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道胡雪岩
15504800000002

第2章 商道乃人道,要经商先做人(1)

助人为乐,帮别人实际是帮自己

假如在人家困难的时候,帮着解了围,人家自然不会忘记。

到时他利用手里的权势,行个方便……

急人之急,帮人之苦,忧人之忧,救人之危,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高尚行为。

中国向来有着“文明礼仪之邦”的美称,几千年的文化中也不乏助人为乐的例子。在中国古代,大到诸侯之间的联盟抵御外敌,小到平常百姓之间的五谷救济,人们都秉承着“助人为乐”的信条。

为何中国人能不断发展这种行为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帮助别人实际上也是在帮助自己。

从精神层面来讲,帮助别人的时候,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在大部分中国人的意识中,神是救苦救难、无所不能的。因此,在别人困难的时候自己伸出援助之手,人们在精神上就有种自我神圣的感觉,好像自我超能力得以实现一样。

从现实物质角度出发,“礼尚往来”这个词告诉我们,帮助别人对自己也是有好多好处的。正如胡雪岩所说:“假如在人家困难的时候,帮着解了围,人家自然不会忘记。到时他利用手里的权势,行个方便……”当然,这并不是强调助人为乐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回报,只是从经商的角度把这点关于做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展开来谈。

在商业领域,各个公司表面上是相互独立,实际上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无论哪个公司都不能保证自己在经营上完全一帆风顺,没有难关。这个时候,商海中的相互帮助显得尤为重要。而称为中国“商圣”的胡雪岩在这方面又是怎么做的呢?

在古代,漕运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利用水路(河道或者海道)来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这也是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收的来自于田赋部分的粮食,押送到京城或者别的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而运送漕米,就是一种有偿的替政府运送公粮的商业活动,政府付给运送者运费。

当时有种说法:既然是干政府的活,那就一定是个肥差。的确,那时候运送漕米可以说是一件肥美的差事,只是当时浙江的情况比较特殊。

在胡雪岩帮忙漕运的前一年,浙江闹旱灾。因为很多老百姓颗粒无收,所以钱和粮食都很难征收上来,而且旱灾导致河道的水变浅很多,不利于行船,所以,直到九月份,浙江漕米还没能启运。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曾经,浙江省前任负责运送漕米的藩司因为与浙江巡抚黄宗汉不和,被黄宗汉以漕米问题抓住小辫子狠狠地整了一顿,以致于自杀身亡。刚好,等到胡雪岩日后的大贵人王有龄做海运局坐办时,漕米由河运改为了海运,也就是先由浙江运到上海,再由上海的海船转运到京城。浙江当任的藩司因为有上一任藩司的前车之鉴,不想管漕米的事,便以漕运改为海运为由,将这档子事全部推给了王有龄。

因为漕米是上缴朝廷的“公粮”,每年都必须按时按量运到京城。所以,哪里没有执行到位,哪里的官员就要倒霉。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件公事的完成,不仅关系到王有龄的仕途命运,而且还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

按常规来说,王有龄完成这项任务的概率几乎为零。具体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由于大旱导致浙江百姓的收成非常少。漕米因此差欠太多,数额达到了三十多万石;

二是漕运运输力量不够。采用河运的时候,漕米可以交给漕帮运到上海。但是运输方式从河运改为海运后,等于是砸了漕帮的饭碗(漕帮只经营河运)。所以,漕米如果运不出去,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哪里还肯帮忙出力?

结合这两方面,王有龄为此绞尽脑汁,一筹莫展,事情也没有进展。但没想到天无绝人之路,胡雪岩一个就地买米的计策就给他化解了忧愁。

商人,顾名思义,就一定是具有商业思维、商业头脑的人。

在胡雪岩看来,这件事情的目的就是完成筹集米粮。所以不管米来自哪里,怎么来的都无关紧要,只要能按时按量在上海交付漕米,王有龄就算圆满完成了任务。既然如此,浙江的米不仅不够数量又运不来,那还不如在上海当地买米来得实际。这样既省去了运输的麻烦,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严格来讲,胡雪岩是一名商人,王有龄当时也不过就是一个浙江海运局的坐办。王有龄仕途上是否一帆风顺,能不能完成任务是王有龄一个人的事情,胡雪岩作为商人只要能获利就行。可是为什么胡雪岩还非要绞尽脑汁帮助王有龄解决如此“困难”呢?

