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滴水不漏的口才技巧
15565700000006

第6章 社交口才妙招(3)

比如,初到一家工厂,小张的工作积极努力,尽力进取,领导对他也欣赏,对他称赞说:“时下的年轻人大都缺乏耐性,你是其中挺特殊的一个,好好干。”这样的一句表扬,就可能会出问题。首先,小张会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我稍微于得不好,领导就一定会说‘现在年轻人都不行’,在他手下做事真是够难的。”无形之中,增加了这么多的负担。

另外,泛泛的称赞,也不可采纳。原因就是你的话太抽象,没有对其具体成果提出赞赏,因而职员的误解也就难免。他会想:“领导今天这样表扬我,是不是他误会我了?是不是我做得有什么太过的地方?”因为这种干扰,对职员的工作也会产生副作用。

8.巧借体态语

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个表情动作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刻。

——易卜生

从对方身体各部位的动作来了解人的思想感情,是了解和掌握说话要领的一种手段,如正襟危坐表示恭谨,手舞足蹈表示欢乐,振臂昂首表示慷慨激昂,点头哈腰表示谄媚。不使用肢体动作的人是没有的,同时,肢体动作也是调整体态平衡的一种需要,而且,还强化说话者抒发此地此时的感情,如当孩子有错误时,母亲往往在说理时搂着孩子。这一动作充分体现了母爱的赤诚,从而也更容易感化孩子的心灵。

肢体语言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是比较复杂而微妙的,但不管如何,不是自然的动作,就是呆笨的动作。多年前,美国纽约市市政厅邀请绅士瑞格去一个集会演说,事前由当地一位不善言辞也不注重体态表情的秘书明威尔作开场白。明威尔由于结巴,使听者的反应从一开始就不大热烈。更糟的是明威尔开始慌乱起来,他的腿不停地改变姿势,从分立变成交叉,甚至将脚尖微微相对,引起前排妇女的阵阵笑声,他赶忙将手抽出来,环抱着,听众又是一阵骚动,结果,这种拙劣的表演把在场的听众的兴致全部打消了。

良好的体态,首先给人一个精神饱满的印象;弯腰驼背的模样,不仅给人一种颓丧感,而且对发声说话不利。目前,西方学者提出演讲者的姿势,特点是头抬得高些,背挺得直些,眼光注视观众,这种体态,不但充满活力,而且使演讲者的话语带有权威性,因为这种体态显示了自信和坚定。当然,也有人出于策略需要,故意装出颓丧不振的样子,以尽量打消对方听话的兴趣。在某种情况下,这也是一种技巧。美国著名律师达罗,有时会在他的对手向陪审团提出证据时耍点小花招,他乱动乱摆,甚至让手中的雪茄烟灰逐渐增长,直到人们的眼睛望着他,直到手中烟灰落下来,使对手说不下去。

在肢体语言中,手势是最突出的。手势的使用要适度,只能把它看成是加强说话感染力的一种辅助动作,但决不能代替说话。说话时,身体应自然地坐着或站着,手自然放好,必要时用面部表情配合你的语调,真正要加强语气和引人注意时,才让手帮你的忙。

不要以为把手静放不动是笨拙的事情,真正的笨拙倒是说话时无节制地挥手。有人统计过,说话时70%是无须动手动脚的。

乱动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下意识的举动,如搔首弄姿,拉耳掰手,或甩甩铅笔,摆弄锁链之类,无非是掩饰一下内心的不安;另一种是,有些人主观上为加强语气而特意采取的手势动作。但他们用得不适当,双手无规律地乱摆,手势使用太多,成为无意义的举动,这是一个人轻浮或狂妄的表现,在社交上极不得体。不随意乱动,充分显示稳重、诚实、温雅,反而会令人敬慕。使用手势并无一定规程,只能从内心寻找依据。

感情与手势是一致的。演说时两臂垂直,手掌向后,手指半弯,把大拇指触在大腿上等一套动作,会弄得笑话百出,无法体现说话人的精神和活力。一些人出于其他目的而口是心非,是可以从手势中看出来的。例如,表示愤怒时,先拍桌子才板脸,便显得做作;一边说留客吃饭,一边起身做出送客的手势;一边口说拒绝收礼,却又一边伸手去接……这些都是虚伪不真诚的表现。

