?”流浪汉瞪大了眼睛。

高僧回答说:“不是害你,是帮你呀!人出生之后终将要死去,与其生了再去死,那就不如不出生的好。所以说现在的你,真的是很多余了,不如赶快了结的好,这才对应上你自己的推理呀!”流浪汉听了哑口无言。

人生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但是过程却可以无限精彩,我们来这世间,只是为了求证,在求证中精进,让智慧增长,让心灵升华,这才是我们所要的。

自度度人造福众生

很多人都有为众生做事的慈悲心,但是这慈悲却容易幻灭,这是我们尚在执迷苦求当中,清净佛心没有显现出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放下一切营营役役的做法精进努力,只有降服自心,破除执迷,才能慈悲长存,造福众生。

对人生的探索与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改变世界,可是改变世界的根本方法是要先认识和改变自己——我们最熟悉又最陌生的自己。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世间万物的相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辨别是非,但却无法完全看清自己。有时候,我们能看到别人的不足与缺陷,却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我们能看到别人的贪婪与邪恶,却看不清自己的吝啬和愚痴。

我们艰难一生,大多时候总是执迷苦求,却难以完全醒悟,印光法师教化众生破除执迷,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降服自心、改变自己,为众生谋福利。

认识和改变自己是改变世界的第一要务。印光大师一直提倡儒学,倡导把儒学和修佛结合起来。中国的老子也曾在《道德经》中写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由此可知自知的重要性。

可时至今日,我们发现仍然有很多的人对于自我认识不够重视。其实很少有人真正懂得认识和改变自己对人生有何意义,但我们的眼睛却总盯着别人盯着社会,并极力进行批判,我们总是很少有闲暇来观察自己。即使是借用镜子看到了自己的外表,也从不肯静下来感受自己的内心,而且大多时候总试图遮掩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佛经上说:“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度化他人、造福众生。”印光大师提倡人们学佛之前先看《了凡四训》,也是想让人们认识到,要度他人先度自己的。参禅悟道就是要我们能够明心见性、澈见自己。只有这样才可能度化他人、造福众生。

和内心做交流

认识自己,明心见性,才能够振翅高飞。印光大师在给融明大师的书信中写道:“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国,闻佛法。所不幸者,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速出三界。”

大师又在与康泽师书信中说:“(光)宿业深重,现行劣弱。虽起长期,绝无进步。妄念胜于佛念,业识障彼智识,佛慈普被,犹不蒙益。每一思及,惭赧无喻。然佛既不以摄受诳人,(光)必以死期败烈哀求加被。即当时不蒙加被,终有加被之日。”

印光大师劝人把持心念,不被烦扰之事所动摇,断除孽缘,一心修行,增长自己的智慧。

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非常重要,《孙子兵法》上说:“唯有知己知彼,才可百战而不殆”;“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这句话也广为流传。那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自己呢?

如来在菩提树下得道之时即悟道:“奇哉!怪哉!原一切众生皆有佛之智慧德相,却都执著妄想而不能证得之。”

其实我们每个的人得内心深处都有着佛的智慧,只要我们能够剥离了表层之色相,就可以认识到真正的自己。

让我们看看马祖禅师对大珠慧海禅师的教诲。

马祖禅师问慧海禅师:“你来我这里做什么?”

慧海禅师回答说:“我来此以求佛法。”

马祖禅师说:“我这里空无一物,又哪里来的佛法,你丢弃了自己的宝贝不管,到我这乱找什么?”

慧海禅师面有疑色地追问:“我哪有什么宝贝呀?”

马祖禅师回答说:“你现在想跟我要的就是你的宝贝,你已经有了这个宝贝,而且收放自如,为何你还要四处求索?”

慧海禅师当即顿悟。直到许多年后,有人问慧海禅师,“怎样修佛?”禅师即回答说:“清净之中既是如来。”

灵训禅师也曾问过归宗同样的问题,“怎样才可以成佛?”

归宗回答说:“也许你不会相信我所说的话。”

灵训禅师答道:“大师即肯开示,我怎能不相信?”

归宗禅师说:“你自己即是佛。”

修证悟道,就是要我们剥离浮华假象,认识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要认识自己,能过做到明心见性,就要剥离内心的虚妄,不被事物的外在变化所迷惑,见到事物真实的一面。

有个人每天都会把守在一个大路口旁边,每当有路过这里的人,他都会向其提出一个谜语,猜对谜底的人就可以平安路过,猜不对的人就会被他杀掉。

这个谜语就是:“早晨走路用四只脚,中午走路会用两只脚,晚上走路则用三只脚,用脚最多的时候却走的最慢,力度最小。它的谜底是什么?”

这其实就是对人生的一个真实写照,说的就是人的一生要经过的几个不同阶段,它的谜底就是一个“人”字。

但是非常遗憾,许多的路人并没有猜对谜底,这是因为他们对人生没有最基本的的认识,一个不能对人生所要经历的阶段有简单认识的人,就只能被杀掉了。

最后,有一位得道高僧猜出了这个谜底,这个人羞愧的跳崖自杀了。

这个人虽然死了,但这件事给我们的警示还是常留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对人生的基本阶段、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

孟老夫子教导我们:“吾日三省吾身”。有位得道高僧说:“静坐常思,以求明心见性,增长智慧。”

认识自己就要经常自省,回眸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有经历,纠正其中的偏颇,明了其中的真谛。认识自己,就懂得在不同的环境下实时调整自己,这样就可以在人生经历中获得成长,提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