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15360700000004

第4章 固原回族宗教信仰习俗(2)

根据拉施特《史集》所载,固原最早的清真寺始建于元朝。明清之际,固原的清真寺渐具规模,数量增长较快。今天,遍布回族聚居地的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既是回族穆斯林沐浴洁身、进行宗教活动的公共场所,又是举办宗教教育、传播宗教常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讲坛和经堂,还是回族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公益事业的一个中心。在这里,回族穆斯林每日的五次礼拜,每星期五的主麻聚礼以及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会礼都在这里举行。在这里,阿訇平时还要在向满拉讲学,给回族群众讲“瓦尔兹”(劝戒),主持婚丧嫁娶屠宰食用禽畜等有关活动。因此,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都建有清真寺。

固原地区的清真寺,从建筑风格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圆柱拱顶的阿拉伯式建筑,一类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宫殿式建筑。回族的清真寺院干净卫生、清新宁静、古朴典雅,寺院墙壁上绘有各种花卉图案,殿门多是古体字《古兰经》的经文浮雕和阿拉伯文匾额、图案绘画装饰,显得肃穆庄严,别致而壮观。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均为坐西朝东的方位,整个寺院一般都由大殿、望月楼、宣礼塔、经堂等部分组成,分前、中、后堂。礼拜堂正殿和壁龛背向麦加,以示跪拜的朝向。凡穆斯林入礼拜堂时必须洗大、小净和脱鞋后方可入内,非穆斯林一般不让进去,尤其不允许女性进入。

固原各地回族清真寺内的设施主要是礼拜殿、水房、教长室和讲经堂,呈现出“三堂合一”(礼拜堂、澡堂、经堂)的建筑特征。礼拜堂(即做礼拜的大殿),是清真寺的主体建筑,大多采用我国古老宫殿的建筑形式,殿脊高高隆起,飞檐四出,雄伟古朴,庄严肃穆。大殿内部,在西墙中间有一个一人多高的浅窑,叫做“米哈拉布”窑,标示着礼拜的方向,领拜的伊玛目站立在它的正对面,领导教众礼拜。大殿的西北角设置一木制小阁楼,叫做“虎图百”楼,是举行聚礼、会礼时宣讲“虎图百”(即宣读“劝谏词”)的讲台。地面一般都是木地板,上面铺有色彩艳丽的一排一排拜毡。在大殿顶上,大多挂有许多精美的吊灯。除此之外,大殿别无其他设置,因为伊斯兰教是反对和禁止崇拜任何偶像的。澡堂(固原一些地区也称水房子),则是专供回族群众沐浴的建筑。澡堂内部设施周全,有给教众作“大净”的淋浴间,用一种特制的吊罐淋水冲洗全身;有专为洗下身(即“小净”)而设置的一些小隔间。经堂则是设在清真寺内的经文学校,有经文大学、小学。前者专门培养职业宗教人员,后者主要对回族儿童进行一般宗教常识的教育。经文大学一般设在清真寺正院内的南北厢房,故也称南北讲堂;经文小学大多设在清真寺的后院或其他附属建筑物内。

清真寺所属教坊内的穆斯林,统称为“高目”或“哈万德”。过去,每个教坊设有“学董”、“乡老”等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征集学粮学课、收取寺费、管理寺产、维修殿堂和筹办各种宗教活动。现在,大多改由本坊穆斯林民主选举产生的寺管委员会来负责管理清真寺的日常事务。

