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争权夺利智慧谋略全书
15342000000005

第5章 善抓机遇篇(1)

源赖朝奇袭金砂城

12世纪时,日本有一常陆国。该国有一大武士团佐竹氏,“权威及境外,郎从满国中”,其首领佐竹秀义追随平氏,拒不服从源赖朝。于是,源赖朝决定举兵收拾佐竹秀义,借以扩张自己的势力。

1180年阴历11月初4,源赖朝率军进逼常陆国。任凭大敌当前,佐竹秀义就是不肯降服,源赖朝便发兵强攻。秀义抵挡不住,遂退守常陆国金砂城,据险构筑城垒、加固要塞,作死守计。所构城塞,“非人力之可败”,城内聚集之兵,“莫不以一当千”,源氏军久攻不下,不免着急万分。

此时,属下有人献上一计,言秀义的叔父佐竹藏人智谋胜人,欲心越世,可收买为我所用。源赖朝立即采纳建议,派上总介广常去做策反工作。

广常见到佐竹藏人,便开门见山地开导说:近来,东部各国无论亲疏,都已纷纷归顺武卫(指赖朝)。武卫仅仅视秀义为仇敌,秀义指日可平,寿数已定。你与秀义虽是骨肉至亲,但也不应坐视秀义之不义。如果你能及早奉归武卫,协助讨伐秀义,当可让你接掌秀义领地遗产。藏人闻言心动,立即归顺了源赖朝。

这天,佐竹藏人亲自为源军当向导,抄捷径奇袭金砂城,直捣秀义的巢穴。秀义及郎从等闻声丧胆,顾不得防战,纷纷弃械而逃。广常率军乘虚攻入,一举拿下了金砂城。

在秀义防御严密、军心高昂的情况下,源氏没有采取军事强攻的手段,而是运用“内间法”争取敌方内部要人,获得支持,并以此动摇敌方军心、瓦解敌方阵营,最后趁乱而取之。

于细微处见才智

在亨利四世时期,法国外交家让奈被派往荷兰,受命调停联省共和国(在16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荷兰7个北方省起义,联合组成一个新的,称之为联省共和国的国家。)与西班牙的冲突,促成和平谈判。

当时,无论联省共和国的阿兰斯基亲王,还是西班牙国王,都不情愿举行谈判。一方面要坚持斗争,彻底摆脱西班牙的君主专制,一方面要坚决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谁也不肯让步。他们出于自尊心的需要,都不愿达成和平协议,以为达成和平协议就是向对方让了步。因此,谈判时断时续,整整拖了2年。

天才的外交家让奈深知语言的力量,他用“长期休战”一词代替“和平”一词,说服了交战双方。就这样,1602年,西班牙与联省共和国之间签署了长期休战条约。西班牙承认联省共和国的独立。

说辩谋略中有一种方法称“借代法”。此法就是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用另外一种与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的说辩技巧。让奈用的是意思相近的语言借代法,使僵持不下的谈判打破了僵局。

拿破仑呼吁和平摸底细

1799年“雾月政变”以后,法国面临着的国内外形势非常紧迫,拿破仑必须尽快稳定国内秩序,并为抵抗敌人的军事进攻作好战争准备。为此,拿破仑成功地运用了外交手段。

1799年12月25日,执政不久的拿破仑发出两封外交信件:一封给英王乔治五世,一封给奥皇弗兰西斯二世。他在这两封信中,显得彬彬有礼,煞有介事地谈到欧洲的危急局势,表示自己渴望和平,并向他们发出呼吁。他在给英王的信中写道;“法国和英国,为了互相争雄,都在浪费国力。虽然一时间还没消耗殆尽,但对世界各国已是不幸的了。我不妨断言,结束这场引起全世界战火蔓延的战争,是关系到世界上一切文明国家的前途的事。”

英奥两国对拿破仑的和平姿态采取了断然拒绝的做法。两国的统治集团根本不相信他,认为这位曾在意大利和埃及战场上称雄一时的年轻将军,不可能怀有真正的善意。他们当然看得出来,拿破仑所以提出有关和平的建议,是要分化和削弱反法联盟的力量,是一种缓兵之计。他们认为,一旦准备充分,拿破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扔掉“和平”面具。为此,英国直截了当地复信说:英国不能轻信这种“爱好和平的一般表白”;英国人需要的不是动听的言词,而是实际的行动。并且指出:和平的最真实、最长久、最好的天然保障,就是让法国原来的王室复辟;这个王室统治法国已经数百年,并使法国内部安享太平,在国外也备受尊敬。

