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道胡雪岩
15504800000003

第3章 商道乃人道,要经商先做人(2)

胡雪岩是官商,所以这会儿只能顺势说:“朝廷法令太多又不停地发生更改,这些更改却全然不体谅民生的艰难。而海运局,也是迫于朝廷的王法,不得不照章办事,所以难处都在心里面,实质上哪里谈得上什么声威!”

这句话的前半部分仿佛戳到了廖化生的心窝,他说:“我们是民,海运局是官。为官的既然不为民着想,民又何必要为官开方便之门呢?”

按照现代人的说法,胡雪岩是深谙人情心理的高手。他知道什么情况下该说什么话,所以在这个当口,他并未一味地撇开自己官商的身份,而是从对立角度对廖化生说:“这次王先生的船被烧后,浙江巡抚严令追查真凶,经过明查暗访,近日已经获得了一封密函,准备要求皇上亲启呢。”

所谓“做贼心虚”,廖化生在听到这么个“不小心”走漏的风声后,第一反应就是敏感地问:“胡先生可知道其中有什么消息?”

胡雪岩既然来到了漕帮,目的是和他们讲和,那么对他们肯定是像对待朋友一般。在看到廖化生的反应后,胡雪岩看了看左右,廖化生领会了他的意思,挥手屏退左右,然后说:“现在不妨直言。”

从这里,一般人想到的可能只是电影中的一个神秘的画面镜头,或者就是觉得这个做法很是平常,况且这个动作还向来被认为是汉奸告密者惯用的。但是,胡雪岩后面的一连串动作与语言简直叫人佩服。

当时胡雪岩并不说话,只是从怀中掏出一封密函,交给了廖化生。原来,这正是浙江巡抚上奏朝廷的密函,里面历数了漕帮滋扰地方,火烧粮船,目无法纪等一连串事情。信的最后这样写道:

“漕帮名为货运之帮,实则杀人越货之帮,请圣上痛下决心,将漕帮一举歼灭,方可绝后患。”廖化生还没细细看完密函,脸色就已经变了。

廖化生不是贪生怕死的人,相反,他久走江湖,很豪爽重义。

他愣了半天,只是心里在想,漕帮虽大,但同朝廷抗衡还是有些自不量力,一旦朝廷真的下旨清剿,只恐怕不仅无数弟兄要为此丧命,几百年的漕帮基业还将毁于一旦。想到这里,这个热血男儿禁不住长叹一声:“事到如今,也只有与之一拼了。”

胡雪岩见此情景,宽慰他说:“前辈请宽心,胡某已做了手脚,半路截获得此密函,朝廷尚不知,如今重要的是赶紧把粮米、船只凑齐,运到天津,以免京中下旨查办。”

面对廖化生对于他为何帮助漕帮的不解,胡雪岩回答:“漕帮的兄弟,自古以来就是靠水吃水,养家糊口也全部依赖这个行业。如今朝廷居然全然不体恤大家,将漕运另外改成海运,大家突然之间被夺走了饭碗,怎么可能不生气呢?纵使漕帮兄弟有做的出格的地方,官府也应该体察民情,怎么能用发兵围剿这样的手段?况且漕帮的兄弟久在江湖上行走,多是刚强率直的热血男儿,一旦较量下来,不知要死伤多少人哪!”

胡雪岩这番情真意切的话语将廖化生感动得一塌糊涂。廖化生本来就是一名重情重义的江湖人士,遇到这样宅心仁厚的生意人,激动之余只是说:“胡兄弟,难得你一片仁厚之心,我廖某真是看走眼了,胡兄弟,请受我一拜!”

这其中有两点细节不容忽略,一个是廖化生连叫了两个“胡兄弟”,还有一个就是堂堂漕帮大头目居然会提出“请受我一拜”。

江湖人士如果称呼某人为“兄弟”,那就暗示着他已经接纳了你,将你作为了他们内部的人看待。还起身准备对他行“一拜”的大礼,预示着胡雪岩在他心目中已经是恩人的形象。

胡雪岩并非是趾高气扬的红顶商人形象,这和他的人格品质有关。按照今天的话说,就是他这个人,人品相当的好。他选择和漕帮谈和,并非出于立功之类俗气的目的,而是真心实意的在替漕帮人士考虑。说句难听的话,他做他的生意,赚他的钱财,朝廷剿不剿灭漕帮,八竿子也打不到他一点点边。

所以,胡雪岩才会接着对廖化生说:“如今运河失修,战事频繁,漕运不畅,海运颇见成效,此也是大势所趋,所以皇上才下了圣旨。漕帮弟兄只有想办法另谋出路,才是长久的良策,否则,一味破坏,只恐逃脱这次,难逃下次啊!”