原因很简单,胡雪岩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商人,他为人的一个准则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正是这个准则,在胡雪岩以后的经商过程中给了他很多很大的实惠。

因此,当胡雪岩说完自己的买米计策之后,王有龄大为惊喜。甚至他还亲自去了一趟上海。那趟上海之行,王有龄也真是收获不小。不仅在公事方面,他圆满地完成了运送漕米的任务;在私事上,他还贿赂了浙江巡抚黄宗汉,为自己的仕途铺平了路。

很快,黄宗汉就让这个聪慧能干,既能完美交差,又能孝敬依附自己的下属王有龄补了湖州知府的实缺。经过这件事情,王有龄非常满意。他深感自己要想当好官,办好差,离开了“好朋友”胡雪岩可实在不行,于是,曾经有些感慨地对胡雪岩说:“我们两人合在一起,有什么事情是干不好的呢?我们真要好好干一下。”

从此,随着王有龄在官场上的如鱼得水,胡雪岩的生意也一步步越做越大。当初,如果没有胡雪岩为王有龄想出的这一计,也许王有龄早就因此丢官甚至丢掉性命了,还怎么谈以后的升迁。胡雪岩此举可谓是做了一件救人性命,胜造七级浮屠的事情。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雪岩的一个性格特点“助人为乐”。

当然这个助人,并不一定特指帮助那些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的人(王有龄只是因为巧合而已)。胡雪岩这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是作为社会人所具有的一种人性品质,我们不能胡乱地将它曲解为“商人惯用的伎俩”。这种曲解和“高尚品质在商业上应用而得到的回报”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意思。

据记载,胡雪岩小时候因为生活贫困在野外帮人放牛。某天,他碰到很多小伙伴就跟他们一起玩了起来。突然,一个小孩子不小心玩得掉进了山沟。其他的孩子一看情况不对,都吓得跑回了家。只有胡雪岩一个人没有那样做,他慢慢摸索着下到山沟去,把那个滚下山的孩子拉了上来,然后扶上牛背将他送回家去。当时,所有的邻里听说这件事情后都赞扬他,说他不仅机灵、勇敢,还小小年纪就有一副好心肠。

所以,在王有龄有难的关键时刻,胡雪岩没有因为怕被连累而躲远,也没有因为他官小卑微帮不了自己而袖手旁观。相反,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自己以后的靠山解决了关于生死的大难题。

胡雪岩他不是先知,并没有提前料到王有龄的前途似锦;胡雪岩也并不是唯利是图的商人,重利轻义。他只是在那个恰当的时刻,用人性的“助人为乐”光辉品质,帮助了一个恰当的人,然后成就了他一生商业上的辉煌。

如果有人将这种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称为是“上天的眷顾”,那会让人觉得很肤浅、幼稚、可笑。毕竟,人的品德是靠平时修练铸就的。假情假意虽然可以换得一时的信任,但是时间长了人们就会毫不留情地替他撕下那副虚伪的面具,揭示他可恶的玩弄手段的嘴脸。所以,我们常常说“要做事先做人”。只有把人做好了,拥有了作为一个人该有的性格品质,我们在做事过程中才能如鱼得水,深有收获。

待人真诚,易得别人尊重与信任

做事总要将心比心,为别人着想。

“心诚则灵”这句话虽然主要是在求神拜佛的时候才说,但是用在与人交往上也是一样。真诚地待人,不仅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任,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有人曾说: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纯洁。纯洁的爱情让人生死相许而成千古绝唱,纯洁的友情不计回报,关键时刻总能雪中送炭。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要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真诚地向人付出纯洁的情谊。换句话说,就是待人一定要真诚。

胡雪岩生意能蒸蒸日上,大家都知道很多时候是依赖了朋友的关系。但是,胡雪岩的朋友们为何都要帮他的忙,借势给他呢?

这就要得益于胡雪岩的待人真诚了。他不仅为了朋友,拆西墙补东墙,还为朋友两肋插刀,这个有帮助患难朋友王有龄渡过难关为例。因此,他的仗义豪爽,为人真诚,让他结识了江湖上同样重情重义的一帮人:漕帮的魏老爷子、大哥尤五、七姑奶奶等。

而这帮重情重义朋友的存在,无疑在胡雪岩的生意场上充当了顶梁柱、贵人的角色。

胡雪岩靠真情实意结交朋友无数,这个习惯甚至贯穿他的一生。所以不管是在官场、商场,还是江湖中,胡雪岩都能因为“吃得开”而所向披靡。这种一直秉承着心中的“情义真诚”的做人原则,也正是他屡屡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一次,胡雪岩的患难朋友加好伙伴王有龄担当了运粮到天津的任务。这支船队一共十多艘船从宁波港出发,全都载满了官粮。没想到,船队刚到上海,漕帮就用几十艘小舢舨装扮成火船,把王有龄载满官粮的船给烧了个精光。消息传到海运局,王有龄大惊失色,一方面赶紧呈请巡抚衙门派人侦查,缉拿案犯,另一方面委托胡雪岩私下调查。

