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天成就好口才:让你八面玲珑的说话艺术
15858000000006

第6章 言之有术:要把话说好(2)

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说话

人生中,很多时候,我们与人产生矛盾,遭受挫折,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友善,也不是因为我们欠缺能力,而是因为我们不会说话,不会说好话——不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说话,因而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致使人生的天空不那么明媚。

相反,如果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说话,那么我们便能成为一个言之有术的人,如此一来不仅能够避免冲突和矛盾,让人生更加顺遂。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说服他人,让我们的生活多些如意,少些不如意。

在战国时期,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在国家危难之际,郑国的士大夫建议郑伯派遣烛之武去说服秦王退兵。

烛之武领命前往秦国的驻扎地,秦穆公接见了他。他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围攻赵国,赵国快要灭亡了,如果赵国灭亡对秦国有利,我又怎么会来麻烦秦国呢?越过别人的国家把远方的国家作为秦国的领地,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国的领地呢?邻国的领地扩大了,秦国的领地就缩小了。如果您放弃攻打郑国,而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接待来往过客的主人,秦国派出的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就可以为他们提供他们所需的东西,这对秦国有利无害啊!并且您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当时应允您焦、瑕二座城池,但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开始修筑防御工程。晋国,什么时候才能满足呢?现在晋国在东边想要灭掉郑国,又想向西边扩张,那么秦国就会危险了。因而我希望您能慎重地考虑这件事。”

烛之武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撤兵,并不是因为他有神奇的魔力,而是因为他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说话,让秦穆公听着觉得烛之武是在处处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尽管实质上他是在为郑国的利益做打算。站在秦穆公的立场说的那些话让秦穆公觉得句句在理,让他充分认识到,要是灭掉了郑国,那就等于为晋国谋利,同时也就等于让秦国陷于不利当中。试问,如果烛之武不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说话,他还能说服秦穆公撤兵,从而拯救郑国吗?“老态龙钟”的烛之武还能被人刮目相看,自此备受器重吗?

生活中,我们不妨向烛之武学习,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这样才能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去,让对方打心眼儿里认同我们的观点,进而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杜拉拉升职记》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公司为了迎接合作的对象准备了一场宴会,就在一切准备妥当的时候,迎接来宾的车突然出现了故障未能及时赶到,由于时间紧迫,公司短时间内无法找到合适的车。于是就给一家租车公司打电话,结果对方知道了这个情况后,立即把价格抬高了很多。这远远超出了公司活动的预算经费,于是一群人很犯愁。

结果杜拉拉拿起电话打给这家公司,对他们说:“我们公司目前只能给出这个价格,但是我们是一家大公司,以后可能有很多的合作机会,如果这一次我们合作成功的话,那么以后还会有很多的机会合作,这样你们的利益就会更多,这种双赢的事情,相信贵公司会接受吧。”

杜拉拉的这一番话,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说的,指出这样做对对方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为对方的利益考虑,因而对方满心欢喜地按照杜拉拉给出的价格派了车。生活中,如果我们也能具有这种“说”的智慧,那么人生将大不一样。

用好话抬高别人

抬高别人是一种智慧,抬高别人是对别人的尊重,能体现一个人的涵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者比比皆是,而真正能够做到抬高别人的人则相对较少。殊不知,抬高别人,也是提升自己,在抬高别人的时候,我们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也会随之提升。这有利于我们融入社会,获得长远发展。

会说话的人,总是能适时地用好话去抬高别人。抬高他人,是对对方的一种仰慕,而我们在他人眼中也会成为一个谦虚的人,是知分寸、懂进退的人,这样一来,他人就愿意给予我们机会、支持、提携。

用好话去抬高那些地位和自己相当的人,说明你不妄自尊大,知道“山外青山楼外楼”,懂得尊重他人,因而别人也愿意肯定你,愿意与你交往。用好话抬高别人有利于你为精彩人生储备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抬高那些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你给别人奖赏,对方会铭记于心,会因此更加佩服你。在你人生的关键时刻,这些人很可能是最可靠、最可能会帮你渡过难关的人。

