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白宫200年内幕
15571000000009

第9章 和睦与交恶(1)

民主共和党的一统天下

1808年初,年轻的威廉·卡伦·布赖恩在波士顿发表了一首题为《禁运》的长诗,对杰斐逊极尽讽刺之能事,诗中有一段这样写道:是你,玷污了每一位爱国者的名声,是你,给人民带来灾难,给国家带来不幸;滚,卑鄙的小人!快离开总统的宝座。

快揭开你的秘密,无论是清白的还是丑陋的。

哲学家,快去研究萨莉的美貌,

快去投向那黑奴的怀抱。

把印玺交给那些远见卓识的人,

再不容许你主宰国家的命运!

对杰斐逊来说,即便没有这些恶意的诽谤,他也早就打算退隐了。

8年忙碌的总统生涯已使他精疲力竭,他完全明白和体会到华盛顿当年的苦衷。他渴望回到蒙蒂塞洛的庄园过一种宁静、闲适的隐士生活。

在离开白宫的前一天,杰斐逊告诉朋友说:“几天之后,我就要回到我的家、我的书和我的庄园那里去了,任何一个囚犯解除镣铐时都没有像我摆脱权力的桎梏时那样心情舒畅。”

然而,要求总统留任的呼声却十分高涨。随着美英矛盾的加剧,先后有9个州和1个准州的议会致函杰斐逊第二届任期结束后不要退职。一位有影响的宾夕法尼亚共和党人写信劝说杰斐逊:“现在的事态和形势明摆着,您绝对不能拒绝再一次连任总统……人民拥护您的声音从来没有现在强烈。”对此,杰斐逊语气坚定地答复说,在适当的时候放弃他的职位同忠诚地履行这个职位一样,都是他的义务。如果宪法和惯例没有规定总统的任职期限,总统职位就成为终身的了。他表示:“我不愿当无视杰出的前任所树立的表率,而开创总统职务超过两届任期先例的人。”

在杰斐逊表明不再连任的态度后,麦迪逊成了下届总统的预料中人。1808年1月,国会民主共和党党团会议上正式提名麦迪逊为总统候选人,乔治·克林顿为副总统候选人,这正符合杰斐逊的心愿。

詹姆斯·麦迪逊,1751年生于弗吉尼亚州的康韦港。1771年毕业于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兼有学者和政治家的气质。他与杰斐逊志同道合,友情甚笃。他参加起草的弗吉尼亚宪法曾得到杰斐逊的帮助,杰斐逊执笔的《独立宣言》也吸收了弗吉尼亚宪法中麦迪逊所写的《权利宣言》部分。1787年联邦宪法草案出自麦迪逊的手笔。在建国初期,他们两人在联邦制问题上的意见虽曾有过分歧,但友谊始终未受影响。

1792年,两人一同创立了民主共和党。杰斐逊就任总统后,麦迪逊被任命为国务卿,在内政外交各个领域与杰斐逊密切合作,政绩斐然。所以,杰斐逊推举他继任总统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竞选过程中,使麦迪逊易受攻击的问题是《禁运法案》,该法的实行并未达到使英、法两国尊重美国在海上中立贸易权利的目标,相反却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商业和航运业。联邦党人严厉抨击国务卿麦迪逊把禁运作为建立国内制造业的手段,不惜牺牲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商人们的利益,认为这是极其愚蠢的行为,必须予以彻底纠正。由于共和党的禁运政策有明显的缺憾,使得联邦党的总统候选人查尔斯·平克尼似乎没有硬伤,没有更说不过去的不适合当总统的错误。

但是,竞选的结果却使联邦党人又一次栽了跟头。这年11月4日至12月6日,全国17个州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推选出选举团成员。12月7日,由选举人进行投票。结果,麦迪逊以122张选票的绝对优势当选总统,联邦党的平克尼只得了47张选票。这说明,共和党仍然存在着使自己继续执政的广泛的群众基础。

“麦迪逊先生的战争”

