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的与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学关注的前沿课题。本章以人的现代发展为主题,重点论述了人的基本属性和人的现代化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人的本质、人性和天赋人权的内涵,把握什么是现代人和人的现代化的涵义,深入认识人的现代化途径和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是人与人相互交往和作用的产物。无论是从学习和研究社会学的需要出发,还是从认识和协调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都必须首先对社会生活中的个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什么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交往?为什么人类要千辛万苦地创造和经营一个与大自然共存又竖立其上的社会环境?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出了众多的专门学科和研究家的强烈兴趣。由于历史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本章以人的现代发展为主题,重点论述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第一节什么是人
一、人的本质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上有“认识你自己”的神谕。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腿动物。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动物,人既具有动物的某些特性,又能进行高级的政治活动。康德、黑格尔强调人是理性的,人能够通过思维活动来认识整个世界。西方某些哲学人类学家认为人是文化人,人创造了文化,又利用文化来更好地生存。中国古代的《尚书。泰誓》已经提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能够驾驭他物为自己所用。墨子认为,禽兽用羽毛、利爪等自身肢体来保障自己的生存,而人则依靠劳动来生存。儒家认为人是道德人,人在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中来实现自身的价值。综观各种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人的本质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1.人的自然属性
生物进化论以确凿的证据证明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人在最初意义上只是一种自然物。人的生物性表现在饮食、安全、繁衍等方面。与动、植物一样,人必须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平衡自身的新陈代谢,以维持躯体的存在。安全本能是动物在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中存活下来的重要机制。出于安全的本能,狼多疑、凶残,狐狸狡猾,老虎凶猛。在人身上可以看到动物的安全本能的特征。人既可能多疑、狡猾,又可能凶残。与动物一样,人也要进行种的繁衍,通过两性之间的结合,繁衍后代。人也有生老病死。某些病毒和细菌既能侵害人类,也能侵害动物。比如,炭疽,它既能侵害羊、猪等家畜,也能侵害人类。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明,人的基因与很多动物的基因很相似。人也能像克隆动物一样克隆自身。总之,人与各种生物都生活在地球这个大环境中,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具有自然性。
2.人的社会属性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早就指出了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集中表现为人的交互作用性。从原始社会的部落交往到今天的全球化交往,说明了人的交往范围是不断扩大的。现在有些国家已经向太空发射了航行器,希望与外星人取得联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通过一定的符号进行的。这些符号包括语言、礼物、姿势等。通过标准化的符号,人与人之间就能够顺利的实现交往。人还能组成各种各样的生活群体。社会中最基本的群体是家庭。在群体内部,人与人之间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总的说来,人与人之间结成的关系有生产关系、婚姻家庭关系、结合关系、对立关系等。在这些关系的基础上,人们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制度以维护这些关系。这样人们不再像动物那样单纯地让本能来支配自身的行动。人们的行动受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任何单个的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独自生活。个人必须不断地接受社会的教化,不断实现自身的社会化,才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现实生活中虽然出现了狼孩等由动物抚养大的人,但是从这些狼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来看,他们已经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人类了,他们的很多生活特征与动物相似。
3.人的精神属性
人具有发达的大脑。在人的进化进程中,人脑的形成使人与动物有了根本的区别。人通过大脑能够迅速地对环境信息进行思考并做出判断,并且把形成的认识、观念储存起来,这样,人类的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多,并且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获得对世界的新的认识。人脑的存在还使人具有了人类特有的情感。人们能够通过相互之间情感的感知来指导交往活动。由于人脑的存在,人类更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在古代,人类创造了四大文明古国。今天,人类正在创造着新的辉煌。人的思想性不仅表现在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还表现在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诚信问题,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探讨的热点。
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种属性。上面提到的论点在一定程度上都触及到了人类本质的某些方面。这些论点的缺陷是孤立地谈论人的某种属性,割裂三者的相互联系,或者相互对立起来,因而不能从三者的联系上去理解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抽象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人的三种属性是统一的。马克思承认人的自然属性,但是,在生产劳动基础上的人的自然属性,不同于动物的纯粹自然属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与自然都在生产劳动中被社会化了,因此,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化了的自然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实践观点去理解,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来说,必然表现在社会关系上,但它也不能脱离人与自然、人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
