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人间词话
15404300000023

第23章 秦观学梅尧臣,欧阳修学冯延巳

【原文】

梅舜俞①《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②刘融斋谓:少游一生似专学此种③。余谓:冯正中《玉楼春》词:“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④永叔一生似专学此种。

【注释】

①梅舜俞:即梅尧臣,字圣俞,王国维将“圣”误作“舜”,北宋诗人,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属安徽省)人。著有《宛陵集》。《全宋词》存其词3首。

②“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出自北宋词人梅尧臣的《苏幕遮·草》。王国维将“又”误作“事”,将“残”误作“斜”。

③少游一生似专学此种:出自清朝人刘熙载的《艺概·词曲概》。

④“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出自南唐词人冯延巳的《玉楼春》。王国维将“不奈”误作“自是”。

【译文】

梅尧臣的《苏幕遮·草》中有一句:“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刘熙载说:秦观一生似乎专学这种风格。按此,王国维认为:冯延巳《玉楼春·雪云乍变春云簇》中有一句:“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欧阳修一生似乎专学这种风格。

【评析】

追源溯流是王国维撰述词话的基本方式之一。在这一则,王国维谈到词风承传问题,从刘熙载对秦观师法梅尧臣的分析中受到启发,进而具体分析发现欧阳修原来学习了冯延巳的写词的技法。这意味着刘熙载论词方式对王国维有较大影响。不难看出,王国维论词的重要渊源是可以追溯到刘熙载那里的。

秦观是词坛上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他的词多写悲情,尤其擅长写暮春的无奈与凄凉之意,是因为他仕途坎坷而性格非常软弱。对于秦观词的情感特征,王国维毫不犹豫地用“凄厉”一词来形容。刘熙载以梅尧臣的《苏幕遮·草》为例,特别提到“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这几句写暮春景象,突出了翠色渐老、梨花落尽的季节感,并将这种景象笼罩在斜阳洒照之下,强烈突显悲凉无奈之意。秦观也写了与此神韵相似的词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刘熙载慧眼看到这一点,因而称秦观写词是师从梅尧臣。

以此作为铺垫,王国维转而论欧阳修写词师法冯延巳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对刘熙载论词方式的一种推扬,也是对欧阳修和冯延巳在词风上有某种相似性的一种确证。其实,刘熙载早已经在《艺概·词曲概》中认为欧阳修是深得冯延巳的“深”,也就是对自然、人生的看法比较深邃之意。

冯延巳的《玉楼春·雪云乍变春云簇》从一般人的伤春情绪中转出,认为自然季节更替是普遍规律,既然盼得春来,自然要送得春去,世人对这一“来”一“去”应该坦然对待。冯延巳自然平和的心境对于欧阳修产生了影响。例如,欧阳修的《采桑子》组词写晚年退居颍州时的心境,也是如此。例如,“群芳过后西湖好”就体现了不同寻常的暮春心态。不过,王国维说欧阳修一生“专学”此种,言之过甚。毕竟欧阳修在文学上最大的成就不是词,而是散文。

【参阅作品】

苏幕遮·草

(北宋)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①。乱碧萋萋②,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④,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释】

①墅:田庐、圃墅。杳:幽暗,深远,看不到踪影。

②萋萋:形容草生长得茂盛。

③窣地:拂地,拖地。窣,突然钻出来,出其不意。

④王孙:此处指多年生的、产于深山的草。

【鉴赏提示】

这是一首咏草词,全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词中,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而路人苍凉之境。全词通过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全词形象鲜明突出,意境深远含蓄,耐人寻味。尤其是下“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在春草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并进一步揭示出了自然界生老的规律,将意境进一步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