但是,十几天过去后,官府还是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在古代,损失官粮可不是一件小事。照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玩忽职守,办事不力。所以,如果抓不到案犯,王有龄不仅别想再做官了,甚至还有可能被治罪。王有龄为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仿佛天快塌下来了。正在此时,他的好哥们儿胡雪岩匆匆忙忙赶来了。

“查到什么消息了吗?”王有龄一见面,来不及寒暄就急切地问道。

“当然了。据我了解,这件事情是漕帮中的青帮做的。”胡雪岩神色凝重地说,“但是,这事要说起来那话就长了。”

原来,漕帮并非是随意制造这起案件的。原因只是王有龄的海运局砸了漕帮的饭碗,“让漕帮兄弟没饭吃”,所以漕帮才来找找碴,准备也不让王有龄好过。说起来,王有龄也是冤屈得很。

自己替朝廷当个差,做个官,却不明不白地就跟漕帮这伙人结下了梁子。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向来南方是富庶的产米之地,自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来,每年南方产出的粮食都需要通过运河运粮北上。千百年来,这种粮运方式逐渐发展壮大,因此,除了运送粮米之外,还运送别的东西,之后便统称为漕运。而参与漕运行业的人,包括船家、账房、伙计、船老大,以及运河两岸靠运输为生的百姓,就结成了“漕帮”。结成漕帮的原因只是为了增强实力,互相支援,统一行动。

清朝以来,政府开始逐渐腐败,漕运管理机构大都视漕运为肥肉,所以人人都想参与其中,从而使得漕帮生意日渐惨淡。于是,漕帮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求得生存,就逐渐形成了帮派组织,目的只是看准机会大行抢劫。后来,势力壮大了的漕帮还发展到在运河中设卡收税,根本无视朝廷法度,因此,他们也就形成了跟朝廷对立的一股让朝廷恐慌的势力。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北京和杭州之间的运河经常受到战事的影响,漕运更加不力。于是就有大臣建议:不如将漕运改为海运。这样既可以保证运输不受战事影响,又可无形中瓦解漕帮势力,使他们自然消亡,从而除掉朝廷的“眼中钉”。

于是,朝廷就成立了海运局。实际情况也达到了运输不受战事影响又分崩瓦解漕帮势力的目的。这样,朝廷的粮米不再由运河往北运输,海运局也因此肥了起来。而这对于本来生意就惨淡的漕帮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些逍遥、厉害惯了的人尤其看不得朝廷对他们的嗤之以鼻模样,他们于是将仇恨的目光投向了海运局,准备伺机报复。作为海运局坐办的王有龄,他的运粮船队正好赶在了风口上,就这样被烧了。

听完胡雪岩的述说,王有龄沮丧又无可奈何地说:“如此说来,我们海运局就只有关门大吉了。难道真让朝廷下令恢复漕运吗?”

“那倒未必。”作为能统筹大局的商人,胡雪岩看问题入木三分,他说,“自古以来,民都不与官府斗。如今漕帮胆敢烧掉毁坏朝廷的粮米,也是被逼无奈。如果朝廷不停手,继续将这件事情追查下去,结果只会把漕帮逼上绝路。俗话说狗急也会跳墙,更何况,他们还是处于暗处。所谓暗箭难防,如果这样继续斗下去,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还不如现在咱们就去和青帮谈和,分他们点好处,息事宁人算了。”

胡雪岩并非官场中人,又是王有龄的好朋友,所以他无疑是谈判的最佳人选。于是,王有龄请他亲自出马去和漕帮和谈。为此,胡雪岩特地准备了一船杭州特产,又通过他在青帮当小头目的朋友陈三,终于来到了青帮总部。与青帮大头目廖化生见过礼后,胡雪岩送上了带来的一船杭州特产,又从怀里掏出一张10万两的银票,放在盘里,双手呈给廖化生。

廖化生瞟了一眼盘子中的银票,露出一丝喜悦,说道:“胡先生,你不带兵,却带来银票,想必有什么谋划吧?”

胡雪岩说话向来不露痕迹。他用商人惯用的交际应酬话谦卑地说:“前辈,雪岩今日前来,不过是因为仰慕漕帮的声威,前来致意罢了。”

廖化生身为漕帮大头目,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他只是哈哈一笑:“胡先生,你真会说笑话,今日的漕帮如西山的落日,哪里可以和海运局的声威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