于是,廖化生和胡雪岩有了更深入的关于漕帮兄弟吃饭问题的讨论,结果是胡雪岩答应以自己钱庄出面,向漕帮放款作为购置粮食的资本,并且分担漕帮出海运费的一半。廖化生感激涕零地直夸胡雪岩“仁义四海”。

关于胡雪岩为什么要管这等事情,为什么要资助漕帮,又为什么作为商人却淡薄钱财这些疑问,恐怕只能用胡雪岩自己的话来回答。他说:“人在江湖走,全靠互相支撑,金钱乃是小事。”

一句话,多么中的,多么真诚。也表现了他为人的一项重要原则——“待人真诚”。

就这样,胡雪岩利用“重情重义,待人真诚”,不仅化解了漕帮对海运局的仇恨,而且还利用漕帮把粮食生意做到了乡间,不但解决了漕帮兄弟的吃饭问题,更为自己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待人真诚的实惠实在是太大了。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只有你真诚地对待别人,别人才会真诚地对待你。这犹如物理学上力的作用性质定义一样“力是相互的,作用力有多大,反作用力就有多大”,应用到为人交际上,也是这个道理。你对别人讲情义,别人就会跟你讲情面,交朋友,而往往贵人正是从这些你真诚交往的朋友中出的。

胡雪岩为人就牢牢把握了这个原则,所以他能够得到朋友的真心,能够拥有随时准备为他两肋插刀,生死与共的朋友。

也因为这个做人原则,大家看到了胡雪岩的真诚,这无意间就打响了他的名气,增加了他的信用值。而这个,以今天的眼光看来,相当于广告的力量。而且事实证明,这个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言而有信,能树立良好商界形象

要做名气,商家的信誉应该放在第一位。

尽管“无奸不商”是人们历来对商人的评价,尽管在商界隐藏着许多欺诈行为,尽管靠歪门邪道“发家致富”的不乏其人,但这终归不是长久之计。泥塑的信用早晚会露出马脚,假意的欺诈虽然暂时能获利,但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最后在商场上毫无生意可做。因为,支撑商场中人走向卓越、成功的不是各种伎俩,而是“诚信”。

诚信,是每个人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商场经营的根本。真正成功的人士都是以诚信作为人生信条、生意原则的。

诚,就是诚实。所谓诚实,指的是态度。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必然会遇见很多的人,碰见很多的事,如果忘却了诚实待人,那么长此以往,别人对你只会嗤之以鼻。在商场上,要想赢得顾客的信任,唯有商家自己拿出足够诚实的态度来。诚实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信,就是信誉,就是说到就要做到,就是做了就要做好。信誉是一个人的经营之本,犹如脸面一样重要。如果信誉好,无论走到哪里别人都会对你刮目相看,并且信任有加,如果信誉不好,则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因此商人具备了这一点,今后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胡雪岩之所以能够把生意做到覆盖多个方面、多个地区,并且每项事业都做得很出色,原因就在于他始终本着诚信经营的理念在做生意,从而为自己赢得名声,获得了一大帮真心实意与他结交的朋友、同行和客户,拓宽了他的发展道路。

胡雪岩讲求诚信,并不是长大以后做生意时才学会的,而是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懂得。这说明他是一个完完全全将诚信融入到骨子里的人,他做生意成功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良好的做人品质。由于诚信做人做事,他遇见了一个又一个的贵人,获得了一个接一个的好机会,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了他最终的辉煌之路。

“名气是做出来的”很多人都会这么说,当然,胡雪岩也不否定这种说法,但是他还强调信誉。他说,“做名气不是光去做花架子。仅靠花架子做出来的名气,是不可能长久的,反而会失去信任和尊重,会把自己逼入死胡同,以至于很难重新再来。要做名气,商家的信誉应该放在第一位。”在他看来,名气虽然很多是沾满了人为因素的“炒作”,但是如果是本质的诚信获得了好的信誉,无形之间就会形成良好的公关效应,获得的利益也是空前的。

所以,胡雪岩做事、做名气都非常注重信誉,而不只是做一些虚的花架子。他从做人上将这些品质融入到做生意当中,不光他的名气大到被后人尊为学习的楷模,就连他的事业——胡庆余堂药店的名气,至今也还是响当当的。

