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白话容斋随笔精选
15405000000003

第3章 千古美谈(2)

曹操用人

世人称曹操为“鬼蜮”,说其奸邪狡诈,因此正人君子都排斥他,关于他的忠奸善恶不用细说,而他任人唯贤的用人之道的确是后世之人无法比拟的。

荀彧、荀攸、郭嘉都是曹操的韬略重臣,每次遇到大事总会与他肝胆相照,共计大业。他也能使手下其他人各显其能,用权行事,无论大小,都是功绩卓越,各有千秋。

曹军收复关中以后形势不稳定,马腾、韩遂并没有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曹操便派司隶校尉钟繇坐镇关中;枣祗、住峻两人勤恳用心,曹操任命他们为屯田校尉,一时军国富裕;任命卫觊镇抚关中,尽收官盐以壮国势;河东(今山西西南)不稳定,早晚是害,派杜畿任太守,卫固和危先这二位政治家束手被擒;并州(今山西太原)刚刚平定,便派梁习出任刺史,从此边境安定;扬州被孙权占据,唯有九江属于曹操,便交给刘馥治理,他把那里治理得很好;闯翊(今陕西大荔)常被盗贼骚扰,就派郑浑出马,立即民安寇灭;代郡(今河北蓟县)乌丸三单于掠财敛资、放纵骄横,派裴潜上任,顺利地使单于敬服;刚刚取得汉中(陕西汉中西)后,让杜袭当督抚,杜袭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马超的军马刚投降又想叛变,派赵俨为护军威慑各部,因而东迁两万多人,做了合理安排。这十件谋治方略,为曹操的统一起到很大作用。

张辽在合肥大胜孙权;郭淮在阳平(陕西勉县西)抵御蜀军;徐晃在襄樊遏止关羽,这些良将都曾以少胜多,替曹操独当一面。曹操傲视群雄,纵横四海,全依靠这些人的文韬武略。

五代滥刑

五代十国之时,小国林立,互相攻伐,各国的皇帝均是武人出身,残忍好战,视人民如草芥,因此众叛亲离,立国都不长久。但是其中并不是所有皇帝都这样残暴,后唐的第二个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就不同凡响,他颇有仁义之心,并能改过自新。

比如,他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即天成三年(928年),京师(当时定都洛阳)巡检军使浑公儿向他口头奏说:“外面有两个百姓,用竹竿当作武器练习战斗武功,居心叵测。”

明宗听后,下令将这两个百姓逮捕,并起来,交给石敬瑭处理(石敬瑭当时为明宗的女婿,七年以后,他投靠北方契丹,推翻后唐以后自己当了皇帝),石敬瑭不问青红皂白,就将这二人给杀掉了。

到了第二天,枢密使安重诲上奏说:“昨天逮捕的两人,实际上是在一起玩耍的两个幼童,并不是什么练习战斗的百姓。”

明宗听后大惊,知道自己错杀了人。于是下诏向全国检讨自己滥用刑罚的过错,并且减少自己十天的食品,以向冤魂谢罪。石敬瑭不细心审理,也被罚了一个月的俸禄。浑公儿诬告陷害,被削官,杖打脊背后流放到登州(今山东蓬莱)。赐给两小儿的家人各五十匹绢、一百石麦、一百石粟,并由官府出钱用隆重的仪式为两小孩办理了后事。

为防备今后再次出现类似事件,唐明宗又下诏全国州府官吏说:“从今以后,但凡有死刑案件,必须严加审理,绝不能随便草菅人命。”

这真是当时鲜有的一位仁慈君主。

这一事件记载在《旧五代史》中,但是之后的《新五代史》却将此事删除了,实为一大憾事。

下第再试

宋太宗赵光义雍熙二年(985年),科举考试完毕后,已有一百七十九人考中进士。有人说:“落榜的士人中还有不少值得录取的人才。”太宗就下令让落榜的士人重新参加考试,考试完毕,又录取了七十六名。其中有个叫洪湛的进士,文章非常优美,文采斐然,被特升为第一录取人员中的第三名。

端拱元年(988年),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录取了二十八人为进士。有一个叫叶齐的读书人认为考试不公正,击鼓上告。于是,朝廷对落榜人又进行复试,这次又录取了三十一人,加上学习经书的诸科士人因复试而得官的多达七百人。这对读书人可以说够优待的了。

可是,在之前的太平兴国末年,孟州(今河南孟县)举人张两光考试不及格,心存怨念,就肆意酗酒,并在大街上辱骂皇帝,说了一些大不敬的话。太宗盛怒之下,下令将他抓起来杀了,而且和他一组参加考试的其他九人,也被下令从今以后不准再参加考试。