在固原各地,回族群众无论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还是风俗习惯都与清真寺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按照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每当一些回族家庭迁居于某一新的区域,他们要做的第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建造自己的清真寺,以便于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相互交流信息、商议本地区同胞中的一些重大事情。第二,每年清真寺中一切活动的经费以及阿訇的报酬,也都要回族群众的各家捐赠。同时,给子女出生时取经名、结婚、家中老人亡故及平时家中宰牛、宰羊都要请阿訇念经等。同时,回族家庭也往往能从清真寺得到一些实惠,如回族家庭有困难时可得到清真寺的帮助。第三,清真寺教长大多是由一坊回族群众自己推选,如果一教坊中教长不能很好地为坊民服务,教民就可以开会决定解聘并另聘教长。所以,伊玛目当上某一教坊教长后往往努力工作,竭尽全力为本教坊回族服务并有责任帮助坊民家庭解决俗事,否则就会遭到解聘。这种聘任制中体现出来的宗教民主,是伊斯兰教深受回族群众欢迎和许多回族家庭乐于花费钱资支持它的重要原因。同时,各地清真寺所聘教长大多都称“阿訇”,主持教务和开学讲经,他们的学生、徒弟叫做“满拉”或者“海里凡”。第四,每逢主麻日和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等纪念日,固原各地清真寺便成了穆斯林群众集会的场所。届时,阿訇们便向穆斯林群众宣讲《古兰经》、教义、教律、教史及宗教故事。

正因清真寺在回族群众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固原各地回族群众对其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无比的热爱。下面这首六盘“花儿”就反映出这一情感:

固原城里的清真寺,

赛过了皇上的金殿;

维了个朋友是满拉,

我成了他的家眷。

从这首“花儿”可知,清真寺不仅是回族穆斯林每日做礼拜的场所,更是他们心中的圣地,于是在他们眼里便“赛过了皇上的金殿”。的确,在固原地区坐落的数不胜数的清真寺,大多建筑风格独特、雄伟华丽,成为当地最为醒目的景观之一,足以使回族穆斯林引以为豪。

二、固原著名清真寺简介

传统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固原”,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清水河上游西岸、有着“贫瘠甲天下”之称的大片黄土丘陵地区,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固原地区”或“西海固地区”。包括固原市原州区、海原县、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由于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环境、众多的回族人口,使“西海固”这一独特的自然文化地理概念闻名于世。

固原清真寺众多、历史悠久,大多体现出中阿合璧、完美和谐的建筑特征,著名的有西吉县单家集单明清真寺、硝河乡硝河村清真寺和原州区黄铎堡乡南城村清真寺、三营镇清真大寺及海原县清真大寺、泾源县北伍家清真寺、彭阳城关清真寺等。

(一)单家集单明清真寺单家集亦名单明,为西吉县境内最大的回族聚居村寨,分单北、单南两个行政村。该村回族人口占95%以上,村以姓氏得名,世代相传。单氏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东济南府迁来落居,“文革”前有墓碑可证。北大寺原为单姓清真寺,创建于明代,占地约10亩,有中国古典宫殿式礼拜大殿,气势雄伟。单南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原名陕义堂,教民多为迁来定居的陕西回族,占地面积约4亩,礼拜大殿为一脊两卷宫殿式,北侧厢房为教长住室和讲经堂,南为沐浴室。1935年红军长征路过当地时,毛泽东主席曾借宿寺旁教民家中并参观了该寺,受到回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款待。1936年红军西路军再到此地,以单南寺为联络处,建立单家集回民自治政府。“文革”中幸得村中汉族同胞保护改作仓库,免遭拆除。1984年政府拨款予以维修。如今寺门口有纪念碑,碑正面用阿拉伯文、中文写着“一代天骄,人民救星”几个大字,现被人民政府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硝河清真寺西吉县硝河乡硝河村清真寺,相传创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万历年间翻修扩建,惜毁于1920年海原大地震。1953年再次重修,为砖木结构的起脊宫殿式建筑。寺内整体结构为一进三院,有礼拜大殿15间,配房5间,沐浴室3间,占地面积3亩。“文革”中关闭,寺房改作他用。1979年集资重建,但规模已今非昔比,现有大殿5间,配房9间,沐浴室3间。

(三)南城村清真寺原州区黄铎堡乡南城村清真寺有题记,标明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604),后经历代维修,现在保存下来的是1980年重建的。南城村清真寺现有大殿5间,配房4间,沐浴室3间,其他用房2间,占地面积2亩。黄铎堡在唐朝时名为石门镇,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外国使节、商人、伊斯兰传教徒都须经石门镇抵固原,然后才能到达唐都长安。因此,这里应是伊斯兰传教士较早停留并进行传教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