1809年3月4日,麦迪逊在白宫宣誓就职。最初6个星期,他不断受到人们的欢呼,被视为一个伟大的和平缔造者。国会在撤销杰斐逊的禁运时,针对英、法两国,另行制定了一项《禁止通商法案》,预先许诺如果任一国家首先废除它的损害美国商业的法令,美国即与之恢复贸易关系。麦迪逊特别希望首先与英国达成一项谅解,他同英国驻华盛顿公使戴维·厄斯金商定了一个条约:如果英王陛下的政府撤回其不利于美国海运业的那些谕令,美国则将恢复同英国的正常贸易关系,而对法国则继续停止通商。但是,这项草约遭到了英国政府的蛮横拒绝。

这年5月初,美国国会竟将先前《停止通商法案》的原则颠倒过来,通过了所谓《第二号梅肯法案》。它恢复了同英、法两国的贸易往来,但对首先承认中立权利的国家,许诺与其敌国停止贸易。1810年11月,拿破仑为改善法美关系,做出废除反对中立国海运的敕令的反应,而英国则没有相应的表示。1811年3月,麦迪逊根据《梅肯法案》的授权,下令禁止与大不列颠通商。美、英海军不断地发生摩擦和冲突,战争的阴云已经密布大西洋的上空。美英贸易战的展开,实际上是美国第二次对英战争的前哨战。

美英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还在于,英国无视美国的领海主权,随意到美国商船上捕捉逃亡的英国水手,强征美国海员加入皇家海军。

1803~1807年间,有528艘美国船只被英舰俘获;1807~1810年间,英国共捕获6,000多名美国船员。特别是在1807年6月,英军舰拦截美船“切萨皮克号”,强令搜查“英国逃兵”,随即向美船开火,造成美国海员伤亡21人的事件,引起美国民众的极大愤怒。英、美海上冲突有增无减。与此同时,英国在美国西北边疆地区经常挑唆印第安人对美国作战。美国认为,印第安人一直在接受加拿大英国人的军火援助,并听信他们的怂恿。肯塔基州的理查德·约翰逊就说:“这里有英国代理人的影子,他们使印第安人对我们保持敌意。”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对英属加拿大也有领土野心。国会议员中那些主张吞并加拿大的扩张主义者被称为“战鹰”。鹰派代表人物亨利·克菜说:“我们对加拿大作战,是因为这个国家被视为无力自卫,至少是认为它易于征服。”麦迪逊在主战派的压力下,在他争取连任总统愿望的推动下,加之他一时无法和平地促使英国尊重美国在海上的中立权,便同意了主战派“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看法。1812年6月1日,他要求国会向英国宣战。由于西部和南部诸州的经济利益与美国出口贸易息息相关,这些地区的议员希望以战争解除英国的封锁,同时打开向西扩张的门户;而新英格兰地区拥有75%的美国商船,工商业界普遍主张与英国和解,它在国会的议员反对宣战。在这一问题上,国会分为两派,在最后表决时,众议院以79票对49票同意宣战,参议院以19票对13票同意宣战。这样,严重分裂的国会通过决议,于6月18日正式向大不列颠宣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国会宣战的前两天,新继任英国首相的卡斯尔累宣布立即停止执行枢密院的针对美国的封锁禁令。但这一让步为时已晚。消息传到美国时,战争已经全面爆发了。

实际上,对于1812年的战争,美国方面并未做好切实的准备。这场被联邦党人称为“麦迪逊先生的战争”似乎从一开始就是灾难性的。

当时美国陆军大约只有1万人的兵力,海军战舰不足24艘。麦迪逊政府要迫使英国让步,唯一可行的目标是向加拿大进军。但对如何进攻加拿大,并未有周密的计划。在西部主战派的鼓动下,军队匆忙向加拿大边境两端集结,而没有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蒙特利尔作为突破口,以控制劳伦斯河沿岸,割断加拿大东西部的联系,从而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再加上指挥失利,民团士气低落,加拿大边境战事遂接连失利。年迈的威廉·赫尔将军受命向位于现安大略省温泽的马尔登堡进军,他在小心小心翼翼地穿越加拿大国土时,因害怕印第安人的攻击,便撤退至底特律。随后他在底特律被一支英国和印第安人的联合力量包围,未发一弹就率部下投降。尼亚加拉前线美军将领史密斯色厉内荏,尚未与敌接触,便逃回弗吉尼亚。哈里森将军则被困于俄亥俄西北部的沼泽地中。到1812年底,进入加拿大的美军被逐出,而俄亥俄河以北的地区,已处于敌方威胁之下。直到第二年,麦迪逊总统才认识到只有控制住安大略湖和伊利湖,才能保住西北部,从而相应地做出战略调整。

