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15405000000006

第6章 千古美谈(5)

杜畿李泌董晋

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嚣张,朝廷的命令经常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建安年间,河东郡(今山西夏县)太守王邑接到诏令,要将其召回朝廷。正打算动身,却遭到部下卫固、范先二人的阻挡。原来,这二人已经暗中和北边并州(今山西太原)的高斡联系好了,蓄意割据谋反。

太守无法调出怎么办?掌控朝廷大权的曹操采取派新任太守前去的计策。新太守是谁呢?曹操挑选了杜畿去收拾这个烂摊子。

杜畿接到命令,立刻出发。到了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黄河边,却被卫固等人派来的军队拦截,不准渡过黄河。对峙了几个月,杜畿摸清了情况,心想:河东郡有三万户人家,并不全都是叛变的人。我索性单骑闯入,来个出其不意。卫固这人虽有计策,但是并不果敢,见了我必定假装接纳。我只要进去一个月,就可以用计策处理问题了。

于是,杜畿暗自从另一个渡口渡过了黄河,卫固果然表面上接受了他,杜畿使了个欲擒故纵的计谋,先低声下气地夸赞卫固、范先说:“卫姓和范姓,都是河东的大族,声望很大啊!我虽只是太守,事实上要依靠你们,顺从你们治理河东好了。”卫固等人听后,心里非常得意。谁知过了几十天,杜畿就命人砍掉了他的脑袋。

自“安史之乱”以来,唐代藩镇势力逐步发展。将强了,就要背叛朝廷;兵强了,就要驱杀将帅。唐德宗贞元初,陕虢(今河南三门峡、灵宝一带)节度使张劝被部下杀害,兵马使达奚抱晖夺得了军权,并上书朝廷,要求任命他为节度使。

唐德宗派李泌前往处理此事。李泌动身时,德宗下令皇帝的亲军神策军护送。李泌笑笑,拒绝了,请求单骑前往。出了潼关,却又碰见另一支三千人的部队列阵等待,带兵军官上前报告说:“奉皇帝密诏,前来护送!”李泌当场写下一道命令,让他们退回。自己却快马加鞭,一路飞奔而去。

达奚抱晖听说李泌就要到了,不让将领们按礼节出城远迎。直到李泌距城外十五里了,才出去迎接。李泌当面一阵好夸奖:“你在危难之时,临时站出来主持军中事务,为国家保住了这地盘,很有功劳嘛!”说着走着,进了城内,开始主持工作。

第二天,做好一切准备,李泌将达奚抱晖召来,说道:“你杀了节度使,按罪当处死的。不过今天饶你一命。这并不是因为我关照你,而是恐怕今后再有此类事情发生。朝廷任命的将帅都派不进去,所以放你一条生路。”达奚抱晖听罢此言,又悔恨又感激,只好逃跑了。

开封也出了这样的事情。镇守开封的宣武军节度使李万荣的儿子——兵马使李乃,趁其老父生病卧床之机,准备叛乱夺权。但是,另一位军官邓惟恭却不买账,把他抓了起来扭送京师。这位邓惟恭也是个野心家,临时掌握大权后,自以为朝廷会正式任命他为节度使。忽然传来消息,朝廷已经派东都(今河南洛阳)留守董晋为宣武军节度使了!邓惟恭大失所望,不派人去洛阳迎接董晋。

董晋上任时,随身只带了十几个仆人,一个卫兵也没有。走到郑州,有人劝告他说:“不如留在这里,等等看开封那边有什么动静再说。”从开封来的人也劝说不要进去。董晋一概不听,继续赶路。

邓惟恭没料想到董晋来得这么快,来不及想出计策,就赶忙率领各位将领出城迎接。董晋入城以后,把军政大事已然交予他处理。过了一些时日,邓惟恭心中越来越感到不安,便悄悄谋划叛乱。事情露馅后,董晋将邓惟恭的同党全部抓起来问斩,而将邓惟恭押赴京师。

上述三人,当时的处境都如此危急啊!都是孤身深入叛乱之地,从容淡定地平定了事件,他们智勇有谋,非同一般!唐代史书中,讥讽董晋苟且偷生,荒废政事,其实不是这样的。当时,朝廷害怕董晋到开封后稳定不了局势,派遣汝州刺史屈长源为行军司马,做他的副手。屈长源刚烈、刻薄,对很多旧时的规章制度都想整改。董晋一开始并不阻止他,等计策想出来后,他却不予采纳,因此军队无法平定战乱。以前,宣武军的士卒十分蛮横,难以管制,节度使挑选亲信士卒住在宫廷旁边,执弓带剑,厉兵秣马,以防军队叛乱。对这些兵,自然要常常赐予他们酒肉,以犒劳拉拢。董晋却不这样做,上任的第二天,就把这支军队解体了。董晋在开封任职三年后死了,由屈长源继任,不久被作乱的士卒害死了。

兵家贵于备豫

东晋时期,卢循兴兵反叛,派他的党羽徐道覆当始兴(今广东曲江)的地方长官。卢循攻击建康(今江苏南京)时,又派遣徐道覆为前锋。等到徐道覆前来上任时,带来了许多战舰,大家都感到惊讶,他从何处一下子找到这么多的战舰?