宋太宗就是这样,对读书人恩威并施。

祖宗亲小事

皇帝国事繁忙,且不说要决定内外政务等大事,单是要与每个在朝官员谈话,听取他们的进言或建议,就是很繁重的事。有一天,轮到一批官员上殿进言,很多犯过错误贬职派到闲散职位上的官员,对着皇帝声泪俱下,痛诉由于俸禄被缩减,生活困窘。轮到由开封府判官贬为卫尉少卿的吕端之陈述之时,态度却截然不同。只听他说:“我罪过重大,但是皇帝恩深义重,如果派我做颍州副使,就心满意足了。”

宋太宗心里很高兴,说:“我是了解你的。”不久以后,吕端官复原职。一个月之后,又被提携为副宰相。

对于朝廷财政问题,宋太宗很关心。一天,把财政部门的吏人李溥等人都召到崇政殿,要求他们畅所欲言,谈谈财政方面的问题和建议。李溥等二十七个吏人受宠若惊,请求给些笔、纸,当场写成报告,提出了七十一条建议。宋太宗看了,选出四十四条切实可行的批转有关部门采用,另十九条批转主管财政的官员陈恕等人进一步研究讨论,并派知杂御史出席监督。对于李溥等人,不但赏赐钱财,还都升为朝廷命官。“李溥这些人,”宋太宗对宰相说,“所提的建议颇有用处。我曾对陈恕等人说过:若论文学和史学,那些人比你差远了;而钱粮等事,他们从小就接触,十分熟悉,你应虚心请教,对你一定会有帮助的。”可是陈恕不肯放下架子,结果本职工作没有搞好。这时,宋太宗又召见陈恕并指责一番,陈恕才叩头承认错误。

按规定,监军不准携带家属上任。但王宾到亳州任监军后,他那位极爱吃醋、极凶悍的老婆擅自尾随而来。王宾拿她没有办法,赶又赶不走,只好上书报告此事。宋太宗知道后,居然亲自召来王宾的妻子,当面训斥一番,让两个卫士打了她一百廷杖,然后让她离开王宾,嫁给一个士兵当妻子。当天晚上她就死了。

陈州百姓张矩,杀死同乡王裕家两条人命,知州田锡没有解决好,导致王裕家跑到京城控诉。宋太宗派遣两位朝廷官员审理,事后都说:“张矩并没有杀人”。之后,王裕的儿子入伍当兵,趁机见到宋太宗说:“我并不想当兵,只是为了找到机会申诉我家的冤情!”宋太宗大怒,下令御史台重新审理此案,最终将张矩依法处置。那两位朝廷官员和陈州知州田锡、通判郭渭,全部被贬职!

宋太宗如此全力以赴,国家哪会得不到整治呢?

一定之计

为人臣子的遇到贤明的圣主,在初次见面的时候,一定会讲出一些谋略,然后,接着根据这些谋略,再提出一些处理的方法,并将其贯穿到具体的实践中。当这段历史载入史册后,他的事业和英明便永世留存。苏东坡为范仲淹的文集所作的序言中已经讲了这个问题。

伊尹归隐于有莘,商汤三次邀请,才出来辅助他伐桀。要使人君变成像尧舜那样的圣德明君,使人民像尧舜时期一样安居乐业,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做到了。商汤的圣明,像尧舜一样,流传百世。

在北海附近的虞、虢之间有一个叫傅岩的地方,高宗在那儿找到了傅说,于是封他做丞相,傅说写了说命三篇,来辅助高宗整治天下。他的功绩就像日月星辰一样明亮照人。高宗攻伐鬼方,出征荆楚,商朝得到很好治理,商代的其他君主从没有这样的盛况。

管仲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商鞅辅佐秦成强国,虽然后世的圣儒提到他们就感到厌恶,看不起他们,然而考察他们施政的情况,不曾有一点违背他们开始的谋略。

韩信劝汉高祖任用天下勇敢的人,用城邑褒封功臣,发义兵攻楚军,平定三秦之地。攻下魏国后,立即北面拿下燕、赵,东面攻下齐国,南面断绝楚军粮道,西面与汉王会军以至于消灭楚王。后来没有一句话不成为现实的。

新野的邓禹在河北觐见光武帝,他知道更始帝刘玄一事无成,就劝说光武帝召集天下英雄,做任何事都要顺乎民心,重建高祖的帝业,解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光武帝和他共同定下了大政方针。他终于帮助光武帝成就了大业。耿弇和光武帝一同讨伐王郎,平定了彭宠,夺取了张丰,还收了富平、获索等。东攻张步,平定齐地,光武帝常常以为他的打算不能成功,到后来竟能实现。