人的本质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既创造了人,又不断推进人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的本质在内容、程度和性质上也是各不相同的。由于社会实践受到历史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人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上只能部分地实现自己的本质。因此,在现实性上,不同历史条件下人的本质就有不同的表现。随着历史的进步,人类不断创造着愈来愈符合人的本质要求的客观和主观条件,使其展现出来的人的本质也就愈充分、愈丰富。
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的本质的多样性。从个性与共性的角度讲,人不仅具有个性,而且具有共性。个性就是处于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体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属性,它是由许多个性要素构成的某种统一整体。人的自然禀赋是其个性的自然要素,个性的社会要素是由社会关系创造出来的。人的本质通过个性表现出来,脱离了个性,人的本质就被抽象化了。马克思主义不仅肯定人的个性,也肯定人的共性。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分属于不同的群体、阶级。不同的社会存在和阶级地位,决定了不同的共同利益和要求,使人的本质具有群体性、阶级性。不同民族由于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经济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群体性、阶级性、民族性对于个体而言是共性,而对于整个人类而言又是个性。不论是肯定个性,而否认、抹杀群体性、阶级性、民族性,还是肯定群体性、阶级性、民族性,而否认抹杀个性,都不能全面把握人的本质。
二、人性
人们对人性的认识有四种: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无善恶,人性善恶兼有。性善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性善论尤为儒家所推崇。儒家认为,人性不仅是善的,而且是向善的。与中国的性善论相反,在西方占主流的人性论思想是性恶论。在基督教思想中,原罪是它的理论核心,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提出人性既不善也不恶。战国时期也有人认为,人性有善也有恶。那么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人的需要说起。
人作为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必须与自然不断的交换物质与能量,才能生存下去。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必须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满足自身各种社会性的需要。不仅如此,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五种需要组成人的需要发展的阶梯,一种需要的满足既是另一种需要的基础,又会推动人对更高层次需要的渴望。如果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人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安全需要等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不可能得到满足。而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人必然会渴望安全需要。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一个人只要正常存在,就必然会竭力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
然而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限制人满足自身需要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生产力因素、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人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受到自然资源多寡的限制。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多少和方式。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他人合作的同时,还与他人竞争。在与别人的激烈竞争中,人可能运用社会法律、道德所不允许的手段击败对手从而获得稀缺资源。一定时期的社会制度、风俗和习惯对人们需要的满足也构成限制。在具体的社会互动中,人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运用人们所共同认可的手段,才能使社会互动顺利进行下去。这样,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可能与周围的环境特别是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发生激烈冲突。如果法律、道德、风俗、习惯对人的需要过分压制的话,人可能会绕过甚至破坏它们以便满足自身的需要。
这样看来,人性的问题就不能以简单的善恶标准来评论了,不然就会把人性问题抽象化,不能把握人性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人学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把人性与需要联系起来,从而科学的解决了人性问题。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很明显,马克思认为,人性与社会实践是一致的。人通过社会实践与社会、自然发生联系,改造社会与自然,同时又不断的改造自己。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强调人性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是抽象静止的。人性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条件,人性就有相应的发展水平。社会需要引发人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恩格斯根据这个观点,把人的消费对象分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从社会结构角度看,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这三大领域既是人的需要的产物,又具有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独特社会功能:经济活动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政治活动满足人际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文化活动赋予人生更高层次的享受。人的需要总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人过分追求某一种需要,必然会导致人性异化并将社会实践引入歧途。
马克思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是人的需要被全面、最大程度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的多样性是统一的,它们共同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过程之中。基于对人的本性的全新理解,马克思赋予“富有”和“贫困”以全新的涵义。在马克思那里,富有和贫困同国民经济学上的富有和贫困的涵义全然不同。在马克思那里,贫困不是指物质财富的贫乏,而是指需要的单一,富有同样不是指物质财富的富有,而是指需要被全面地、最大程度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