因此,我们要懂得运用“用好话去抬高别人”这一策略与人交流,让自己因此赢得别人的认可和支持。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

乾隆皇帝和他的一个大臣,走进一座寺庙,迎面看见一尊弥勒佛。乾隆就问大臣:“为什么弥勒佛会对着我笑?”这位大臣说:“这是佛见佛笑。”

之后他们接着往前走,乾隆回过头来,看见弥勒佛正对着大臣笑,于是就问:“弥勒佛为什么对着你笑?”大臣回答说:“他笑我不能成佛。”乾隆听了笑而不语。自此格外宠爱这位大臣。

很明显,大臣的话抬高了乾隆皇帝。尽管乾隆知道这是大臣在抬高自己,但是大臣说话的方式却深得他的心,让他觉得很开心,因此他也不吝啬给予大臣青睐。

其实,日常生活中,人在高兴的时候气氛会变得更融洽。因此,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适当地用好话去抬高别人,事情就会好办得多。

一般情况下,乘务员要求家长给孩子补票的时候,常常会发生争执。但是下面这位乘务员却没有。

一次,一位家长带着小孩上车,这个小孩一看就知道已经超高了。于是乘务员要求家长补票。家长很不耐烦地说:“孩子都还没上学呢。”乘务员立即就说:“孩子没上学都这么高了,这可都是妈妈的功劳啊。您的孩子上学后一定是所有孩子里最高的。”这位家长听完后,觉得很开心,就欣然补票了。

可见,多说好话去抬高别人,能够愉悦对方,有利于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让人生更加顺遂。

激励,让别人听从于你

激励之言,是好话,能带给人积极的心理体验,有利于我们将话说好,成为一个言之有术的人。

在与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如果觉得别人做得不对,或做得不够好,与其批评他人,不如适当地激励他人。这样更能让他人听从于你,激励的话往往比批评的话更有效。

据科学研究表明,一句激励的话语,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

一次,国际著名的NLP大师尼克拎着一堆行李前往国际会展中心,穿过酒店大门来到楼层大门的时候,正要放下行李去开门,门却突然开了。他回头一看,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尼克很感动,但是当时即将上课,他没有时间表示自己的感谢,只是点头向小伙子示意,之后就匆忙地离开了。

说来也巧,当尼克走进教室的时候,发现那个小伙子也在,激动的他说出了激励之言,他称赞年轻人是一个“热心肠,乐于助人的人”,并且勉励他“以后要继续发扬这种品质”。

后来,尼克发现每周自己上课的时候,那位年轻人都守在大门口,为自己开门。

虽然尼克那句激励之言,本意并不是让年轻人为自己开门,但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因为一句激励的话,年轻人从此开始坚持为尼克开门,并且对他人也始终保持热心肠。由此可见,激励的话语拥有无穷的力量。

激励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威力,从某种程度上说,那是因为它是一种好话,要比批评的话好听得多,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人生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激励之言的力量。想让别人听你的,不妨多激励他。要知道,很多人都“吃软不吃硬”。有时候强制别人去做某件事,别人不一定乐意去做,但是,一句激励的话也许就能让其心甘情愿地去做这件事。

王辉被调往一家新机构做主管,最近有件事情让他很头疼,他的一个下属经常迟到,人称“迟到大王”。但是这个“迟到大王”的工作技术全公司无人能及,因此不能辞退。王辉的前任,曾经找这个“迟到大王”谈过很多次,甚至多次以扣工资作为惩罚。但是,这个人依然我行我素,经常迟到,甚至比以前迟到得更久。

王辉在上任前,上级已经下达了命令,必须解决这个“迟到大王”的问题。于是,王辉一上任就认真观察了这个下属,而且通过一定的渠道了解了这个人的性格。最后他得出结论是:这个人“吃软不吃硬”,所以不能采用强制手段。王辉认为,与其批评他,不如跟他说“好”话,换批评为激励。