诸葛亮见先主刘备通论天下形势,分析天时地利人和的各种因素,指出了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后来的历史变化正如他当时指出的那样,世人称他为未出茅庐三分天下。至于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果,这是天定的。

房玄龄捧策见太宗,帮太宗收罗天下的有识之士,和众将密切合作,共创唐室基业。到他当宰相后,国家的典章制度都是他一手制定的。虽然几百年过去,仍然产生着良好的影响。

五代时期天下大乱,王朴以“平边策”上奏周世宗,他认为:“当朝丢失吴蜀,晋朝丢失幽、并,我们从中应该了解平定那些地方的策略。现在吴地轻易夺得,几千里山川任我军策马扬鞭,我们将所向披靡,江北的各个州郡都是我们的天下。夺得了江北,江南也不在话下。拥有吴地之后,桂、广当然就成了我们的属地。岷、蜀这些地方用一道圣旨就可以让他们俯首称臣,如果他们不归顺,我们还可以四面并进,包举蜀地。吴蜀平定,幽地就自然来投降,只有并州一定要死战到底才可以得到,等时机成熟,便可以一鼓作气除掉他们。”周世宗用王朴的计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功业未成就死了。到了我朝,宋太祖赵匡胤横扫四方,先后的顺序都不出赵普的“平边策”。只有幽州那一场战乱,已经到了兵临城下的地步,而诸将却没有打胜仗。

前代英杰的智谋策略,真是令人佩服啊!

狐突言辞有味

晋献公十七年(前660年),朝廷让太子申生去讨伐东山皋落氏,并命他十二月出兵,穿上左右不同颜色的衣服,佩带上镶金的玉佩。《左传》记载了狐突说的建议,虽然只有八十多个字,内容竟包含五个层次的转折。第一层说:“时间是事情的征兆;衣服是身体的花纹;佩饰是内心的旗帜。”第二层说:“假如真的郑重其事,就要命他在一年的开头行动,真要想让他驯服,就应当让他穿纯色的衣服;要想让他内心忠诚,就应当让他佩带合乎礼度的饰物。”第三层说:“现在让他在年末出征,是想让他的事业不顺利;让他穿杂色的衣服,是想表明与他非常疏远;让他佩带镀金的玉佩,就是要抛弃他内心的忠诚。”第四层说:“让他穿杂色的服色说明要疏远他;让他出师的时间表明要让他不顺利。”第五层说:“杂色意味着凄凉;冬天意味着肃杀;金属意味着寒气;块佩意味着火一般的燥热。”语言婉转有味,极其耐人咀嚼。《国语》中也有大量这种文字,有的转折竟达到六七层之多,但是大多数语气舒缓、结构松散,而且不太切近主题。

陈翠合齐燕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人陈翠想让燕、齐结盟交好。按照当时的规矩,盟国之间一定要互派人质到对方国家,陈翠就想让燕王的弟弟到齐国当人质。可是燕王的母亲太后听到这件事情后大发雷霆,并说道:“陈翠这人不能治国也就罢了,怎么可以想方设法让我们母子分离呢?真是莫名其妙!”

陈翠听说太后发怒的消息后,就要求晋见太后,太后听到禀报后,就说我正要找他算账,没想到他竟送上门来了!快让他进来。陈翠进宫后,太后并没有平息心中的怒气,对陈翠不冷不热地说:“听说你要让我把儿子送到齐国做人质,是吗?”陈翠回答道:“启禀太后,正是。”太后听完恶狠狠地说:“告诉你,那是绝对办不到的。”陈翠见此情景,不慌不忙,上前一步深施一礼,然后缓声说道:“太后息怒,您听我说,为什么要派公子去齐国做人质。听说太后爱子还不如一般的平民百姓,不仅不爱自己的女儿,更不爱自己的儿子。”太后听后连连皱眉说道:“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陈翠沉默了一会儿才说:“太后您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诸侯,还知道陪送多达千金的嫁妆。现在大王想封公子一官半职,群臣就会说,公子没有什么功劳不应该受封。现在让公子做人质,这是让他立功的大好机会。而太后不同意,所以说太后不爱儿子。况且太后和大王幸而健在,公子可以很高贵。太后和大王不幸百年之后,太子继承了王位,那么公子就有可能比一般平民百姓还要低贱。如果太后在世时,公子不能受封,那么他以后有可能终生再也不会受封了。”

听到这里太后不禁吃了一惊,说道:“老妇鼠目寸光,不知长久之计,还是陈爱卿深谋远虑。”于是就准许儿子前往齐国当人质,并立马下令准备前去的行李物品。

这件事和赵国的触龙说赵太后大致一样,而《史记》不记录,《资治通鉴》也没见有记载,学者也不曾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