胡雪岩将信誉放在第一位,应用在生意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戒欺”。

在胡庆余堂药店的大厅里,挂着一块牌匾,黄底绿字,非常醒目。它不像其他普通药店挂的那些楹联匾额,朝向是面对着顾客,目的是供他们欣赏的。这块牌匾正对着坐堂经理的桌子,采用朝里方式悬挂,目的当然就是警示药店员工的。这块牌匾被称为“戒欺”匾,上面的文字是曾经由胡雪岩亲自拟定的:

凡是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巧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致欺余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亦可。

很显然,胡雪岩设置这块“戒欺”匾的目的就是告诉胡庆余堂药店所有员工,药店最重要的一个信条就是“严禁欺骗顾客”。

这也是他创办的胡庆余堂的宗旨。

胡雪岩提出的第一个原则“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也就是说药方一定要可靠,选用的材料一定得实在,炮制也一定要精细,这样卖出的药才会有非常好的功效。

这对现代很多商人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一点。他们觉得这样做,不仅费时费力费投资,而且顾客又不仔细查看制药的流程,这不是费力不讨好吗?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经常是货比三家之后再买商品,如果生产者在制作上更细心注意一些,做出的产品肯定更受消费者关注与喜爱。

第二,胡雪岩规定:药店里上至总管,下到采办员、店员,除了要勤奋、谨慎、能干之外,更要具备诚实、心善这些品质。

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时时刻刻为病人着想,时时刻刻注意药材的品质。而对于药店来说,只有这样,药店才能真正达到济世救人的目的,也不会坏了名声,倒了牌子。

今天,我们在电视上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古时的药店大堂里,常常会挂着一副对联:“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说的大致意思就是:卖药的虽然没有人监督,但药店自我监督赚取良心钱。这里的“修”,指的是中药制作过程中,对于未经加工的植物、矿物、动物等“生药材”的炮制。俗语说“是药三分毒”,事实上很多生药材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必须经过水火炮制才能入药。这里的“合”,则是指配制中药过程中药材的取舍、搭配、组合等方面,这个步骤涉及药材的产地、种类、质量、数量很多因素,直接影响着药物的疗效。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成品质量良莠不齐,不是行家是很难分辨优劣的,所以如果药店居心不正,以次充好,或者偷减贵重药材的分量,是非常容易得手的。但是,胡雪岩却始终秉持着中医药店的这种“自我监督”、“制造良心药”的原则,所以他的药店信誉高。

虽然胡雪岩自身并不懂得医术,但对于“药是济世救人”这个道理,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也才有了那块他亲题的“戒欺”匾中“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的警戒。不仅如此,在《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的序言中,也有类似的戒语:“大凡药之真伪难辨,至丸散膏丹更不易辨!要之,药之真,视心之真伪而已……莫谓人不见,须知天理昭彰,近报己身,远报儿孙,可不敬乎!可不慎乎!”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胡雪岩在“戒欺”立业上的良苦用心,也能看出胡雪岩做人的高贵品质。

所以在胡雪岩看来,“‘说真方,卖假药’最要不得。”他要求胡庆余堂卖出的药,必须是真方真料且精心修合。比如当归、黄芪、党参这些名贵药物必须来自甘肃、陕西;而察香、贝母、川芍必须来自云南、贵州、四川;虎骨、人参,则必须到关外去购买,即使陈皮、冰糖之类最常见的材料,他也绝不马虎,规定必须是分别来自广东、福建的。

光规定这些材料的产地还不够,胡雪岩还要求,为了顾客着想,应该要让顾客看清楚自家药店卖出的药的配方来证明货真价实。为此,他甚至提议每当炮制一种特殊的成药之前,都贴出告示让人们来参观。同时,为了让顾客知道药店选料的实在、诚实,不欺骗顾客,他还会在药店摆出各个取料的来源,甚至摆出样品。

比如如果药店正在卖鹿茸,他会在药店的后院养几头来自产地的鹿,这样,胡庆余堂药店就有了被顾客信任的名声了。

有了信誉,才会有好的名声,有了好的名声,生意才会越做越红火。胡雪岩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才会将他的药店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将“戒欺”这一关乎信誉的大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也收到了济世救人的社会效益。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才一直都做得红红火火,甚至到今天,还保持着很好的名声。

胡雪岩关于名声的关注,并没有让他步入现代流行的只重形式忽视内容的地步。他依然秉持着自己做人的原则:踏踏实实,诚诚恳恳,善待他人。这正如胡雪岩自己所说,“我们做生意赚了钱,要做好事。我们做好事,就是求市面平静。当然好事也不会白做,我们会要借此扬名。”以后的事实证明,胡雪岩的确依靠“做好事”扬名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