这天,早上上班的时候,这个下属又迟到了,正好被王辉撞见了。而他招呼也没打,准备无视王辉的存在。这时,王辉和颜悦色地说:“你今天有进步,以前至少会迟到10分钟,今天只迟到5分钟,进步了,希望你继续努力。”

结果,奇迹真的出现了,从第二天开始,“迟到大王”竟然再也没有迟到过,有时候甚至还会早到几分钟。

上级没有想到王辉这么快就解决了“迟到大王”的难题,对他称赞不已,很是器重。

王辉就用激励的好话让这个“迟到大王”听取了他的建议,改变了自己的习惯,从此不再迟到。而王辉自己也因此而得到了领导的赞赏,使自己的职场之路变得更为顺畅。

总之,想要别人听从于你,有很多的方法,如使用权力相威胁、用利益去诱惑别人等,但是要真正让别人从心底认同你,信服你,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励。生活中,我们要尽量用激励代替批评,让激励之言既愉悦他人,又帮我们实现有效影响他人的愿望,进而创造精彩人生。

大智若愚的说话方式

所谓大智若愚是指,才智出众的人在处理很多日常事务时显得很傻,常常吃亏,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愚笨的做法却是最聪明的。

其实,不仅做事情要大智若愚,说话的时候同样也要充分运用这种智慧。而所谓大智若愚的说话方式是指,在说话的时候保持低调,不过分彰显自己的聪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不借故抬高自己,话要说,但没有“锋芒”,不太多,也不太满,说到某个平常的程度就可以了。

明代的学士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愚蠢的人,别人会讥笑他,聪明的人,别人会怀疑他,只有既聪明而看起来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说话采取大智若愚的方式才能进可攻退可守,才是真正的智者。

那么,大智若愚的说话方式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用沉默代替回答。遇到不想回答的问题,可以适当地保持沉默。

第二,明知其理也含而不露。有些事情即使心里清楚明白,也不能抢着发言,甚至不能说出来。这是说的智慧,更是处世的哲学。例如,在办公室,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说某个同事的坏话,然后别人问你:“你觉得呢?”真正的智者即使知道被谈论者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也不会言明,会含而不露,会说:“哦,这个人,其实,我不是很了解。”

第三,要装傻充愣。人生在世,难得糊涂。必要时也要装傻充愣,这是大智若愚的核心。下例中的实习老师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一位实习生,在学校实习了一个星期后,最后班主任安排他上讲台。并且安排了很多老师来听课。等大家都坐好以后,实习生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字。这时,一名学生突然大声说:“老师你写得真好,简直跟我们李老师写得一样好了。”

实习生想:“这下糟了,这话要是传到了班主任李老师耳朵里,可就麻烦了!实习生和资深特级教师写得字一样好?他心里会不痛快。”突然他心生一计,回头对着台下说:“要不怎么说你们是李老师的得意门生呢,这些内容脱胎于你们李老师的教案,你们竟然一看就看出来了,真是师生默契!好了,言归正传,下面,这位同学,请你来为我们朗读一下课文。”

于是,这名同学开始朗读课文。而坐在后面听课的李老师脸上的表情也自然多了,尴尬就这样消除了。

这位实习生在这种尴尬的场合中懂得装傻充愣,看上去是一种傻——学生说他字写得好,他却认为别人说他教学的内容好,其背后却充满了智慧,化解了一场人际危机。

当然,要想掌握大智若愚的说话方式,光靠这三点是不够的,除了掌握这些主要方法外,随机应变的能力、处变不惊的能力等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用心地在日常生活中去摸索。

总之,要谨记一点的是,智者不会轻易露出锋芒,会有所不言,他们说出来的话,看上去愚笨,其实充满智慧,对事态、个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