原来,徐道覆到了始兴后,就派遣人去南康山上砍伐木材,搬运到始兴后,用低廉的价格卖出去,居民一抢而空!如此一来,造船的木头积累了很多,但是没有人怀疑这是什么阴谋。有一天,接到起兵征战的命令,马上用这些木材筑造战舰,十多天就制造完成了!

南朝梁国的开国君主萧衍,也是这么一位有先见之明的人。在南朝宋国末年,萧衍被派到雍州(今湖北襄樊)为统帅。他预料到腐败的齐政权必将大乱,便暗中进行军事准备。砍伐了大量木材、竹子,沉到檀溪水下。又收集了大批茅草堆积如山,一点也不动用。部下中兵参军吕僧珍也很有心计,他觉察到萧衍的意图,决定配合行动,私下里也准备船橹几百双。时机成熟后,萧衍起兵反齐,从水下取出木材、竹子制造战舰,并用茅草装修,很快就筹办完毕。但是,船橹不够用,诸将领们你抢我夺,争得不可开交。吕僧珍不动声色地运来他准备好的橹,每艘舰船发两支船橹,这才没有人再争夺了。

淮河南岸的盱眙(今江苏盱眙)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朝刘宋时,沈璞任太守。他非常了解此地是交通要道,一旦发生战争,敌人必定来争夺此地。上任后立即开始修缮城墙,深挖城壕,囤积钱粮,备齐弓箭和石头,为将来坚守城楼打仗做准备。果不其然,北朝的魏太武帝率军南伐,首先进攻盱眙。双发交战,打得昏天黑地,残酷交战了一个月,由于早有预备,仍然无法攻下城池。魏武帝无可奈何,只好烧掉攻城的各种装备,饮恨撤兵!

邳彤郦商

光武帝刘秀出兵讨伐王郎时,河北的大部分割据势力相继归顺刘秀,只有钜鹿(今河北平乡县)、信都(今河北冀县)两郡还在坚守。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秀的部下都提议先回长安(今西安),可让这两个郡的兵力不战而降,送上门来投诚。只有邳彤不敢苟同,他认为,如果实施这一计策,不仅会白白丢掉已经降服的河北诸郡,而且会惊扰三辅(长安附近之地)守兵。假如回长安,那么邯郸的将士们,一定不愿叛变自己的城主而千里送公,如此一来,士兵的散乱逃亡则就不可避免了。光武帝刘秀听了他的建议后,非常赞成,决定不再西行。宋代诗人苏轼评论说:“这是关系东汉兴亡的决定,邳彤也可称得上是东汉的开国功臣啊!”邳彤以前列在云台诸将(云台,汉宫中之高台,后汉永平中,明帝追念功臣,画郑禹等二十八将相于其上,二十八将称为云台诸将)中,并不为人看重,待提出这一高见,有见识的人才对他刮目相看。

西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和审食其商量说:“朝中许多老将都是与高祖一起打天下的平民,如今却要侍奉少主,一定会感到不满的,如果不把他们统统杀掉,恐怕天下不会安宁。”因此迟迟不肯发丧。郦商拜见审食其,得知这件事劝道:“如果真那样做,那么国家就危险了。陈平、灌婴正率十万大军驻守在荥阳(今河南荥阳),樊哙、周勃率二十万驻守燕、代,他们一旦听说高帝辞世,朝中老将被杀,必定率兵打回关中。那么,国家灭亡则指日可待啊!”审食其把他的话转告给吕后,吕后才决定发丧,放弃了原来的计划。当时朝中的时局十分严峻,基本上面临着灭亡,而郦商在谈笑中,就使危机云消雾散,其功劳难道算不上显著吗?然而,却无一人赞扬和推荐他!吕后死了以后,吕禄统率北军,郦商之子郦寄使了一计将吕禄骗去郊游,才使周勃有机会进入。可见郦氏父子对于西汉,可以称得上是社稷之臣了。郦寄与刘揭曾一同劝服吕禄放下帅印,归顺朝廷。而当文帝论功行赏之时,刘揭封侯赐金,可郦寄却没有得到任何赏赐,陈平、周勃也没为他说一句公道话,这又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后来郦寄承袭父亲的爵位封侯,又因为犯了法被罢免。他们的坎坷遭遇,真是太令人痛惜了啊!