英奥的做法显然不够策略。因为这样一来,它们在政治上就陷入了被动地位。而拿破仑在政治上和舆论上却取得了主动。拿破仑获得了鼓动和组织广大法国人的最好借口。他因此大造舆论,使法国人民认识到国家处境的严重性,使他们懂得,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去反对外国侵略,才能阻止波旁王朝的复辟。拿破仑借用外交手段达到了动员本国人民的目的。

明知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但又没有作好战斗的准备,这时候就需用缓兵计,拖延战争的到来。退避三舍,是为了以后的进攻。拿破仑面对着反法联盟进攻的危险,用呼吁和平的策略,使英奥两国的战争阴谋明显地暴露出来,昭然于天下,这就为拿破仑转移国内矛盾,动员国内人民,做好战争准备创造了条件。

诡谲的“均势外交”

19世纪上半叶,有一位活跃在欧洲外交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他就是任奥地利外交大臣和首相之职的梅特涅。在他任职长达40年的时间里,梅特涅凭借自己敏锐的判断力和出众的外交才干,以多变的外交手段,巧妙地周旋于大国之间,纵横捭阖,左右折冲,竭力维持欧洲的“实力均衡”,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奥地利的安全利益。

1809年他担任奥地利外交大臣的时候,拿破仑刚刚粉碎了第五次反法联盟。作为这次反法联盟主要成员国的奥地利成为战败国,被迫与法国签订了《维也纳和约》,割让大片领土,丧失了350万人口,赔款8500万法郎。奥地利的实力再次被削弱,甚至于有亡国的危险。在这危难之际,梅特涅开始施展他的“均势外交”,一方面采取奥地利的传统外交策略——以皇室联姻的办法来调和与别国的关系,亲自撮合了奥地利公主玛丽亚?路易丝与拿破仑的婚姻,从而缓和了国家的危急局势;另一方面,他又暗中与东方大国——沙俄联系,力图借重沙俄的力量求得欧洲的实力均衡,减轻法国对奥地利的压力。法俄两国虽曾一度修好,共同结盟反对英国,但梅特涅看到沙俄政府对法国的“大陆封锁”政策极为不满,因为这严重影响它向英国出售农产品。沙俄带头同英国恢复贸易往来,打破了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法俄两国关系趋于恶化。此外,在拿破仑与奥地利公主玛丽亚?路易丝联姻之前,曾向俄国公主安娜女大公求婚,但遭到俄国皇后的拒绝,拿破仑对此也怀恨在心。法俄关系的微妙变化,梅特涅全都看在眼里。他看到时机已到,便采取两面手法进一步促使法俄争斗。一方面佯称积极支持法国,派出3万多奥地利军队;一方面又向俄国秘密保证“给法国尽可能少的支持,向俄国作尽可能少的进军,并要尽可能造成最少的伤害。”这样,奥地利向两面讨好,避免了来自法、俄双方的侵害。1812年春天,拿破仑率60万大军远征俄国失败,法国被大大削弱了。

在利用俄国削弱了法国以后,梅特涅又试图维持新的国际力量“平衡”。当英、俄拉拢奥地利加入第六次反法联盟时,梅特涅认为不能再削弱法国了,因为再削弱法国将会破坏大陆的实力均衡,并为俄国建立霸权开路。他认为法国的实力必须保持在既能够抗衡俄国又不致于对奥地利形成太大威胁的限度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又不得罪英国与俄国,梅特涅诡称中立,并与反法联盟各国达成一项幕后交易:由他充当法国和反法联盟之间的调停者,争取达成妥协;如果调停失败,奥地利就加入联盟,参加反对法国的战争。1813年6月22日,梅特涅亲自到巴黎的马科利尼宫,提出宽厚的条件,极力劝说拿破仑妥协。但拿破仑过于自信,不肯接受并不苛刻的条件,调停归于失败。于是奥地利又加入了反法联盟,即使这样,梅特涅仍不打算削弱法国,所以在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中,奥地利并没有做出重大贡献。而梅特涅却凭其外交手腕,总揽了反法联盟各国部队的外交管理权,并为奥地利将军争取了一个反法联军司令的头衔,增强了奥地利的地位。

法国战败以后,欧洲的形势起了变化。俄国和普鲁士的力量膨胀起来,他们分别对波兰和萨克森提出了领土要求,从而对奥地利产生了直接的威胁。梅特涅看到,英国对俄国兼并波兰的野心十分警惕,而法国也在指控俄、普对波兰和萨克森的觊觎。于是梅特涅抓住时机立即拉拢英、法于1815年1月订立了三国秘密同盟。由于英、奥、法一致反对俄国和普鲁士,俄国、普鲁士的野心不得不收敛起来。梅特涅这次成功地借用了英、法的力量,使之与俄、普对峙,求得了实力均衡。