在说话中切忌使用一些不礼貌的动作,如用手指着别人的鼻尖,以及一些侮辱性的动作,都可以把友好的交谈演化成争论甚至动手打架。你可以试试看,当你乘公共汽车买票时,用友好的手势把钱递给售票员后,售票员也将以一种有礼貌的手势把票递给你;相反,可能会得到不礼貌的回应。

9.善于多问多听

语言是人类的,沉默是上帝的,然而,同时也是禽兽和死者的,所以,我们必须学习两方面的技术才行。

——卡莱尔

有经验的交谈者在听到对方的提问后,能立即思考并选择出一个最佳的回答方案。回答对方提问时,头脑要冷静,不能被提问者所控制,对于提问能答即答,不愿意回答的可以想办法回避。

回答提问有以下几种方法。

(1)扣题回答。这是最常用的回答方式。答话如果没有针对性,轻则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重则影响交往。所以,听人说话时要精力集中,回答要有针对性。

(2)借题回答。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问话,在回答提问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仿照和借用问话中的语气和词句,用一种出人意料的应答方法来回答,则是应付问话较为理想的办法。

(3)设定回答。对方的提问,有时可能很模糊、荒诞,甚至愚蠢,以至于我们很难回答。这时,我们可以分析清楚,用设定条件的方法进行回答。

(4)颠倒回答。回答提问时,如果将对方的语序颠倒一下,就可能成为一个与原来问句的意义截然不同的句式,用得好,十分有效。

(5)幽默回答。在交际过程中,一些提问如果不好直接作答,但又不能避而不答,可以幽默回答。这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6)委婉回答。交际中会有一些使人不便直说的事情,因此,对某些问题,可委婉回答,以求回答婉转而又不失礼貌。

(7)诱导回答。所谓诱导回答,就是要设法诱导对方根据自己的思维进行提问。

(8)含糊回答。回答提问要求简明精确,但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另一种情况,就是不便于把话说得太明确,这时就需要具有弹性的含糊回答。

(9)转换回答。这种方法就是故意转换自己不愿意触及的话题,用另一个根本不同的内容来回答。这种方法必须自然,要使转换的话题与原来的话题尽量有某种联系,同时还要及时。转换要抓住时机,找准借口,在对方的话题没有充分展开之前以新的话题取而代之。

(10)否定回答。对方的观点有时我们不同意,特别是对方带有一种不友好的态度问话时,我们需要做出否定的回答。否定回答要否定的是对方的问话的前提。

(11)双关回答。也就是用双关语进行回答。用双关的修辞方法回答,具有讽刺、幽默与含蓄的功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2)回避回答。不愿意回答对方的问题时,可以巧妙地回避话题,让对方无法得到想要得到的答案。

交际中,提问要巧,回答要妙。机智的回答是高层次语言艺术境界,能使你在社会交往中左右逢源。

10.做到不卑不亢

据说,爱默生常喜欢倾听人们说话——不论对方身份多么卑微,因为他觉得自己从任何人身上都可学到东西。

——卡耐基

讲话要一句一句地讲,一段一段地讲,现在还要加以补充,在谈话时要你一句我一句地讲,你一段我一段地讲,只讲不听,只听不讲,都不算真谈话。我们所追求的口才,不只是讲的问题,还有听的问题,不只是口的问题,还有耳的问题。

有良好口才的人,同时也有良好的耳才。会说话的人,同时也是会听话的人。会说话的人,在说的时候,决不只凭自己的意思一味地说。他在未说之前、在说的时候、在说之后,都有一件事情使他非常关心,那就是,他的话在对方听起来是怎样的。

为保证说的每一句话为人所重视,不惹人讨厌,唯一的资本是耐心地听别人说话。

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要注意以下6个规则。

(1)对讲话的人表示称赞。这样做能营造良好的交往气氛。对方感到你的称赞越多,他就越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相反,如果你在听话中表现出消极态度,就会引起他的警惕,并对你产生不信任感。

(2)全身心注意倾听。你可以这样做:面向说话者,同他保持目光的亲密接触,同时配合标准的姿势和手势。无论你是坐着还是站着,与对方都要保持双方都最适宜的距离。人们亲身的经历是,只愿意与认真倾听、举止活泼的人交往,而不愿意与推一下转一下的石磨打交道。

(3)以相应的行动回答对方的问题。对方和你交谈的目的,是想得到某种可感觉到的信息,或者迫使你做某件事情,或者使你改变观点等,这时,你采取适当的行动就是对对方最好的回答。

(4)别逃避交谈的责任。作为一个听众,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如果你不明白对方说出的话是什么意思,你就应该用各种方法使他知道这一点。比如,你可以向他提出问题,或者积极地表达出你听到了什么,或者让对方纠正你听错之处。如果你什么都不说,谁又能知道你是否听懂了?