魏郑公谏语

唐朝建立后,经过数年的整治,国家渐渐稳固,人民也开始安居乐业。这时,唐太宗在几位大臣的提议下萌发了“封禅”泰山的想法。所谓“封禅”,即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祭祀上天的大礼,其规模巨大,花费之多是可以想象的。因此,魏徵作为谏臣据理力争阻止此事,他诚恳地对唐太宗讲述道:“假如有一个人生了一场大病,十年久病卧床。现在经过细心诊治康复了,渐渐恢复原貌。就在这时,让这个人背一石的米,一天走一百里地,那么他承受得了吗?隋末动荡造成的影响还未平息,国家逐步安稳,骚乱还未得到完全整治,国家、百姓均未完全富足,这时候封禅,向苍天宣告我们大唐的事业已经完成,臣认为这可能还不是时候吧?”

魏徵引喻确切,言词恳诚,忠贞之情溢于言表。唐太宗无言反驳,便决定推迟封禅时间。魏徵的这段谏语见于《谏录》和《旧唐书》,但《新唐书》没有记载。《资治通鉴》记录了魏徵的诤谏事迹,但删去了这一段话,太可惜了!

刘蕡下第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皇帝亲自策问制举,挑选人才。刘贲应举作“策论”,在策论中极言宦官罪行。

不久以后,裴休、李郃等二十二人中第为官。考官左散骑常侍冯宿、太常少卿贾餗、库部郎中庞严三人,看了刘贲的对策后,表示惊叹认为很可行,但是迫于宦官的权势,不敢录用他。刘贲没有被录取的消息公布以后,公众议论纷纷,都为刘贲打抱不平。谏官、御史大夫想要请奏皇上,宰相阻止了他们。李郃愤慨地说:“刘贲落榜,我辈登科,能不感到心中有愧吗?”于是上书皇上,大意为:“刘贲的对策,汉魏以来无人能敌。现在主考官因为刘贲批驳宦官,不敢录用他。我担忧朝廷之中以后将再无忠良耿直之人,朝中纲纪也将废弛。我所做的策论远远不及他,恳求皇上将我换下,改为刘贲,以嘉奖刘贲的耿直。”然而这份奏疏并没有得到回应。

当时的宰相是裴度、韦处厚和窦易直。窦易直为人自不必说,像裴度、韦处厚这样的贤相,为何偏偏在这件事上不主持公道呢?甚至想制止论奏的人呢?扪心自问,他们能无愧吗?刘贲因此不得在朝中做官,李郃也不再被重用——大概没有人敢任用他吧。只有令狐楚、牛僧孺敢于把刘贲请进府中,并以师礼相待。而刘贲最后还是被宦官嫉妒诬陷,被贬为柳州司马。

诗人李商隐对刘贲的遭遇非常同情,写了一首《赠刘司马贲》诗:“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刘贲死了以后,李商隐又写了很多诗为其凭吊,比如“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已为秦逐客,复作楚冤魂。并将添恨泪,一洒问乾坤。”其哀恸之情达到了极限!其后七年发生的欲诛宦官而反被宦官所诛的“甘露之变”,不知道九泉之下的刘贲是否知道?

白居易出位

白居易担任左赞善大夫时,盗贼居然在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谋害了当朝宰相武元衡,震动了整个京师。白居易在满朝文武中首先向朝廷奏疏,请求即刻捉拿凶犯,以洗濯朝廷的耻辱,并要求有关执法机关务必要捉拿凶犯。

当朝的另外两个宰相却认为白居易这篇奏疏是越级议事,大为不满,就把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让他做闲官去了。这时的宰相是张弘靖、韦贯之,张弘靖不足为道,韦贯之做这件事是有过失的。请看白居易与杨虐卿的通信:“贬谪的诏书下来后,我明天就将奔赴江州。左思右想,觉得有些话如骨鲠咽喉,不吐不快。去年六月,强盗暗杀右丞相武元衡于大街上,血肉模糊,连颅骨也被取走,真是惨不堪言!满朝文武震惊害怕,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我认为自有书籍记载以来,还没有这种事情。如果知道这悲惨之事,即使是农夫小吏,也不会沉默,况且我们这些朝廷大员,难道能把痛恨愤怒的情绪埋在心中吗?因此,武丞相天明气绝而死,我的奏章中午就交给朝廷。两天之内,满京城都知道了这件事。那些不赞成的,都说我是虚情假意,还振振有词:‘丞相、侍郎、给事中、舍人、谏官和御史还没有说话,你区区赞善大夫为什么这么积极地表现忧国之心呢?’”

听了上述言论,我认为赞善大夫固然官小位卑,但是朝廷有了棘手之事,他自己上奏表明自己的建议,这应该叫作忠正,这是对惨绝人寰的大胆暗害执政大臣表示愤恨,我觉得问心无愧!即便被某些人认为狂傲行为,对国家的灾祸,我又怎敢置若罔闻呢?所以被认为犯了错误,这有什么办法?何况又不仅仅是因此罪名才被惩处的。

白居易对此事的自述就是如此,然而,当时批判白居易越级的人,不仅只有宰相。书中还说:“白居易的母亲掉到井中淹死了,白居易却写了名为《新井篇》的诗篇,因此被贬职。”白居易信中最后的一句,就是指这一条居心叵测之徒编织的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