然而联合英、法对抗普、俄也只是梅特涅的权宜之计。1815年9月,当梅特涅看到欧洲人民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民族压迫的革命风暴日益猛烈,又毫不犹豫地联合普、俄共同扑灭革命烈火。俄、普、奥在巴黎建立起“神圣同盟”,维护以基督教教义为幌子的旧秩序。在同盟内部也有矛盾和危险,这就是俄国势力太大,奥、普只不过是俄国的小伙伴,梅特涅不甘心屈从于沙俄。为了削弱沙俄,他再次积极拉拢英国,拚凑了俄、英、奥、普四国同盟,实现了同盟内部的实力均衡。事后不久,梅特涅又把另一支抗俄的力量——法国拉入四国同盟,成为五国同盟。此后,欧洲的大国之间出现了一种均势的局面。当时国力并不十分强大的奥地利,在梅特涅均势外交的影响下,一时竟成为欧洲国际社会的外交中心,国际地位得到很大提高,1809年还是一个战败国,到1815年已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梅特涅均势外交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能敏锐地抓住了各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并且成功地利用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使它们相互牵制,使任何一国都无法成为主宰一切的霸权国家。这里的关键是正确地判断形势,把握各国力量的消长,永远站在势力较弱的一边,抑制强国力量的发展,从而保证自身的独立与安全不受威胁。梅特涅的均势外交受到后世学者和政治家的极大重视。

塔列朗鼓动如簧之舌创外交奇迹

1814年4月6日,拿破仑皇帝在内外交困下被迫宣告退位,流放地中海上的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反法联盟几十万大军驻扎在巴黎等地,法国面临着极大的威胁。5月13日,塔列朗被任命为波旁王朝的外交大臣后,他参与了一系列外交活动,显示了高超的外交才能,创造了外交奇迹。

首先,塔列朗要与同盟国谈判缔结和约。当时,同盟各国完全可以把法国瓜分,或者勒索巨额赔款,使法兰西民族濒于灭亡。塔列朗为改变法国这种处境,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他利用自己多年来与拿破仑一直貌合神离暗中出卖为资本,以同盟国“自己人”的身份讨价还价,为法国争得利益。早在3月31日,塔列朗就与俄国外交大臣涅谢尔罗捷一起,代表俄国沙皇亚历山大起草了《告巴黎人民书》,后作为盟国的宣言发表。现在,塔列朗又利用列强需要对各国都有利的均势(俄国首先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法国与普鲁士对抗)和对法国尚存的几十万军队的恐惧,于5月30日和同盟国在《告巴黎人民书》的基础上签订了《巴黎和约》,规定:法国仍然保留1792年疆界内的国土。战败的法国,居然能保持它的领土完整,甚至不必付出赔款,这不能不被认为是一个奇迹。

但是,更大的奇迹还在后头。为讨论法国放弃的被其征服的土地的归属问题,列强决定召开维也纳会议。1814年6月24日,伦敦会议决定:维也纳会议必须根据俄、英、奥、普4大国的安排进行。但在伦敦会议上,已暴露列强之间的重重矛盾。俄国一心要吞并华沙大公国,普鲁士十分垂涎萨克森王国,而英、奥不愿俄、普再扩张。《巴黎和约》使法国逃过了毁灭的厄运,保存了国家,但已非昔日的强国。它不能让列强拼命扩大地盘,从而使自己降为次等国。为此,塔列朗受命参加维也纳会议。

出席会议之前,塔列朗作了周密准备。首先,他替路易十八起草了带往维也纳的训令。这项训令的核心,是为了保住法国已取得的外交成就,并实现法国关于安排战后欧洲政治布局的主要目标。目标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防止俄国吞并波兰,摧毁普鲁士鲸吞萨克森的计划。

接着,塔列朗又开始在4大国中寻找盟友。英国传统的欧洲政策就是大陆各国保持均势,它充当仲裁,从中渔利,因而特别反对俄国扩张。塔列朗决定先同英国接触。维也纳会议前,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到巴黎与塔列朗会谈,同意法国摧毁俄国吞并波兰的计划。这次会谈,成为塔列朗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1814年9月23日,法国使团到达维也纳后,塔列朗马上鼓动如簧之舌,在反法同盟之间挑拨离间,设法搞垮这个同盟。虽然会议中的显要人物许多曾是塔列朗旧日的对手,而且他的叛变名声不好,但他坦然自若,行为举止竟像个战胜国派出的高贵使者。因为他看到:失去了共同敌人后,同盟者从第一天就互相咬起来了。俄国称霸欧洲的威胁使得别的列强需要同法国拉关系。这正是塔列朗的可乘之机。