1813年9月,佩里上校率领一支由8艘军舰组成的舰队在伊利湖上的战斗中取胜,迫使英军放弃底特律,退守尼亚加拉一线。佩里舰队袭击了加拿大的约克城,但因安大略湖一带的英国海军力量较强,又退守美国边境。

美军既然不能在英国忙于欧洲战争时取得战略突破,那么在1814年拿破仑被打败后,必然面临英军的大规模进攻。英军增派海军封锁了大西洋沿岸,并在尼亚加拉、尚普尔和新奥尔良地区发动进攻,深入美国本土。1814年6月,英将罗伯特·罗斯率领4,500名精兵进抵华盛顿,而此处美军仅有数百人,无力抵挡英军凶猛的攻势。8月24~25日,首都华盛顿失陷,英军放火烧毁国会大厦、白宫等重要建筑。这次闪电战迫使麦迪逊总统夫妇逃往弗吉尼亚避难。然而,英军在继续向北进攻巴尔的摩时,遭到重创。不久,又传来美军在尚普尔湖胜利的捷报。1815年1月,杰克逊将军在新奥尔良一举歼灭英军2,000人,成为美国在战争中最大的一次胜利。

早在1814年8月,美、英代表就开始在比利时的根特举行结束战争的谈判,但由于双方所提条件不能为对方接受,再加上当时战场上形势还不明朗,故而会谈数月没有多少进展。但到1814年12月,由于欧洲形势的牵制,英国急于结束战争,双方才签订了结束战争、维持战前边界的和约。第二年2月,美国总统和国会批准了和约。第二次美英战争遂正式宣告结束。

1812年战争往往被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它排除了美国资本主义的最大外部威胁,保证了美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填补了由中止与欧洲贸易所造成真空的国内工业从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美国经济中一支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力量。战争的结果是使美国摆脱了对英国经济的依赖,从而有利于美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

这次战争推动了全国范围的团结,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它调动并加强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正如艾伯特·加勒廷所言:“战争重新恢复了革命给我们的后来逐渐减少的民族感情和特性,我们比过去更加美国化了,我们更加作为一个民族来感觉和行动了。”由于联邦党在战争期间采取亲英立场,尤其是1814年12月至1815年1月,新英格兰的联邦党人在康涅狄格的哈特福德召开秘密会议,严厉谴责“麦迪逊先生的战争”,要求修改宪法,甚至打算使新英格兰各州与联邦分离。

这一背叛行为大失人心,导致了联邦党的解体,民主共和党成了单一的政党。

1812年战争所激发的国家主义,规定了此后10年美国政治的方向。这次战争暴露了美国防务、交通和金融方面的弱点,推动了美国政府采取强有力的国家主义政策。1815年,麦迪逊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建议要充分保持陆军和海军,要开征国内直接税和保护性关税,并要求成立一个新的国家银行。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政策建议原本都是联邦党的主张,而民主共和党自建立后长时期内就反对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征收国内税,并曾听任第一个国家银行在1811年寿终正寝。

这实际上说明,联邦党虽然衰落了,一蹶不振了,但它的经济政策和某些政治主张仍有可取之处,仍符合美国历史发展的需要。因此,麦迪逊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一个范围广泛的国内计划,旨在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1816年,麦迪逊签署了《第二合众国银行法》,并敦促国会通过新的关税条例,关税率较1812年战争时增加1倍以上,以保护发展中的民族工商业。麦迪逊在其1816年12月最后一次年度咨文里,不仅要求采取步骤,以建立一个“广泛的公路和运河体系”,而且还建议在华盛顿创办一所国立大学。应该承认,这些国家主义的改革主张都是颇富远见的。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迎来了美国一个时代的繁荣时期,也开创了空前统一的“和睦”局面。

麦迪逊在两届总统任期结束后,尊重华盛顿、杰斐逊只担任两届的先例,不再参加竞选,并把他的国务卿门罗推向白宫新主人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