(5)对对方表示理解。这包括理解对方的语言和情感。有个工作人员这样说:“谢天谢地,我终于把这些该死的信件处理完了!”这就比他简单说一句“我把这些信件处理完了”充满情感。

(6)要观察对方的表情。交谈多数时候是通过非语言方式进行的,那么,就不仅要听对方的语言,而且要注意对方的表情,如看对方如何同你保持目光接触、说话的语气及音调和语速等,同时还要注意对方站着或坐着时与你的距离,从中发现对方的言外之意。

在倾听对方说话的同时,还要尽力避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别提太多的问题。问题提得太多,容易造成对方思维混乱,谈话精力难以集中。

第二,别走神。有的人听别人说话时,习惯考虑与谈话无关的问题,对方的话其实一句也没有听进去,这样做不利于交往。

第三,别匆忙下结论。不少人喜欢对谈话的主题做出判断和评价,表示赞许和反对。这些判断和评价,容易让对方陷入防御地位,造成交际的障碍。

11.放低姿态

别让你的舌头抢先于你的思考。

——德谟克利特

对别人的疑问进行解释是常见的沟通手段。它在交际中不是初始,也不是反应,而是第三步行为,是对对方反应的反应。比如,你做了一件什么事或说了一句话,对方对你的语言行为产生疑问,这时就可以对此做出解释。

解释的语言内容是对自己的先前言行的阐述或改正,而形式却是对对方的反应。解释有以下几点作用。

(1)交际中,人们常常会先说出一句违背情理的话,让对方提出疑问后,再进行解释,使双方的对话富有趣味。

(2)在自己犯有某种过错时,常常会进行解释。这种解释大多是撇开自己先前某种言语的结果不谈,而只解释当初的动机,以说明动机是好的,或是无意伤害的,只不过是结果不好,超乎自己的预料。

(3)解释还有答复的作用。当对方对你提到的某种观念、观点疑惑不解时,需要解释,以及对方对你言语行为的含义或动机不甚明了时,也需要解释。

(4)当对方对你的某一行为、语言产生误解时,常常会解释一番以说明真相、消除误会。这时主要不是解释言语本身,而是就自己行为、语言的动机而做解释。

解释在人际交往中十分普遍,对人际关系与交往有很大的功用,解释既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应该解释时就解释,不该解释时不要乱解释。例如,别人向你提出某个要求,你不想应允,但真实理由又不好明说时,你千万不要找些借口来解释,因为任何假设出来的解释只会遭到对方的反感。

在现实的语言交际中,解释是为了达到某一交际目的。为了达到目的,人们往往使用几种交际行为的互相配合。解释也常常和其他多种行为交织在一起,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解释与其他言语行为的关系。

解释切忌重复,除非是应对方要求。有些人进行解释时怕对方没听懂,于是就再三重复,其实这很令人生厌。我们常常在道歉时不断地重复申明自己不是故意的,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示自己的歉意,其实这种做法很难奏效。

解释时要注意把握语气;解释时自信心要特别强。解释都要以一个发言权的口吻说话。只有你具有自信,对方才相信你有解疑释难的能力,才会相信你能够澄清真相;否则,解释就无法进行。

要使自己的解释具有自信,要做到三点:首先,吐字要清晰干脆,不能含糊、吞吐;其次,条理要清楚,不能随口道来;最后,尽量少用模棱两可的词语,否则对方就会认为你不懂装懂,是在有意欺骗。

解释还应诚恳。在说明真相、赔礼道歉、消除误解时一定要诚恳备至、态度谦恭。如果言语随便、语气轻浮,那么只会使对方误解加深,使事情更加烦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